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瑞香狼毒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珠  王堃 《草地学报》2018,26(3):525-532
瑞香狼毒是我国天然草地重要的毒害草之一,其地理分布贯穿我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北自内蒙古高原东部、南至青藏高原西部和云贵高原,是一种分布范围极其广泛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天然草地持续退化,瑞香狼毒在退化草地上的扩散日益严重,影响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我国学者在瑞香狼毒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化学防除效果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全面了解这种重要的毒害草,为瑞香狼毒的防除、维持草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瑞香狼毒是我国天然草地重要的有毒植物之一,在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的草甸草地、典型草地、高寒草地以及荒漠草地都有不同程度地分布。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天然草地严重退化,导致瑞香狼毒等毒害草在过度放牧的退化草地大量滋生和蔓延,成为优势种群。不仅造成草地生产力下降,影响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而且牲畜采食后引起急性中毒,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年被列为我国天然草地重点防控的毒害草。论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瑞香狼毒生物学特性与分布、化学成分,毒性,化感作用,危害与防控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现阶段对瑞香狼毒的防控,应在充分认识瑞香狼毒在天然草地生态群落中的生态作用,切忌盲目地铲除或灭除,把瑞香狼毒作为天然草地可利用的植物资源合理利用,发挥瑞香狼毒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影响草地土壤养分数量和分布格局,而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会加速原生植物被更适生于此土壤条件下的植物所代替。狼毒在退化草地中斑块状集群分布的格局可能会影响草地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以退化草地中未防除狼毒和防除狼毒的狼毒斑块为研究对象,分析斑块内和斑块间草地植物群落的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未防除狼毒和防除狼毒斑块间的地上生物量、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未防除狼毒斑块内,而防除狼毒斑块内和斑块间的地上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 2)未防除狼毒斑块内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斑块间;同时,未防除狼毒斑块内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防除狼毒斑块内,而防除狼毒斑块内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未防除狼毒斑块内。由此可见,狼毒斑块内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比斑块间高,表现出明显的“肥岛”效应。针对狼毒型退化草地治理应严格控制草地载畜量并辅以防除狼毒、围封、施肥等草地改良措施,实现狼毒型退化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影响草地土壤养分数量和分布格局,而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会加速原生植物被更适生于此土壤条件下的植物所代替。狼毒在退化草地中斑块状集群分布的格局可能会影响草地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以退化草地中未防除狼毒和防除狼毒的狼毒斑块为研究对象,分析斑块内和斑块间草地植物群落的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未防除狼毒和防除狼毒斑块间的地上生物量、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未防除狼毒斑块内,而防除狼毒斑块内和斑块间的地上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 2)未防除狼毒斑块内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斑块间;同时,未防除狼毒斑块内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防除狼毒斑块内,而防除狼毒斑块内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未防除狼毒斑块内。由此可见,狼毒斑块内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比斑块间高,表现出明显的"肥岛"效应。针对狼毒型退化草地治理应严格控制草地载畜量并辅以防除狼毒、围封、施肥等草地改良措施,实现狼毒型退化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瑞香狼毒为代表的毒害草在退化的天然草地中大肆蔓延,且因其化感作用,加剧草地退化,严重影响草地生态平衡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瑞香狼毒的防控,应在明确其化感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变废为宝。论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瑞香狼毒的活性化学成分及化感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控瑞香狼毒及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防除狼毒后草地植被变化特征,以防除后围封的狼毒型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防除狼毒后草地群落多样性、狼毒密度以及地上生物量等指标的年变化特征,为狼毒型退化草地恢复和治理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狼毒防除后,随着防除年限的增加各处理狼毒的密度和地上生物量下降;豆科的重要值显著增加(P<0.05),莎草科、禾本科、杂...  相似文献   

7.
狼毒是青藏高原高寒退化草地主要滋生的毒害草种类,采用化学除草剂和草地围封方法能有效遏制狼毒种群扩张的现状。然而,针对狼毒形成微斑块对使用除草剂和草地围封措施后植被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量响应变化的研究较少。基于此,狼毒型退化草地采用短期围栏封育(1年),以围封地未防除和除草剂处理的狼毒微斑块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狼毒斑块内外物种多样性指数、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1)围封地未防除狼毒斑块内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高于狼毒斑块外,而防除狼毒斑块外生物量高于狼毒斑块内。2)围封地未防除狼毒斑块内表层土壤的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高于狼毒斑块外,而防除狼毒斑块外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和全钾含量高于狼毒斑块内;围封地未防除狼毒斑块内深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高于斑块外,防除狼毒斑块外深层土壤速效磷、铵态氮和有机质含量高于斑块内。3)防除狼毒和围封地未防除狼毒斑块外土壤微生物量碳高于狼毒斑块内,防除狼毒斑块外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而微生物量磷却快速降低。由此可见,狼毒型退化草地治理需采用“狼毒净”化学除草剂快速降低狼毒种群并辅以长期围封(禁牧)措施,可提高禾本科等优良牧草比例、调节草地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和加速土壤养分循环,并最终实现狼毒型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应用"狼毒净"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江西沟乡进行防除狼毒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狼毒防效为96.76%,防治效果显著,防除狼毒翌年,对照区与处理区的总产草量和单子叶草产量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草地的产草量提高了11.53%,单子叶牧草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提高了16.54%,而双子叶牧草增产效果不明显.防除狼毒后对草地的生物多样性未造成明显的改变;应用"狼毒净"防除狼毒,投入产出比为1:3.04,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具有较高的毒性,在草原上分布极为广泛,对于牛羊健康有较大危害,误食后轻则腹泻重则死亡。但是,瑞香狼毒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杀虫、灭菌作用,具有开发为绿色农药的潜力。介绍了瑞香狼毒的基本特性、地理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阐述了瑞香狼毒的药用价值及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简述了瑞香狼毒的异株克生现象,展望了瑞香狼毒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实现瑞香狼毒在绿色农药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肃南县草原狼毒危害现状、分布、防除分析,针对狼毒草的特点,从狼毒草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狼毒草的开发利用途径,对退化草地治理,狼毒草防除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瑞香狼毒(Stllera chamaejasme)是一种常见的草原毒害草,大面积发生会对草原构成严重的危害,不利于畜牧业的稳步发展。为探索瑞香狼毒防控措施,结合以往防治经验,利用4种药物采取溶液注射和点喷两种方式进行防除试验,得出4种药剂的最优防效剂量,为草原毒害草防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青海海北草地用狼毒净1号除草剂、2.4-D丁酯(72%乳油)和75%Lontrel G除草剂分别设三个用药量进行防除狼毒试验。狼毒净1号除草剂在1500ml/hm^2用药量时对狼毒的防除效果最好,并且对禾草和阔叶牧草没有副作用,在海北有一定推广价值;2,4-D丁酯(72%乳油)对狼毒的防除效果较好、但对阔叶牧草的副作用较大;75%Lontrel G除草剂防除草地狼毒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3.
草地狼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刘英  龙瑞军  姚拓 《草业科学》2004,21(6):55-61
综述了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e的分布、毒性、危害,化学成分,药用特性、临床疗效及药理活性,异株克生和开发利用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其利用途径和防除控制提供参考.同时,提出了瑞香狼毒有效利用和控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寒草地狼毒大面积发生及防除后草地生产力和优良牧草短期难以恢复的现状,本研究通过比较狼毒防除、围栏封育、添加氮素等草地生态恢复途径对“狼毒型”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的生产力与群落特征等的影响,测评不同技术组合模式对“狼毒型”退化草地牧草品质和营养功能的提升力度。结果表明:禁牧+防除+施肥耦合措施实施2年后,草地牧草总产量、禾本科植物生物量和植物粗蛋白含量,相比对照分别提高23.52%、46.81%和19.80%,并且土壤全钾、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同时,牧草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相比其他措施效果最优。因此,将禁牧+防除+施肥措施进行耦合是狼毒型退化草地牧草品质提升及营养功能优化的最佳集成模式。  相似文献   

15.
狼毒防除是青藏高原狼毒型退化草地恢复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此过程中高寒草地群落的养分重吸收的变化未见报道。本研究从物种水平、功能群水平和群落水平比较狼毒防除以后高寒退化草地植物的氮(N)、磷(P)养分含量和重吸收效率的变化,结果如下:从物种水平来说,狼毒防除造成高原早熟禾和羊茅N重吸收效率的降低,也引起了高原早熟禾和异针茅P重吸收效率的降低,以及芒洽草、线叶蒿草和矮蒿草P重吸收效率的升高;从功能群水平来说,狼毒防除升高了杂类草绿色叶片和枯黄叶片中的N含量,但降低了其中的P含量,同时,狼毒防除降低了禾本科、豆科植物和杂类草对N和P的重吸收效率,但是提高了莎草科植物的P重吸收效率;从整个群落水平来说,狼毒防除以后,绿色叶片中的N含量和枯黄叶片中的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对P的重吸收效率则显著高于对照(P<0.05)。因此,狼毒防除对不同物种和不同功能群植物的养分重吸收的影响不同,但是提高了该草地生态系统群落的P的利用效率。此研究结果可以为揭示狼毒型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的养分利用机制提供基础数据,为提高高寒草地毒杂草治理的有效性与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是我国主要毒草之一。为了明确瑞香狼毒对草地土壤性状的影响,在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原,于瑞香狼毒生长季(5-9月)连续取样分析了其发生区及邻近未发生区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瑞香狼毒发生区,表层土壤(0~10 cm)含水量在干旱季节(5-6月)显著高于未发生区,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未见明显变化。发生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pH值与未发生区亦无显著差异,而5-9月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生区。发生区7月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显著高于未发生区。整个生长季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未发生区;过氧化氢酶活性5-6月显著高于未发生区,7-9月则与未发生区无显著差异;过氧化物酶活性5-6月亦显著高于未发生区,7-9月却显著低于未发生区。瑞香狼毒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生物学活性。瑞香狼毒滋生蔓延不是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而是草地退化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应用防除狼毒复配除草剂防除狼毒技术。本规程适宜在青海省高寒草地应用防除狼毒复配除草剂进行狼毒防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  相似文献   

18.
新型化学除草剂灭除草地狼毒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狼毒草(Stellera chamae)的大面积滋生繁衍是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草地畜牧业发展构成了重大危害。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制的除草剂——“灭狼毒”对狼毒杀灭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灭狼毒”的最佳用药量为1050—1350ml//hm^2,喷药最佳时间是在狼毒现蕾期和初花期,对狼毒的杀灭效果在94%以上,对可食牧草和环境无害,可以在生产中用于大面积防除狼毒。  相似文献   

19.
通过应用"狼毒净"除草剂进行防除狼毒试验,结果表明,使用1050ml/hm~2剂量防除狼毒,防效达到了94%以上,草地牧草产量明显增加,增产率为15.24%。因此,适宜作为防除草地狼毒的有效药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是云南亚高山草地常见的毒害草,易在地段性区域形成单优群落,对草地畜牧业造成不良影响。为有效防治草地大狼毒,在香格里拉坝区草地开展了除草剂筛选试验。试验设二甲四氯、草甘膦、盖灌能3个除草剂处理,选择大狼毒分布较为均匀的草地划分试验小区,将除草剂原液稀释成50倍液对草地进行喷雾处理。各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在喷药当年和次年,对各处理的大狼毒植株和根系死亡率、草地主要植物表观特征及存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3种除草剂处理中,草甘膦对大狼毒的防除率达到100%,极显著高于二甲四氯、盖灌能(P0.01);在1 mL/m~2用量时,草甘膦对禾本科等可食牧草的影响不大。试验结果综合比较表明,草甘膦对大狼毒的防除效果较好,适宜用于云南亚高山草地对大狼毒的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