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艾丽丝·门罗是2013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当代文坛知名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以短篇故事见著,文字细腻优雅、简洁精致.《忘情》是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集《公开的秘密》中的第一篇小说.本文从心理现实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剖析,解读了小说中体现的“隐匿叙事主体”、“心理现实化”与“现实心理化”、“象征与怪诞”等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展现了门罗独特的写作魅力.  相似文献   

2.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撰写的一部自传式的女性成长小说.小说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眼中的女性形象和成长体验以日记体形式呈现,“叙述自我”不仅构建自我主体,而且通过想象和移情的手法来审视“经验自我”.这种女性的叙述形式表现了对父权制束缚女性成长的反思,展现了女性成长中构建自我主体身份的特殊过程.除了自传式的日记体写作,对母亲身份女性的关注与述行性主体构建的女性主义视角有助于作品细读:不仅可以挖掘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在族裔、性别、贫富及文化差异背景下对自我主体构建的强烈追求,又揭示她对唤醒女性自我意识的充分自觉与重建女性自我主体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3.
潘小平是90年代有影响的女性散文家之一。1992年以前,她持守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作品表现出知识精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从1993年开始,她主动地转变写作立场,即由精英立场转向世俗立场,由“士大夫趣味”转向“大众趣味”,但在实际创作中,她则是通过世俗叙述表现精英立场,并在精英立场与世俗立场之间营构思想,体现出一种新的眼界与创作观念。  相似文献   

4.
常红 《甘肃农业》2004,(11):108-109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的文章学巨著 (章学诚《文史通史·诗话》) ,他所提出的“意象”、“隐秀”、“风骨”、“神思” ,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启迪。一、隐秀对于“隐秀”的比较全面的阐述 ,在现在的《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是看不到的 ,因为现在的《文心雕龙·隐秀》篇是个残篇 ,宋代的张戎看到过《隐秀》篇的全文 ,他在《岁寒堂诗话》中引了《隐秀》篇的两句话 ,是现存残篇中所没有的。张戎引的两句话是 :“情在词外曰隐 ,状溢目前曰秀”。这两句话是刘勰关于“隐秀”的基本规定。清代的冯班说“秀者…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 ,“愤”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力 ,事实上 ,《史记》写作前后期的动力是不同的 ,本文论述了《史记》写作前后期的不同动力  相似文献   

6.
《月令》是一篇重要的先秦文献,以往学者大都注意于从经学、礼制、民俗、文化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忽视了语言研究。文章即尝试对《月令》中的两个词语“总至”与“鲜落”进行考释,纠正前人的词义误释和文献误校。  相似文献   

7.
从阿瑟·密勒对《推销员之死》中女主人公琳达这个角色的文化身份的处理入手,分别对男权语境中的女性叙述,强权语境下的弱势者叙述和生存困境中的底层生存叙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琳达在《推销员之死》中的生存困境,以及其命运悲剧的社会内涵。进而,充分理解剧作家对琳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的类似“不作为”的处理正是琳达这一人物叙事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树树皆秋色》是方方高级知识分子题材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更是其描写女性知识分子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生活状态的典型作品。文章剖析了女主人公华蓉的性格特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析其成因,并通过华蓉这一人物形象来探讨方方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期待与绝望反抗,从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以深刻的思想,强烈的现代主义意识,用审视人性的犀利眼光,展示当代知识女性处于内心和现实间挣扎的心灵困境及生活困境。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紫色》中,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女权主义意识向我们叙述了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双重压迫与非人境遇。本文拟从三个层面对这一作品进行解读,即:展示男女冲突,揭示男性对女性的伤害与压制;把女性推向“前台”,以消解男性和男性文化的中心地位;于文化传统中为女性寻找家园。  相似文献   

10.
《齐民要术》造酒篇中所提"皇甫吏部"和"元仆射"可以从史证角度考为为官时间相近的皇甫玚与元晖,而二人比邻的为官时间,就是《齐民要术》中《白醪酒》篇和《造神曲并酒》篇的写作时间,也是《齐民要术》的初始写作时间。《齐民要术》各篇次安排顺序与写作时间顺序并不一致,这反映出《齐民要术》的写作过程是一个长期素材积累的过程,并在最后定稿时进行了篇章次序的统筹,也反映了作者在著述过程中存在思想的跨跃与变迁。  相似文献   

11.
间性中的文化秩序重构——以汤婷婷的“类文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凭借自己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汤婷婷在作品中对文化秩序进行了重新建构,展示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对话和协商,探索了两种文化交互的地带,进而在作品中传达一种文化虽不同根,但却同构的"类文化"概念。然而她的这种跨文化智性实践的也往往遭到误读,为了摆脱这种误读窘境,需要一种文化间性的公平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丁玲在五四精神影响下进入了文学界,以其大胆独白而受到关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的创作出现了重要转折,从女性革命走向革命女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女性创作找寻不到出路,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政治选择。在20世纪40年代,丁玲的一些作品还是显露了她的独立思考,随后由于政治因素,丁玲放弃了个性表达,走向配合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13.
通过自身《应用写作》教学与图书馆工作实践,从图书馆人、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以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入题,阐述了图书馆资源与教学之间的相长作用。强调图书馆要大力开发馆藏资源,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服务育人的宗旨。  相似文献   

14.
耶利亚克,作为200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为读者创造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她是一位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作家。激扬叛逆的独特艺术风格,对政治的热衷,为女权而呐喊使耶利亚克的作品别具一格。本文从作家耶利亚克早年生活着笔,谈到了其早年的种种变故对其思想的撞击,进而对她的文学之路及后来文学风格的形成所造成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象征作为一种写作技巧从古至今都受到大多数作家的推崇。麦卡勒斯也是运用这一技巧的行家,在她的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象征,这些象征在传达给读者一种深深的孤独感的同时深化了故事的主题,可以说对作品的成功功不可没。对该作品中的一些主要象征进行分析,希望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16.
《爱玛》主人公形象的“扩大”与“缩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玛》主人公形象,从表面上看,随着她逐渐成长和道德日趋完善在不断"扩大";从意境上讲,随着她慢慢融入以至陷入那个吞噬女性的风俗社会而慢慢"缩小"。这一大一小展示了小说主人公爱玛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7.
18.
考察萧红的一生,无家的“寂寞情结”始终贯穿于其中,而且这一情结一直左右着萧红的思想和情绪,甚至影响了她的整个生活和创作。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线的文化。高校学生常见的翻译错误原因是:一味地直译(按字面义翻译),依赖自己的代码、习惯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外国语言,不了解异国语言的结构特点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受传统观念和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中国女性经常处于弱势地位。李清照与丈夫之间稳定、深厚的感情基础并未给她带来生活安全感,因而她在忧伤中写出了许多女性对理想情感的渴望与追求[1]。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主人公杜十娘,虽然经济独立,但由于当时社会人们把金钱的价值看得高于真情,而杜十娘却依然偏执于真情,但终未逃脱悲剧的命运,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陈染作为当代女性意识极强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展现了女性形象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心理,也流露出女性在追求理想中对现实生活的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