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7份不同来源红麻品种异染色质。结果表明:品种间异染色质含量变幅为16.1~26.3%;品种内不同染色体间异染色质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研究还发现,红麻染色体有两种类型异染色质。空气干燥时间对不同类型异染色质的显现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 BSG 法,研究了6个茶树品种花蕾的染色体 C-带。结果表明,各品种多数染色体皆具有着丝点带,只有少数染色体同时具有端带或中间带。各品种染色体 C-带有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带纹的有无,位置和宽狭上。每个品种的同源染色体间的带纹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作者对茶树染色体 C-带研究结果上的差异和品种间 C-带带纹的差异原因、研究 C-带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Carv.  CR 李洪杰 《杂粮作物》1993,(6):12-14,19
C-带技术被广泛用于显示玉米根尖染色体基本的异染色质。一些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可把玉米异染色质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从细胞学上讲,玉米异染色质分为5类:(1)着丝点异染色质;(2)NOR(核仁组织区)异染色质;(3)染色节异染色质,出  相似文献   

4.
甘蔗异染色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Giemsa C一分带技术显示甘蔗染色体异染色质区,结果表明,甘蔗异染色质含量平均为51%。不同品种的异染色质含量差异显著。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最基本且较稳定的类型是着丝点区域为异染色质区。完全异染色质化的染色体常是小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木薯体细胞染色体银染显带的带型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木薯(Manihot esculenta)“东方一号”种质为材料,对木薯体细胞染色体银染显带的带型特点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木薯体细胞染色体银染显带不存在核仁组织区域(NOR)的特异性,木薯体细胞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36条)均能显示银染带,每条染色体上有2-5条银染带:根据银染带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区分为端粒带、次缢痕带、着丝粒带、居间带4种类型。因此,可将银染带作为木薯染色体的识别标记。对木薯中NOR区的数目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应用SCoT标记对不同来源的28份木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从36条引物中筛选出19条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引物对28份木薯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7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3条,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6.5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71.9%。经NTSYS-pc2.10e软件计算分析,28份木薯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31~0.930之间。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的结果显示:在系数0.68处,木薯材料分为2大类,品种BRA354单独成为一类;在系数为0.734处,28份木薯种质资源主要聚为5大类,聚类结果与材料来源有一定相关性。SCoT标记能在木薯种质间检测出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样性,可为木薯遗传育种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134份木薯种质资源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36对多态性引物对全部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348个稳定的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306条(占87.9%),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和多态性带数分别为9.7个和8.5个。应用Nei’s相似系数法估算了134份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为0.536~0.971,说明木薯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基础一般。聚类分析将全部材料划分为8个组群,结合PCA分析说明,分组群体构成与其品系的地理来源具有一般相关性。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630,各个组内存在差异,以第1、5组较高,分别由我国的自育品种和来自南美洲的品系构成。研究结果较全面反映了中国现有木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特点,为我国进一步引进木薯优良资源,以及优异木薯基因资源挖掘和育种利用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24份木薯(Manihot esculenta)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产量性状和12个表型性状聚类分析以及SSR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来源的24份木薯(Manihot esculenta)种质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依据12个表型性状在欧氏距离系数为39.353处可将供试的24个木薯种质分为3类,一些品种的表型性状与地理来源之间存在相关性;利用18对SSR引物对24份木薯种质进行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到154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45条,每一个位点上检测到5~12条,平均8.6条。材料间相似系数在0.510~0.967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95。以相似系数0.78为结合点,可以将材料分为三大类。不同国家和地区来源的材料不能明显聚类,不同淀粉含量、干物质量分数的品种却聚在一起,且没有发现与淀粉含量、干物质量分数相关的特异性条带。农艺性状的聚类结果与SSR聚类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说明木薯在长期的演化和自然选择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表型变化。  相似文献   

9.
燕麦种质资源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给燕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以及利用提供信息,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74份燕麦种质资源进行了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燕麦醇溶蛋白位点存在丰富的等位变异,共检测到73种燕麦醇溶蛋白图谱.其醇溶蛋白带纹遗传相似系数为0.1667~1.000,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964.共分离出19种迁移率不同的醇溶蛋白带纹,醇溶蛋白的带纹多态性为100%.等位基因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229,表明供试燕麦种质醇溶蛋白变异丰富,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基于燕麦醇溶蛋白聚类分析将74份材料分为6类,部分供试材料分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和筛选出淀粉品质优良的木薯资源,对212份国内外栽培木薯种质块根淀粉产量性状及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粘度峰值和糊化温度5个重要淀粉特性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木薯资源各淀粉特性差异较大,不同指标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概率分级法将8个淀粉产量及特性性状分为5级,即极低、低、中、高和极高,推荐极高品系可作为木薯淀粉品质育种利用的基础亲本材料,其中直链淀粉含量极高资源共17份;支链淀粉含量极高资源共18份。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前2个主成分反映木薯参试资源块根淀粉特性的83.79%信息,第1主成分主要包括淀粉率、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SM2300-1’等12份木薯资源淀粉综合特性最好,更适合木薯淀粉的深加工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索引     
利用SCoT分子标记对47个菌草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20个SCoT引物中筛选出10个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对47份菌草种质材料的DNA进行PCR扩增,共获得282个多态片段。结合UPGMA聚类分析方法,算出47份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SM)在0.77-0.96,所有47份材料被区分开来,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15时,47份材料可分为5大类群。研究结果表明,SCoT分子标记技术可有效用于菌草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抗源筛选及关联SNP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茎基腐病(crown rot,CR)和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由镰孢菌引起的两种主要的小麦病害。为筛选对CR和FHB的优异抗源、发掘抗病基因,从1 0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小麦种质中筛选了311个核心种质,对其进行CR苗期和成株期抗性及FHB抗性鉴定和评价,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与CR和FHB抗性相关位点。结果筛选出4个种质(Cimrmanova、济南13、GHABAGHEB、秃芒麦)具有优良的CR抗性;12个种质(陇春8号、中麦175、鲁麦5号、潍麦6号、皖麦50、Reeves、石家庄8号、西农928、山麦、SAFI-1/ZEMAMRA-1、平阳181和石家庄54)具有优良的FHB抗性;5个种质(山前麦、陇春8号、内江31、聊麦16和淮麦22)对CR和FHB均表现一定的抗性,尤其是陇春8号对CR成株抗性和FHB抗性水平均达到R级,表明该种质对两种病害兼具优良抗性。通过GWAS分析发现,在1A和6B染色体上有6个SNPS与CR-SR抗性显著相关;在1A、1B、3A、3B、6A、6B和6D染色体上有15个SNPS与CR-APR抗性显著相关;在5A、7A和7B染色体上有13个SNPS与FHB 抗性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小麦抗CR和FHB基因的定位和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西藏青稞的染色体多样性,从西藏六个地区共采集124个青稞品种,每个品种取3个单株,基于南京农业大学开发的寡核苷酸探针ONPM#8(Oligonecleotide probe multiplex#8),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对所有品种进行染色体鉴定,并建立可以区分全部染色体的青稞参考核型。结果表明,采集到的青稞植株有26种染色体多态类型,其中5种多态类型(1H-1、2H-2、4H-1、5H-1和7H-4)的频率大于50%。染色体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析发现,3H染色体最多(PIC=0.75),5H染色体最少(PIC=0.00)。372个单株存在明显的核型变异,涉及染色体多态性、杂合性和异质性,其中261个单株为纯合类型,其余111个单株为杂合类型,平均每株包含1.15对杂合染色体,说明新采集的青稞涉及染色体多样性,可通过后续个体选择和后代鉴定选育出纯系品种。  相似文献   

14.
绿茶中的GCG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HPLC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国内茶树种质资源的GCG含量、GCG在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高温蒸汽处理对绿茶中GC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份茶树种质中发现GCG的含量大于1.5%的茶树种质有5个;绿茶加工过程中GCG含量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温度是影响茶叶GCG含量的关键因素;茶鲜叶经过高温蒸汽处理,能有效提高绿茶中的GCG含量。  相似文献   

15.
利用TP-M13-SSR分子标记,以收集保存的29份石斛兰种质为试材,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构建分子身份证。14对SSR引物在29份种质间共检测出191个等位基因,引物检出率为79.31%~100%;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3877~0.9484,平均0.7956;Shannon指数为0.8702~3.1553,平均2.1606。29份种质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3037~ 0.9005,在0.7000处可将全部种质分为6个类群。根据引物通用性和Shannon指数高低,从1对引物开始逐步增加引物数量筛选可将29份种质全部区分的引物组合,最终确定核心引物组合为DoeSSR5+DoeSSR87+DoeSSR97。基于这3对核心引物的扩增结果,将等位基因编码成字符串获得29份石斛兰种质独有、可辨的分子身份证。  相似文献   

16.
剑豆为优良的绿肥和药食同源植物。本研究以来源于11个国家的19份剑豆种质为材料,采用R-3.6.2软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剑豆22个农艺性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剑豆不同性状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遗传变异丰富,具较大的选择潜力;单株荚数和种子形态指数性状、叶形指数性状、地径、节间距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叶形指数性状和种子形态指数性状之间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已达86.201%,可代表22个性状的主要信息,若以产量为选择目标,应选择种子、叶面积、地径和节间距大且始花期晚的种质;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9份剑豆种质可分为3类,分别为早熟不攀爬型、晚熟半攀爬型和晚熟善攀爬型,可根据不同用途和育种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主要基于投影寻踪分类法(PPC)对引进美国甘蔗种质主要工艺品质性状进行世代演进和种质评价分析。根据育成或改良年代(10~20 a为时间界点)把引进的58份美国甘蔗种质划分4个改良世代,基于大田试验,对甘蔗锤度、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甘蔗纤维分、甘蔗简纯度等5个重要工艺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方差、投影寻踪分类和聚类分析,以揭示其世代演进特征和筛选工艺品质优异种质资源用于杂交育种。方差分析表明,世代内和世代间各种质资源工艺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变异系数在2%~20%之间,其中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和简纯度3个品质性状还存在世代和月份间的显著交互作用。投影寻踪分类法评价分析表明,不同世代美国甘蔗种质资源投影值差异显著,其中以第1代最低,依次增加,第4代最高;投影方向以甘蔗蔗糖分最高,依次为蔗汁蔗糖分和甘蔗锤度,简纯度和纤维分最低。根据投影值大小的聚类分析表明,58份种质可以划分为4类。筛选了主要工艺品质性状优良的甘蔗种质18份(第Ⅱ类)用于杂交育种,其中来自第4代的材料有6份,占第4代材料总数的46.15%;来自第3代的材料有10份,占总数的37.07%;来自第2代的材料有1份,占总数18.18%;第一代材料未筛选出品质优良种质资源。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美国甘蔗种质资源主要工艺品质改良显著,随着世代演进而显著提升。表现优异外引种质以第4代所占比重最高,依次递减,第一代最少,优异种质多来源于演进次数最多的世代;投影寻踪分类法可作为甘蔗改良效果和种质资源评价研究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近年来收集的437份粳稻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这些粳稻种质在性状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具有较大遗传潜势,经过选择与鉴定可用于新品种改良计划之中。同时,对核心样品进行了初步构建,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核心样品的遗传多样性有较大的代表性,对水稻育种中亲本选择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