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探讨木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木薯土壤肥力、 木薯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于2019-2020年开展木薯化肥减施种植技术示范.以木薯新品种"桂热10号"为材料,以化肥减量(25%)配施生物有机肥+地膜覆盖处理为示范种植模式,以常规种植(仅施化肥)和不施肥为对照,比较分析各处理土壤速效养分、 土壤酶活性、 木薯养分、 产量及...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盐碱地棉花种植最佳施肥模式,在山东省东营市中度滨海盐碱地设置了6种施肥模式(包括不施肥对照、习惯施肥、优化施肥、一次性施肥、减量化肥以及减量化肥+有机肥),通过对棉花关键生育时期植株调查取样和测定分析,探讨了不同施肥模式对棉花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处理(非控释氮和控释氮1∶2配合)与同等养分水平的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棉花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各器官氮磷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前者花铃期氮磷养分总积累量分别比优化施肥处理高23.39%和13.97%,比不施肥处理高50.98%和46.94%。减量化肥(N、P_2O_5、K_2O减量20%)+有机肥处理棉花产量最高,比不施肥处理高31.14%,比习惯施肥处理高13.37%,经济效益增长1 925元/hm~2;一次性施肥处理棉花产量与习惯施肥相近,经济效益比习惯施肥增长了279元/hm~2。籽棉产量与吐絮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中度滨海盐碱地采用减量化肥(N、P_2O_5、K_2O减量20%)+有机肥和一次性施肥处理措施节本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2018年在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开展了水稻化肥减量增效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常规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八步区测土配方施肥量为基数,化肥施用量减少10%、15%、20%,对水稻产量没有太大影响;效益最好的是化肥减量10%模式;八步区水稻生产的最佳施肥模式是折纯N 189 kg/hm~2、P_2O_5 54 kg/hm~2、K_2O 162 kg/hm~2,能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4.
研究分析柑橘专用肥减量施用及其配种光叶苕子对柑橘果实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的影响,为柑橘化肥减施、提质增效提供技术和依据。在湖北宜昌秭归、夷陵分别选取伦晚脐橙和温州蜜柑果园,采用田间试验,设置当地习惯施肥(CK)、与习惯施肥氮磷钾养分等量的柑橘专用肥(DL)、按习惯施肥氮磷钾总量减少25%的柑橘专用肥(JL)及其配种光叶苕子(JLL)4个处理,每处理重复4次,每重复选择生长一致的3~4棵树,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柑橘叶片养分含量、果实产量和品质。试验结果表明:1)与习惯施肥相比,养分等量和减量25%的专用肥没有使伦晚脐橙、温州蜜柑果实产量下降;减量25%专用肥+配种光叶苕子使伦晚脐橙、温州蜜柑产量有提高趋势。2)以每千克氮磷钾养分产出果实产量计肥料养分效率,施用等量、减量25%专用肥和专用肥减量25%+配种光叶苕子均有提高每千克氮磷钾果实产量即氮磷钾养分效率的趋势,尤其是减量25%专用肥+配种光叶苕子明显提高了温州蜜柑养分效率。3)施用养分等量、减量25%专用肥和减量25%专用肥+配种光叶苕子均增加了伦晚脐橙、温州蜜柑果实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和固酸比,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果实品质明显改善。4)减量25%专用肥+配种光叶苕子,增加了伦晚脐橙柑橘春梢叶片氮、磷含量,降低了两个果园5月份土壤速效氮、磷含量和下半年20~40 cm土层速效氮、磷、钾含量。柑橘专用肥提高了柑橘养分效率和果实品质,施用减量25%专用肥+配种光叶苕子提高了柑橘果实产量品质、养分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化肥高效施用和零增长目标,采用稻麦轮作大田定位试验,探讨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以及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T3)、T3减20%化肥氮增施氮肥增效剂(T4)、T3减20%化肥磷增施磷素活化剂(T5)以及T3减20%化肥氮磷增施氮肥增效剂+磷素活化剂(T6),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T2)相比,各减量施肥处理对稻麦体系作物周年产量影响不显著;T4处理有利于提高氮素和钾素的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提高氮素和磷素吸收效率,提高作物磷素总吸收量;T5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作物磷素总吸收量、磷素利用效率、磷素偏生产力、磷素的农学利用率,提高作物钾素农学利用率和钾素的偏生产力;T6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作物的氮磷钾的利用效率和农学利用率,提高氮素和钾素的偏生产力;T3处理对作物氮磷素的吸收与利用均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作物钾素的偏生产力。综合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基础上减少20%化肥氮磷增施氮肥增效剂+增施磷素活化剂(T6)模式有利于协调作物养分吸收和稳定作物产量,可作为长江中下游相似生态区域稻麦轮作种植减肥增效的优选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优化天水地区冬油菜施肥方案,在不降低产量和产出效益的前提下,明确减轻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的最佳施肥量。以天油15号为指示品种,在武山县设常规施肥、常规施肥减量15%、减量25%、减量30%、减量50%+有机肥共5个处理,观察化肥减量对冬油菜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量15%~50%对天油15号生育期基本不影响,但其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均以化肥减量25%处理最好,减量30%次之;减量25%和30%处理均较常规施肥增产,但增产不显著;常规施肥减量30%的产投比最高,减量25%次之。综上所述,相比常规施肥,化肥减量25%~30%既能保证冬油菜高产,又能减少投入成本,获得较好的收益。  相似文献   

7.
2009 — 2011年,在农业部甘肃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开展长效缓释小麦专用肥的施用效果研究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效缓释小麦专用肥用量的纯养分为常规施肥(总养分375 kg/hm2,N 225 kg/hm2、P2O5 150 kg/hm2)的-10%~10%时,小麦的各经济性状指标、产量、经济效益及对土壤养分的维持均优于常规施肥处理。长效缓释小麦专用肥用量的纯养分为常规施肥的-20%~-10%时,小麦的各经济性状指标、产量、经济效益及对土壤养分的维持与常规施肥具有同等作用。  相似文献   

8.
化肥减施增效可助力农业绿色发展,通过探究新型海藻酸增效复合肥料及减施处理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新型增效复合肥料产品的改进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开展温室大棚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常规复合肥料、增效复合肥料、常规复合肥料减量20%和增效复合肥料减量20% 5个试验处理。结果表明:(1)与常规复合肥料处理相比,增效复合肥料处理能够增加黄瓜苗期、坐果期、盛果期和末果期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增效复合肥料处理的黄瓜苗期、坐果期、盛果期和末果期的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了16.3%、8.2%、10.2%和5.7%,增效复合肥料减量20%处理的黄瓜苗期、坐果期、盛果期和末果期的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了4.7%、0.9%、2.9%和0.4%。(2)增效复合肥料处理的地下部干物质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果实干物质量比常规复合肥料处理分别增加了9.8%、12.6%和17.7%,增效复合肥料减量20%处理的黄瓜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果实干物质量比常规复合肥料处理分别增加了4.8%和10.8%。(3)增效复合肥料处理的黄瓜与常规复合肥料处理相比,其地下部、地上部和果实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6.6%、17.3%和12.7%,黄瓜地下部、地上部和果实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4.3%、45.4%和22.4%,黄瓜地下部、地上部和果实钾含量分别增加了45.8%、45.7%和28.9%。(4)与常规复合肥料处理相比,增效复合肥料处理的黄瓜产量增加了11.1%,在各处理中,增效复合肥料的黄瓜瓜条数和单果重为最高。(5)与常规复合肥料相比,增效复合肥料和增效复合肥料减量20%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了9.5%和2.2%。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了23.8%和25.1%。综合考虑作物养分吸收状况、产量和作物品质,增效复合肥料的作用效果最好,其次为增效复合肥料减量20%处理,这说明,增效复合肥料减量处理能够实现黄瓜提质增产,在黄瓜中的推广应用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菠萝种植普遍存在施肥过量的问题,为探索合理的施肥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计空白对照(CK)、农户常规(FP)、化肥减量(OPT1)、化肥减量+有机肥替代(OPT2)4个不同施肥处理,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菠萝的生物量、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够增加菠萝干物质量,菠萝总干物质积累量排序依次为OPT2OPT1FPCK,与CK相比,OPT2、OPT1、FP增幅分别达到120.05%、113.53%和99.74%。产量OPT2OPT1FPCK,相较于FP处理,OPT2与OPT1分别增产6.66%和6.53%,表明2个优化施肥模式均能保证产量。在品质指标中,施肥处理的单果鲜重、纵径、横径和纵横比都显著高于CK,而FP、OPT1和OPT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施肥能够显著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CK处理的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都显著高于FP、OPT1和OPT2,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各处理之间无差异,糖酸比则是CK显著低于其他3个施肥处理,表明施肥能改善果实内在品质。肥料投入FPOPT2OPT1CK,净收益OPT1OPT2FPCK,OPT1的净收益分别比CK、FP、OPT2高111.27%、21.33%、5.21%,OPT1产投比最大,高达4.74∶1。与农户常规施肥相比,两种优化施肥处理减少了养分投入,经济效益增加,并且产量和品质没有下降。综合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三方面考虑可以得出,化肥减量(OPT1)是本试验条件下菠萝种植的一种理想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化肥减量配施炭基有机肥对烤烟翠碧1号生长和产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TJ1)、单施化肥(TJ2)、化肥未减量+炭基肥(TJ3)、化肥减量10%+炭基肥(TJ4)、化肥减量20%+炭基肥(TJ5)、化肥减量30%+炭基肥(TJ6)。其中化肥减量是以当地翠碧1号常规氮肥用量(83.40 kg·hm-2纯N)为基础,从基肥的烟草专用肥中按比例扣减;炭基肥用量为2 400 kg·hm-2。在烟草采收后采样测定烟田土壤理化性质、烤烟农艺性状(打顶后)、烟叶化学成分、烟叶感官质量及烤烟主要经济性状,并据此构建氮素调控与烟叶产质量提升方案。结果表明,化肥减量配施炭基有机肥对翠碧1号生长及烟叶产质量具有不同程度影响。化肥减量10%~20%配施2 400 kg·hm-2炭基肥未显著降低烟田土壤肥力,化肥减量20%对烟株生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过量施肥则对烟株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化肥减量配施炭基有机肥增加了烟叶有益化学成分,降低总氮、烟碱、氯含量,提高了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化肥减量10%~30%对烟叶感官质量综合得分的不利影响有限。相对于TJ3处理,化肥减量10%...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主导型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项目效益的特征,为完善增减挂钩制度提供依据。[方法]以湖北省内的3个政府主导型增减挂钩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增减挂钩项目在实施前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的隶属度。[结果]在政府主导模式下,3个增减挂钩项目的综合效益隶属度的增长率分别为21.56%,19.13%,21.94%,增长幅度一般,但较为稳定,其中社会效益增长最大,其次是经济效益,而生态效益小幅度下降。[结论]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强政府对关键环节的监控,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可以弥补政府主导模式中的资金缺乏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根据多次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结果,逐次求取影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量化各评价指标,求出综合效益评价值,并以江苏省溧阳市新昌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为例。新昌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该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效果较好,但社会效益和部分生态效益指标增加不明显,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应重视促进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调查研究榆林沙区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基本特征、经营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选取对榆林沙区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有重要影响的生态、经济、社会3类20个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0a的治理和建设,其综合效益由1995年的较差提升到了2005年的良好水平;其中生态效益由1995年的较差提升到了2005年的良好水平;经济效益则由1995年的较差提升到了2005年的优秀水平;只有社会效益变化较小,基本保持了中等水平。因此,生态环境建设仍然是榆林沙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闽北地区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碳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但目前关于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位于闽北地区的福建省南平市炉下镇为研究对象, 探讨构建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意义,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特尔斐法(Delphi)和模糊综合评价(FCE)相结合的方法对闽北地区低碳农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以期实现对低碳农业效益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评价的转变。通过筛选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计算评价指标值, 形成了一个具有3个层次、20个具体指标的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对炉下镇低碳农业效益进行了实证评价应用, 结果显示: 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值为0.723 9,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指标值分别为0.698 2、0.592 3和0.472 0。应用结果表明, 该体系适应于闽北地区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 对低碳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SWAT模型茶园化肥减施增效配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园化肥减施技术是改善茶园土壤环境、降低茶区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措施之一,有助于茶园生态环境的改善。利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勐邦库区曼真村2018年3—9月大田试验数据及勐海县勐邦库区2011—2016年气象水文资料,基于SWAT模型建立区域尺度茶园化肥减施模型,构建环境效益评价体系(土壤肥力指标、水环境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计算茶园不同施肥方式(常规化肥、70%化肥+有机肥配施、70%化肥+缓释肥配施、70%化肥+土壤改良剂配施)的环境综合效益指数,系统研究勐海茶园化肥减施增效配比方案。结果表明:1)勐邦库区流域月尺度径流与水质的模拟和实测结果趋势相同,决定系数R2=0.895,纳什系数Ens=0.837,模型拟合度高;2)综合效益权重计算结果表明,水环境指标(0.412)土壤肥力指标(0.317)经济效益指标(0.271),水环境对综合效益存在显著影响;3)勐海茶园最优的化肥减施配比方案为70%化肥+缓释肥配施,其土壤肥力效益指数为0.96,水环境效益指数为0.97,经济效益指数为0.99,综合效益评价指数为0.97。综上, 70%化肥+缓释肥配施能有效降低茶园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风险,同时能够提高茶园土壤肥力而不影响茶园的经济效益。因此,配施缓释肥是现阶段较为适合勐海茶园的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改进模糊层次模型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武乡县涌泉乡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案例,采用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方法(AHP),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效益角度构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AHP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专家咨询法对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的影响等级进行评判,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综合评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结果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等级值为2.221 5,属于"较好"等级,符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结果表明基于改进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是一种科学、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土地生态化利用、落实“生态文明”战略,以珠三角9市为例,构建基于低碳生态城市视角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熵组合赋权法、综合评价法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了9市2010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演变特征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各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结构,位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广深莞要显著优于其他城市。整体效益水平稳步提升,惠州增幅最大,肇庆增幅最小;(2)各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性,经济、社会效益增速快且均为正增长,生态环境效益增速小,部分城市出现下降情况;(3)要素层面各市得分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达效益差异扩大最明显;(4)经济发达、经济持续与社会和谐障碍度呈下降态势,社会发展、环境友好和节能减排呈上升趋势。地均财政收入、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广东省清远市瑶安小流域为例,对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为该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根据广东省小流域的灾害特点和治理目标及瑶安小流域的实际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防洪减灾效益、水保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4个效益类型,选择21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后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构建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模型。[结果](1)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小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适合广东省使用。(2)2007—2013年瑶安小流域的综合效益和4个单项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防灾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结论]提出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在广东省是实用可行的。综合治理后瑶安小流域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方世明  易平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299-304,309
实施效益评价是地质公园规划实施及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指导规划科学有效地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地质公园规划实施效益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上轮规划实施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规划实施效益发展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上轮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良好,规划实施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由于公园管理体制不健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缺失,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差的生态效益。新一轮的地质公园规划应当制定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协调好资源开发利用、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既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长,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提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和最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孙昕  李德成  梁音 《土壤学报》2009,46(3):373-380
选择了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省兴国县境内的治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的塘背河、廖公坑、蕉溪河3个小流域为对象,选择了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30个评价指标,对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1)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2)针对同一区域多个小流域一起进行评价,有利于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流域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对指导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兴国县3个小流域通过积极的治理投入,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由于治理投入和治理时间的差异,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塘背河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最高;廖公坑小流域治理中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低;蕉溪河小流域治理较差,经济效益最低。各流域应抓住自身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进一步搞好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