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墨西哥湾扇贝亲代选择对自交子一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刚 《水产学报》2007,31(4):443-451
试验从来自同一养殖群体的1000个随机个体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 Say)中选取规格最大(壳长58.3~61.9 mm)、中等(壳长49.5~50.8 mm)、最小(壳长38.9~41.1 mm)的性成熟个体各3个作为亲贝,按规格分成大、中、小3组,利用该贝雌雄同体的特性分别进行各组内亲本个体自交。在相同环境及试验条件下通过比较各自交组受精率、孵化率、稚贝育成率、海上暂养及标粗期存活率、养成期存活率、壳长壳高体重日增长率和选择反应等指标的差异,分析亲本选择对自交子代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上述各指标看,大规格亲贝优于中规格亲贝(P<0.01);中规格亲贝优于小规格亲贝(P<0.01)。大规格亲贝壳高、壳长和体重的选择反应分别为6.0 mm、5.4 mm和6.3 g,中规格亲贝分别为-0.4 mm、-0.1mm和-0.7 g,小规格亲贝分别为-4.7 mm-、5.3 mm和-7.6 g。大规格亲贝壳高、壳长和体重的实现遗传力分别为0.52、0.49和0.40。研究证明,墨西哥湾扇贝亲代选择对自交子一代生产性能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大规格亲贝自交后代表现出明显生长优势,截断选择策略有效。  相似文献   

2.
马氏珠母贝4个壳色选系F1幼虫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06年4月,从湛江流沙港马氏珠母贝(Pinctadam martensii)养殖群体挑选黑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壳色马氏珠母贝个体为亲本建立建立黑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壳色选系FI.分别在受精后第8天、14天和21大,从4个壳色系随机各取样50个幼虫,测量每个个体的壳长与壳高,并利用方差分析比较4个壳色系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实验期间4个壳色系的平均壳长和壳高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第8天、14天和21大,黑壳色系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长,分别为(105.77±6.47)Ixm、(132.20±13.48)μm和(198.17±22.61)μm;白壳色系具有最小的平均壳长,分别为(94.35±4.29)lam、(120.13±10.50)μm和(178.25±19.61)μm.在第8天、14天和21天,黑壳色系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高,分别为(99.47±6.22)μm、(126.83±9.87)μm和(187.73±7.54)μm;第8天和21天,白壳色系具有最小的平均壳高,分别为(87.33±5.02)μm和(172.70±13.78)μm;在第14天,黄壳色系具有最小的平均壳高(112.40±9.84)μm.本结果初步说明在幼虫阶段马氏珠母贝壳色和生长性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为马氏珠母贝的壳色系列进一步选育提供基础依据.[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88-492]  相似文献   

3.
《海洋与渔业》2013,(2):65-65
马氏珠母贝,又称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 Dunker,也有用Pinctada fucata Gould),是生产海水珍珠的主要贝类。目前,我国培育“南珠”的主导品种为杂交贝或其后代,该贝虽然生长快、壳型大,但壳薄、软体部瘦小,插核后死亡率高、留核率低,不是适宜的植核母贝。  相似文献   

4.
马氏珠母贝微胶囊饲料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测定了自主研发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微胶囊饲料的粒径范围、悬浮性和稳定性;并以室内投喂微胶囊饲料的马氏珠母贝为实验组,自然海区养殖的马氏珠母贝为对照组,养殖45 d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成活率、生长率、软体部生化成分、肝胰脏形态与消化酶的差异。结果表明:(1)该饲料粒径均小于48μm,其中约80%饲料颗粒粒径在28~48μm;(2)该饲料分散性良好,静置状态下,在盐度为35的Na Cl溶液中的沉降速度是(2.74±0.21)mm/s;(3)饲料的氮保留率(NRR)较高,25℃浸泡120 min后、35℃浸泡60 min后NRR分别为(79.10±0.15)%和(80.85±0.72)%;(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壳长、壳宽、壳高和总重的绝对增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实验组软体部脂肪含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6)实验组肝胰脏为橘黄色,淀粉酶活力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纤维素酶、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该微胶囊饲料粒径小、稳定性较好,能被马氏珠母贝消化与吸收,但需要继续改进饲料配方、完善室内养殖技术方案,为马氏珠母贝工厂化养殖条件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pH对马氏珠母贝肝胰脏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月,从湛江市流沙港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中挑选黄壳色个体为亲本.繁殖黄壳色选系F1.2007年10月,在黄壳色选系F1随机取样,分析了温度和pH对马氏珠母贝肝胰脏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为15~50℃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40℃;温度为15~75℃时,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55℃.不...  相似文献   

6.
以黑蝶贝野生群体人工繁育苗种为研究材料,探索了大、小两种规格和不同吊养深度对黑蝶贝苗海区中间培育的影响。将壳长、体质量分别为(4.12±0.019)mm、(0.07±0.008)g,(2.02±0.012)mm、(0.03±0.005)g两种规格黑蝶贝吊养于2m、4m、5m区,每组黑蝶贝500枚,养殖水温23.09~29.77℃,养殖海区水深8~10m。每隔30d随机抽取50枚贝苗测量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经180d中间培育,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壳长(2.02±0.012)mm的黑蝶贝,表明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出池移入海区养殖较理想。同一规格贝苗在2m、4m、5m养殖水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3个不同养殖水层中不同规格贝苗养殖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黑蝶贝苗种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选用我国马氏珠母贝 3个地理种群 ,北海野生种群 (BW ) ,大亚湾野生种群 (DW)和三亚野生种群 (SW)作为亲本 ,通过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产生了 3个子一代群体 (BB1 、DD1 、SS1 )和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产生了 3个子一代群体 (BD1 、BS1 、DS1 )。比较分析 6个子一代群体感染多毛类寄生病的情况表明 ,马氏珠母贝是多毛类寄生虫的易感贝类 ,多毛类寄生虫基本上是凿贝才女虫 ;子一代的感染率在 66 7%~ 75 5 %之间 ,雌、雄贝之间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双壳同时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的感染率大于仅单壳(左壳或右壳)感染的感染率(P <0 0 5) ,在同一个群体内 ,感染多毛类寄生病与未感染多毛类寄生病贝的形态性状指标 (壳长、壳宽、总体重和壳重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说明多毛类寄生病并未影响马氏珠母贝的生长。多毛类寄生病的主要危害是导致马氏珠母贝的大量死亡。杂交子一代群体DS1 和BD1 的多毛类寄生病率与自繁群体BB1 相比 ,分别降低了 8 4%和8 8% (P <0 0 5) ,表明种群间杂交一代初步提高了马氏珠母贝抗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马氏珠母贝育苗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本文试图从几种育苗方法的差异中探讨影响贝苗发育的一些因素,以便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更好地利用这些因素。 一、材料与方法 亲贝规格6cm×7cm,二龄,个体健壮,生长纹和放射纹清晰,无病害,性腺成熟饱满。亲贝修贝后用5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海水  相似文献   

9.
在南沙美济礁开展了合浦珠母珠贝吊养试验,试验设计了1.5、2.5m和6.5m3个不同的养殖水深。养殖60d后,测量合浦珠母贝的壳长、壳高和壳宽,统计成活数,计算3个性状指标的特定生长率,比较不同水深合浦珠母珠贝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吊养水深对壳宽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吊养水深对壳长特定生长率和壳高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6.5m水深的壳长特定生长率(1.10±0.11)%/d和壳高特定生长率(0.92±0.16)%/d均显著高于1.5m的壳长特定生长率(0.82±0.13)%/d和壳高特定生长率(0.50±0.08)%/d;吊养水深对合浦珠母贝的成活率也有显著影响(P0.05),吊养在6.5 m的深度条件下成活率最高(95.00±1.63)%,2.5m水层次之,而在1.5m水深合浦珠母贝的成活率最低(43.25±5.38)%。综合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数据可知,在深远海吊养合浦珠母贝时6.5m水深较适合。  相似文献   

10.
利用我国南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与大亚湾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进行不同比例混养,探讨了紫海胆对马氏珠母贝贝体和养殖网笼污损生物的防除效果,以及紫海胆和马氏珠母贝的生长状况。试验设混养组(PA3、PA6、PA9)和对照组(P),即在养殖马氏珠母贝30只/层的基础上,分别混养紫海胆3、6、9、0个/层;另设紫海胆单养组(A3、A6、A9),养殖密度分别为3、6、9个/层。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组及P组间马氏珠母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紫海胆的存活率均接近10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特定生长率大于P组(P<0.05),而PA3组与P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就马氏珠母贝的壳长日平均增长率而言,PA3、PA9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PA6组显著大于P组和PA3组(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肥满度显著大于P组(P<0.05),PA3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与单养各组之...  相似文献   

11.
比较分析了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产生的3个子一代群体(BB1、DD1、SS1)和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产生的3个子一代群体(BD1、BS1、DS1)的11个形态性状、壳厚指数、壳重指数和肥满度。壳厚、壳重、总体重和绞合线深与壳长幂值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壳宽和绞合线长与壳长对数值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为解决我国海水珍珠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马氏珠母贝选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生长速度和抗病力,兼顾提高珍珠的质量。壳长、总体重和壳重应该在马氏珠母贝选育过程中作为指示生长速度的主要形态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蛤仔2个壳色品系群体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10月,以F1代海洋红(R)和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2个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品系的群体杂交。试验由RR(R♀×R♂)、ZZ(Z♀×Z♂)、RZ(R♀×Z♂)和ZR(Z♀×R♂)组成。结果表明,2个壳色品系亲贝壳长、重量和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组卵径、受精率和D形幼虫大小元显著差异(P〉0.05),但杂交组孵化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浮游期间幼虫未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RZ和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63±0.81)%和(2.58±0.67)%;生长速度分别为(8.64±0.32)和(8.67±0.31)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10.30±1.92)%和(16.30±1.04)%。室内培育期间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RZ、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1.25±2.98)%和(20.31±2.10)%;生长速度分别为(9.88±1.45)和(10.79±1.32)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40.85±9.90)%和(57.08±11.98)%。  相似文献   

13.
合浦珠母贝微卫星DNA标记分离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CA)15、(AG)12、(ACA)15、(GATA)8、(GATT)75个探针和磁珠富集法构建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随机挑选500个进行PCR筛选,得到138(27.6%)个候选克隆,测序分析发现130个克隆含有微卫星基重复单元。进一步通过序列比对,最终获得109个具有特异微卫星序列的阳性克隆,其中包含179个微卫星DNA结构域。获得的微卫星序列中,属于完全型序列的有154条,不完全型重复型序列有19条,复合型重复序列有6条。序列长度为70~490bp,平均295bp。微卫星核心序列两碱基重复3到39次,绝大多数序列重复次数大于10。基于微卫星两端的侧翼序列设计并获得了13对能够在马氏珠母贝基因组有效扩增的微卫星引物。本研究旨为进一步开展马氏珠母贝分子育种及资源评价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九孔鲍选择群体F1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养殖群体与日本野生群体杂交子二代为选育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九孔鲍的选择育种研究,以估计该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截断选择壳长最大的10%个体作为选择组亲本(SS),从基础群体中随机抽取相同数量的个体作为对照组亲本(sc),选择强度为1.755,结果表明,选择组与对照组在卵径、受精率方面无显著的差别(P〉0.05),但选择组在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成活率及稚贝早期生长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优势(P〈0.05),选择组50日龄的稚鲍成活率达到35.07%,显著大于对照组23.62%(P〈0.05),40—270日龄的选择组壳长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13.64%~81.88%和0.21~0.53,平均为31.63%和0.36,选择组平均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研究初步显示,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极显著,群体选育是养殖九孔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合浦珠母贝三倍体的卵诱导四倍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毛贤 《水产学报》2000,24(1):22-27
将合浦珠母贝三倍体的卵与二倍体的精子授精,用0.5μg/mL细胞松弛素B抑制精卵第一极体的释放诱导四倍体。研究了处理起始时间及持续时间对胚胎孵化率和四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及幼虫的生长及存活。实验结果表明:持续时间与胚胎孵化率呈负相关,而与四倍体诱导率呈正相关,持续时间一般为15 ̄18min,处理起始时间一般在第一极体出现前3 ̄5min。在胚胎期,四倍体诱导率平均为20%。在幼虫培养阶段,幼虫死亡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不同近交系数蛤仔橙色品系的生长和成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遗传背景的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橙色品系为材料,采用建立半同胞家系子一代H1(F=0.125)、全同胞家系子一代F1(F=0.250)、全同胞家系子四代F4(F=0.594)及自然对照组C1(F=0)的方法,进行了不同近交系数蛤仔橙色品系生长和成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养殖周期中F1组的壳长生长最慢,在稚贝期和养成期均显著小于F4和C1组(P<0.05),H1、F4和C1组之间的壳长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C1组的成活率在整个养殖周期中为最小,除幼虫期3日龄外,其他各日龄均显著小于其他试验组(P<0.05),而H1、F1和F4组之间的成活率则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F1壳长生长的衰退率为2.92% ~ 18.33%,平均值为(12.05±6.54)%,试验组H1在稚贝期、养成期显现出一定的衰退现象,而试验组F4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均未表现出近交衰退现象;各试验组的成活性状在各日龄均未出现近交衰退.该研究为橙色品系的选育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爱民 《水产学报》2003,27(3):200-206
为了培育马氏珠母贝新品种,开展了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的工作,获得了3个自繁群体和3个杂交群体,BB1、DD1和SS1分别来自北海野生种群(BW)、大亚湾野生种群(DW)和三亚野生种群(SW)自繁一代;BDl、BS1和DSl分别来自BW与DW、BW与SW以及DW与SW杂交一代。运用方差分析对6个子一代群体的5个主要性状(壳长、壳宽、壳厚、总体重和壳重)进行了比较,3个杂交群体未表现出杂种优势。但获得的6个群体将成为进一步选育的基本群体。子一代的变异性增加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在对虾养殖池中笼养青蟹的研究结果。养殖试验历时60 d,以存活率、蜕壳率、甲长增长率、甲宽增长率和增肉系数为指标参数,比较了不同材质、容积和放置层次的养殖容器对笼养青蟹存活、蜕壳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5~30℃、盐度13~20、 pH7.8~8.3条件下,笼养青蟹的存活率为(59.85±9.50)%、蜕壳率为(40.69±5.90)%、甲长增长率为107.73%、甲宽增长率为89.39%、增肉系数为286.11%、肥满度>1。养殖容器的材质、容积和放置层次对笼养效果有影响:胶绳网箱明显优于( P〈0.05)塑料箱;容积10 L组与6 L组、18 L组相比养殖效果最佳,差异显著( P〈0.05), S组略优于B组,差异不明显( P>0.05);第二层(中层)笼箱与第三层(底层)、第一层(表层)相比,笼养效果最佳,差异极为显著(P〈0.01),第三层(底层)笼箱略优于第一层(表层),但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结果显示了在对虾养殖池内实施笼养青蟹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温度和盐度对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胚胎孵化的最适水温和盐度,采用不同水温和盐度对日本黄姑鱼受精卵进行了孵化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0的条件下,日本黄姑鱼受精卵在14~28℃范围内均能正常孵化,最适孵化水温为18~20℃。孵化时数与温度呈幂函数相关,孵化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盐度试验表明,在水温为18℃的条件下,日本黄姑鱼受精卵在盐度25—32的海水中呈悬浮或者半悬浮状态,在盐度14~45范围内均能孵化,适宜孵化盐度为26~32。盐度对初孵仔鱼全长有显著影响,盐度较低组仔鱼全长显著大于高盐度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