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家蚕微料子病在我省暴发并迅速蔓延。1989年全省因微粒子超标烧种10O多万张,占全省年生产蚕种量20%左右,直接经济损失1千多万元。因超毒和烧种造成对环境污染,蚕种供需矛盾所增大的损失更无法估计。尽管我省1987年以来,家蚕微粒子病暴发,引起了行业专家、学者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控微除微的措施.但微粒子病不仅没有控制住,相反带毒面在扩大,病毒率在增加。以我市为例:1889年全市  相似文献   

2.
锡东蚕种场绝大多数的蚕种生产都在原蚕区。原蚕区生产在农村大环境中进行,地理分布松散、生产设施落后、饲养水平参差不齐,一旦存在家蚕微粒子病原,扩散快,污染环境严重,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控制其发生和蔓延将严重影响蓬勃发展的蚕桑产业。在这方面江苏省蚕种管理所高度重视,把镜检毒率从2%降到0.5%,原种检测要求也很高,坚决选用无毒的优质原种,使家蚕微粒子的再传播途径得到遏制。笔者在养蚕实际生产过程中对防治微粒子病做了一些深入细致的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所在如皋原蚕点2005年因微粒子淘汰卖丝茧不制种户三户占养蚕户比例20%,当年自己场部检测淘汰蚕种1331张种,而2006年笔者蹲点后,未淘汰一张蚕种,送省蚕种公司检测两批无毒),现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对策作一浅析,愿与大家一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漂白粉精和防微灵对种茧质量和制种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锦发 《蚕桑通报》2012,43(3):27-28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蔓延和危害,会给蚕种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在生产上应采取控制胚种带毒,控制桑园病虫害,控制食下感染途径,严格防病消毒等技术措施,能有效控制微粒子病。就目前蚕种生产环境而言,如果没有对桑叶进行叶面消毒,就会造成蚕种微粒子病毒率超标而淘汰蚕种,影响蚕种平衡。药物防微所用药物有2类,一类是治疗性药物,如防微灵;另一类是消毒性药物,如消特灵等。  相似文献   

4.
原罗定市蚕种场建立于1978年,当年下半年开始制种,至1991年参加国家“八五”防微攻关前,年年制种,年年均有超毒批次蚕种,14年共制种771037张,微病淘汰蚕种达50107张,淘汰率为6.50%,经济损失严重。1992年起参加“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新技术研究”的防治微粒子病攻关场,在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省丝绸公司、  相似文献   

5.
1991—1999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病比较严重,蚕种超毒淘汰数量较多;20世纪90年代末期,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认真总结约10年的防微经验,制订了一套符合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生产实际的原蚕区防微(细则)技术体系,2000—2006年,微粒子病的危害程度较20世纪90年代有了明显好转,但年平均超毒淘汰蚕种量仍高达1.23万张,年蚕种超毒淘汰率高达5.03%;为此,2007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再次根据生产实际开展技术创新,突破防微瓶颈,对防微技术体系加以修改并进一步完善,2013年以来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发病率均控制在1. 50%以内,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趋于健全。  相似文献   

6.
蒋义文 《四川蚕业》2005,33(3):30-31
为有效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世界各养蚕国均将微粒子病列为国家检疫对象.微粒子病在我市历史上多次发生,1989年最为严重,微粒子病超标损失蚕种15万余张.1990年四川省科委将“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技术”作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研究,将遂宁作为防微区重点攻关,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防微阻击战,成功地控制了微粒子病危害与蔓延.近年来,大批技术人员,20年工龄以上的工人离岗退职,技术力量大大削弱,同时,生产量的减少,蚕种市场的恶性竞争而导致价格的降低,蚕种生产十分困难,基础设施老化,再生产与消毒投入严重不足,蚕季生产又面临着新一轮微粒子病的威胁.因此,再次强调加大防微力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作为蚕种检疫的唯一对象——家蚕微粒子病,对蚕种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铜梁县蚕种场自1988年始发生少量超毒批以来,至今10余年,因微粒子病损失蚕种量达10万余张,影响了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1992年,微病超毒烧种达6.5万余张,占制种量的64%,导致种场严重亏损.而1993~1995年,微粒子病超毒烧种率始终徘徊在当年制种量的14%~20%之间,极大地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为了种场的生存和发展,1995年春蚕生产结束后,我场在对内部管理进行深层次的全面整顿基础上,总结历年的防微经验和教训,以严格技术管理、强化责任为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90年代初期 ,微粒子在我场原蚕区有抬头趋势 ,1993年爆发 ,淘汰蚕种万余张 ,经济损失惨重。接着 3年虽无淘汰批 ,但含毒批次久攻不克 ,对我场蚕种生产威胁严重 ,直接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面对困境 ,我们痛定思痛 ,迎着逆境奋进 ,把提高蚕种质量、降低毒率为主攻方向。近几年来我场采取了切实可行的防微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微粒子 ,特别是 2 0 0 1年防微效果显著。全年共生产蚕种78批 ,有 6 8批无毒 ,无毒批占 87% ,其余 10批含毒均在 0 1%以下。防微在我场大见成效。1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防微意识根据我场的实际情况 ,场领导首先…  相似文献   

9.
<正>东台市蚕桑场始建于1989年,是一家生产一代杂交蚕种的专业种场。微粒子病是一种为害蚕种生产的毁灭性蚕病,一旦发生该病就会给蚕种生产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有效防范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我场针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病特点,多措并举,常抓不懈,家蚕微粒子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防微工作成效明显,蚕种质量显著提高。现将我场防微工作的一些体会概述如下,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区桑蚕种生产防治微粒子病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焕生 《广西蚕业》1997,34(1):31-33
近年来,微粒子病对我区的蚕种生产威胁很大,1993年各蚕种场生产普通种795780张,超毒淘汰蚕种47803张,淘汰率6%。1994年生产蚕种603037张,超毒淘汰133990张,淘汰率22.21%。1995年生产蚕种922342张,超毒淘汰127510张,淘汰率13.82%。1996年生产蚕种572204张,超毒淘汰31872张,淘汰率5.57%。由于受微粒子病严重危害,不少蚕种场在经济上蒙受巨大的损失。虽然几年来备蚕种场在防微工作上,都做了大量工作,从全区来说,病毒逐步下降,但是在1996年秋各场生产蚕种190589张,超毒淘汰26047张.淘汰率达13.76%,病毒又有所回升,且有蔓延趋势,出现制种批或段超毒的蚕种场较多。  相似文献   

11.
正家蚕微粒子病严重影响蚕种质量,关系到蚕种场的经济效益乃至生死存亡。为有效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蔓延,降低带毒率,提高蚕种质量,总结近年蚕种生产防微工作,谈谈经验与教训,与同行讨论。1强化管理,增强责任意识1.1完善制度,严格逗硬落实种场生产管理制定充分体现以防微为中心,坚持技术操作规程,微粒子病作为重要单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正> 家蚕微粒子病属国际性检疫病害。我省自1989年发现以来,病势迅速蔓延。去年经我站检验,全省销毁超毒蚕种达10万多张。农村丝茧育从陕南主产茧区到陕北零散产区均有微粒子病发生。该病对我省蚕业生产已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要积极采取防治措施。而防治的关键措施是认真进行蚕种的微粒子病检验。  相似文献   

13.
<正>家蚕微粒子病对蚕种生产威胁很大,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场遭受过严重损失。为探索一条有效的防微控微之路,我场按照微粒子病的发病规律,从建立原蚕生产保护区、增强防微控微意识、贯彻消毒防病卫生制度等方面着手,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近3年,所生产蚕种100%合格,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现结合我场实践,谈谈蚕种生产过程中微粒子病的防治。1发病规律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属原生动物家蚕微粒子  相似文献   

14.
杭州蚕种场前些年原蚕点带微毒情况时有发生,给该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该场对微防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常规消毒措施,控制了微粒子病毒的发生。2013年春期,杭州蚕种场微粒子病检验结果无毒率为50%,无淘汰蚕种。经调查与分析,笔者就该场蚕种微粒子病防治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杨正友 《蚕桑通报》2002,33(2):28-29
目前 ,原蚕区管理重心已从关注生产结果转移到全面质量管理上来了 ,在生产全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要紧紧把好质量关 ,目的在于使蚕种既高产又优质 ,而影响蚕种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蚕种四率中主要是微毒率 ,近几年来 ,本人在太仓金浪镇绿化村驻点 ,1999年淘汰蚕种占生产蚕种的46 % ,2000年淘汰4.97 % ,2001年淘汰3.1 % ,整批毒率由0.3 %下降至0.027 % ,1999年以前绿化村属于高毒蚕区 ,1995年甚至发生微粒子病大爆发 ,经过三年的净化 ,现已基本趋于稳定 ,毒率明显下降 ,在几年工作实践中感到微粒子病反复很大…  相似文献   

16.
罗凯 《四川蚕业》2010,38(2):41-42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为害蚕种生产的毁灭性蚕病,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该病流行为害我场蚕种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我场的高度重视。为了有效控制这种毁灭性蚕病的发生,自1990年以来,我场展开了一场场防除微粒子病的攻坚战,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防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蚕种微粒子病率大幅度下降,蚕种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蚕种生产的毁灭性蚕病,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该病流行危害曾给我场蚕种生产造成过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为彻底控制这种毁灭性蚕病的发生,自1990年以来,我场展开了一场防除微粒子病的攻坚战,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防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蚕种微粒子病毒率大幅度下降,蚕种质量明显提高,现将我场近四年微粒子病的发生情况及在防微方面的点滴体会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而使蚕感染 病的一种毁来性传染病,自1995年秋以来,该病在德清蚕区有所蔓延、扩散,局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危害。宵仅影响蚕种计划的安排,而且威胁蚕桑生产的安全和蚕种的生存发展,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为此,我们在总结各场近年来防微经验教训及学习兄弟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防微”技术,即采取以桑叶全龄浸渍消毒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下面就桑叶浸渍消毒对微粒子病防治的效果及有关标准和注意问题,谈谈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家蚕微粒子病是影响蚕种生产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蚕业界因微粒子病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所以对微粒子病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鲁兴萌等通过对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认为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等客观因素是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刘吉平通过对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40年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规律及广东省近10年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情况分析,认为气候、地理是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程度预测尚未见报道,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对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至关重要.作者根据湖州市某原蚕区种场19年毒率检测统计资料,应用"马尔柯夫链"对微粒子病发生程度作长期预测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一代杂交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表1).第一阶段是1980~1995年,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处于低发期.从蚕种生产历史上看,这15年是我省蚕种生产发展最为迅速,蚕种生产量最大时期,尤其在九十年代初期全国家蚕微粒子病大暴发,"微防"形势不断恶化情况下,我省的微粒子病发生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最高年份毛种淘汰率仅为1.66%,"无毒率"高,蚕种质量稳居全国前茅.第二阶段1996~1999年,是我省家蚕微粒子病暴发期.年毛种淘汰率都在10%以上,1998年甚至高达15.48%,检验无毒蚕种比例急剧下降,全省没有一个"无毒"场,微粒子病在我省的流行呈"遍地开花"之势.第三个阶段为1999年以后,我省家蚕微粒子暴发的态势得到了基本控制,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0年我省蚕种生产淘汰率从1996~1999年平均12.17%下降到3.25%;2001年全省"无毒"比例已达71.04%,比1996-1999年的平均水平上升了15个百分点,重点产区"无毒"蚕种比例已达80%以上.这阶段我省形成了"三控一严"(即控制胚种传染、控制桑园虫害、控制环境污染和严格管理)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全省建立了严格的预知检查体系,桑叶叶面消毒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