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炒青綠茶(眉茶)佔浙江省外銷茶总量54.14%。为改進提高当前的生產技術,浙江省有关茶業單位組織成“浙江省綠茶初制研究组”。因溫州綠茶几年來進步很快,1955年外交苏結果,按出厂等級原級成交的估91.23%,級2.66%。品質列为全國外銷綠茶的首位。我们  相似文献   

2.
张星显  刘懿 《茶业通报》2012,(3):104-105
汉中炒青是汉中茶区加工量最大,消费群体最多的大宗绿茶。因“香高、味浓、耐泡、保健”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随着茶叶加工机械化的广泛推广,历史上沿革的“手揉脚蹬太阳晒”的落后制茶工艺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重外形的外销眉茶,要求外形条索紧直,有锋苗,不宜短钝。眉茶毛茶、又叫炒青,其外形优劣直接影响成品茶的质量。另外,炒青条索弯曲,精制加工时工艺繁复,功效低,也容易走科;同时,在多次切断过程中,不但碎茶增加、降低制率,而且成茶的条索也较短钝,缺少锋苗。为此我们近年来对眉茶初制技术及机具作了一些改革,取得较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们在凫峰及流口等屯绿名茶区设计、施工了10多座长炒青绿茶初制厂通过茶机的安装试验中,和广大茶农的反映,深感老茶机更新、老茶厂改造十分必要。一、老茶厂存在问题及其改造内容徽州地区自六十年代以来,建立茶叶初制厂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长炒青绿茶初制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由于茶叶产量的急增,制茶机械总体布置的不合理及制茶工艺的杂乱等原因,致使制茶品质下降,对销量影响很大。要提高制茶质量,首当其冲的就是改造现有的老茶厂,改造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改集体传动为单机传动。目前还有部分老茶厂用一台柴油机经地沟轴传动,带动多台茶机,不但操作不安全,而且耗能大,若改为单机传动,不仅操作安全,而且工作可靠,并能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5.
社办初制茶厂,应积极贯彻执行“以土为主,土洋结合;以中小型为主,大中小型结合”的方针。按建厂的规模分类,可分为大型的日产干茶40—50担,中型厂日产干茶20—30担,小型厂日产干茶10担左右的初制茶厂。大中型茶厂一般可配备洋土结合的机器。小型厂以自制木质和铁木结构的机器为主。按制茶的种类,可分为红茶厂,炒青眉茶厂,炒青圆茶厂,扁茶厂,和烘青厂。不论规模大小,生产那一种茶类,在建厂的方法和步骤上大致总是一样的。为了  相似文献   

6.
制茶的历史     
一、制茶的开始中国自很古时代就开始利用茶这种植物作饮料了,甚至有说是从药神神农时代开始的,但其普及还是经过三国至唐代才开始的。后来,名茶产地中国的主要茶产地的形成也是从唐代开始的。随着饮茶的普及发展,制茶技术也发展起来;由茶圃、茶田的形成逐步发展为茶行  相似文献   

7.
我省炒青绿茶历史悠久,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总结提高,创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初制技术。这是我省绿茶品质优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对这套传统初制技术作了较大的改革,比较普遍采用的,大体上可分为“制茶坯”和“理茶”,也叫“再加工”两个阶段。“制茶坯”即鲜叶通过杀青、捻揉、干燥制成八、九成干的茶坯。“理茶”即对八、九成干的茶坯进行整理,一般把茶坯筛分成四段,即上段(四号筛面)、  相似文献   

8.
制茶质量、制茶技术与质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茶质量、制茶技术与质量意识查六一(安徽省太湖县茶叶开发公司246400)制茶质量是指茶叶的做工。茶叶的色、香、味、形体现出茶叶做工的好坏。做工好的绿茶色绿一致,颜色鲜活;形状一致,均匀完整;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滋味纯正;叶底明亮匀整,无红梗红叶。茶...  相似文献   

9.
发展茶叶生产,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一项有益事业。唯制茶所需燃料较多,就我县一九八三年各茶叶初制厂生产情况调查来看,加工一担毛茶,要消耗5~6担木柴,燃料消耗占制茶能源百分之六十九。占整个制茶成本百分之三十二。随着茶叶生产和其它多种经营的发展对薪炭林的需要,已使我县的燃料日趋  相似文献   

10.
茶起源于中国。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就开始用茶当药,后来发展成为普遍的饮料。随着制茶技术的改进,而形成了小型作坊式生产,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制茶工业是处于落后状态。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制茶工业得到了发展,大量使用机械后才逐步实行生产专业化、工厂化,茶叶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近年来有的国家制茶工业已从单机进入到连续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制茶工业的发展,大约概括分为四个时期:一、制茶起源时期;二、制茶技术改革时期;三、制茶发展时期;四、制茶机械化时期。一、制茶起源时期从“神农”时期,公元前二千多年到公元九六○年;自首先发现野生茶树一直至唐宋作为普遍饮料,其间经过很复杂的变革,开始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由于光和热的作用,内质起了很大变化,可说为制茶的起源。到了魏朝(公元二二○年至二六四年)才制造饼茶烘干,饮用时候碾研冲泡。  相似文献   

12.
茶叶是我区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产量持续增长,1981年全区生产干茶37万担,农村社队产量占97%。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提高社队初制茶叶机械化水平,十分重要。当前,社队初制茶厂在机械上存在着茶机型号繁杂,性能落后,产量与机械加工能力不相配套,能源消耗大;在制茶方法上存在着制茶工艺不一,操作规程混乱,因而造成制茶质量下降,松、扁、碎现象严重,香低味淡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充分利用旧设备适当选用新机具为基础,并以提高社队茶厂的经济效果为目标,研制了《炒青绿茶初制生产线》,以下简称《生产线》。  相似文献   

13.
对制茶化学所属学科的划分问题,长期以来在茶业界有所争论。总的有二种意见;其一是认为制茶化学属于生物化学;其二是认为制茶化学属于物理化学。笔者拟就对科学的整体性、各门学科的关系以及制茶中的实际问题来研究讨论。制茶化学属于那一学科,提出不成熟看法和大家商榷。众所周知,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等是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定义。它们是化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对它们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它们进行划分。要  相似文献   

14.
贵州普洱茶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一种特殊品质的发酵陈茶。原产于云南省普洱县 ,故按地名命名为“普洱茶” ,我国广东沿海和东南亚、港澳同胞习惯饮用普洱茶。随着茶叶科技工作者的多年实践 ,成功地将绿毛茶经过自然氧化发酵制成的普洱茶很受消费者青睐。现在大叶茶 ,中小叶种茶都可以做普洱茶。原桐梓茶厂厂长、中华创新发明家樊英寿同志创制普洱茶加工工艺如下 :1 原料 绿毛茶、炒青茶、烘青茶、晒青茶等毛茶及高档头子茶均可列入加工普洱茶原料。2 毛茶付制毛茶进入加工厂仓库按级归堆 ,付制。要求是老嫩基本一致 ,增进其发酵的匀度 ,有条件的加工厂亦可分筛…  相似文献   

15.
施和森 《茶业通报》1989,11(3):8-13
制茶过程中,无论是鲜叶加工,还是毛茶再加工,都离不开热的作用。由于传热介质,热作用的条件不同,茶坯的热化学作用也有不同。制茶中的热作用,可分为干热作用和湿热作用。茶坯的干热作用和湿热作用引起不同的理化变化,对制茶品质也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什么是干热作用和湿热作用?众说不一。明确干热作用和湿热作用,对了解加热在制茶中的作用,并更好地加以运用,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武夷茶考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约有千余年,经历“三起三落”。制茶技术不断改进,茶类不断更新。由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由蒸青散茶发展到炒肖绿茶,由炒青绿茶发展到小种红茶,由小种红茶发展到青茶。这都是按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顺序转化的,是茶业史的发展。武夷茶名依制茶技术的发展而不同。不能凭想像而张冠李戴,指鹿为马。这些对人类有大贡献的成绩,是历代无数劳动人民心血的结晶,应该歌功颂德,不能曲解史实。我们发表这篇史考,就是要澄清对武夷茶名的误解。建国后,在“三落”的尾声,大力恢复、发展、研究,大有“四起”的趋势,容后专文论述。  相似文献   

17.
程徽儿 《茶业通报》1996,18(1):45-46
谈谈科学使用嘣嘣制茶机程徽儿(安徽农业大学230036)一、嘣嘣制茶机创制由来嘣嘣制茶机,也叫哐哐机,因制茶时发出的特有嗓声而得名,确切的说,这个机子应该叫做黄花云尖茶理条机,或云尖茶理条机。自从1985年宁国部级名茶黄花云尖面世后,这个名茶的名声很...  相似文献   

18.
以酸石榴叶为原料,在分析其化学组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红茶和绿茶工艺加工酸石榴叶茶,研究不同制茶工艺对酸石榴叶茶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石榴叶是一种良好的制茶原料,但是不同的制茶工艺对其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主要是因为红茶工艺更能有效钝化酸石榴叶茶中的多酚氧化酶,导致该条件下酸石榴叶茶中的总酚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绿茶工艺对酸石榴叶茶鞣花酸、儿茶素、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红茶工艺可显著降低鞣花酸及儿茶素含量(P0.05),并显著增加酸石榴叶制茶中的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P0.05)。通过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可以看出,绿茶工艺对酸石榴叶制茶抗氧化性无显著的降低作用,而红茶工艺能显著降低酸石榴叶制茶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看茶做茶”,是我国千年制茶技术的经验慨括、总结,是广大劳动人民从事制茶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智慧结晶,是我国能生产出丰富多采、品质优异、誉满全球的茶叶的制造技术原则,它闪耀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对祖国宝贵的遗产理应加以研究,探索其哲  相似文献   

20.
正七十高龄仍与一片叶子相亲相爱,不改初衷的杨老爷子,他把一生献给了茶,为了呈现一片叶子从形到神的完美而不懈追求。——题记杨中原,凤庆县大寺乡岔河村人氏,一生以茶为业。14岁进入制茶行业,青年时曾拜滇红茶厂老厂长、著名茶师杨仕宏为师,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大胆创新,于凤庆境内多个茶所从事茶叶制作,熟悉各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