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疆大部分地区马铃薯栽培均采用原始留种的方式,造成种薯退化严重、品种混杂、马铃薯产量较低等。通过大量繁育微型种薯,扩大脱毒种薯的种植面积,可有效避免以上问题。本文主要从苗床准备、移栽、定植期管理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的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吕梁地区种子公司于9月3—6日在岚县召开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现场会。与会同志参观了马铃薯脱毒工作程序和繁殖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二级种薯的留种基地,参观了已建成的中型脱毒种薯贮藏窖和正在建设中的种薯脱毒培养室。会议期间还观看了大田生产。大田脱毒的中心24号长势好,叶色浓绿,植株健壮,田间不表现任何退化现象。经现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无土栽培生产马铃薯微型种薯技术的广泛推广,对我国马铃薯产业提升、种薯生产工艺的发展以及种薯种性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采收、分级与包装,结合不同时期的陇薯系列马铃薯脱毒种薯特征特性及其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和甘肃谓源高寒阴湿区气候气象特征,提出马铃薯脱毒种薯采收、分级与包装技术,旨在为马铃薯脱毒种薯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滕州市是山东省最大的马铃薯产区,也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二季作区,每年需商品种薯近 4000万千克,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量高低.本试验旨在通过对脱毒微型薯在枣庄市种植与东北高纬度种植的对比试验及在自然条件下脱毒种薯再退化速度试验,为大面积推广自繁种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对中原二季作区马铃薯的品种、种薯生产、脱毒薯的应用和区域试验进行了考察。考察组于一九八四年十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先后考察了郑州市蔬菜研究所,江西庐山育种站,南京市蔬莱所,山东省曲阜县、浙江省舟山地区种子公司,科研和生产等十个单位。考察组全体同志深入到试验室、试验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退化成为影响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脱毒技术的应用推广,不但为减轻马铃薯退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提升、种薯生产工艺的发展以及种薯种性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脱毒微型种薯繁育技术工艺复杂、工期管理程序繁多、产出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与常规技术相比,脱毒小薯培芽切段快繁次代种薯不但单株结薯数量多、管理粗放、程序简化,而且对种薯品质影响较小,使脱毒种薯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是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生产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7.
使用马铃薯脱毒种薯需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脱毒种薯是在无菌操作条件下,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脱除植物体内的病毒及真菌、细菌,结合病毒检测手段获得真正的脱毒苗,然后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无土栽培、设施栽培和病虫害控制等技术体系为生产上繁育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马铃薯脱毒技术,1995年后大面积应用到所有产区。目前,我国的马铃薯脱毒技术已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并完善了以微型薯无土栽培规模化生产为核心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全国大面积应用脱毒技术的结果表明,使用脱毒种薯一般比没脱毒的增产30%~50%,比严重退化的则成倍增产。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增产潜力,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在应用马铃薯脱毒种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田生产中脱毒马铃薯比未脱毒马铃薯增产30%~50%,深受种植农户欢迎,激发了西南山区科研单位、县市、乡村建立脱毒种薯基地、广大农户争相购入脱毒种薯进行大田规模种植的热情,大大加快了该地区脱毒种薯推广的步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广西高海拔地区春夏繁育马铃薯脱毒种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全国马铃薯冬种生产区域。脱毒种薯未能自繁是制约这一地区晚秋和冬季马铃薯发展的主因。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3个马铃薯品种的脱毒微型薯,在广西那坡县海拔800m地区进行春夏繁育脱毒种薯试验,2月25日种植,6月18日收获,植株生长良好,大西洋、中薯3号、费乌瑞它hm2种薯产量分别为34504.5kg、29004.0kg、37500.0kg。为广西高海拔地区建立脱毒马铃薯春夏繁种基地提供了初步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10.
贵州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恩学  何昀昆  黄萍  何庆才  张文超 《种子》2008,27(1):105-108
贵州省的马铃薯生产面积逐年扩大,种薯的好坏直接影响马铃薯生产的效益,解决马铃薯脱毒体系技术问题是推进贵州马铃薯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贵州毕节地区脱毒马铃薯生产为基础.以微型薯生产和标准种薯生产为扩繁对象,完善毕节地区马铃薯种薯生产关键技术。缩短种薯生产在田间繁殖的时间,降低了病毒再侵染几率,保证了脱毒种薯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萌芽期间的带毒种薯和无毒种薯在超弱发光强度、过氧化物酶同功酶活性、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碳氮代谢等方面的生理变化以及植株生育和块茎形成等指标。结果表明,带毒种薯和无毒种薯对上述生理指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带毒种薯在生产能力上表现了显著的弱势。在高温贮藏条件下,带毒种薯和无毒种薯的上述差异更为明显。可见种薯萌芽期的生理变化对病毒的感应十分敏感,因此根据种薯生理变化进行病毒的早期鉴定和优质种薯的选择也许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山西马铃薯产业链建设科技支持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萍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0):120-122,131
通过对山西马铃薯产业中新品种选育推广、种植生产与销售、加工转化等发展现状和政策支持、地理环境等产业链建设条件优势进行合理分析,从完善马铃薯脱毒种暮繁育体系以提高种薯质量和种业化水平,顺应绿色有机发展需要的生产技术支持,生产基地建设和贮藏技术研究,提高马铃薯加工技术水平,建立全方位的加工技术信息支持体系,科技创新战略研究等方面提出了科技支持对策,旨在促进山西马铃薯产业链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马铃薯原种生产中,播种密度和播种期对原种繁育的产量、种薯大小等有着明显的影响。选用当地主栽品种大西洋,于2017-2018年在山丹县冷凉区域,同一地点开展不同播期和密度试验。播种选择4月25日、5月5日、5月15日、5月25日和6月5日,种植密度设置60 000、90 000、120 000、150 000和180 000粒/hm 2 5个水平。结果表明,在当地的栽培模式大垄双行覆膜种植下,4月25日-5月15日播种,播种密度为120 000、150 000粒/hm 2,产量在45 285~46 770kg/hm 2,中种薯率在75.3%~79.6%,合格种薯多,均为最高,且此范围产量差异不显著。考虑到节约原原种投入降低成本,生产中优选120 000粒/hm 2的播种密度,在4月25日-5月15日种植,是大西洋原种繁育的最佳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以定薯5号为试验材料,在马铃薯重茬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小整薯规格和药剂拌种处理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整薯播种比种薯切块播种处理出苗期和成熟期提前,株高增加,单株根数、单株主茎数和单株结薯数增多,出苗率、大中薯率和产量提高。与不拌种播种相比,药剂拌种播种处理的株高增高,单株主茎数、匍匐茎数和单株结薯数增多,出苗率、大中薯率和产量提高,用72%农用链霉素0.04kg+滑石粉2kg拌种50kg种薯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最好,达到60.1%。  相似文献   

15.
光质与马铃薯块茎细胞信号分子和糖苷生物碱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铃薯块茎糖苷生物碱(SGAs)含量如果超过20mg100g-1FW,人畜食用即可引起中毒。而马铃薯块茎中SGAs的积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温度与光照影响较大。为减少马铃薯块茎中SGAs的积累,了解SGAs在马铃薯块茎中的积累机制,研究了同一温度下不同光质对马铃薯块茎SGAs的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照射后各品种SGAs平均含量比蓝光、白光、黑暗处理分别提高26.02%、55.50%和100.79%,且在α=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说明不同光质对马铃薯块茎SGAs含量影响不同,红光影响最大,蓝光次之。同时,马铃薯块茎经不同光质处理后作为第二信使的G蛋白含量在红光下较蓝光、黑暗、白光下分别上升0.95%、2.01%、3.86%,钙调蛋白含量分别增加7.94%、37.41%和87.24%。由此可知,红光是SGAs积累的重要信号分子,其信号作用启动了红光受体PHYB,与第二信使G蛋白和CaM等共同参与马铃薯块茎SGAs的代谢积累。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目前主要通过使用脱毒种薯及隔离措施来防控,探索高效、灵敏、特异性强的检测技术对于防治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3组引物,1条探针,从3组引物中筛选出最优组合,并以他们为引物,以PSTV 251T为探针,利用5′FAM、3′TAMRA标记,建立了PSTVd的RT-qPCR检测技术体系。利用该检测体系成功地检测了22份马铃薯样本。与灵敏度相对较高的RT-PCR技术相比,该检测技术体系的检测灵敏度又提升了100~1 000倍。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甘薯育苗生产与需求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仁崑  梅丽  王立征  张新 《作物杂志》2016,32(3):17-106
对从北京市密云、大兴、房山、延庆、顺义的16个乡镇随机抽取的116户甘薯种植户的薯苗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再选取密云、大兴、房山、延庆7个乡镇的41户甘薯育苗户进行育苗生产情况调研,结果发现:北京市甘薯育苗及生产存在甘薯种植面积零散、育苗质量参差不齐、种薯(苗)生产销售非专业化、脱毒种(苗)普及率低、甘薯贮藏损失率高等问题。建议:优化甘薯品种布局、创新甘薯脱毒技术,推广绿色环保高效育苗方式,打造京郊“籽种农业”,辐射京津冀地区,带动甘薯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工程育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改进外植体处理方法、添加乙酰丁香酮提高外植体芽分化频率、筛选芽分化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和确定转化后再生体系的筛选物质及其使用浓度等方法建立和优化了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的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该体系将水稻类甜蛋白基因和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津引薯8号脱毒微型种薯中,并获得转基因株系。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分子检测,证明ZGY-298,ZGY-283和ZGY-3013个株系均整合了这2个基因。采用晚疫病主要生理混合小种温室活体接种和离体接种进行抗病性分析表明,在晚疫病发病高峰期(接种后5~6d),转基因株系对晚疫病抗性明显高于对照品种,并可使病情蔓延推迟2~3d。  相似文献   

19.
几种化学物质诱导马铃薯对早疫病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草酸,KCl,FeSO4,K2HPO4作为激发子,就诱导马铃薯块茎对早疫病的抗性及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草酸,KCl,FeSO4均可诱导马铃薯块茎产生对早疫病的抗性,其中20 mmol/L草酸的保护率达到49.38%,80 mmol/L KCl的保护率达到52.94%,40 mmol/L FeSO4的保护率达到51.51%,K2HPO4不能诱导马铃薯块茎抗早疫病。经草酸、 KCl、FeSO4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POD,PAL,PPO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化学物质可能通过提高这3种酶的活性来发挥其诱导抗病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克新一号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了钾对NaCl胁迫下马铃薯脱毒苗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相对电导率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不同浓度钾处理对马铃薯脱毒苗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和根系活力影响显著,但对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在25mmol/L和50mmol/LNaCl胁迫下,培养基中添加8mmol/L K2SO4,脯氨酸含量最高,根系活力最大,相对电导率最低。但在75mmol/L NaCl胁迫下,4mmol/L K2SO4处理,缓解效果最好。综合分析表明:钾具有缓解NaCl胁迫对马铃薯脱毒苗伤害的作用,但钾的添加量并非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