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结线虫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概述了国内外根结线虫病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微生物源及植物源农药防治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该病的防治现状,并展望了生物防治、微生物源及植物源农药防治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中国菜粉蝶防治技术的主要进展,重点介绍了农业防治、抗虫育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菜粉蝶的措施和研究进展,讨论了中国菜粉蝶防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思南县水稻田鼠害发生情况,分析了鼠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防治建议,具体包括防治策略、防治适期、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加大培训宣传力度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思南县水稻田鼠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农业防治、赤眼蜂防治、诱虫灯防治、性诱剂防治、生物农药防治、化学农药防治和农药助剂等方面阐述了稻纵卷叶螟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茄果类蔬菜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茄果类蔬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无公害防治技术,以期为茄果类蔬菜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多年的试验总结,研究了谷田杂草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防治原则、防治对象,以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明确了该技术规程的具体方法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菜青虫的生活习性及其为害特点,总结了蔬菜菜青虫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蔬菜制剂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GAP在烤烟病虫害防治应用中的意义,总结了烤烟GAP病虫害综合立体防治原则,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药物防治等方面概述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提高烟叶品质及烟叶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亓军  谢燕飞  耿影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8):142-142,123
介绍了阜南县设施蔬菜温室白粉虱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0.
从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果园病虫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坚持物理、人工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抓住关键时期进行化学防治的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并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生物农药及其使用方法,协调好各种防治措施,以供果农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药方法防治杨干象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找出防治杨干象的简便高效的施药方法。[方法]以北京杨和I-214杨为供试树种,采用不同方法施用2.5%溴氰菊酯防治杨干象并比较其防治效果。[结果]水剂注射法对供试杨树中杨干象幼虫的防治效果均较好;虫体较大时,点涂药油法对杨干象的防治效果不佳,点涂药油封膜法对杨干象的防治效果远好于点涂药油法,但不如水剂注射法。点涂药油封膜法处理的被害杨树的伤口全部愈合完整,点涂药油法处理的被害杨树的伤口只有60%愈合完整。毒环阻隔法处理的被害杨树翌年的杨干象寄生率明显降低且北京杨的杨干象寄生率略低于I-214杨。[结论]水剂注射法防治杨干象幼虫的效果最好,涂毒环阻隔法防治杨干象成虫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对杨干象的毒杀效果,为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堵孔法测定不同浓度鳞柄白毒鹅膏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的复合物对杨干象的毒杀效果。[结果]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及二者的复合物均对杨干象具有毒杀作用。施药24 h后,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对杨干象都有显著毒杀效果,最高浓度时杀虫率分别达81.10%和84.43%,后者的毒杀效果明显优于前者。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在48 h内可达到100%的杀虫率,该复合物对杨干象在12、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74.669、56.123、45.343、39.115mg/m L。[结论]鳞柄白毒鹅膏菌和毒芹的毒素粗提物的复合物作为一种复合微生物杀虫剂,对杨干象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气象因素对杨干象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12月份月极低温度、月极高温度、月平均温度、月降水量等对杨干象发生的影响。[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后,建立了回归模型:y=0.781+0.021x16+0.004x26+0.058x20+0.015x23+0.055x34,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了利用模型进行预测的基本要求。通过对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进行判别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影响杨干象虫口密度的重要气象因子,分别为4月极低温度(x34)、2月极高温度(x23)、1月平均温度(x16)、3月平均温度(x26)和1月降水量(x20)。[结论]4月极低温度(x34)、2月极高温度(x23)、1月平均温度(x16)、3月平均温度(x26)和1月降水量(x20)是影响杨干象发生的重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的侵染过程,利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研究了布氏白僵菌对杨干象幼虫体壁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变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接种12 h后,分生孢子成功附着于杨干象幼虫体壁不同区域,如气孔、感器周围与节间膜部位;接种24 h后,最早观察到布氏白僵菌以芽管或菌丝的形式穿透杨干象幼虫体壁,无附着孢产生;接种90、96 h后,由虫体内穿出的菌丝在虫体表面开始大量繁殖。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菌丝在穿透过程中伴随着机械压力与组织溶解现象。接种第24 h时,菌丝穿入表皮;到第36 h时,大量菌丝侵入到皮细胞层中;到第48 h时,菌丝侵入皮细胞层后使皮细胞层发生变形,菌丝周围出现电子密度很低的光晕;到第60 h,表皮层与皮细胞层分离,菌丝周围的细胞器溶解,细胞核遭到破坏,菌丝周围出现絮状溶解物,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证实了菌丝侵入杨干象幼虫体内过程中有酶的参与。到第72 h时,细胞内排列松弛变成空泡;第84 h时,菌丝段以无隔、1个隔或2个隔的方式在血腔内大量繁殖;到第96 h,菌丝从表皮中穿出。   相似文献   

15.
以黑龙江省杨树上的4种主要蛀干害虫:杨干象、青杨楔天牛、青杨眷虎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幼虫为研究对象,使用PCR方法体外扩增并得到了4种幼虫mtDNA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基于扩增得到的这4种害虫COI基因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谱的比较,可筛选出特异性的内切酶,并通过酶切方法对这4种害虫各自的CoI基因进行了特异性鉴别、区分.在此类危险性害虫的检验检疫工作中,通过形态学及危害状进行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利用该方法进一步进行辅助鉴别,可大大提高杨树蛀干害虫幼虫检疫、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杨干象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6年在黑龙江省林甸县对杨干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还采用了频次分布比较x~2检验的方法和若干种聚集度指标的方法测定杨干象幼虫的空间分布。杨干象幼虫不符合Poisson分布和Neyman分布,而基本上符合负二项分布。在聚集度指标的测定中,杨干象幼虫符合聚集分布。在对杨干象幼虫抽样技术的研究时,分别采用了对角线、平行线、五点式、“Z”字形以及随机5种抽样方法,同时又比较了抽样精确度,结果表明,平行线和五点式抽样方法比较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体系盘状电泳,研究和比较了不同杨树品种上的杨干象4龄幼虫酯酶同工酶。感虫杨树品种上的杨干象具有4条谱带,抗虫的具有5条谱带,多了一条迁移率为0.3的谱带,此带从无到有,越加明显、突出。从感虫到抗虫的杨树品种上的杨干象幼虫酯酶谱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杨干象体内的酯酶参与次生有毒物质的代谢,并以此来适应寄生于抗虫的杨树品种上。  相似文献   

18.
根据凤城市"十二五"期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筛选出美国白蛾、日本蚣干蚧、栗山天牛、杨干象、杨树烂皮病5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作为灾害损失评估对象,进行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凤城地区"十二五"期间5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年均损失为61 376.777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87.218万元,间接经济损失为61 289.559万元。  相似文献   

19.
杨干象的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氧乐果、甲拌磷、氧乐氰菊、劲丹4种内吸性杀虫剂,分别采用树干喷药法、刺皮喷药法、刺皮包扎法、削皮包扎法等4种处理方法对杨干象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树干低位(2m以下)杨干象的防治,在药剂中氧乐果和劲丹的药效好,分别达95.13%和94.31%。在处理方法中刺皮喷药法的平均药效最好,达97.23%;对于树干高位(2m以上)杨干象的防治,用氧乐果和劲丹药剂,采取刺皮包扎法的平均药效都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选取5种杀虫剂防治杨干象,杨干象杀死率及排序:2%高效氯氰菊酯(杀死率95.09%)〉40%氧化乐果乳油(杀死率88.06%)〉氯氟.毒死蜱(杀死率82.27%)〉10%灭多威+10%辛硫磷(杀死率80.19%)〉2%阿维菌素(杀死率55.53%).对杀虫剂在树干中的残留浓度分析发现:氧化乐果在整个树干中的残留浓度比较均匀;阿维菌素则随高度增加残留浓度迅速减少,到距注药孔1.5 m高度后浓度趋于稳定.利用染色标记法研究了杀虫剂在银中杨树干中的输送轨迹,发现其呈扇状螺旋式上升;为使药液均匀分布于树干中,注药时应使注孔尽量接近地表,以均匀分布2~3个注孔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