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58-259
利用1961—2000年华北地区各站积温、干燥度的数据,根据1979年中国气象局制定的气候区划标准,将华北地区分成4个气候敏感区。使用Arcgis软件对处理好的数据进行插值分类处理,得到相应变化趋势结果。研究表明,近40年华北地区可划分为4个气候区,平均干燥度呈条带状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表明干燥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强;除中部偏西(海流图地区)干燥度减少、气候趋于湿润化外,其他地区干燥度指数呈增加趋势,说明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1 ~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C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研究了引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中后期、华南地区在90年代初期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分别与南亚高压的西伸脊点指数、南界指数及东伸脊点指数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强、位置偏东,华北地区高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低层为异常偏北风,存在异常下沉运动,导致华北夏季降水减少;70年代末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增加;90年代初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华南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华南夏季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3.
长春市采暖期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宾  高锋  马吉伟 《吉林农业》2011,(11):239-241
利用长春市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春市采暖期气温变化情况。从分析结果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按照采暖规定的温度,开始采暖的时间相对最早,80年代以来采暖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基本相当,在21世纪开始的9年中,采暖期开始的时间比较晚。采暖期负积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期以负距平为主,90年代以后以正距平为主;在各年代际值变化是20世纪60年代负积温值最低,在20世纪90年代负积温值最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采暖期最低气温≤-20℃明显高于平均天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20年里,采暖期最低气温≤-20℃,明显低于平均天数。在采暖期中气温趋势倾向值都是上升趋势,其特点是年代越近,气温趋势上升越明显,在1951-2008年58年中,气温趋势倾向值为0.56℃/10a,特别是1999—2008年近10年中,气温趋势倾向值达到最大,达到2.53℃/10a。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湖北省20个代表站点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并分析历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及其变化趋势和年代变化。结果表明,45年来,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呈提前趋势但不显著,≥10℃界限温度终日变化不大;各站点≥10℃界限温度持续日数都表现出延长的趋势;≥10℃界限温度活动积温除建始、郧西、英山、利川等边缘山区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年代变化看,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为先提前后推迟至20世纪90年代后持续提前的趋势;≥10℃界限温度终日年代变化趋势与初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反;≥10℃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隔日数,20世纪60~70年代都呈增加趋势,20世纪70~80年代大部分减少,20世纪90年代缓慢变化,进入20世纪大幅增加;≥10℃界限温度活动积温随着年代呈波动性的上升趋势。可见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可能对农业生产布局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干旱在中国发生较为频繁,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以甘肃省河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1960~2015年20个气象站点的气温与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河东地区四季和年际的干旱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以及极端干旱和中度干旱的发生频次。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尺度的不断增加,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持续性在加强。(2)20世纪90年代以前,河东地区的SPEI数值处于波动状态,但总体偏向于湿润,从90年代后期,开始呈干旱化态势,虽出现干湿适中的年份,但为数不多。(3)20世纪60~80年代,春季和冬季SPEI指数波动比较频繁,变化趋势不显著。春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秋季60年初代至70年代末、冬季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是河东地区的相对湿润期,从春、夏季80年代中期,秋季70年代末期、冬季90年代末期至20世纪整体呈现干旱化特征。(4)空间年际变化南部和北部干旱趋势显著,西北部较弱;季节变化春季和夏季的干旱化趋势显著,秋季和冬季干旱趋势较弱。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六县(区)1961—2009年逐日实测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分析≥10℃界限温度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演变规律及其异常变化特点,并分析≥10℃界限温度的演变对当地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结构、生长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河西走廊中部≥1O℃界限温度表现为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各地≥1O℃积温偏少,持续日数较短,90年代以来,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尤其2001—2009年增加幅度为近50 a最大,热量资源充足;70年代、80~90年代初均出现积温异常偏少、持续日数异常偏短的年份,2000—2009年,河西走廊中部≥10℃积温异常偏多的年份占近50 a来异常偏多年份的83%;生长季≥10℃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利于扩大河西走廊中部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区域,提高了玉米单产及总产产量。  相似文献   

7.
近56年潍坊市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6年潍坊市9个县(市、区)降水量气候资源要素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统计分析方法,对近56年潍坊市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来潍坊市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占全年比重很小。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以24.05 mm/10 a的速率减少;年代际变化显著,20世纪60、70年代降水量处于偏多的阶段,80、90年代降水量明显偏少。  相似文献   

8.
基于1961年~2012年天柱县的逐月降水资料,根据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天柱县近52年来的旱涝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天柱县近52年干湿变化的主要特点从特旱到特涝再到特旱,这种极端的旱涝转换共经历了4次,基本上每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干旱和湿润,年均干旱月数为3.5个月,年均湿润月数为4.0个月;干旱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1961年~1963年),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5年~1999年)以及21世纪初,湿润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4年~1967年),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1991年~1994年);干湿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60~70年代相对较为湿润,20世纪80年代全县向干旱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全县持续湿润,进入到21世纪后,全县由极端湿润向极端干旱发展。政府部门根据旱涝特征,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旱涝兼治、兴修水利,以降低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50 a陕西苹果果区积温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29个苹果基地县1961-2010年气象资料,应用线性拟合、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T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陕西苹果果区≥5℃、≥10℃积温、负积温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a陕西苹果果区≥5℃、≥10℃积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初始日期呈提前趋势,终止日期呈推迟趋势,持续天数增加;负积温呈显著减少趋势。积温均具有突变特征,≥5℃积温、≥10℃积温突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突变年份分别为1999年、1994年,负积温减少突变发生在1986年。  相似文献   

10.
近44年宁夏热量条件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宁夏1961-2004年20个气象观测站温度统计分析表明,宁夏各地日平均气温稳定≥0℃、≥5℃、≥10℃、≥15℃、≥20℃的积温都在增加,每10年,各界限温度增幅在50℃~80℃。各界限温度的持续日数和积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从60年代至21世纪头4年≥0℃持续日数和积温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持续日数平均增长14.9天,积温平均增加266.6℃。≥10℃持续日数和积温,70年代比60年代略有减少,自80年代起持续上升,21世纪头4年较60年代平均增长5.7天、190.6℃。在80%以上的年份,各界限温度及持续日数从高纬向低纬,按空间分布北多、南少,引黄灌区最多,中部干旱带次之,黄土丘陵区最少。≥20℃时,黄土丘陵区达不到80%保证率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枣庄地区春旱降雨特征。[方法]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干旱分析方法,应用枣庄地区35°N南北2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枣庄地区近50a春旱气候特征。[结果]1961-2010年间枣庄地区春季相对湿润度指数平均值在-0.64~-0.59之间,呈不显著变湿趋势。枣庄地区35°N以北春旱频率高达88%,35°N以南春旱频率为76%。20世纪60、90年代及2000年代枣庄地区北部春旱比南部严重,70年代南北春旱等级分布基本接近,80年代南部地区春旱比北部严重。60、90年代春季中旱高发,70年代、2000年代轻旱高发,80年代重旱高发。[结论]枣庄地区南北部春季暴雨日数的显著差异是导致春旱频率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春季干旱最明显的振荡周期是6a左右。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10年青州市的气候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青州市20世纪60年代气温接近常年略偏高,为相对偏暖期,70—80年代气温负距平明显,为相对偏冷期,90年代、21世纪00代年气温正距平明显,为相对偏暖期,其中21世纪00年代平均气温较平均值偏高0.6℃,与20世纪70年代相差1.2℃,气温上升显著,由此可见,青州市的气候正逐步趋向变暖,这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一致;60年代降水偏少,70年代降水最多,80年代降水最少,90年代降水量达到平均值,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达到平均值以上;20世纪70年代日照偏多,80—90年代呈下降趋势,20世纪00年代达到最小值,比20世纪90年代偏少144.4 h,比70年代偏少194.3 h,分析认为可能与本地区连续性大雾及沙尘天气增多、大气污染加剧有关。可见,青州市近年来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日照明显减少,使得高温、干旱成为青州市突出的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13.
依据三关口水文站实测资料,对其径流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径流较丰,70、80年代较为接近,90年代减少趋势显著,2001-2010年继续减小且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目前,农  相似文献   

15.
陈朝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05-1606
对1951~2000年我国特大暴雨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特大暴雨次数显著增加,90年代河北特大暴雨次数显著增加。特大暴雨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份,70年代特大暴雨发展到4~9月份,90年代10月份有特大暴雨发生。特大暴雨50年代出现年份最多的地点是辽宁、湖北,60年代是江西,70年代是山东,80年代是四川,90年代是河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961 ~2004年南京市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高淳站、江宁站、江浦站、溧水站、六合站、南京站6个气象站点1961 ~2004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南京夏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35℃高温日数和热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961 ~2004年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热积温数值虽有明显上升,但高温天数并没有显著增长;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夏季高温期,而70、80年代夏季气温有所下降,80年代是夏季气温最低的时期,90年代和2000~2004年的平均值普遍提高,90年代以后是一个夏季变热的时期.[结论]酷暑主要分布在60年代,凉夏主要分布在70、80年代.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2年大石桥市气象资料,分析大石桥市近52年≥10℃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2年大石桥市≥10℃积温平均每10年增温112.2℃;积温初终间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3.6 d;积温距平在21世纪60—80年代,负距平较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正距平较多;在1976年出现异常偏低,2007、2008年出现异常偏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10年淖毛湖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50a来气温、降水、风速、大风日、沙尘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淖毛湖年、冬季、夏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冬季增温强于夏季,进入21世纪夏季升温最为明显,冬季却降温最为明显,但总体平均来看,冬季增温强于夏季;降水总体趋势上升,90年代以后降水明显增多,但仍然比较干旱;风速及大风日数总体趋势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为多大风时段,90年代后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增加趋势,80年代后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下降趋势。表明淖毛湖气候正在趋向变暖,特别是2001年以来该区域气温急剧升高,使得高温、干旱、多大风成为淖毛湖气候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0~2018年广西9个站点(水稻优势产区所在地)的早稻观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db小波和Morlet小波分析。抽穗影响期出现的高温天气发生频次在2~10次/a,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先呈增加趋势,而后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呈下降趋势,20世纪初至2018年再现反弹的趋势。80年代初出现了最明显的全区性高温天气过程,各站点普遍都受到影响。对广西9个站点而言,受高温热害频率总体呈东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桂东部地区,发生频率在60%以上;低值区位于南部和北部地区,发生频率50%,且最低值为南部地区。极端高温天气出现了22 d和42 d的周期震荡,经历2个明显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0~2018年广西9个站点(水稻优势产区所在地)的早稻观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db小波和Morlet小波分析。抽穗影响期出现的高温天气发生频次在2~10次/a,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先呈增加趋势,而后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呈下降趋势,20世纪初至2018年再现反弹的趋势。80年代初出现了最明显的全区性高温天气过程,各站点普遍都受到影响。对广西9个站点而言,受高温热害频率总体呈东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桂东部地区,发生频率在60%以上;低值区位于南部和北部地区,发生频率<50%,且最低值为南部地区。极端高温天气出现了22 d和42 d的周期震荡,经历2个明显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