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探明澳洲坚果与咖啡间作对地上部生长及地下部互作效应,为生产推广复合高效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布置了咖啡和澳洲坚果间作盆栽实验,以二者分别单作为对照,分析植株的生长量、生物量、养分含量、根系形态以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间作咖啡和间作澳洲坚果根干重、茎干重、单株总干重分别为40.86、50.38、148.34 g,22.38、33.19、111.97 g,间作咖啡显著大于间作澳洲坚果,叶干重二者差异不显著;幼龄期间作条件下,咖啡生长速率快于澳洲坚果。间作咖啡、间作澳洲坚果与各自单作根、茎、叶、单株干物质累积量差异均不显著。(2)间作澳洲坚果叶氮累积量2135.27 mg显著大于间作咖啡的1957.60 mg,除此之外,间作咖啡根氮、磷、钾,茎氮、磷、钾,叶磷、钾,单株总氮、磷、钾累积量均显著大于间作澳洲坚果,表明幼龄期间作条件下,咖啡养分累积量占优势;间作澳洲坚果根氮、钾累积量742.80、103.22 mg显著大于单作的535.00、37.77 mg,可见,间作根系竞争促进澳洲坚果增加根部氮的分配,提高根钾的吸收累积。(3)间作咖啡和间作澳洲坚果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本株侧面根系生态位分布量占总取样量的62.63%~65.67%,其次是在株间根系生态位分布量占总取样量的16.01%~27.53%,在对应本株近侧和对应本株远侧面2个根系生态位分布较少,可见间作后二者根系主要分布于自身根系生态位,在株间位置根系交叉重叠,未在土壤深度和广度空间形成差异分布,属于间作竞争型根系统。咖啡与澳洲坚果均属于浅根系,侧根直径小,成龄澳洲坚果是高大乔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咖啡间作将处于地上、地下部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不同磷水平下澳洲坚果幼苗根系分泌物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土为基质,研究澳洲坚果幼苗在3个施磷水平下排根的产生量、根系有机酸的分泌及磷素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施磷水平升高,排根产生量、排根及非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澳洲坚果幼苗排根及非排根分泌的有机酸种类至少有7种,但在分泌总量上差异明显,柠檬酸是其中的主要成分;随着土壤中磷素水平的增加,排根及非排根中柠檬酸的分泌量呈现减少趋势。综上所述,磷胁迫降低了根系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却提高了柠檬酸的分泌量,可能是由于澳洲坚果幼苗根系及叶片中的磷素含量随施磷水平升高而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澳洲坚果果实生长发育及落果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湛江,5m以前澳洲坚果果实的生长最快,落果也最多,至7m末8m中还有一个落果的小高峰。果实的发育可分为5个阶段,花后110-140d果实已基本充实,油的积累最快,含油量达70%左右,以后趋向稳定直至成熟采收。  相似文献   

4.
基于云南热区澳洲坚果种植区季节性干旱及先天性低有效磷的土壤特征,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接种对具有排根的引种作物-澳洲坚果幼苗磷利用的影响,为外来物种的本地驯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正常水分与水分胁迫条件下,对盆栽的澳洲坚果幼苗分别接种土著丛枝菌根真菌(nativ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测定接种不同AMF对澳洲坚果幼苗生长、菌根定殖、酸性磷酸酶活性、柠檬酸分泌及磷素吸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土著AMF(N-AM)处理对澳洲坚果幼苗排根或非排根的侵染率显著高于接种摩西球囊霉(G-AM)处理,正常水分条件下N-AM处理的侵染率最高;两种水分条件下,接种AMF的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更高,正常水分处理下达到最大。菌根侵染率与排根产生量之间显著正相关,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植株的排根产生量;与不接种相比,接种处理能显著提高排根产生量。接种AMF后根系对磷素的活化、吸收及转化能力显著升高,表现为接种的澳洲坚果幼苗根系、茎秆和叶片中全磷含量较高,两种水分条件下均表现为N-AM>G-AM>CK;菌根与排根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显著改善了澳洲坚果幼苗根系对磷素的活化和吸收能力,且菌根比排根发挥了更大作用,尤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两种AMF均能与澳洲坚果幼苗建立共生关系,N-AM处理的幼苗各指标显著优于G-AM处理,可能是由于拥有多样性优势的土著AMF在澳洲坚果幼苗根系中定殖能力较强或是AMF真菌对外来物种澳洲坚果有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ABT生根粉3号对澳洲坚果水渍苗处理,各处理浓度对澳洲坚果水沛苗根系恢复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100mg/kg生根粉3号促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花生根系干重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垂直分布里指数递减模式。根系干重有62.6%-85.5%分布在0—20cm耕作层土壤中,14.7%-25.2%分布在20—50cm土层中。根系TTC还原量、32P吸收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根系TTC还原量有50%-60%分布在0—20cm耕作层,32P吸收量有40%-50%分布在0—20cm耕作层。花生根系的吸收能力在深层土壤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冬小麦及苜蓿的根系构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1和图2概括了黄土高原冬小麦-苜蓿的根系构形特征,小麦次生根有3个分生高峰期,深层根有2个生长高峰期,耕层根量占总根量的70%左右,种子根,次生根及50cm以下的深层根对产量的贡献均在40%左右,赵冬光合产物多积存于分蘖节处,亦运至深层根中,且在春生叶,茎,穗均有痕量分布,苜蓿主根可钻开314~942cm^2,的根柱,每公顷4~5年生苜蓿地有42~109万个径粗0.2~2.2cm,深3~4m的根  相似文献   

8.
以奎屯4号为材料,研究了北疆棉区冬小麦苗期、扬花期根系在土体中的分布状况;扬花期根系在土体不同深度的根量及其比例。从根系发育、分布规律中看出,冬麦虽属须根系,但在出苗后33d,根系不仅布满耕层,而且深达140cm。扬花期大量根系分布在3~60cm,占总根量的90%左右,根系入土深度达160cm。因此,冬麦要重施基肥。对于棉田轮作倒茬,改良土质,尤其是粘质土壤,冬麦是宜选作物。  相似文献   

9.
大豆“两垄一沟”栽培法土壤耕层环境效应与根系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立成  丁希明 《大豆科学》1994,13(4):321-329
本文对大豆“两垄一沟”栽培法土壤耕层中水分,温度,容重,三重比,土壤养分和根系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栽培法0-30cm耕层含水量和温度均较高;容重除两垄一沟中间行0-10cm耕层较小外,其它耕层也较高;三相比20-30cm耕层中空气减少,固相有增加,容积含水量增加最大;土壤中速效氮和速效磷有明显增加。说明“两垄一沟”栽培法改善了土壤耕层理化特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大  相似文献   

10.
研究结果表明,在0-50cm耕作层内,随着耕层的加深,莜麦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明显增加,耕深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水分贮量,有利于根系的发育,根量增加,有利于土壤水份的吸收,增强修麦抗御干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丛枝菌根真菌对澳洲坚果幼苗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澳洲坚果种子进行表面消毒,并播种于盛装已灭菌珍珠岩的塑料育苗盒中,观察其幼苗期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hiza Fungi,AMF(CL.mosse)】对澳洲坚果幼苗生长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MF对澳洲坚果幼苗的生长发育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AMF 能促进澳洲坚果幼苗的生长及其幼苗叶片蛋白质及糖分的积累;能促进其根系磷酸酶的活性,磷酸酶活性与AMF侵染率存在显著相关性。接种AMF可增强澳洲坚果幼苗根系活力,促进其根系对N,P等矿质养分的吸收和积累,并促进澳洲坚果植株的光合作用,提高其幼苗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三叶期叶面喷施MET,可调节根系分布,促进次生根的生长及根系的纵深生长,使0-100cm土层根干重净增13.8g,增幅42.8%,根冠比提高34.7%,增产17.7%,增强了小麦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3.
澳洲坚果幼苗耐磷强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土为基质测试了4个澳洲坚果品种幼苗在4个施磷水平下排根的产生及对磷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随施磷水平的提高,澳洲坚果幼苗排根产生量、叶绿素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排根及非排根)均呈先上升(0~200mg/kg)后下降(200mg/kg)趋势,而根和叶的全磷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当施磷水平为0~200mg/kg,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平均比非根际的高64.79%,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平均比非排根的高313.60%,而叶绿素含量增幅较小;在施磷条件下,叶片的全磷含量根系,当供磷量200mg/kg,叶片和根的全磷含量持续升高,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下降。在供磷量为0~200mg/kg,排根产生量与(根际土、排根及非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叶片、根系全磷含量和叶绿素含量、非根际土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和90%以上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垄距分别为60cm、70cm各5个株距设计了群体密度不同的10个处理.通过对试验数据比较和方差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0×25cm和70×20cm两处理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最高,为丰产高糖的是佳配置。60cm和70cm垄距各处理与根产量及含糖率均呈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相关指数这显著、极显著或接近显著水平。本文还对不同群体密度下的几个生理指标(LAI、NAR、CGR)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澳洲坚果扦插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澳大利亚,澳洲坚果扦扦繁殖被认为不可能替代嫁接或芽接,如今,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扦插繁殖可生产出根系发达的优良植株,有几个商业苗圃已在销售扦插繁殖的澳洲坚果种苗。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大豆根系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探讨大豆根系对土壤环境影响的各个时期和各土层的机制。结果表明:大豆分枝期至开花期根系生长迅速,各处理此时期皆占苗期至鼓粒期总根量的60~70%,A、A’和B三处理最大根量在结英期,只有B’最大根量提前。在结英期、A处理根重及根长比B’分别增长41%和91%。大豆结英期根系在土壤层中的分布:0~10cm根重比其它层次占绝对优势,其中A’较明显。大豆根长在10~20cm土层占优势,但与其他层次的判别小于根重的差别。大豆根重与大豆产量呈正相关,凡使大豆增产的技术都增加其根重。  相似文献   

17.
北疆棉花根系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新陆早6号为材料,研究了新疆棉区棉花苗期、蕾期、开花期根系在土体中的分布状况;不同土质、不同产量条件下,开花期根系在土体不同深度的根量及其比例。从根系发育、分布规律中看出,苗期根系已布满耕层,主根入土垂直深度达35cm;开花期主根入土深度达123cm,大量根系分布在0~60cm土层。因此,棉田要重施基肥,改良土质,注意洗盐、压盐等栽培技术措施,促使土壤有效养分库的理化性质朝最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豆肥田机制的研究Ⅰ.大豆生育过程中新老根系的更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种研究方法,证实了大豆从苗期开始已有老根不断腐解和新根不断生出的更替现象。通过方格差值法,在大豆生产期中进行五次测定,结果证明,6-8月之间大豆在田间每0.0175m^3,50cm深度至少有1130.6m根长和255.6个根瘤在土壤中生存和更替过,文中对大豆根系更替原因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景洪澳洲坚果病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对景洪地区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a树苗和大树上的5种真菌病害,两种生理性病害的病状、为害和病原作了描述,是国内对澳洲坚果病害的初次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20.
研究结果表明,在0—50cm耕作层内,随着耕层的加深,莜麦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明显增加,耕深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水分贮量,有利于根系的发育。根量增加,有利于土壤水份的吸收,增强莜麦抗御干旱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