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安徽省2002年种植业工作思路和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安徽省为了应对入世挑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以农产品优质安全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抓好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农业执法监督力度,加强种植业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2.
黄慧 《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58+360
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探讨了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措施,如认真摸底,优化人员结构;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办法;完善相关职能机构,提高管理效率,以为安徽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安徽油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提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利环境下,安徽省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利用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升安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1.政府重视,加强导向,重点扶持安徽省农业资源  相似文献   

4.
1999年以来,安徽省紧紧围绕农技推广服务这个中心,以省部级重点农技推广项目为重点,带动各项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白湖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省较大的国有农场之一,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优势。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化经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概述了白湖农场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种植业和畜牧业2个方面的12类碳源,计算出安徽省2004—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LMDI模型对影响安徽省农业碳排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度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来自种植业方面的物资投入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加,来自畜牧业方面的碳排放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因素拉动了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和农业结构因素则抑制了碳排放量的增加.为促进安徽省农业碳减排,应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积极研发和推广农业碳减排的应用技术,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安徽省花卉产业呈现出空前的发展盛况,花卉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已被广泛认同,形成共识.花卉科研、生产及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省委省政府将花卉列为农业经济发展十大支柱产业. 安徽省花卉业应继续保持观赏苗木生产的优势,重点发展商品盆景、鲜切花及观赏草坪,因地制宜,分类拓展,形成区域特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按照各地的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发展花卉产业,使其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确保花卉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把花卉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安徽省各级农机部门以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使其成为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以1985—2003年安徽省农业统计资料为样本,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安徽省农业投资与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安徽农业投资,加快安徽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信息革命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内涵,正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历史性交汇,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向乡村延伸,数字农业成为促进安徽省农业产品市场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精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的有效手段。安徽省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推动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推广、农业信息服务落地、科技支撑和人才培训力度等,将数字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安徽省是资源和农业大省 ,人口密度高 ,人均耕地少。长期以来 ,由于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已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笔者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行了驱动力分析 ,并从建设生态安徽的角度 ,提出了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安徽地区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步伐,实现农业转型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安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绿色发展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农业资源时有破坏、农业发展模式不够完善等状况尚未得到彻底改善,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安徽地区发展农业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从省内各区域自然禀赋出发,因地制宜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注重综合协调治理,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文化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智慧农业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路径,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对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发展智慧农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策支撑、物质基础和人才储备,但是也面临智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智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智慧农业电商经营主体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为促进智慧农业发展,安徽省应立足智慧农业发展潜力差异,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对乡村人才的培育,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出台政策吸引人才,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品牌建设,完善收益分配,提升智慧农业电商产业化经营主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长期来看,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应保持一种动态互促的良性协同发展趋势,才更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深入考察省域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水平的时空演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有助于正确认识各省之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并剖析导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弱的潜在原因,探索进一步提高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水平,解决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两张皮”问题的路径。【方法】基于农业科研人员规模、专利授权量、论文发表数量3项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可视化技术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2008—2018年我国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产出的时空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省域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结果】10年间我国省域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从中东部沿海省份向周围逐渐降低,多数省份农业科研机构专利授权量增长趋势显著,论文发表数量和科研人员数量整体增长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虽然呈现出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但整体未形成规模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省域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方面,山东、江苏、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协同发展程度较好,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程度一般,整个西北、西南及东北大部分省区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较弱。据此,从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区域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方面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结论】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从中东部沿海向周围省份逐渐降低,具有空间异质性,未形成规模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与省域农业经济水平的协同发展程度整体偏低;需要加快构筑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集聚格局,为解决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面对江西省农业进位赶超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形势,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尤为迫切.文章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了省级农科院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优势与制约因素,指出要创新省级农科院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并针对农业科技服务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明确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地位、创建农技推广联盟、加大对科研单位参...  相似文献   

17.
张燕  张洪  张琳  高翔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8):9-11,28
为掌握安徽种植业中人为添加的辅助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采用TOPSIS方法与信息熵定权法,得到安徽各市综合投入、综合产出与综合利用效率值与相对排序;根据综合投入与综合产出分布图,通过地域对比和时间对比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安徽各市种植业中人为添加的辅助资源普遍增加,使大多数市的农作物产量增长,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却有下降趋势。可见单靠增加辅助资源投入来维系安徽种植业的持续增长并不可行,需要改变增长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省级农科院图书馆是农业信息资源的宝库,承担着为农业科研和生产提供研究信息的重任。省级农科院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对于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省级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方农业立法在贯彻国家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业法律的适应性、可操作性,以及为国家层面的农业立法提供探索经验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江苏农业立法的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江苏农业立法的客观条件及其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江苏农业立法成绩显著,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规范体系,立法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保持了与国家法律的协调和统一。但另一方面,江苏农业立法也存在着立法观念缺乏创新、立法思路与社会实际脱节、立法领域比较狭窄等方面的不足。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江苏农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到与国家法律框架的协调性、江苏农业的客观条件,以及本省农业现代化模式和路径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立法过程中,应当在立法理念上加大创新力度,在立法内容上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在立法体系的构建上应兼顾统一性和针对性,注重运用多方面法律杠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在立法方向上突出重点,集中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生态农业建设是安徽建设生态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安徽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指出了安徽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坚持综合建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以及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并探讨了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5个基本生态类型区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布局与建设重点,最后提出了安徽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即:(1)倡导生态文化,积极开展能力建设;(2)完善政策,健全法规体系;(3)广辟财源,增加资金投入;(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5)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