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采集了长寿湖沉积物样品,分析其表层沉积物中Pb、Cd、Cu、Zn、Cr、Ni、Hg、As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目前长寿湖主要是Cd、Hg和As的污染,且中部湖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强度要高于东部和西部两区。各重金属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u-Zn、Cu-Ni、Zn-Ni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这3种元素污染源可能相同。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可知,长寿湖重金属污染只是略超轻微生态危害,各重金属对长寿湖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As〉Pb〉Ni〉Cu〉Cr〉Zn。应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生态风险,并提出了相关污染防治措施,为预防和综合治理长寿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样分析了呼伦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Zn、Pb、Cd、Cr、As、Hg)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富集状况,分别以现代工业化前正常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最高背景值和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一级自然背景值为参比值,采用瑞典学者Lars 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呼伦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和生态危害系数以及各采样点的生态危害指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呼伦湖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空间变异性较小,其中Zn、Cr、Cu的含量变化具有相同趋势,其他元素的含量分布无明显区域变化;以两种背景值为参比得出的重金属污染水平顺序相近,Cd和As为对呼伦湖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主要重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属半封闭海湾,水体交换能力较弱,受多条河流入海影响,污染日趋加重,通过大沽河的径流量、输沙量和溶解污染物占到胶州湾入海河流的首位。根据区域特征,于2009年2、5、8、11月对大沽河湿地48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的Cu、Zn、Pb、Cd、Hg、As、有机碳、粒度进行测定,探讨了重金属含量和污染特征与总有机碳、粒度的关系,利用污染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污染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大沽河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大部分测站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标准的要求。表层沉积物中Cu、Pb、Zn含量8月份最高、2月份次之、5月份最低。Pb、Hg、As 3种重金属含量在2月份最高。Cu、Pb、Zn和Cd重金属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Hg与As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除Cd和As外的4种重金属与沉积物粘土、有机碳含量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总体较轻,属于低污染水平,污染程度依次为Hg〉Cd〉Pb〉Cu〉As〉Zn。大沽河河口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风险程度依次为Hg〉Cd〉Pb〉Cu〉As〉Zn。  相似文献   

4.
太原市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原市污灌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Pb、Zn、Cu、Ni、Mn、Cr、As、Hg、Cd含量均值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但其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太原市土壤背景值。各重金属间的相关分析表明,Pb、Zn、Cu、Ni、Mn、Cr、As、Cd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这8种元素污染源可能相同。Hg是本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子,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依次为Hg〉Cd〉Pb〉As〉Cu〉Zn〉Cr〉Mn〉Ni。土壤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均值均大于1,综合污染指数为2.81,总体上,污染水平为中度及其以上。各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指数在研究区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分布趋势为东南部小店地区和中南部晋源区相对较高,南部清徐县相对较小;通过因子分析并结合污灌区污染源调查,表明Hg除受污水灌溉的影响外,燃煤释放的Hg可能是重要来源之一,Cd、Zn、Pb和Cu可能来自污水灌溉和大气沉降,以污水灌溉的贡献为主,Ni、Mn、As、Cr来自污水灌溉。Hg、Cd是太原市污灌区土壤中需要优先控制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方式,将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划分为3个区域,探讨其区域特征和污染水平。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区域重金属分布及污染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剖析了引起污染差异的原因;运用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探讨了沉积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重金属的分布和区域特征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元素的富集程度以浙江区较高,太湖平原较低;浙江区不同元素变化最大,而太湖流域元素的变化则较为均匀。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区域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有所不同:长江两岸的Hg、Cu、Pb、As污染严重,与城市污水的排放和农业化肥的利用关系密切;太湖流域的主成分因子出现Zn、Cr、Cu组合,体现出电镀、化工行业污染排放的特征;浙江区主成分因子复杂,反映污染物质的多来源。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其单因子生态危害程度为Cd〉Hg〉Pb〉As〉Cu〉Zn〉Cr,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长江三角洲农灌区的污染总体轻微,浙江区北部污染达到中等。  相似文献   

6.
草海湖湿地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负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测定了草海湿地土壤和草海表层沉积物中7种毒性重金属的含量,对比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同时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底泥、沼泽草地、农用地和林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中7种重金属中,Cd,Zn,Hg含量明显高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重金属Cd和Zn分布特征为:底泥农用地沼泽草地林地;Cr的分布特征为:沼泽草地林地农用地底泥;Pb和Cu含量的分布特征为:农用地底泥沼泽草地林地;Hg的分布特征为:底泥沼泽草地农用地林地;As的分布特征为:林地农用地沼泽草地底泥;草海湖周边的农用地和沼泽湿地中Cd,Hg达到重污染程度,Zn为中度污染,Pb和As为轻度污染。草海底泥中Cd,Hg和Zn达到重污染水平,其余4种重金属尚未构成污染;草海底泥重金属污染水平为中等污染,枯水期污染略重,且靠近湖心的采样点污染较重,3个采样区都呈现距岸边越远污染越重的趋势。草海湿地底泥重金属污染较重,农用地次之,沼泽草地再次,林地无重金属污染。研究可为草海湿地重金属污染放置与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小埠东橡胶坝对沂河临沂城区蓄水段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和富集的影响,利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在橡胶坝前2km处(对照)和坝前50m处分别获取原位柱状沉积物,在比较分析典型重金属Cu、Pb、Cd、Cr、Hg和As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橡胶坝前50m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0-4cm)Cu、Pb、Cd、Cr、Hg和As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点,垂向分布上,橡胶坝前50m采样点同对照点相比,重金属含量均具有随深度增加而逐步减小的趋势,说明橡胶坝的建成改变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与富集状况,促进坝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建坝后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其富集的主要原因。地积累指数评价法和潜在风险评价法一致表明,临沂城区蓄水段表层沉积物As、Cr和Pb污染较轻,污染程度为无或无-中,具有轻微的生态危害;Cu和Cd的污染程度分别为中和中-强,具有轻微和很强的生态危害;Hg处于极强污染,具有极强的生态危害。潜在风险评价法表明,橡胶坝前50m采样点和对照点重金属的风险水平分别为HgCdCuPbAsCr和HgCdCuAsPbCr,Hg为最主要生态风险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8.
以草海流域不同功能区土壤及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草海流域不同功能区土壤与植物中As、Cd、Cu、Cr、Pb和Zn 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草海流域4个功能区受到Cd和Zn的污染较为严重,As为轻度污染,Cr、Cu、Pb和As各个功能区污染程度不同;不同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同种植物不同部位重金属规律为:根茎叶;7种优势植物中迁移特征和富集系数差别较大,只有狐尾藻对重金属Cu的富集系数大于1,其余植物对6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可将狐尾藻作为草海流域典型的重金属耐性先锋植物;植物Cr和土壤Cr成极显著正相关,植物Zn和土壤Zn成显著正相关,植物Cd和土壤Zn成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集草海湿地周边主要农作物可食部分及对应根系的土壤样品,分析测试了重金属Cd,Cr,Hg,Pb,As和Zn的含量,对比研究了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元素Zn,As,Cr平均含量未超过贵州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其他3种重金属Pb,Cd,Hg平均值分别是背景值的1.24,1.44,7.5倍;与中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相比,除Hg平均含量超标外,蔬菜中As,Cr,Zn,Cd和Pb平均含量处在可接受范围内。6种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的高低依次是Hg > Pb > Cd > As > Cr > Zn,葱和萝卜处于安全水平,其余农作物处于警戒线;不同种类作物中重金属富集特征差异较大,菠菜对As,Cd,Hg,Pb的富集系数比其余作物高,萝卜叶对Cr和Zn的富集能力较强,重金属Cr富集系数最低的是玉米,Zn和Hg富集系数最低的是萝卜根,Cd和Pb富集系数最低为马铃薯,As富集能力最低的为白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滇池外海晖湾中、罗家营、观音山东、观音山中、观音山西、白鱼口、海口西和滇池南等8个采样点位底泥中7种重金属监测值,利用地质累计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评价方法,对重金属进行污染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s、Hg、Cr、Pb、Cd、Cu和Zn平均含量对比云南省土壤背景值分别超标0.46,4.70,0.47,0.73,3.47,1.17,1.13倍,且时空分布存在差异性。时间变化上,As、Cd、Cu、Zn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As、Hg、Cr和Pb含量高值集中在滇池外海南部水域,Cd和Cu在东部水域较高,Zn含量则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地质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表明,8个点位中滇池南、晖湾中和观音山西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高,潜在生态风险也较高,引起污染累积以及潜在生态风险的指标主要为Hg、Cd和Cu。重金属来源分析结果显示,As、Hg、Cr、Pb具有相似的污染来源,初步推断为工业污染源;Cu和Cd主要来自农业污染源。  相似文献   

11.
汉江上游汉中段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监测汉江上游汉中段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Pb,Cu,Zn,Cd,Cr的浓度,分析了各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并选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汉中段各监测点重金属富集顺序为:Cd >Zn >Pb >Cr >Cu。单个重金属的污染指数Cfi显示,汉江上游汉中段监测点仅有Cu的含量均值为0.83,小于1,为轻微污染;Pb,Zn,Cd,Cr的均值分别为1.06,1.25,1.33,1.02,略大于等于1,处于轻微污染以上水平,达到中度污染水平。综合分析多项重金属污染系数Cd,单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和多种重金属的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可知,汉江上游汉中段各监测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属于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2.
2008年3月至7月连续对巢湖8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Zn、Hg、Cr、Pb、Ni和Cu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据此探讨巢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时空分布特征,评价巢湖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并筛选出主要生态风险因子。结果表明:3月至7月期间,全湖范围内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河流入湖区的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区域,Zn、Cu、Pb的污染程度高于其他重金属,表层12cm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随深度增加污染情况呈加重趋势;从潜在生态风险角度分析,巢湖表层沉积物总体只具有轻微潜在生态风险,生态风险指数排名前两位的区域是南淝河入湖区和十五里河入湖区,3月至7月期间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级别逐渐降低,巢湖生态安全主要风险因子为Hg,其次是Pb和Cu。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及粒度的分析,研究了荣成天鹅湖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天鹅湖重金属的总体水平较低,Cd、Cr、Pb、Cu、Zn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国家海洋沉积物I类质量标准,其中Cr和Pb存在轻度污染。Cd、Cr、Ni、Pb、Cu、Z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84、1.75~116.11、1.50~29.06、17.36~27.25、2.00~34.98mg.kg-1和11.48~92.61mg.kg-1,平均含量排序为Zn〉Cr〉Pb〉Cu、Ni〉Cd。天鹅湖重金属的富集状况与沉积物的粒度以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大部分元素的高值区出现在颗粒较细的湖中央以及污染严重的西北部,东南部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各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较好,其中Cd、Cu、Mn、Zn、Fe间呈高度的正相关,空间分布规律相似;重金属与有机质、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加拿大制定的沉积物评价标准,天鹅湖沉积物中Cr具有较大的生态危害性。  相似文献   

14.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是水环境污染评价的重要内容,重金属含量水平常被作为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掌握华北平原的府河和白洋淀中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研究了19个沉积物样品和3个土壤样品中7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利用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生物效应浓度法评估了重金属的环境风险,并初步分析了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府河和白洋淀沉积物受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其中Zn、Pb、Cu和Cd污染较为严重,府河沉积物的潜在生态环境危害强于白洋淀。相关分析显示府河和白洋淀重金属污染具有相似污染源,保定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府河沿岸金属冶炼企业很可能是白洋淀地区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从城市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修复、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白洋淀区域重金属污染控制对策与建议,为白洋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日益加重,对人类及水生态系统健康产生较大危害。本研究选择广州市典型城市湖泊——流花湖,利用地累积指数(I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对沉积物中12种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垂向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对金属元素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①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Mn、V除外)均显著高于区域土壤背景值,自下而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②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d、Zn、Sb、Cu、Pb和As这6种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其中Cd偏重度污染的状态(Igeo=3.89);③不同重金属元素污染水平有较大差异,Cd、Cu、Zn、Sb、Pb、As、Ni、Cr、Tl、Co的单个重金属污染指数(Cif)均为中等污染水平以上,而生态风险系数(Eif)表现为Cd(Eif=818.6)极严重等级,Sb(Eif=82.64)重度风险等级,其他10种重金属Eif均为轻度风险等级;④该湖RI指数变化幅度剧烈(105.85相似文献   

16.
针对黄河滩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复杂的问题,该研究以原阳滩区复合污染土壤为例,结合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模型,探讨滩区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及来源。源解析结果表明,原阳滩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受工业源、交通源、自然来源、燃煤污染源和农业源影响,农业源占主导,相对贡献率达23.5%,其次为工业源、自然来源、交通源、和燃煤污染源。该研究能够准确解析多金属复合土壤复杂成因,可为黄河滩区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污染源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高校校园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关系到师生健康,探究其地表灰尘重金属环境风险,可为高校校园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集开封市某高校校园内外地表灰尘52个样品,测定样品中重金属镉(Cd)、铬(Cr)、铜(Cu)、镍(Ni)、铅(Pb)和锌(Zn)的含量,使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结果】高校地表灰尘重金属Cd、Cr、Cu、Ni、Pb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1.05、88.36、47.04、29.76、68.72和328.87 mg kg-1,其中Cd和Zn含量分别为当地灰尘背景值的3.49倍和4.26倍。地积累指数分析表明,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指数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Zn> Cd> Pb> Cu> Cr> Ni,其中Zn与Cd处于偏中度污染,Pb,Cu和Cr处于轻度污染,Ni处于无污染状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高校地表灰尘中6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144.53,属于“轻微”生态风险等级,其中Cd是该高校地表灰尘中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影响因子。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表明,Cr和Ni主要来...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原子吸收方法分析了广东蕉岭长潭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Pb、Zn、Cr、Ni、Cd、As、Hg)含量水平,以广东省红壤重金属环境背景值和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Ⅰ级自然背景值为参比标准,采用地积累指数和H覽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长潭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潭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较轻,Cu、Pb、Zn、Cr、Ni、As和Hg平均含量分别为55.7、65.1、280.9、30.7、16.2、10.9mg·kg-1和0.05mg·kg^-1,Cd在所有沉积物中未检出。重金属地积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长潭水库处于无污染至中度污染范畴,具有轻微潜在生态风险。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及旅游观光等人为活动及自然因素是长潭水库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对库区上游的农业面源污染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