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近年来稻田套养泥鳅的生态种养模式得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大力研究和发展,但关于泥鳅对稻田普通农药的急性毒性研究报道还比较少。本试验选择了吡虫啉和杀虫单两种水稻常用杀虫剂对泥鳅进行毒性试验,来探讨稻田养泥鳅模式中稻田施用农药的最佳途径和使用剂量,以期为稻田-泥鳅生态种养模式提供  相似文献   

2.
正金泥鳅又称台湾金泥鳅、台湾泥鳅,是由大鳞副泥鳅选育出来的养殖新品种。因个体较大、生长快,正受到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关注。近年来,有学者进行鳅科鱼类肌肉营养成分的研究,如赵振山等进行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营养分析,张竹青等进行了人工养殖泥鳅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黄钧等进行了云斑、泥鳅和瓦氏黄颡鱼含肉率及营养价值比较研究,梁忠强等进行了花斑副沙鳅肌肉营养成分与评价,尚未见台湾泥鳅肌肉营养成分的相关报道。为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种质资源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长江流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野生群体进行了系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二倍体泥鳅(2n)与多倍体泥鳅(3n,4n,5n)在长江流域均有分布,其中二倍体泥鳅数目占有绝对优势,少量多倍体泥鳅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及若干湖泊。此外,显著性分析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雌性个体都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物种间个体大小无显著性差异。二倍体泥鳅的体长与体质量明显小于三倍体泥鳅及四倍体泥鳅,而三倍体泥鳅与四倍体泥鳅间无显著性差异。野生群体中,泥鳅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少,大鳞副泥鳅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泥鳅体质量与地域经度呈负相关,大鳞副泥鳅体质量与地域经度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多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物种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4.
<正>江苏省赣榆县是全国泥鳅养殖与出口大县,墩尚镇周边地区泥鳅养殖面积高峰时达3万多亩,近几年,随着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商品泥鳅市场价格的调整,利用野生泥鳅苗种进行泥鳅养殖逐渐减少,而利用人工繁育的泥鳅苗种进行养殖的养殖户越来越多。2015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在省科技厅农业支撑项目"泥鳅大规格苗种生态化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实施期间,与赣榆丰瑞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进行河南泥鳅大规格苗种繁育  相似文献   

5.
正泥鳅是一种小型的杂食性鱼类,因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优良的养殖性能,最近我国泥鳅的养殖正在悄无声息发展起来,随着养殖集约化强度的提高,泥鳅大规模繁育的品质问题也越来越迫在眉睫。目前有关泥鳅繁育期投喂次数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研究从投喂频率这一方面对泥鳅的生长来进行研究,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控制因饲料投喂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为  相似文献   

6.
黄孝湘 《水产养殖》2012,33(5):20-21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我国分布较广的淡水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稻田、浅水池塘、沟渠中.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并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于泥鳅个体小,体表的黏液多,手抓容易滑走,大规模注射催产药物操作困难,所以,研究一种对泥鳅伤害小,操作简便的方法很有必要.笔者采用将泥鳅装入三角袋进行注射操作的方法,繁殖泥鳅的效果好.具体的操作要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大鳞副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1]。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水体中,是一种重要的小型淡水鱼类。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大鳞副泥鳅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从人工养殖、苗种繁育和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后续大鳞副泥鳅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断食与复食对泥鳅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邻相  叶菲菲 《水利渔业》2005,25(6):42-43,45
为了研究断食对泥鳅体长、体重等影响,泥鳅断食7 d、14 d、21 d、28 d后,进行复食28d.结果表明,与非断食组泥鳅比较,断食7d后泥鳅体重下降,复食7 d后即恢复正常;断食14 d、21 d和28 d后的泥鳅体重明显下降,复食7 d后均恢复至断食前生长水平.泥鳅断食28 d内在复食7 d后体重恢复正常,可为养殖户节省饲料,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9.
泥鳅的繁殖力测定及几种激素人工催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全  王云龙  牛风利 《水利渔业》2005,25(5):16-17,32
对泥鳅的繁殖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体长在15~17cm的泥鳅的绝对怀卵量较大,达20200~24200粒,最大怀卵量79700粒.测定泥鳅的成熟系数为0.57%~30.61%.并选用几种激素对泥鳅进行催产效果比较.初步认为B型、A型高效混合激素催产效果较好,LRH-A2对泥鳅的催产效果较差,但是LRH-A2和DOM混合对泥鳅进行催产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来,随着泥鳅养殖业的发展,苗种需求量与日俱增,特别是人工繁殖的优质苗种紧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一些学者进行过一些研究。泥鳅的繁殖技术多有报道,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但苗种培育成活率较低,仔鱼(水花苗3天龄)投放池塘成活率仅30%,从而限制了泥鳅规模化养殖。为了解决泥鳅苗下塘成活率低的多年生产技术问题,本文通过室内平面槽和圆槽对泥鳅苗强  相似文献   

11.
朱炳全 《水产科学》2000,19(5):15-16
利用水田改造后养殖泥鳅,放养平均重1.25g的泥鳅幼苗,经过10个月的养殖,平均规格达24.5g,667m^2产322.7kg,667m^2收入4018.7元,试验表明,利用水田进行泥鳅的人工养殖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台湾泥鳅的形态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台湾地区选育的泥鳅新品种,虽具有明显优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养殖性状,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将这2种泥鳅混淆,为了科学识别形态特征相似的台湾泥鳅和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定量比较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台湾泥鳅人工养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显示:(1)2种泥鳅在本研究所涉24项形态评价指标中存在显著差异的达8项,两者在形态特征上具较好的区分度;(2)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5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5.463%,其中第1主成分为以营养生理状况、体型匀称程度为主导的体质强壮因子,第2主成分为以头部大小和胸鳍长短为主导的觅食运动功能因子,后3个主成分是与眼睛发达程度为主导的视野功能因子;(3)采用逐步判别法,以判别贡献率较大的8项形态评价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分类函数方程组。大鳞副泥鳅:func_1=-681.190+4.992x1+498.305x2+1778.188x3;台湾泥鳅:func2=-860.382+5.373x1+650.034x2+1894.839x3;所建判别函数可清晰区分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台湾泥鳅人工养殖群体,且判别准确率为100%。研究表明,虽然台湾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形态特征相似,但能利用形态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对两者进行科学、快速的判别。  相似文献   

13.
随机选取305尾不同家系的4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测量其体重、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和体厚共8个性状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泥鳅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揭示影响4月龄泥鳅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长、体高、头长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其中,全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548),对体重的决定程度最高(0.3003),其他性状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小,主要通过全长间接地影响体重。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以全长(X1)、头长(X2)、体高(X3)、尾柄高(X4)和尾柄长(X5)建立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4.515+0.255X1+1.744X2+1.966X3+1.422X4+0.511X5。在泥鳅选育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该方程对泥鳅体重进行预测和控制,主要用泥鳅全长指标进行选择,以达到间接选育体重、优化其生长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六价铬离子(Cr6+)染毒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采用微核试验法,以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为指标,研究Cr6+对泥鳅的遗传学毒性。结果显示,Cr6+对泥鳅具有一定的毒性;当浓度增加或染毒时间延长,均会引起微核率增加,而且高浓度(160~200 mg/L)和长时间染毒(8 d)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微核率与染毒浓度以及与处理时间之间均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即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研究表明含铬废水排入环境对水生生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泥鳅与大鳞副泥鳅营养与食品安全性,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一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苏州地区泥鳅与大鳞副泥鳅肌肉组织中的K、Ca、Na、Mg,P、Fe、Zn、Cu、Mn、Se、Cr、Pb、Cd、As14种元素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泥鳅与大鳞副泥鳅肌肉组织中均富含K、Ca、Na、Mg、P等常量元素,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Fe、Zn、Cu、Mn等微量元素,As未检测出,Cd、Pb的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淡水鱼类幼鱼的急性毒性及相关组织的损伤效应,选取平均体质量6.0 g、平均体长9.2 cm的1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受试材料,检测壬基酚对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按等对数间距法,将NP设置为1.69、1.95、2.25、2.60、3.00 mg/L共计5个浓度处理组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样,每个样投放10条泥鳅,观察NP对泥鳅鳃、肝脏组织结构的损伤变化,并统计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壬基酚对1月龄泥鳅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722、2.939、2.466、2.175 mg/L,安全浓度为0.550 mg/L。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壬基酚高浓度处理使泥鳅鳃小片细胞脱落严重,鳃小片变细;泥鳅肝脏细胞出现空泡、肿大、核脱落等现象,细胞间隙变大,边界模糊。实验表明,壬基酚属于高毒性酚类污染物,对1月龄泥鳅的毒性作用随着暴露浓度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高剂量暴露下可造成泥鳅鳃和肝脏组织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7.
镉胁迫对泥鳅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了不同浓度Cd2+(0、0.25、2.5 mg/L)胁迫24、48、72 h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肝脏和鳃中金属硫蛋白(MT)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肝脏和鳃MT基因的表达对外源Cd2+胁迫所表现出的反应存在差异,肝脏比鳃更为敏感;Cd2+浓度越高,胁迫时间越长,则肝脏和鳃中MT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越高。在受到Cd2+胁迫时,肝脏和鳃中大量表达MT,可降低Cd2+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泥鳅MT基因可以作为监测水环境中镉污染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泥鳅仔稚鱼发育期间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从孵化至30 DAH(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几种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情况。胃蛋白酶直至30 DAH仍未检出活性。而胰蛋白酶表现出较高的比活力,其比活力在初次摄食之后显著上升,6 DAH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显著降低(P<0.05)。脂肪酶与淀粉酶的变化模式相似,在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及仔鱼向稚鱼转变这两个时间段出现两个高峰值。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2-6 DAH显著上升(P<0.05),之后开始下降并趋于平稳。研究表明,泥鳅在仔稚鱼阶段只具有结构性的胃而缺乏分泌细胞的分化。2-6 DAH是泥鳅仔鱼肠道功能迅速发育的阶段,也是向成鱼消化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过程。脂肪酶和淀粉酶比活力的持续性表明了泥鳅仔鱼对糖类和脂肪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国际标准组织(ISO)规定的淡水污染指示生物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和乍得湖区优势种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实验对象,采用96h急性毒性试验,以96h半致死效应浓度(96h LC50)和毒性单位(TUa)为指标,对乍得油区石油勘探开发所用钻井液进行水生环境生态毒性评价及分级.实验结果表明,1号钻井液样品对斑马鱼和泥鳅基本无毒害作用,2号钻井液对斑马鱼和泥鳅均具有低水平毒性效应.2号钻井液对斑马鱼和泥鳅的96h LC50分别为42 362 mg/L、50 861 mg/L,TUa分别为2.36、1.97.对比发现,由于2号钻井液比1号钻井液多了一种添加剂——低荧光白沥青(JHBA-2),生态毒性即由无毒激变为低毒性,因此该添加剂具有明显的环境生物毒性,可在今后的研究开发中弃用或寻求低毒及无毒替代品.  相似文献   

20.
鱼类肠道小肽转运载体PepT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万里  李英文 《河北渔业》2009,(12):50-54,62
从生理特性,cDNA序列和蛋白质分子结构,组织分布与表达这三个方面叙述了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rockfish(Sebastes caurinus),银鱼(Chionodraco hama-tus),斑马鱼(Danio rerio),亚洲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大西洋鳕鱼(Gadus morhua)和欧洲黑鲈(Dicentrarchus labrax)中有关肠道Ⅰ型肽转运载体(PepT1)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