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杉叶蕨藻——一种较好的海水观赏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杉叶蕨藻(Caulerpa taxifolia)是绿藻门、蕨藻科、蕨藻属的一种,水族店里常见的鹿角海藻、绿葡萄藻、大羽毛藻都属于蕨藻属。水族箱中极易出现氨氮、亚硝酸盐剧烈波动的现象,而高浓度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会导致鱼虾的病害高发,甚至死亡。因此必须控制水族箱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杉叶蕨藻不但形态优美,而且具有很好的净化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能力。在水族箱中,杉叶蕨藻也是一种较好的观赏海藻。  相似文献   

2.
<正>盾叶蕨藻(Caulerpa peltata Lamouroux),属绿藻门、蕨藻科、蕨藻属。可作为水族箱观赏海藻,药用,生物净化器及食用海藻。藻体浅绿至深绿,全球分布。近年来研究证明从盾叶蕨藻中分离的单体化合物,经鉴定含有大量抗肿瘤、抗菌等生物活性物质。从营养成分上看,盾叶蕨藻是优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棒叶蕨藻变种(Caulerpa sertularoides f.Longipes)对重金属离子胁迫的生理响应,通过恒温光照培养方法探讨棒叶蕨藻变种在重金属铜离子(Cu~(2+))、铅离子(Pb~(2+))、镉离子(Cd~(2+))的胁迫下对其日特定生长率(SGR)、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Chl-a)、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重金属离子的胁迫会影响藻体的正常生长,SGR均出现负增长,可溶性蛋白和Chl-a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其中Cu~(2+)的影响尤为明显;重金属对藻体生长的抑制能力大小为Cu~(2+)Pb~(2+)Cd~(2+);3种重金属离子对SOD和GST影响均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除了Cd~(2+)对SOD影响峰值出现在5.00 mg/L之外,其他处理组的峰值均出现在质量浓度为2.50mg/L时。研究结果可为棒叶蕨藻变种的重金属胁迫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池浮游藻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44口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池中共鉴定藻类7门62属113种,蓝藻26种,绿藻54种,硅藻14种,裸藻11种,隐藻3种,甲藻4种,金藻1种。绿藻门种类最多,占藻类种类数的47·8%,其次为蓝藻门占23·0%,硅藻占12·4%,裸藻占9·7%。优势种主要为蓝藻,典型优势种有螺旋藻(Spirulinasp.),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sp.),弯形尖头藻(Raphidiopsis curvata),针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等,其中螺旋藻的优势度平均达到50%,为主要优势种。常见的绿藻有栅藻(Scenedesmusp.),衣藻(Chlamydomonassp.),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常见的硅藻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啮蚀隐藻(C.erosa)和绿裸藻(Euglenavirdis)在虾池中比较常见。养殖池中浮游藻类的种类数平均为43±9种,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19±0·56,个体数量平均为1·45±0·87×108个/L;藻类的种类、数量及生物量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而多样性表现相反,藻类的组成直接影响对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1986~1987年,进行了青岛东风盐场和天津汉沽盐场几个典型的代表性盐池中的藻类资源调查研究。共鉴定出12种藻类,其中10种是徽型藻类,2种是大型藻类。球蓝藻、聚球藻和社氏藻是优势种,周年出现,其最高密度(个细胞/L)分别为10~7~10~8、10~6和10~4~10~5的数量级。而颠藻、四鞭藻、菱形藻、舟形藻、斜纹藻、刚毛藻和根枝藻等数量较少,也不是全年连续分布的。一般说来,这些藻类的多样性与温度呈正相关,而与盐度呈负相关,还讨论了这些藻类在盐池中的生态作用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海草简介     
海草,是生于海水中的显花植物的统称。据资料介绍,这种植物的种类很少。根据它们的形态、构造、生态和化学组成,可分为两个属:大叶藻属(Zostera)和海韭菜属(Phyllospadix)。大叶藻属常见的只有大叶藻(Z.marina)一个种;海韭菜属包括海韭菜(P.iwatensis Makino)和日本海韭菜(P.japonicus Makino)两个种。据查,我国有关资料记载的海草主要为大叶藻。大叶藻多生长在风浪小的海底有泥沙处。叶宽6-15毫米,全长7-9米,4-5  相似文献   

7.
正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pera),隶属绿藻门(Chlorophyta)、蕨藻科(Caulerpaceae)、蕨藻属(Caulerpa),是分布于中国南海、中国台湾、东南亚、日本冲绳、大洋洲等热带、亚热带海域的一种暖温性大型经济绿藻。因其直立茎球状体如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又称为"海葡萄"。其富含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糖体,  相似文献   

8.
桑沟湾大叶藻附着生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9月~2009年8月,对桑沟湾楮岛海域大叶藻叶片上的附着生物进行了周年调查,以期为我国浅海生态系中大叶藻等海草生态功能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共记录大叶藻附着生物29种。附着的主要种类有盾卵形藻Cocconeis scutellum及其小型变种C.scutel lumvar.pava,褐毛藻Halothrixlumbricalis、点叶藻Punctaria latifolia、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Australaba sp.、脆螺Stenotis sp.。在春季,大叶藻上的附着硅藻类有9种,大型海藻类7种,动物类8种。其中,褐藻类为主要附着生物,附着高峰出现在4月份。夏季,附着的大型海藻种类明显减少,仅出现4种,而动物类有6种,硅藻类8种。其中,腹足类为夏季附着优势种。硅藻附着高峰出现在秋季,此时的附着动物类减少至4种,大型藻类种数与夏季持平,但附着的生物量较小。冬季未发现附着的大型海藻及动物,仅有微藻类的硅藻附着。  相似文献   

9.
罗伟  宫相忠  高伟  夏云捷  张必达 《水产学报》2014,38(12):2018-2028
模拟萱藻育苗条件,以萱藻丝状体为材料,沙滤天然海水作为培养液,研究了光照强度[7.2~126.0μmol/(m2·s)]对萱藻孢子萌发、幼苗早期发育及附生藻类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本实验条件下,萱藻孢子萌发的适宜光强范围为27.0~72.0μmol/(m2·s)。其中,在45.0μmol/(m2·s)条件下,萱藻孢子萌发率较高,并在放散后的第16天萌发率达到(44.44%±11.00%);(2)在本实验条件下,萱藻幼苗早期生长的适宜光强范围为36.0~54.0μmol/(m2·s),其中45.0μmol/(m2·s)最适宜萱藻幼苗的生长,且附生藻类密度最低,孢子放散后第34天附生藻类密度为(38.4±0.6)×104个/cm2;(3)本研究共鉴定出附生藻类2门13属29种,主要优势种为碎片菱形藻、小伪菱形藻、艳绿颤藻、膨胀色球藻、耳形藻和新月菱形藻。其中碎片菱形藻在7.2~18.0μmol/(m2·s)条件下呈指数增长,而耳形藻与新月菱形藻在27.0~126.0μmol/(m2·s)条件下呈指数增长。研究表明,萱藻孢子萌发和幼苗早期发育的最佳光强为45.0μmol/(m2·s),且在萱藻育苗过程中应重点防治的附生藻类为耳形藻与新月菱形藻。  相似文献   

10.
对大辽河及其主要支流66个采样点的底栖藻类进行研究。共采获底栖藻类208种(包括变种),分属硅藻、绿藻、蓝藻、裸藻、金藻及黄藻门7个门,计63个属,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64.90%),绿藻门次之(21.15%),极细微曲壳藻隐头变种(Achnanthes minutissima)和弧形蛾眉藻(Ceratoneis arcus)为优势种,其相对丰富度分别为13.5%和3.15%,赖氏鞘丝藻(Lyngbya lagerheinii)是大辽河干流和支流的优势种;其他支流优势种为极细微曲壳藻隐头变种(Achnanthes minutissima)和湖泊鞘丝藻(Lyngbya linmetica)。基于底栖藻类的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富,对采样点进行了去势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底栖藻类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氨氮、TDS、COD和海拔是影响底栖藻类空间分布最主要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大连某养殖场发生黑褐病的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CL2017070801002。采用该菌株浓度为103~108 CFU/ml的菌液浸泡感染长茎葡萄蕨藻,在7 d内,每个感染实验组的藻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黑褐色典型发病症状,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CL2017070801002对长茎葡萄蕨藻有致病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藻体细胞壁表面聚集大量细菌,随着侵染时间加长,细胞组织破裂死亡。研究表明,CL2017070801002为本次发现的长茎葡萄蕨藻黑褐病的病原。结合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氯霉素、四环素、氟罗沙星、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克拉霉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药物不敏感。本研究为长茎葡萄蕨藻的细菌性病害防治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科研和生产单位人工培植单胞藻类(如扁藻、硅藻、金藻等)的过程中,常难免出现藻类间相互混杂的情况,而且由于扁藻生命力强、繁殖迅速,一旦污染了其它的藻种后,即有喧宾夺主、取而代之,使其它藻类频于绝种的可能。我们在科研工作实践中,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种简易快速的分离方法。即把混杂的藻群,用单胞藻培养液稀释至原来浓度的一半至1/4,用一玻璃分液漏斗装至  相似文献   

13.
正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 J. Agardh)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蕨藻科(Caulerpaceae),蕨藻属(Caulerpa),主要生长于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海区水流较缓的沙地或礁石,是一种重要的热带鲜食经济绿藻。因其具有浑圆饱满、晶莹剔透的绿色球状小枝,外观犹如葡萄,故被称海葡萄~([1]),其食用口感独特,又被誉为"绿色鱼子酱"~([2])。长茎葡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2,4-D 对两种绿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植物生长调节剂2,4-D(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在不同浓度作用下对两种绿藻 --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增殖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 25 mg/L 和0. 50 mg/L 的2,4-D 分别是 促进小球藻和栅藻生长的最佳浓度;在0. 50 mg/L 的2,4-D 作用下小球藻和栅藻的叶绿素含量最高。高浓度 的2,4-D(>4. 0 mg/L)对两种藻类的生长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1年夏季在黄渤海的采样调查分析了该海域网采浮游微藻的多样性,并从71个站位的采水样品与12个站位的拖网样品中分离了大量可培养的藻种。调查区拖网样品中共发现浮游微藻4门30属44种藻,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s)为主,甲藻门(Dinophytas)次之。在实验室内利用毛细管法、平板法和稀释法分离纯化获得92株可培养微藻,经分子学鉴定为19种,包括9种硅藻、3种褐藻、3种不等鞭毛藻、2种绿藻、1种甲藻、1种定鞭藻。这些可培养微藻个体较小,多为微微型藻类和微型藻类,其中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和舟形藻(Navicula sp.)既能在固定样品中观察到,又能在实验室培养。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梭角藻(Ceratium fusu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小型藻类虽然在固定样品中所占比例较大,但是难以培养。此外,本次调查还首次在中国海域发现了Pseudobodo tremulans。黄渤海藻株的鉴定与培养不仅补充了中国微藻种质资源,还为促进微藻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6.
以多种淡水浮游绿藻的混合藻种为培养对象,在人工培养液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硫酸氘(D2SO4)制剂进行培养,通过测定藻液光密度(OD)值研究了不同浓度D2SO4制剂对淡水浮游藻类生物量影响的效果。结果显示:(D2SO4)制剂在9~20℃温度条件下能促进淡水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增加。在重氢OPAL723TM试验中,浓度0.2‰组藻类增加最多,其结果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与0.05‰组和0.001‰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重氢511T试验中,浓度1‰组藻类增加最多,其他组随浓度降低藻类增加量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7.
<正>水体中的藻类是麻痹性贝毒的主要来源,现已知海洋中有13种单细胞的甲藻类可产生麻痹性贝毒。目前在我国海区已经发现的产毒甲藻主要有3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kexandrium tamarense)、微小亚历山大藻(Alezandrium minudum)、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catenella)。微小亚历山大藻在我国台湾沿海较常见。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沿海的微小  相似文献   

18.
于 2018 年 6–8 月对雅砻江下游干支流的着生藻类进行调查, 并以其主要支流安宁河为代表, 重点研究河流纵向梯度下着生藻类的空间分布格局(102°6′6″E, 28°46′21″N~101°49′22″E, 26°38′38″N)。结果显示: 雅砻江下游共鉴定着生藻类 95 种, 以硅藻(Bacillariophyta)、绿藻(Chlorophyta)和蓝藻(Cyanophyts)为主。雅砻江干流物种数最多, 优势种为曲壳藻属未定种 (Achnanthes sp.)、异极藻属未定种 (Gomphonema sp.)和胶质细鞘丝藻(Leptolyngbya gelatinosa)等; 其次为安宁河干流, 优势种为曲壳藻属未定种和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 安宁河支流物种丰富度最低, 优势种主要为曲壳藻属未定种、胶质细鞘丝藻和异极藻属未定种等。着生藻类平均密度呈雅砻江干流<安宁河支流<安宁河干流趋势。沿着河流纵向梯度, 安宁河干流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硅藻密度比例渐趋下降, 而绿藻和蓝藻的比例却逐渐升高。水温、浊度和底质类型与雅砻江下游流域着生藻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密切相关; 流速和海拔是影响纵向梯度下安宁河着生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旨在为高原山区河流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 并为该流域食物网构建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生长综合指数指标来描述藻类的生长特性。通过培养纤维藻和栅藻,测定两种藻类的细胞密度和质量密度等参数,并计算出两种藻的生长综合指数。结果表明,生长综合指数能较客观地综合反映出藻类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20.
2018年5—11月对养马岛扇贝养殖区的3个海域进行了7个航次的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组成、密度、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环境因子对养殖区浮游藻类优势种的影响。结果表明:养马岛扇贝养殖区检测出的浮游藻类共有5门34属60种,以硅藻门和甲藻门为主,分别占73.33%和13.33%;浮游藻类的密度范围为(1.49~124.92)×10~4个/L,最高密度和最低密度分别出现在6月和11月;优势种包括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蓝隐藻(Chroomonas sp.)、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1~3.62、0.14~1.00、1.08~4.12;CCA分析表明无机氮、无机磷、盐度和温度为影响该海域浮游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总体而言,养马岛扇贝养殖区的浮游藻类分布合理,结构稳定,适合扇贝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