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场有哲学体系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相对相关性”和以此为方法的“根身性相学”。“相对相关性”是场有哲学的场性,非实体主义是其基本的特征;“根身性相学”是“泰古人自我反省其根身(肉体形躯)生长变化的基本情状和性相的学问”,人的意义世界正是通过其“形上姿态”得以开显的。“道”是“无相的实有”,是人类经验的原始混沌,从足、从首,故“道”的原始意义是会直立行走、会说话、会思想的人。道体是有与无、蕴与徼一体之两面;有无、蕴徼、始德和元德等,都是超切的关系。从上述关系和特征切入,“道”与“无”“有”、“道”与“一”、“道”与“德”等关系及诸多命题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这些方面把握老子的道论,不仅能重新认识和发现老子,且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哲学家老子之所以能够成为道教教主,其原因为:一是老子受到黄帝的“感染”而成为神仙,二是《史记》的含糊记载有助于后人对老子的神学改造,三是《老子》有助于道教理论的建立。最后讨论了道教放弃黄帝而选择老子作为教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弘明集》首篇《牟子理惑论》中出现的老子,有三种形式,一是称引《老子》中的话语,二是称述老子名氏和著述以代表其学说,三是讲到老子的外在形象。在称引《老子》话语的内容上,其中有关于老子“道”、“无为”思想的借用,来解说佛教存在的价值;还有从道家生命哲学及生死观的角度,说明佛老的相通及其与道教养生术的差别。从《牟子理惑论》本身来看,道家老子的学说在其中就成为既值得继续弘扬,又可以与外来传入的佛教共存,当然也还有儒家孔子所代表的思想学说,三教共存乃至三教合一就成为其突出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4.
三元逐“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三”具有“多”、“变化”等丰富涵义,《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国乳制品行业,一场关于“三”的真实故事刚刚谢幕:以“三”为首名的知名乳业企业——三鹿和三元,缘起于一种名叫“三聚氰胺”的化工原料,走向了“湮灭”和“壮大”两个极致。2009年3月4日,由三元集团及河北三元组成的联合竞买体,  相似文献   

5.
走在田野间。远远地看到隐于一片葱翠树影中的道观及淳朴耕作的道者。让人不由想起一生崇尚自然的诗人陶渊明的诗:“悠悠上古。阙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一些道者虽没隐迹于名山胜水之白云深处,然更能感悟“顺其自然”、“喧静两皆禅”的蕴涵道义。《老子》第二十五章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自己同自然圆融为一,以一种恬淡的心情泰然地顺应自然,则更显德行高洁。“参禅何须好山水”、“无心于道道自得”。只要我们心境旷远,亦能不为世俗所累。亦能自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重要文化典籍。这部典籍从哲学层面记录了我国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揭示了春秋社会发生动乱的原因,阐述了老子爱民治国的思想和方略。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自然无为,管理社会爱民治国也要无为而治,就要加强以道为德的学习修养,做好民众的表率,要从老百姓的需要出发,要坚持以民众为本。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自然哲学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老子自然哲学观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和“万物自化”的生态社会观。研究它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胡颖峰 《农业考古》2012,(4):130-134
"自然书写"是近年来随着过度工业化发展后,人类环保意识崛起下颇受关注和推广的一个文学主题。虽然"自然书写"这一名词大部分是用在当代文学里,但在历史悠久的古典文学中已有一个传统。缘于道家的自然,是《老子·二十五章》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运行的最高法则,其内容就是"自然而然",或径曰"纯任自然"。(1)老子提出的是对世界的整体观照。文学中的自然则较限于自然物,自然意谓人自身以外  相似文献   

9.
张衡 《河南农业》2006,(3):44-44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相传老子在周室内乱之时,丢下官职,准备退隐山林,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诚恳地请他著书,他便一挥而就,写下洋洋五千言《老子》,骑青牛扬长而去,谁也不知其所终。翻开《老子》,类似于“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知雄守雌”的哲理之花,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令读者为其犀利的哲学思维感慨不已;而“上善若水“”自胜者强“”功成弗居”等美言佳句,又时时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老子称赞美德,宣扬善行(《老子》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厌恶战争,向往和平(《老子》…  相似文献   

10.
老子思想在本质上并不反对仁,相反,老子提倡一种超世俗的、符合自然之道的仁.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认为最高境界的仁应该表现为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仁而不自知,仁而不以为仁.而孔子谈到仁的时候,也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对仁的自发性、内在性的追求,强调仁由己出,仁者安仁.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孔老二人在仁的主张上有很大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着重考察了苏轼在<东坡易传>中对"道"与"性"的论述,发掘了其易学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内涵,即以佛道解道、性;与认识论上的内涵,即以庄解道、性.并指出苏轼易学哲学的特点在于"诸家并举,会而不通".其"不通"主要表现在本体层面的佛道之学与伦理层面的儒学之间的不通,而苏轼所心仪之庄学的认识论意义与理论宽容精神正好成全了这种"会而不通".  相似文献   

12.
以读朱汉民教授<湘学原道录>为切入点,试图对湘学传统与湖湘精神予以深层次的理解.作者认为,湖湘哲学虽最得孔门儒学的真义,但并不表明其现代意义完全是正面的.  相似文献   

13.
"倒种春"是指将当年收获的早稻种作晚稻栽培的一种方式,源自一项古老的传统技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前期,双季稻推广"两迟当家"和"早矮晚粳"品种安排模式,以农垦58为主的迟熟晚粳占了晚稻总面积的70%以上,而发展三熟制需要一批早熟的晚籼品种。于是,人们想到利用早籼作连晚栽培这个方法,使得"倒种春"一度兴起,占据晚稻总面积的20%以上,成为农垦58的最佳搭配品种。作者以自身的实践和有关资料,系统阐述倒种春探源、生长特性、栽培技术和增产效果等,作为一篇史料,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寻求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 ,是人类普遍性的精神需求。而中国人对此终极依据的思考而形成道论。所以 ,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形态。在中国哲学中 ,道是宇宙万物赖以依托的终极存在 ,是中国人建构文化知识的逻辑起点 ,是支撑价值体系的坚实根基。与其他文化体系中的终极依据不同的是 ,中国哲学之道具有天人一体、体用一源、古今一贯的思想特色。总之道论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许传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74-8475
概述了粳型杂交水稻皖稻88亲本的特征特性,提出了其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具有与西方文化显著不同的特点.几百年来无数翻译者在面对此类概念的翻译时承受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中国传统哲学概念“道”的英译历程为研究范本,提出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英译领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翻译模型即从潜概念到概念形成,并进一步提出各种翻译文本的出现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必然性.该翻译模型的提出将为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英译译本的历时研究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翻译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从自然哲学的视角重新探讨了老子的道德论,认为在宇宙论范围内的道与德,其内涵与人论、社会论的道与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一概而论。在宇宙论范围内,道是宇宙的潜在状态,德是宇宙的实现状态。由道向德的嬗变,便是宇宙的发生与演变。老子的宇宙论,是在三代礼教崩溃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囊为古老的自然哲学形态的宇宙论,与科学意义上的现代宇宙学不能混同看待。  相似文献   

18.
道县发展草食动物的资源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道县草食动物养殖资源状况,对草食动物养殖潜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道县的气候、地理环境、饲料资源丰富,当前可用于饲养草食动物的饲料量为51.00万t,可饲养338 550头牛,在目前159 000头的基础上可再增加179 550头;潜在饲料量为26.25万t,可饲养174 320头牛。  相似文献   

19.
谢君魔芋(AmorphophallusxieiH.Li,F.GaoetZ.L.Dao,sp.nov)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极具生产潜力的魔芋新种,其染色体数目目前尚无报道。对谢君魔芋染色体数目采用常规压片法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谢君魔芋染色体数目为26条。  相似文献   

20.
宋霞 《农业考古》2021,(2):202-206
水的择取和烹煮对茶之真味真香的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品决定茶品,故有"水为茶之母"的说法。陆羽《茶经·五之煮》详细记载了烹茶之法,以及对水次第品级的等级排列。在《茶经·六之饮》中陆羽将水品的评判视为"茶之九难"的核心,可见宜茶之水鉴别之重要。"水"的意象在道家视域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水"几于道"的无为品格和其对本真自性场域的开显,使其在诸形万物中成为"道"的现实表征。故而对宜茶之水的择取、烹煮和育华,便成为温润滋养茶叶和成就茶人精行体道的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