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阐明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光合特性的差异,本研究测定了这两种丹参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紫花丹参的光补偿点为1 205μmol·m~(-2)·s~(-1),高于白花丹参(1 024μmol·m~(-2)·s~(-1)),表明紫花丹参对强光的适应性大于白花丹参;紫花和白花丹参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在10∶00—12∶00同步下降,但紫花丹参3个指标的值高于白花丹参。这说明紫花和白花丹参光合"午休"现象都属于气孔限制型,但白花丹参光合速率受气孔限制程度高于紫花丹参;紫花丹参光合速率显著高于白花丹参可能是其产量高于后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科技》2012,(8):58-59
白花丹参为山东特产、莱芜道地药材,属丹参族中一极品。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是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的理想药物,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独特疗效。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白花丹参这一稀有名贵中药材濒临绝迹。为实现莱芜这一道地药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莱芜市岳圣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中心,联合各高等院校对白花丹参、科研院所,率先对白花丹参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白花丹参的有效保护、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参照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现代研究并经过反复验证,开发了一系列白花丹参保健产品(白花丹参茶、白花丹参饮片、白花丹参酒)。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大,为提高人们健康保健水平做出了有益探索,深受用户青睐。  相似文献   

3.
为从叶绿素荧光的角度阐明紫花丹参产量高于白花丹参的原因,探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产量和叶绿素荧光差异内在关系,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利用便携脉冲调制式荧光仪在丹参快速生长期测定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荧光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紫花丹参的最大荧光、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潜在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PSII光化学猝灭显著高于白花丹参,表明紫花丹参光合电子传递效率、光合能力高于白花丹参。由此推测,紫花丹参产量高于白花丹参的重要原因是紫花丹参对光能的利用率高于白花丹参。  相似文献   

4.
林山白花丹参是丹参品种之一,其花中镍、硼和铜等元素显著高于紫花丹参,即治疗相关病的药效要远远高于紫花丹参。在了解了林山白花丹参的生长习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苗管理、大田管理以及适时采收,为推广种植林山白花丹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商洛三种不同花色丹参(紫花丹参、粉花丹参、白花丹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生理特性和地上部分农艺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色丹参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生理特性和地上农艺性状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为粉花丹参>白花丹参>紫花丹参;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变化规律均为紫花丹参>粉花丹参>白花丹参;叶片胞间CO2浓度变化趋势为白花丹参>紫花丹参>粉花丹参。同时,不同花色丹参在花序长度、复叶数、叶面积等地上部分农艺性状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紫花丹参株高最高,粉花丹参次之,白花丹参最低,三种花色丹参生长势表现为紫花最好,粉花丹参次之,白花丹参最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钾肥对2种丹参的施用效果,设置5个不同施钾处理,对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进行人工栽培试验,测定其产量、有效成分、养分吸收及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钾肥与2种丹参产量之间关系密切,适当施用钾肥可促其生长,有利于养分往库的运转。然而,随施钾量和产量的增加,钾素的利用率明显下降,根中有效成分也降低,但干物质产量和有效成分产量均比对照处理提高。白花丹参钾肥生理利用率较高,而紫花丹参钾肥的农学利用率高于白花丹参。同样栽培条件下,种植紫花丹参可获得较高产量,白花丹参可获得较高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产出。可见,钾肥对2种丹参影响规律相同,白花丹参最适施钾量为253.6kg/hm2,紫花丹参为280.3kg/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白花丹参茎尖、茎段及叶片等不同材料进行组织培养试验,调查不同灭菌时间对白花丹参接种的影响,不同培养基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不同基质处理对白花丹参组培苗炼苗的影响,从中筛选出适合白花丹参接种组培快繁及炼苗移栽的整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白花丹参茎段分别接种到不同生长调节物质的MS培养基上,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并成为完整植株,为白花丹参快速繁殖建立最佳培养条件,为白花丹参所含次生代谢药用成分工业化生产提供方便、快捷途径.结果表明:MS 0.5~5 mg/L 2,4-D或MS 0.1~0.5 mg/L NAA培养基适于白花丹参茎段的愈伤诱导;MS 0.5-2.0 mg/L 6-BA或MS 0.1~0.5 mg/L IAA 0.5 mg/L 6-BA培养基上白花丹参茎段能迅速生长成苗;1/2MS 0.1~1.0 mg/L NAA(IAA)或1/2MS 0.1~1.0mg/LNAA 0.1mg/LIAA培养基可使白花丹参苗生根.  相似文献   

9.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NaNO2-AlCl3-NaOH法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的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根和叶中均较高,而在茎中较低。其中紫花丹参叶部总丹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5倍、3.8倍和3.5倍。白花丹参叶部这3类成分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4倍、1.8倍和1.9倍。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地上部均未检测出丹参酮ⅡA;但含有与根部相同的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等3种水溶性成分,且在叶中含量较高。【结论】除根以外,丹参叶部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均较高,可作为提取丹酚酸等的原料。此外,白花丹参多数部位有效成分含量高于紫花丹参,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不同钾肥用量对白花丹参产量及药材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和开发白花丹参,完善其栽培理论,本研究设置5个不同施钾处理,对白花丹参进行人工栽培试验,测定其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养分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钾肥与白花丹参产量关系密切,适当施用钾肥可促其生长。然而,随施钾量和产量的增加,钾素的利用率下降,根中有效成分含量也降低,但干物质和有效成分产量均比对照处理提高,白花丹参最适施钾量为253.6 kg/hm2。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Science (New York, N.Y.)》1942,95(2466):356-357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