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等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危害。通过提取水稻黑条矮缩病毒dsRNA发现,感病植株的dsRNA凝胶电泳存在8条带,而健康植株是空白结果,与报道的玉米粗缩病毒结果相同。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序列的信息,在其S1和S10片段分别设计合成两对引物,对感染病毒植株和健康植株进行扩增,可在感病植株中分别扩增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特有的条带,而在健康植株中未能扩增出条带。利用此种方法可以建立水稻黑条矮缩病检测体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进行早期检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2.
以克隆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ts,RDV)基因组片段S11、S12为例,报道一种克隆植物dsRNA病毒基因组的方法.具体过程为:利用T4 RNA连接酶将5′-磷酸、3′-氨基修饰的引物Primer 1连接到RDV病毒基因组第11、12片段dsRNA的3′-OH端,经逆转录、退火、补齐形成全长双链cD-NA,使用单一的互补引物Primer 2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在pMD 18-T载体上,对重组子进行两次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合序列测定分离鉴定S11、S12.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同时克隆RDV基因片段S11、S12,是一种有效实用的dsRNA病毒基因组克隆方法.  相似文献   

3.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 fvirus,RDV)6个地方分离物基因组的10%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松溪分离物基因片段S11、S12相对迁移速率明显不同.运用单引物法同时克隆该分离物的基因组片段S11、S12,并测定它们的全序列,结果表明S11、S12全长分别是1036 bp、1066 bp,基因结构和报道的RDV福州分离物基本一致,但分别突变了34、24个碱基,同源性分别为97.01%、97.86%.同时单引物法也为dsRNA病毒基因组的克隆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克隆了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的外壳蛋白S10基因的片段和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外壳蛋白CP基因的片段,将两个片段在pMD18-T Simple Vector上连接起来。获得的S10-CP片段全长为830bp,将其分别以正向和反向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MCG161,构建了含两种不同病毒来源基因的RNAi植物表达载体pMCG161-CP10,为进一步转化玉米,探索利用RNAi技术同时防治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水稻瘤矮病毒(RGD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方法】根据已报道的RGDV基因组各片段末端序列及其反向重复特性,采用4轮RT-PCR的方法扩增RGDV基因组第6片段(S6),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得到了该病毒S6的全序列。S6全长1 651 bp,G+C含量39.13%,包含一个长的ORF,起始于第25位,终止于第1 497位,编码49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3.3 kD。 【结论】该蛋白与伤瘤病毒(WTV)的P7的相似性为30.0%,与水稻矮缩病毒(RDV)的P7的相似性为31.7%。这是RGDV S6全序列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通过连续3年对236个病毒来源的转基因水稻系(包括T1,T2和T3代)对靶病毒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的抗性进行评价,发现抗性与所转RRSV基因片段有相关性,且随着繁殖世代的增加,转基因水稻的抗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在安徽各稻区危害日益严重,生产上仅凭症状难以区分2种病毒。本研究建立的RT-PCR方法可以实现一次性检测和鉴定RBSDV和SRBSDV 2种病毒,根据RBSDV和SRBSDV S9保守序列设计3个引物,不仅可以从单独感染RBSDV或SRBSDV的水稻样本中分别扩增出1条大小不同的特异性条带,而且还可以从感染RBSDV和SRBSDV的混合水稻样本中一次性扩增出2条大小不同的特异性条带。从安徽省庐江县、郎溪县、怀宁县和宣州市4个地区水稻田采集表现明显矮缩病症状的水稻样本,RT-PCR检测结果表明,庐江和郎溪水稻样本受到RBSDV侵染,怀宁和宣州水稻样本受到SRBSDV侵染。选取庐江县、郎溪县、怀宁县和宣州市各1个水稻样本,利用RT-PCR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再分别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庐江、郎溪2个样本的核苷酸序列与RBSDV-Shandong和RBSDV-Zhjr S9部分片段序列相似性高达99.3%~99.8%,且与RBSDV的亲缘关系最近,说明庐江和郎溪样本感染的病毒是RBSDV的2个分离物;怀宁、宣州2个样本的核苷酸序列与SRBSDV-Shangdong和RBSDV-2 S9部分片段序列相似性高达99.5%,且与SRBSDV亲缘关系最近,说明怀宁和宣州样本感染的病毒是SRBSDV的2个分离物。  相似文献   

8.
为利用RNAi技术获取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植株,分别针对两种病毒的S6和S10基因构建RNA沉默载体。采用重组PCR方法将RBSDV S6基因片段(R6)和SRBSDVS6基因片段(SR6)进行融合,获得600 bp的R6-SR6融合基因;将RBSDV S10基因片段(R10)和SRBSDV S10基因片段(SR10)进行融合,获得600 bp的R10-SR10融合基因。融合基因以反向重复的方式连入pBS载体,并定向插入到pCAMBIA1301载体上,获取了含有发夹结构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hp(R6-SR6)和pCAMBIA1301-hp(R10-SR10)。抗RBSDV和SRBSDV RNA沉默载体的构建为利用RNA沉默进行植物抗病毒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袁斌  张舒  吕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048-12050
[目的]构建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的RNA干涉载体。[方法]通过PCR扩增、克隆并测序获得SBRSDV病毒S9基因的703 bp片段,与其他地方分离物S9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将此片段连接至p DS1301上,并对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酶切等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可以用于转化水稻产生转基因植株的抗SBRSDV病毒的RNAi载体。[结论]利用SBRSDV病毒S9基因的部分片段构建了p DS1301-S9 RNA双链干涉载体,为创建水稻抗SBRSDV新种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采自安徽省肥西县发病的水稻材料中提取水稻黑条矮缩病毒dsRNA,利用RT-PCR获得了病毒基因组片段S10的cDNA克隆,并测定其全序列。结果表明:S10全长1801bp,含有一个ORF;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其与浙江的RBSDV(AY050488)最接近,分别为99.2%和99.6%;与日本的RBSDV(D00606)分别为95.1%和97.5%。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中部的昆明市和东北部的曲靖、昭通的水稻产区为重点,对水稻矮缩病毒病(RDV)的发生情况作了初步调查,采集疑似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病病株样本,并进行了ELISA检测确认.结果表明:寻甸县和嵩明县的水稻产区中水稻矮缩病毒病发生较普遍,与其相邻的地区和与其有一定距离的滇东北地区也有发生.  相似文献   

12.
应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RDV云南和浙江分离株侵染水稻植株的细胞病理。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呈条带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侵染和增殖中心,在充满病毒粒体的细胞周围,相邻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叶绿体膜系统消失,部分叶绿体中含有病毒颗粒,线粒体残体及细胞质中有分散或聚集的病毒粒体,细胞核中未见病毒粒体,离侵染中心较远的细胞中亚细胞结构较完整;RDV浙江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中,部分细胞充满病毒粒体,无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其他细胞病理特征与RDV云南分离株侵染的水稻叶片相似。RDV不同分离株侵染寄主植株的细胞病理特征无显著差异,对其致病性的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由介体灰飞虱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云南滇西及滇中地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对水稻的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此,笔者采用生物学接种方法开展了云南水稻主栽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及RSV致病性分化分析。供试的12个水稻品种对水稻条纹病毒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部分粳稻品种对RSV表现为高感,而籼稻品种则多表现为抗病或免疫。采自重病区的5个RSV分离物在水稻上的致病性分化不明显,致病性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对小麦和玉米等的侵染差异,为此可以将5个RSV分离物分为3组,但组内分离物之间致病性又有所不同,致病性最强为楚雄分离物,其次为保山、大理、禄劝分离物,致病性最弱为陆良分离物。  相似文献   

14.
水稻矮缩病毒的检测和介体传毒能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从水稻叶片和单头介体昆虫中检测水稻矮缩病毒的斑点分子杂交。与10%SDS-PAGE检测方法相比,不仅敏感、快速、简单,可以检测田间批量样品,用于病害流行研究和测报,而且可以用于介体叶蝉传毒能力的分析。研究表明:用本地黑尾叶蝉分别接种RDV本地分离物和云南分离物,斑点杂交显示介体带毒率相似,分别为84%、75%,但生物学接种结果差异相当大,分别为28.1%、3.8%,另外斑点杂交显示云南病区的黑尾叶蝉带毒率为88%,说明介体叶蝉的传毒能力具有地域性,介体叶蝉带毒率与传毒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菌新鉴别品种的筛选及其菌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云南、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共19个稻白叶枯病鉴别品种,测定了来自云南不同地区的76个稻白叶枯病菌菌株。结果证明稻白叶枯病菌菌株与品种间具有特异性的交叉互作关系。.菌株间致病力的差异表现为质的差异。试验结果,初步以IR26、Heen-Dikwee-1、珍白18、早生爱国3号、Tetep、窄叶青8号、IR8和南粳33这8个品种作为新筛选的1套鉴别品种,其特点是品种与菌株具有明显的互作,鉴别能力强,可用来研究云南稻白叶枯病菌系。可将云南省36个稻白叶枯病菌株区分为22个菌系。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航2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优质两系不育系SE21S与恢复系航2号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好、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米质优。介绍了两优航2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7.
云南西盟蔗区发现检疫性病害甘蔗白叶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旨在明确2018年在云南西盟蔗区发现的甘蔗病害是否为植原体引起的甘蔗白叶病。使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通用引物P1/P7和R16F2n/R16R2对10份采自云南西盟蔗区的疑似甘蔗白叶病样品进行巢氏PCR检测,并将巢氏PCR 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巢氏PCR结果表明,所有10份样品均能扩增得到1240bp左右的片段。测序结果表明所有获得的10条16S rRNA基因序列大小均为1247bp,序列间的核苷酸一致性为100%。BLASTN分析表明从病株扩增到的所有核苷酸序列与先前云南临沧甘蔗白叶病植原体分离物LC7和LC9的16S rRNA基因序列(Genbank登陆号:KR020691和KR020692)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100%。虚拟RFLP分析表明西盟分离物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酶切图谱与16SrXI-B亚组植原体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云南西盟蔗区发现的甘蔗病害为16SrXI-B亚组植原体引起的甘蔗白叶病。  相似文献   

18.
由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侵染所致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我国水稻上主要的病毒病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水稻种植区。研究了一种快速简捷的检测水稻和传播介体中RDV的方法,整个检测过程仅需20 min。利用无菌水(100μl)研磨RDV侵染后的水稻病叶(10 mg)和带毒传播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cincticeps)(10 mg),取上清液进行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可稳定地检测到5条特异性电泳条带,大小在1 000 ~5 000 bp,而在健康水稻叶片和无毒叶蝉水提物中检测不到任何电泳条带的存在。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再利用RT-PCR对上述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其水提物存在电泳条带的RDV病叶和带毒N. cincticps中均检测到RDVS8片段中1 375 bp的核酸片段,而在阴性对照中均未检测到RDV的存在。该方法可方便快速地检测到水稻和叶蝉中RDV的存在,避免了常规血清学检测和分子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等方法的昂贵试剂和繁琐的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9.
对持有主效广谱抗瘟基因Pi40的单基因系4163与其它11份单基因鉴别品系进行自然条件下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163在云南省粳稻区的稻瘟病重病区均表现抗病,即在保山、宜良、玉溪叶瘟田间抗性分别为0级、0级、4级,穗瘟田间抗性为3级.同时,利用49份有代表性的云南稻瘟病单胞菌株,通过室内接种抗性鉴定方法建立了Pi40对云南稻瘟病的抗谱,并与另外25份抗稻瘟病单基因系进行室内接种同步鉴定比较.结果表明,Pi40对49份云南地方稻瘟病菌株的抗病频率为87.8%,表现出较广的抗谱,可以作为云南高原粳稻抗病育种的新抗源利用.  相似文献   

20.
水稻矮缩病(rice dwarf disease)的病原物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RDV由介体黑尾叶蝉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该病害1883年在日本被发现,现主要流行于日本、朝鲜、中国等东南亚水稻产区,给水稻等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本文就该病害的流行分布、病原和介体传毒特性、病毒编码的基因功能、病毒与寄主或介体互作、研究展望等方面作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