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罗斯托克远洋渔业公司和鱼品加工研究所研制成一种水下电视摄影机,可用来观察水下网具及网具中鱼的反应,另外也可用于调查海洋生物,通过观察能及时掌握网的情况,有利于研究新网具,缩短研究周期和使渔船队获得最佳渔捞装备。  相似文献   

2.
苏格兰阿伯丁海洋实验室的一位科学家发现了鱼类对网具的不同颜色有不同反应的现象,已经由冰岛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冰岛南部海域作进一步研究。研究是在一艘55米长的调查船 Bjarni Saemucesson 号上进行的,船上装有水下电视摄像机,科研人员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网具和鱼类在水中的运动状况,包括网具的集鱼效果,以及黑线鳕幼鱼逃出网囊后的存活情况等.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网渔具的计算机数值模拟中使用的几何拓扑分解方法、数学建模思想和模型算法等进行了归纳和系统整理,并探讨了各种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认为:刚体有限元法数学建模的优点是模型简化,能基本反映网具粗糙形状,缺点是忽略网线张力,无法精确反映网具的受力和网具的运动状态;基于质量弹簧体系和牛顿力学的柔性有限元法是主流,数值模拟结果更符合网具的实际状况,网形更细腻逼真,计算结果与网具实测拟合较好;显式算法对时间步长较敏感,稳定性和精度不如隐式算法好。NEWTON-RAPHSON和NEWMARK-β算法具有无条件稳定性和收敛性,大部分研究采用了此算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海上实测的金枪鱼围网下纲沉降及提升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围网网具生产作业性能,对于研究人员设计金枪鱼围网及渔业从业人员改进捕捞操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本研究根据大型金枪鱼围网渔船在中西太平洋作业时所搜集的网具数据,系统分析了网具在沉降及提升阶段,网具下纲各个部位的沉降深度、沉降速度及提升深度和提升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网具自然沉降深度从取鱼部到后网头呈依次递增趋势,最大沉降深度则呈现中部高,两端低的趋势,绞纲对于网具沉降具有显著影响;(2)网具自然沉降速度从取鱼部到后网头呈现递减趋势,下纲各个部位平均沉降速度则较为一致,维持在0.16 m·s-1左右;(3)在提升过程中,网具两端最先被提升,中部最后被提升,且网具在水下60~80 m完成包围;(4)网具下纲各个部位提升速度先缓慢上升,后快速增加,包围完成后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5.
当前研究网渔具在运动过程中的形状变化规律,大致是采用模型试验和实物观察两种方法。近年来随着水下观察技术的发展,实物观察在网渔具研究上正在逐步完善和使用。由于拖网网具的尺度较大,又是由网线、纲索等的柔性线而构成的柔性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力后的外形容易变形。  相似文献   

6.
新型网具     
新型网具彩云养殖用网具,因海藻、藤壶等海洋生物附着堵住网眼使养殖水体缺氧,结果不得不每7天换1次网或进行防污染加工,大大提高了养殖成本。最近,日本协和商会为此研制出一种新型网具,其材料采用聚乙烯和铜粉混合。这种网具用于海水养殖,能释放具有灭菌效果的铜...  相似文献   

7.
鲤鱼为大水面水域中的一大优势种群。但鲤鱼属底层鱼类,且对网具较敏感,当它碰到网具时,既可钻底过网,又可转身避网,因此,一般的剌网和定置张网渔获率都很低。长期以来,捕鲤成为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捕捞的一大难题。笔者根据东北松花湖水库单层刺网和浙江新安江水库变水层单层刺  相似文献   

8.
对印尼阿拉弗拉海中国底拖网的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金群  季星辉 《海洋渔业》2004,26(3):231-233
在本刊2004年第一期,作者曾就中国渔船在印尼阿拉弗拉海双船底曳网的使用状况、主要规格及尺度、网具缩结状态、网身的结构和线型、袖端燕尾结构及拱道,以及增加兼捕品种等方面作了分析探讨。本文就网具线面积、中纲长度及口门宽度,以及单拖网的使用等再作讨论,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拖网改进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海洋渔业》1984,6(4):179-180
1.围网是海洋捕捞生产中网具最大,网次产量最高的一种先进渔具。它是利用长带形网具,由渔船迅速放网包围鱼群。网具在水中垂直伸展形成围壁,阻断鱼群向四周逃遁之路,然后,逐渐收缩和闭拢网具的底部,阻止鱼群向下逃遁,随后一面起网一面渐渐缩小包围圈,迫使鱼群集中于取鱼部或囊网,达到捕捞目的。  相似文献   

10.
折刺网是根据底层鱼类夜间游动的特点和利于资源保护的原则,用流刺网改装成兜网或编织成片折成“兜网”后,敷设在海底栏鱼入兜和刺挂两功能捕捞网具,它的特点是:网具轻、贴在海底不影响船  相似文献   

11.
孙满昌  姚来富 《海洋渔业》1989,11(5):203-204
<正> 拖网渔具试验研究方法主要有模型试验、水下观察和实物测试,其中实物测试尤为重要.通过实物测试能直接获得相对准确的结果,为渔具设计及船、机、桨、网具匹配直接提供依据,同时能验证网渔具模型试验结果,因此,近几年来越来越被渔业工作者所重视,相应研制了各种测试仪器,收到较好的效益.1986年9~10月我们应用目前国内外较先进的仪器,对双船底曳网作业参数  相似文献   

12.
浅谈我国机轮围网网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韩渔业协定到期后,我国机轮围网作业渔场缩小,为有效开发东海南部和台湾北部鲐鱼参鱼渔场,笔者从网具高度及调整、网具沉降力及调整、网目尺寸、破网事故和方形网头等五个方面对我国机轮围网网具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船舶状况及生产实际情况给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由于拖网渔具在水中作业,水下观察比较困难,加上拖网网具主要由网线、纲索等材料构成的柔性体,它与刚体不同,在外力的怍用下,极易变形,从而影响作用力。因此,拖网网具形状及其怍用力的相互关系,直接测量或用分析方法推算都是比较困难的。模型试验,  相似文献   

14.
拖网阻力计算是拖网研究与设计中重要内容,对于二片式拖网,通常将网身部分简化为圆锥形以计算其阻力,误差较大.本研究提出了二片式拖网水下运行的动态模型,将拖网各部截面近似以椭圆形进行理论分析,根据对计算模型的分析并借助计算机迭加计算网具阻力,旨为能有效地应用于底拖网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经过理论分析,通过FT=FN×sinα+FT×cosα分别求出网片和网囊的阻力后,再加上纲索和主要属具的阻力,就可以得到拖网在水下运行的总阻力.  相似文献   

15.
王平 《海洋渔业》1988,10(1):48-48
<正> 工业捕鱼是渔业部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捕捞的主要对象是水中的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在捕捞中.渔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网典则是它的主要组成.纵观网具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制网纤维材料起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植物纤维材料发展到今天有各种类型的合成纤维制成的各种特色的网.使用的结果表明,合成纤维可使网具的牢度和抗机械磨损能力增强1~2倍.提高渔具的荷重能力和延长渔具的使用寿命.网具主要由网片和  相似文献   

16.
底拖网在拖曳中网具扩张的形状和网口的高度,是拖网网具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为了获得这些参数,网具设计人员通常采用缩小一定比例之后的模型网,在水槽中进行模拟试验。这种方法为网具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已成为进行网具科学实验的一种手段。但由于要求具备水槽及其附属设备和制作模型网等次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试析我国绳网具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绳网具制造业在生产方式、应用领域、市场结构三个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与发展。目前绳网具材料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其产品结构也由以水产应用为主的捕捞养殖类网具向非水产的建筑防护网、体育运动网、环境保护网、农业种植网、运输吊装网、旅游休闲网、军事伪装网等多用途方向的转变。绳网具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18.
<正> 大围缯是福建的传统渔业。发源于闽江口一带。据传包括大围缯前身的“百袋网”在内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一种双船作业的有囊围网。网具由一囊两翼组成(图1),翼网很长,身囊网很短,网口高而宽大。120~150马力使用的网具、翼网长达440~560米左右,身囊网55~70米,网口伸直周长360~460米。这种网具在40~60米水深的渔场作业,上纲能浮于水面,下纲能紧贴海底。作业以围为  相似文献   

19.
十年来在工作中总结出对虾底流网结扎技术3个要点,用它指导结扎网,提高了网具捕捞效能,在生产中获得显著效益,深受渔民欢迎。兹分述如下: 一、确定浮沉比最佳值使用范围网具在海流的推动下向前移动,沉子使下纲贴在海底赶虾,浮子支持网衣与渔获物保持张开的网形。网具在维持上述状态条件下应使浮沉力降到最小值,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围网的生产特点1.围网是海洋捕捞生产中网具最大,网次产量最高的一种先进渔具。它是利用长带形网具,由渔船迅速放网包围鱼群。网具在水中垂直伸展形成围壁,阻断鱼群向四周逃遁之路,然后,逐渐收缩和闭拢网具的底部,阻止鱼群向下逃遁,随后一面起网一面渐渐缩小包围圈,迫使鱼群集中于取鱼部或囊网.达到捕捞目的。目前我国使用的围网长×高=900×180米左右,网次产量达到500多吨。世界上大型围网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