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有效地开发利用黄栀子种质资源,加快育种进程,对黄栀子果实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并探讨了有效成分与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不同种类黄栀子果实均含有栀子酸、绿原酸、栀子苷以及藏红花素,但各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栀子苷含量最高,平均可达10.44 mg/g,其次是藏红花素,为9.4 mg/g,绿原酸为1.74 mg/g,栀子酸含量最少,平均仅为1.15 mg/g;果实有效成分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0,但遗传力均比较小,表明供试的4种黄栀子品种果实有效成分遗传分化能力强,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叶片性状及冠幅与果实有效成分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表型性状及单株果数与果实有效成分也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均高于0.8。  相似文献   

2.
为给栀子种质资源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6种叶果型栀子植株(共60株)的叶片、果实形态参数,果实内部栀子苷、西红花苷含量进行了观测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同一栽培群体下栀子植株果实中的栀子苷、西红花苷含量间差异显著,其含量范围分别为1.75%~5.60%、0.33%~4.05%,大果型和中、小果型其栀子苷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栀子苷与果实纵径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280),而与西红花苷含量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482),其它形态参数与栀子苷、西红花苷含量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多数植株样本两年内果实中的栀子苷、西红花苷含量均稳定,而少数植株的含量却突增。同一栽培群体中的栀子植株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果实内部栀子苷、西红花苷含量受遗传分化的影响均较大。  相似文献   

3.
黄栀子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栀子 (GardaniajasminoidesEllis) ,果内主要成分含栀子皂甙、甾醇等 ,具泄热利湿、凉血散瘀、泻火解毒等作用。栀子为我国传统中药材 ,果中所含黄色素是提取食用色素添加剂“黄色素”天然优质原料 ;其色素色泽鲜艳 ,具有无毒、无副作用 ,以及营养物质含量高等特点。栀果和从  相似文献   

4.
为给黄栀子的资源评价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对引种栽培的各类型黄栀子的树高、冠幅、叶片性状、果实表型性状以及单株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型黄栀子农艺性状间差异显著,主要经济性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LH黄栀子多数农艺性状均优于其它类型黄栀子。在果实纵横径、单株果数以及单株产量等方面尤为明显。黄栀子单果鲜质量及单株果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可达0.989和0.929;果实纵横径、树高及冠幅与单株产量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萼长及叶片相关性状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栀子八个栽培无性系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闽东及浙南地区8个黄栀子栽培无性系物候期的观察,外部形态特征的比较,产量及药用成分含量的测定分析。综合评价认为1号无性系可做为黄栀子产业化开发,营造果用原料林基地主要推广栽培的无性系,并适当配置5号和7号无性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栀子多糖的提取工艺,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水栀子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选取实验因素与水平.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进行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栀子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在分析各因素显著性及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得出提取栀子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即提取温度90℃,提取时...  相似文献   

7.
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溪县是江西省黄栀子的主要产地,为了保护和发展该县黄栀子地理标志性产品,创建品牌,做大做强黄栀子产业,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黄栀子药材与栀子色素的需求,2005年1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了"金溪县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示范区"项目。通过3年多的项目实施,系统地总结了有关黄栀子的选地与整地、类型与品种选择、苗木繁育、造林技术、抚育管理、采收与加工、干果质量要求等7个方面的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因地制宜、科学集约经营和规范黄栀子生产等环节的技术指标,制订出金溪县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的地方技术标准,这不仅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符合国家和地方质量标椎的黄栀子药材和黄栀子食用色素,而且栽植黄栀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促进地方林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栀子的GAP栽培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C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山栀子、黄栀子等。古代用其染物,现代研究表明栀子中含大量色素,主要为栀子黄色素和栀子蓝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即食用色素。一些发达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合成色素,而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天然色素,如日本每年需从中国进口20余t的栀子色素,美国、欧洲国家、韩国等也使用栀子色素,有效刺激了我国栀子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使江西、福建、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等成为主产区。  相似文献   

9.
栀子黄色素具有清热祛火、凉血利胆、降低胆固醇和抗癌保健等功效,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色素,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给栀子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栀子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就栀子黄色素的提取与精制纯化的研究情况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栀子黄色素生产工艺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报道了河南引种栽培栀子的研究结果。主要介绍了栀子的5个自然类型,即:(1)栀子,(2)大花栀子,(3)小果栀子,(4)红果栀子,(5)兰紫果栀子。  相似文献   

11.
慈溪栀子花病虫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栀子花在慈溪市的主要病虫发生状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栀子黄色素与金属离子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从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果实中提取的黄色素与铁、铜、锡和铝等金属离子的效应。研究表明,栀子黄色素与铁、铜离子反应后,色素的共轭双键发色基团破坏,栀子黄色素退色;与锡、铝离子反应后,生成黄色络合物,增加了吸光度,保持鲜艳黄色。这在提制和使用栀子黄色素时,应注意它们的不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和HPLC、UV分析方法对栀子愈伤组织环烯醚萜苷合成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栀子愈伤组织的生长和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累积并不同步,而是先生长后合成.蔗糖对环烯醚萜苷合成具有调控作用,在30~80 g/L时栀子愈伤组织生长和环烯醚萜苷合成明显增加.有机添加物牛内膏和蛋白胨均能促进栀子愈伤组织的生长,但对环烯醚萜苷的累积都有抑制作用.适当增加Murashige & Skoog(MS)培养基中Fe2+和Mn2+能促进愈伤组织增殖,但Fe2+对环烯醚萜苷累积无明显影响,Mn2+有一定促进作用.单独以铵盐或者硝酸盐为氮源,都对愈伤组织生长和环烯醚萜苷合成不利.c(NH+4):c(NO3)为1:1,总氮为60 mmol/L时,生物量和环烯醚萜苷量均达到最高.在KH2PO4的浓度为0~0.5 mmol/L时增加MS培养基中的KH2PO4促进愈伤组织生长明显,在1.5 mmol/L增加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4.
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标准化项目示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项目示范生产基地,总结出黄栀子的选地与整地、类型与品种选择、苗木繁育、造林技术、抚育管理、栀子采收与加工和黄栀子干果质量地方技术标准等7项技术。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因地制宜、科学集约经营和规范黄栀子生产的各项技术环节,制订出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地方标准化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全市黄栀子的生产与产业开发,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大量符合国家规定的黄栀子药材和符合绿色食品原料的黄栀子食用色素。  相似文献   

15.
栀子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西南昌、樟树、临川、金溪、广昌等地栀子开展病害调查,采集标本35份,按常规方法鉴定出7种病害。在总结各地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栀子病害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栀子果实中提取的黄色素,与铁、铜、锡、铝等金属离子进行反应,结果表明:铁、铜离子可导致栀子黄色素褪色,使其稳定性减弱;锡、铝离子不使栀子黄色素褪色,也不改变其吸收峰波长,且增加了其吸光度,使其保存鲜艳黄色,说明铁、铜对栀子黄素色素有不良影响,应在生产、贮存、包装、运输中避免接触;而锡、铝对其不产生不良影响,宜作为栀子黄色素生产、贮存、包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栀子花压条育苗与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3年生的栀子花枝条进行高空压条,在用塑料袋作外封闭包裹,内用湿润的砻糠灰作充填物的情况下,生根状况比较好;对于生根后的枝条进行剪离母体之后的花苗,进行盆栽或地栽,在不同的栽培形式下所采取的栽培与管理方法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Yu Y  Feng XL  Gao H  Xie ZL  Dai Y  Huang XJ  Kurihara H  Ye WC  Zhong Y  Yao XS 《Fitoterapia》2012,83(3):563-567
A new lignan glucoside, (+)-(7S,8R,8'R)-lyoniresinol 9-O-β-D-(6″-O-trans-sinapoyl)glucopyranoside (1), and a new iridoid glucoside, 10-O-trans-sinapoylgeniposide (2), together with eight know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fruits of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The structures of the isolates were elucidated by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studies, including UV, IR, 1D and 2D NMR, ESI-MS, HR-ESI-MS, and CD experiments. The short-term-memory-enhancement activities of some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on an Aβ transgenic drosophila model.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木本植物缺铁性黄化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杏、苹果、梨、桃、葡萄、杏、李、桔、猕猴桃、香樟、白玉兰、栀子、槟榔、毛白杨、枣树、桑树等,研究内容包括表现症状、发病机理、防治技术等。该文综述了木本植物缺铁性黄化病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J.Ellis)为茜草科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Rubiaceae)栀子属(Gardenia)常绿灌木,广泛分布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2];作为优质的天然于长江以南各省区[1],它是重要的森林食品及药材色素,其提取物常添加在面条、糖果等食品中[3-4];资源。其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因其果肉含有抗癌作用的藏红花素、藏红花酸、苦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