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宜平凉市种植的荞麦品种,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对引进的10个荞麦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苦荞品种云荞2号折合产量最高,为2901.75 kg/hm2;苦荞品种平荞6号次之,折合产量为2266.80 kg/hm2;甜荞品种定甜荞1号折合产量居供试甜荞品种的第1位,为1930.05 kg/hm2.以上3个荞麦...  相似文献   

2.
以苦荞、甜荞为试验材料,研究菜籽饼有机肥和尿素对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探究荞麦在沅江地区的生长适应性,发挥荞麦在冬季稻田轮作中的选择性。通过菜籽饼有机肥、尿素处理的不同品种,于播种45 d后对荞麦株高、叶数、茎节数进行统计分析,在成熟期对株粒数、株粒重、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千粒重、小区产量等进行测量。在肥料差异性影响方面,菜籽饼有机肥比尿素能显著地促进榆荞3号分枝期的株高、叶数、节数,分别提高6.70 cm、0.63片、0.63节;在品种差异性方面,榆荞3号、丰甜荞1号分枝期的株高显著高于苦荞西农9909,在叶数、节数上苦荞西农9909显著高于榆荞3号、丰甜荞1号。成熟期的苦荞西农9909在株高、一级分枝数上显著高于榆荞3号、丰甜荞1号,但节间长度(第6节)却是3个品种间最低的,从而导致其田间倒伏率偏高。在菜籽饼有机肥处理下,苦荞西农9909的株高分别是榆荞3号和丰甜荞1号的1.45和1.35倍,但其节间长度与后两个品种相比较,比值分别为51.98%和54.57%。在产量方面,菜籽饼有机肥处理的榆荞3号株粒数、株粒重、小区单产最高,比尿素处理组分别多出67.11粒、2.02 g、0.49 kg。综合整个生育期性状发现,菜籽饼有机肥有利于提升榆荞3号形态指标及在沅江地区的适应性和产量。  相似文献   

3.
硒对苦荞硒、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土壤施硒对苦荞硒、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结果看出,在土壤施硒0.5~2.0 mg/kg范围,苦荞根在苗期(40 d)大量吸收并累积硒,全生育期各器官硒含量极显著提高;在生长中后期(60~80 d) 硒的累积最快,累积量最多。硒在苦荞各器官中的分布为:在40 d时,根>叶>茎;60 d时Se0.0处理为叶>根>花>茎,施硒各处理则为花>根>叶>茎;80 d时Se0.0处理以花>根>叶>茎>子粒,Se0.5处理以花>叶>子粒>茎>根,施硒≥1.0 mg/kg的处理则为花>叶>茎>根>子粒。土壤施硒≤1.0 mg/kg促进苦荞生长,提高地上部各器官干重和植株总干重以及各器官总黄酮和芦丁含量与累积量,不改变总黄酮和芦丁的器官分布,增加苦荞中后期对总黄酮的累积;以Se0.5处理效应最佳,各差异达显著水平。过量的硒(Se1.5~2.0 mg/kg)显著抑制苦荞生长,降低各器官干重、总黄酮和芦丁含量与累积,不利于硒在子粒中富集和总黄酮在子粒中分布。表明在低硒土壤上栽培苦荞,土壤施硒以不超过1.0 mg/kg为宜,既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苦荞各器官硒、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和累积量,又可降低施用硒肥的成本和减少硒肥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黄土高原荞麦生长发育中氮磷钾需肥规律,指导荞麦生产,本研究以苦荞西农9940为材料,设18个处理,研究了不同量氮磷钾处理下苦荞增产率、干物质积累量、总转运效率、合成效率等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量氮、磷、钾处理对苦荞主茎节数、主茎花簇数等农艺性状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主茎节数在N1(N 45 kg/hm~2)、P3(P_2O_5 75 kg/hm~2)、K_2(K_2O 36 kg/hm~2)处理下达到最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58%、29.38%、12.50%;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苦荞叶绿素含量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不同肥料处理下,其在不同生育期呈现不同的规律;磷钾素处理条件下,苦荞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呈先增后降趋势;氮磷钾素的施用促进了苦荞干物质积累及转运,不同的肥料处理下苦荞在各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变化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氮磷钾素的增加,苦荞产量均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N4(N 180 kg/hm~2)、P4(P_2O_5 105 kg/hm~2)、K3(K_2O 54 kg/hm~2)条件下苦荞籽粒产量达到最大,分别为708.45、688.35和566.70 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123.73%、97.63%和60.36%。因此,黄土高原地区苦荞适宜的氮磷钾施肥量为N 180 kg/hm~2、P_2O_5 105kg/hm~2、K_2O 54 kg/hm~2,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地区苦荞高产高效栽培及肥料高效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两种荞麦籽粒营养保健功能物质基础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开发荞麦功能食品,按实验室常规方法测定苦荞、甜荞、小麦粉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与组成及总黄酮含量,采用氨基酸评分和营养质量指数进行营养素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荞麦粉中的黄酮、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不仅是优良的膳食营养素来源.也是发挥其保健功能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根系构型影响作物的抗旱能力,研究磷肥施用深度调节苦荞根系分布的可行性,为贫瘠干旱地区苦荞的生长提供科学养分管理措施。  【方法】  以‘黑丰1号’苦荞 (Fagopyrum tataricum L.) 为试验材料,进行根管土柱 (直径25 cm、高50 cm) 栽培试验,设置田间持水量65%~75% (W1)、45%~55% (W2) 和35%~45% (W3) 3种土壤水分条件,磷肥施用深度分别设置距离地表10 cm (P10)、20 cm (P20)、30 cm (P30) 以及3层均匀施用 (P-all) 4种方式,共有12个处理。在苦荞幼苗三叶一心期进行处理,生长22天后取样,测定根系构型,并记录生物量。  【结果】  干旱胁迫抑制了苦荞植株生长、干物质量的积累以及根系发育,其中W3水分条件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导致苦荞株高、茎粗和叶面积较W1水分条件分别下降17.20%、18.03%和23.17%;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下降16.97%、20.39%和17.39%;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根系干物质量分别下降39.16%、28.60%。干旱胁迫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深层土壤中的根系分布。与W1水分条件相比,W2、W3水分条件下0—10和10—20 cm土层平均根长分别下降30.18%和27.55%、41.83%和41.02%,根系干物质量分别下降36.62%和33.61%、49.72%和48.11%;而20—30和30—45 cm土层中的苦荞平均根长则分别增加33.53%和42.52%、31.74%和50.95%,根系干物质量分别增加13.70%和26.84%、5.85%和28.64%。深层施磷促进施磷层土壤根系生长,与P-all处理相比,P10处理10—20 cm土层根长平均增加18.96%,P20处理20—30 cm土层平均增加32.39%,P30处理30—45 cm土层平均增加28.73%,根系干物质量依次分别增加26.62%、30.74%和24.6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水分处理条件下,0—10和10—20 cm土层根系干物质量均表现为P1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施磷处理,且其他处理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而20—30、30—45 cm土层根系干物质量则表现为P20、P30施磷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结论】  水分和施磷深度对苦荞苗期植株生长以及根系分布均有显著影响。在干旱胁迫下,增加磷肥的施用深度可促进苦荞根系在20—45 cm深土壤中的分布,显著扩大根系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获取空间,并最终促进苦荞的生长。本试验条件下,采样仅限于苦荞苗期,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磷肥以10 cm的施肥深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喷洒微酸性电解水对荞麦芽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针对荞麦(F.tatarium)芽菜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造成的烂种、烂苗和食品安全问题,该文利用微酸性电解水在荞麦芽菜浸种和发芽过程中进行喷洒,考察微酸性电解水对荞麦种子发芽特性、种子表面微生物和芽菜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荞麦种子浸种宜采用有效氯浓度(available chlorine concentration,ACC)为40mg/L、pH值为5.0的微酸性电解水,发芽过程喷洒ACC为50mg/L的微酸性电解水能有效控制荞麦芽菜表面细菌和真菌数量,增加芽菜的苗高以及还原糖、芦丁含量,对芽菜产量和干质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牟建荣 《南方农业》2015,(3):124-125
苦荞既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产业之一,也是云南省大姚县桂花镇种植面积较大的农作物。针对大姚县的苦荞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建议:加强领导,为苦荞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做好规划,建立生产基地;建标准试验示范基地;培育优良主导品种;研究和推广一套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培育一批现代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9.
乌拉尔甘草营养特征与需肥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乌拉尔甘草营养特征与需肥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N、P、K与Ca配施可显著提高乌拉尔甘草产量 ,其生长期内N、P、K平均吸收比例为 1∶0 5 5∶0 34,每生产 1t乌拉尔甘草其根、茎平均吸N 2 0 9kg、P2 O511 5kg和K2 O7 2kg ,且生长后期P吸收比例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TOMSIM模型的温室番茄中杂9号生产潜力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首先利用作物生长模型TOMSIM,在选择的10个地区对模型进行了区域化验证。在此基础上,利用全国各大城市1981—2000年的室外辐射资料,进行温室番茄光合生产潜力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温室番茄的潜在年产量最高值在西藏,为57kg·m^-2,最低值在重庆,为34kg·m^-2。将潜在产量与实际产量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全国平均的实际产量仅占潜在产量的7.7%,说明温室番茄的生产有较大的潜力空间。  相似文献   

11.
种芽菜是指利用种子中贮存的养分直接培育成功嫩的芽或芽苗(多数子叶展开、真叶露心),如黄豆、绿豆、赤豆等,以及香椿、豌豆、萝卜、荞麦、苜蓿等。现将种芽菜多层立体、苗盘纸床、无土免营养液集约化生产的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春播甜荞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甜荞起源于中国,具有很高的营养、 药用及保健品质,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目前,甜荞从国内市场到外贸出口都比较紧缺,且产量较低。因此,本试验研究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春播西大花荞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确定甜荞的最佳栽培措施。【方法】以西大花荞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五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春播甜荞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因素为播种量、 氮肥、 磷肥、 钾肥,于2012年3月6月和2013年3月6月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小区面积10 m2(2 m 5 m),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行距33 cm,种植6行,试验地四周播种3行保护行。于盛花期一晴天的9: 3011: 30之间在各小区的中间条带随机选择3株植株,用LI-6400 XT光合仪和SPAD 502叶绿素仪测定其倒数第3片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待籽粒70%~80%成熟后对每个小区进行单独收获,脱粒风干后称重、 计产。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Surfer 8软件作两因子互作效应的等值线图。【结果】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播种量和钾肥对产量有显著影响,随播种量和施钾量的增加,产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 播种量、 氮肥、 钾肥对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随播种量、 施氮量、 施钾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研究的4个因素中,施氮水平、 施钾水平以及与播种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有显著影响; 播种量与施氮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净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 播种量与施氮水平之间、 施氮水平与施磷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4个因素与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及产量间的回归关系极显著,拟合程度较高,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使西大花荞产量、 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最大的农艺方案为播种量37.5 kg/hm2、 施N 17.25 kg/hm2、 施P2O5 46.8 kg/hm2、 施K2O 52.5 kg/hm2,预期产量为1656.16 kg/hm2,净光合速率为16.46 mol/(m2s),叶绿素含量(SPAD值)为55.34。【结论】播种量、 氮、 磷、 钾及其相互作用对西大花荞产量、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有一定影响。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西大花荞的最佳农艺方案为播种量37.5 kg/hm2、 施N 17.25 kg/hm2、 施P2O5 46.8 kg/hm2、 施K2O 52.50 kg/hm2,预期产量为1656.16 kg/hm2,净光合速率为16.46 mol/(m2s),叶绿素含量(SPAD值)为55.34。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采后红光处理对不同贮藏温度下芥蓝芽菜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采后红光、白光和黑暗处理芥蓝芽菜试验,分析了不同贮藏时间其芥子油苷、维生素C、花青素和总多酚的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25℃贮藏时,芥蓝芽菜中芥子油苷含量在采后贮藏过程中逐渐降低,采后红光处理可显著延缓芥子油苷含量的下降。在贮藏1、2、3 d后,采后红光处理组芥蓝芽菜中总芥子油苷含量分别较黑暗处理组提高56.67%、146.31%、32.24%;此外,采后红光处理延缓了芥蓝芽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促进了花青素、总多酚物质的积累,提高了芽菜的抗氧化能力。10℃贮藏时,采后红光处理促进了芥蓝芽菜中花青素的积累,对其他抗氧化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25℃贮藏条件下采后红光处理可以有效延缓芥蓝芽菜中生物活性物质的下降,维持芽菜营养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采后红光处理在芥蓝芽菜采后品质维持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红花甜荞籽粒淀粉的理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红花甜荞籽粒淀粉理化特性,选用12个红花甜荞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其淀粉颗粒形态、粒度分布特征、直链淀粉含量、溶解度、透明度及糊化特性以及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红花甜荞淀粉颗粒多为不规则多角形和球形,多角形多且颗粒较大,球形颗粒较少且颗粒小,淀粉粒径范围介于0.38~25.78 μm;品种间淀粉粒径、直链淀粉含量、溶解度、透明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起始糊化温度在62.80~72.60℃,峰值黏度在126.58~141.00 RU;品种间谷值黏度、最终黏度、破损值、回生值和峰值时间差异显著。定边甜荞谷值黏度大,为118.00 RU;破损值及回生值小,分别为13.00和57.33 RU;达到峰值时间最长,达5.80 min;淀粉糊稳定性好。因此,在进行优质专用品种选育和产品加工时,应根据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甜荞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苦荞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遗传关系,对45份苦荞地方品种的ITS和RLKs序列进行基因测序和序列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苦荞ITS和RLKs扩增序列较为保守,基因多态位点数分别占10.6%和7.7%。云贵川地区苦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陕西、山西及宁夏地区次之,甘肃及内蒙古地区最低。四川和贵州地区的苦荞品种均能够单独聚为一类,基于ITS序列构建的NJ树中,陕西地区以北的苦荞品种未形成明显的分支,而云南地区的苦荞穿插在不同的分支中;基于RLKs基因构建的NJ树中,同一地区的苦荞材料较为明显地形成地域聚类,但自展值均较低。  相似文献   

16.
冯尚坤  陈浩  邵志勇  汪俏梅 《核农学报》2021,35(6):1340-1346
为探究红光处理对萝卜芽菜采后营养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对采收后的萝卜芽菜进行8 h红光处理,之后置于4℃条件下贮藏,于贮藏0、1、2和3 d对其芥子油苷,叶绿素、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红光处理使萝卜芽菜中的脂肪类芥子油苷(4-甲硫基-3-丁烯基芥子油苷等)和吲哚类芥子油苷(4-甲氧基-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等)含量分别提高9.5%和20.6%,并且延缓了贮藏过程中具有抗癌活性的4-甲硫基-3-丁烯基芥子油苷含量的下降。此外,红光处理提高了萝卜芽菜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含量,以及贮藏早期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结果为通过光照处理维持萝卜芽菜采后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花生品种郑农花9号为材料进行硅、钙基肥试验,基施硅钙镁肥、高效硅肥、钙肥,探讨硅、钙元素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肥料均可使花生茎秆粗壮、生长旺盛、抗逆性增强,病害发生率降低;硅钙镁肥使花生出苗期提前2 d,出苗率、单株结果数优于钙肥和高效硅肥。所有处理荚果产量增产41.7~717.0kg/hm2,增产幅度0.85%~14.7%。钙肥对花生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最大,第一对侧枝的平均长度最长,单株饱果数平均11.15个,平均百果重273.25 g、百仁重117.25 g,出米率和单株饱果数都是最高,钙肥的平均单产为5 386.01 kg,其3个处理增产极显著,硅钙镁肥的平均单产为5 260.95 kg,其两个处理增产极显著,高效硅肥的平均单产为5 190.08 kg。含钙的肥料组合较之无钙的肥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显著,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8.
适宜机播深度及覆土厚度提高苦荞幼苗素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西南丘陵山区苦荞机械播种的可行性和提高机械播种质量的农艺措施,该试验研究了播深(2,4,6 cm)和覆土(不覆土为对照)对苦荞幼苗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深度对苦荞幼苗性状影响最大,4 cm播深有利于培育苦荞壮苗,播深2 cm时表现为出苗率差、基本苗和成苗率低,根系活力、茎粗小、干物质量、单株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下降,而播深6 cm时地中茎过长导致出苗率下降,株高、干物质量、单株叶面积、茎粗和叶绿素含量均降低;覆土有利于提高苦荞的出苗率和根系活力,干物质量增加,地中茎适度增长,幼苗素质较不覆土高。苦荞幼苗各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播深处理条件下苦荞幼苗性状差异较大,覆土加剧了各处理间的分异程度。在机械播种后进行苦荞幼苗素质评价时,应选择株高、根系活力、总干物质量、根干物质量、茎粗、单株叶面积、地中茎长度适中和子叶节长度等指标,能够准确地反映苦荞幼苗素质。综合可知,采用4 cm播深和覆土最有利于提高苦荞幼苗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热处理方式对苦荞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热处理对苦荞蛋白(tartary buckwheat protein)功能特性的影响,该文以苦荞蛋白为原料,通过不同热处理(湿热、干热、微波)方式,测定苦荞蛋白的水化性、乳化活性、起泡活性、体外消化率、抗氧化性、胆酸盐吸附能力等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的变化,确定了能够最大限度保持或改善苦荞蛋白功能特性的加热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传统加热方式(湿热和干热)和短时微波(2 min)处理对苦荞蛋白的功能特性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湿热处理可以提高苦荞蛋白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牛磺胆酸钠吸附能力,较未处理的苦荞蛋白分别提高了28%、22%、22%、23%、9.75%、28%。干热处理可以提高苦荞蛋白的持水性和还原力,较未处理的苦荞蛋白分别提高了31%、16.34%。短时微波处理(2 min)时,苦荞蛋白持水性提高了51%。而长时微波(4、6 min)对苦荞蛋白性能均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在苦荞蛋白的加工过程中,可以选择传统加热方式或者严格控制微波时间,避免长时微波加热对苦荞蛋白功能特性的破坏,为进一步研究苦荞蛋白在功能食品的应用上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有机铬制剂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平均体重约1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60头,随机分成对照组(Ⅲ组)、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进行为期110d(前期60d,后期50d)的试验。研究有机铬制剂(蛋白质和肽类络合铬)对生长肥育猪的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饲粮处理为:对照组前、后两期均不添加铬制剂(含铬0μg/kg),试验I组全期添加有机铬制剂(含铬200μg/kg),试验Ⅱ组前期不添加有机铬制剂(含铬0μg/kg),后期添加有机铬制剂(含铬200μg/kg)。结果表明:全期饲粮中添加有机铬制剂,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生长肥育猪的生产性能,提高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而对猪血清生化指标似无显著影响。全期添加或仅后期添加有机铬制剂均可增加胴体瘦肉率、降低体脂肪而改善胴体品质,且以后期添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