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信息集粹     
《齐鲁渔业》2006,23(6):53-54
十里海养殖场成功繁育“黄海1号”中国对虾日前, 我国第一个经过连续7年选育出来的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1号”中国对虾,在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繁育成功。“黄海1号”中国对虾是国家863项目的科研成果, 具有生长速度快、无特定病原、抗逆性强等优点。该品种的人工繁育,大幅度改良和提升了中国对虾品质,促进了养殖品种更新换代。多年来,十里海养殖场一直沿  相似文献   

2.
近期,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推荐的2010年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确定。主推品种为;“黄海1号”中国对虾、“黄海2号”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主推技术为:对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和北方节水渔业综合养殖技术。对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内容是在保证原有对虾产量的同时,实行虾蟹混养、虾蜇混养、虾鱼混养,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3.
王凤敏 《河北渔业》2008,(10):61-61
9月6日,在河北省水产局韩振久副局长、唐山市畜牧水产局闫升华副局长等陪同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清印所长、李健副所长及育种室孔杰主任、病害研究室黄捷主任等一行来河北检查指导“黄海1号”、“黄海2号”中国对虾引进及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并就公益性行业专项“养殖对虾病毒病控制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待批)合作项目给予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4.
2006年河北省水产开发总公司获得黄海水产研究所授权在我省生产“黄海一号”中国对虾苗种4000万尾,与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合作推广养殖面积1000hm2。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唐山市乐亭、滦南、唐海三县和沧州市南大港农场。为了比较“黄海一号”中国对虾与普通中国对虾的养殖效果,我们对采用这两种苗种进行养殖的农户、联合体、养殖场进行了抽样调查。1调查范围和调查方法本次对“黄海一号”中国对虾养殖效果调查选择了3个万亩联片中国对虾养殖场和1个地下卤水养殖场,分别是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二、三、四、十队,滦南县柳赞三场、三丰养殖场,乐亭县古河乡,沧州南大港俊海公司,调查“黄海一号”中国对虾养殖面积376.2hm2。调查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三队、四队普通中国对虾养殖面积141.3hm2,合计调查517.5hm2。选择调查的养殖业者使用的苗种均出产于同一孵化场,虾苗放养时间为4月25日至5月10日,放养规格为10万尾/500mL。养殖过程中我们每月调查一次,共进行了四次调查,调查选择了不同养殖规模、不同养殖模式和不同管理方法,采取旋网打样、端网打样、现场测量样本和向养殖者问询等调查方法,对每个池塘进行综合调查并记录。2调查结果2.1“黄...  相似文献   

5.
李中科 《河北渔业》2010,(12):45-47
回顾了河北省对虾养殖历史,分析了对虾养殖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病害因素,介绍了河北省自2006年引入黄海系列中国对虾以来的养殖情况,分析了黄海系列中国对虾在河北省的发展潜力,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在河北省建立中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和中国对虾专营育苗基地、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和多元化混养技术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水产养殖》2004,25(3):23-23
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第一次会议审定,农业部发布水产优良养殖品种公告,中国对虾“黄海1号”、松荷鲤、墨龙鲤为水产优良养殖品种,剑尾鱼RR-B为水生实验动物。 中国对虾“黄海1号”、松荷鲤、墨龙鲤为适宜推广的水产优良养殖品种,但其只适宜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相似文献   

7.
《海洋与渔业》2009,(4):16-17
经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松浦镜鲤、中国对虾“黄海2号”、清溪乌鳖为适宜推广养殖的选育种,湘云鲫2号、杂交青虾“太湖1号”为适宜推广养殖的杂交种,匙吻鲟为适宜推广养殖的引进种。松浦镜鲤、中国对虾“黄海2号”、清溪乌鳖、湘云鲫2号、杂交青虾“太湖1号”和匙吻鲟均应严格控制在人工可控的水体中养殖。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在温岭地区养殖“黄海2号”中国对虾的混养模式,进行了“虾-鱼”、“虾-蟹”、“虾-鱼-贝”、“虾-贝”等多种养殖模式的混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黄海2号”中国对虾在7月中旬高温季节来临之前生长速度快,但进入高温季节,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生长速度明显减缓.放养密度在每亩1.10万~1.55万尾时,中国对虾单产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池塘混养是河北省沿海地区对虾池塘主要的养殖模式之一。本试验在培育了中国对虾"黄海5号"大规格苗种的基础上,与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混养,不仅模拟了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了养殖空间,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南方地区养殖中国对虾“黄海2号”的适宜模式,开展了“虾-鱼”、“虾-蟹”、“虾-鱼-贝”、“虾-贝”等多种养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黄海2号”在南方地区养殖,7月中旬高温来临之前,生长速度快,但进入高温季节(水温30℃以上)时,生长速度明显减缓。放养密度每667m2 1.1万.1.55万尾时,对虾单产为34.2~61kg。除“虾一鱼”试养模式的1个池塘外,其余均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抗病品系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继“黄海1号”之后选育的又一良种,也是我国自主选育的首个抗病毒对虾新品系。为使该虾尽早落户河北,在黄海水产研究所的支持下,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于2008年5月16日从黄海所岙山基地分批引进抗病毒中国对虾种虾苗种18万尾。为使该虾引种、保种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正>为恢复锦州市养虾业,控制对虾病害的发生,2005年至2012年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先后引进中国对虾"黄海1号""黄海2号"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相继取得成功,中国对虾"黄海系列"新品种的引进使该地区沉寂的对虾养殖业得到一定的恢复,但始终采用粗放式养殖方式,产量和效益比较低。中国对虾"黄海3号"于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获得了新品种认定,是中国对虾"黄海"系列的又一个新品系,其池塘养殖成活率比原来提高15.2%,池塘连片养殖  相似文献   

13.
1主导品种 1.1“黄海1号”中国对虾 1.1.1品种来源“黄海1号”中国对虾为黄海水产研究所采用传统选育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经过连续8代的选育完成的生长速度快、具有明显抗逆优势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产》2010,(11):65-66
9月2日至20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邀请中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指导组有关专家,赴山东即墨、河北唐海、辽宁庄河、江苏赣榆等地,对中国对虾“黄海2号”健康养殖技术示范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验收。  相似文献   

15.
第348号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第一次会议审定,中国对虾“黄海1号”、松荷鲤、墨龙鲤为水产优良养殖品种,剑尾鱼RR—B为水生实验动物。中国对虾“黄海1号”、松荷鲤、墨龙鲤为适宜推广的水产优良养殖品种,但只适宜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剑尾鱼RR—B系为适用于水环境监测、水产药物安全性评价、化学品毒性检测、动物疾病检验模型及遗传生物学研究等领域的水生实验动物。特此公告二○○四年二月十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相似文献   

16.
《河北渔业》2006,(5):63-63
河北省水产开发总公司得到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授权,于2006年3月18日独家引进“黄海一号”中国对虾亲虾原种1000尾。落户于唐山市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对虾"黄海5号"新品种(GS—01—002—2008),是黄海水产研究所在中国对虾"黄海2号"和野生群体基础上采用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经6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中国对虾相比,白斑综合征病毒抗性平均提高30.1%,生长速度提高26.5%。该品种是农业部2018年主推品种之一。2018年,河北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海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抗病品系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继“黄海1号”之后选育的又一良种.也是我国自主选育的首个抗病毒对虾新品系.在全国对虾养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使该虾尽早落户河北.在黄海所支持下.我站于2008年5月16日从黄海所岙山基地分批引进抗病毒中国对虾种虾苗种18万尾.分别放养于鑫海公司、昊海公司和文发公司。为使该虾引种、保种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12日,根据河北省水产局安排,乐亭县水产局组织市、县有关专家组成测产小组,对向光养殖场和北港立新养殖场实施的“对虾高健康养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项目进行了现场测产。测产小组在听取了项目工作报告后,对北港立新养殖场的日本对虾综合养殖及向光养殖场的黄海一号中国对虾养殖采取随机抽取多点撒网的抽样方式进行了测产。经计算,立新养殖场的日本对虾平均体长12.3cm。平均体重22g,推算亩产58kg.套养河鲍亩产24.5kg,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产》2012,(2):43-43
2011年12月17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完成的“中国对虾‘黄海2号’新品种培育与扩繁技术”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查了有关资料,通过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中国对虾‘黄海2号’新品种培育与扩繁技术”创新性显著,对中国对虾良种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