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置4个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株型紧凑型玉米品种黎民518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黎民518鲜草产量和子粒产量的最佳适宜密度不同,鲜草产量的适宜密度高于子粒产量的适宜密度。随群体密度的增加黎民518刈割青贮时的绿叶片数、单株鲜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呈下降趋势;高密度下秃尖长、株高、穗位高、倒伏(折)率、瘤黑粉病病株率逐渐增加;高密度下千粒重降低;青贮生育期略有延长。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黎民518饲用夏播最佳适宜密度为7.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2010年和2011年,选用玉米品种聊玉21号,设置4个密度处理,研究了阴雨寡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于夏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子粒产量先增后降,聊玉21号在67500株/hm2时子粒产量最高,超过67500株/hm2则子粒产量显著下降。产量相关的性状也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空秆率、秃尖长度等性状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长、穗粗、穗拉数及千粒重等性状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穗拉数和千粒重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水下限(W)、纯氮施用量(N)和种植密度(D)对制种玉米产量等指标的影响次序及各因素水平的最佳搭配,在甘肃省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设置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大田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灌水下限、纯氮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制种玉米的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交互作用不明显;(2)在种植密度85500~120000株/hm~2范围内,制种玉米产量和穗粒数影响因素次序均为WDN(主→次),千粒重影响因素次序DNW(主→次)。宽行70 cm,窄行40 cm膜下滴灌种植制种玉米的方式下,玉米种植最佳的因素水平为W2N2D2。  相似文献   

4.
周伟 《中国种业》2016,(9):55-56
以耐密型玉米品种登海618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对玉米单株叶面积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都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茎粗、穗长、穗粗、单穗重、穗行数、行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减少,株高基本保持恒定,穗位高有所抬高,叶片数、出籽率变化不大,穗粒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小幅度减少。参试品种均在密度825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且与密度67500株/hm~2产量差异显著,建议大田种植时密度控制在75000~82500株/hm~2较为适宜。因此,选择适宜的品种并提高种植密度能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新品种襄玉1317为材料,采用4个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性状影响显著,密度间F值达极显著水平;(2)株高、穗位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行粒数、穗长和穗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少,秃尖长、空秆率、倒伏、倒折随着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穗行数和千粒重则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有所降低;(3)M2是最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品种株型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述不同玉米品种株型及产量性状对密度响应,以目前生产上广泛种植的6个品种(‘郑单958’、‘先玉335’、‘伟科702’、‘浚单20’、‘金海5号’、‘利民33’)为材料,研究4个种植密度(60000、90000、112500、127500株/hm2)下不同品种株型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6个品种棒三叶面积及茎粗系数均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小,但减小幅度在不同品种或不同叶位存在差异。产量构成因素如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小。4个种植密度中,‘金海5号’、‘伟科702’、‘郑单958’在密度为90000株/hm2时产量为最高;其他3个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降低。回归分析发现在10个已知影响玉米产量因素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其次为行粒数。  相似文献   

8.
在旱作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法,研究45 000、52 500、60 000、67 500和75 000株/hm2 5个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陇单9号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67 500株/hm~2以下时,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大,光合指标与LAI呈显著正相关,但种植密度过大时,叶片遮阴导致Pn和WUE显著下降。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和出子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种植密度在45 000~67 500株/hm~2范围内,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产量最高达10 879.5kg/hm~2。因此,西北旱作地区,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陇单9号的P_n、WUE最高,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9.
密度和播期对京单68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玉米品种京单68为研究材料,通过设置种植密度(52500,60000,67500,75000,82500株/hm2)和播期(5/15,6/13)两个处理因素,研究种植密度和播期对京单68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京单68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生育进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吐丝期。随种植密度增加,京单68的群体LAI和群体光合势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不同播期间,群体LAI表现为春播高于夏播,但LAI到达峰值的时间则表现为春播较夏播晚Sd。就产量而言,随密度增加,京单68的群体产量呈升高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不同播期间,春播条件下京单68的穗长、穗粗、穗粒数及产量均高于夏播,而秃尖长则呈相反趋势。密度和播期处理对京单68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玉米‘隆平206’在淮北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良种配套良法提供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对玉米产量、穗部性状和农艺性状等的影响。种植密度在30000-75000株/hm2范围,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75000株/hm2处理玉米的产量最高;75000-120000株/hm2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60000株/hm2、90000株/hm2处理玉米的产量与75000株/hm2处理玉米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产量-密度关系符合等比型产量-密度关系的基本特征,玉米产量和密度方程为y=0.31036xe(-0.000012182x)(r=0.994**),由方程可得,该试验的最高单株生产力不超过310.36 g,玉米最高产量的密度为82085株/hm2,最高理论产量为9372.4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显著增高;倒伏率、空秆率显著增大;双穗率显著减少;穗长显著变短;行数显著减少;千粒重显著降低。淮北地区玉米‘隆平206’适宜的密度为60652株/hm2。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沼肥(液)不同用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开展3个种植密度3种沼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在A_1、A_2密度下,玉米产量随沼肥(液)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A_3密度下,沼肥(液)施用量越大玉米产量反而降低,产量与经济效益表现最优的是A_2B_3、A_1B_3处理,即当玉米群体密度分别为5069株/667m~2,4535株/667m~2,沼肥用量为1111.7kg/667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品种株型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阐述不同玉米品种株型及产量性状对密度响应,以目前生产上广泛种植的6个品种(‘郑单958’、‘先玉335’、‘伟科702’、‘浚单20’、‘金海5号’、‘利民33’)为材料,研究4个种植密度(60000、90000、112500、127500株/hm2)下不同品种株型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6个品种棒三叶面积及茎粗系数均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小,但减小幅度在不同品种或不同叶位存在差异。产量构成因素如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小。4个种植密度中,‘金海5号’、‘伟科702’、‘郑单958’在密度为90000株/hm2时产量为最高;其他3个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降低。回归分析发现在10个已知影响玉米产量因素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其次为行粒数。此结果为玉米品种选育和生产上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玉米新品种M103为材料,设置5个水平的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都有明显的差别,玉米的株高、稳住高、空秆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穗夹角则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产量性状中,穗粗、穗长、行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虚尖长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千粒重和穗行数受密度的影响较小;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幅度后又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向下的抛物线趋势.  相似文献   

14.
旱区作物间作系统是优化作物群体质量、提高产量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从产量构成因子角度探讨作物间作竞争优势机制还鲜见报道。本研究设置3个大豆密度梯度和4个种植比例(玉米与大豆以2∶0、0∶2、2∶2和2∶4间作),分析间作系统的作物竞争指数、产量构成和最终产量的差异性变化,探讨间作群体产量增加的作物竞争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密度和种植比例组合下的间作系统产量提高14%~23%。玉米的实际产量损失大于0,大豆的实际产量损失小于0。间作系统中玉米的穗重、穗长、穗粗、穗粒重、轴重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单作;除结荚长度和主茎节间长度外,间作系统中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总粒数、单株有效粒数、主茎节数和百粒重低于单作或与单作间无显著差异。间作系统中玉米的竞争比率大于1,大豆的竞争比率小于1,在3种大豆密度下玉米和大豆的竞争比率分别为2.08、1.84、1.68和0.49、0.56、0.63,表明随着大豆密度的增加,间作中玉米的竞争比率增加的同时大豆的竞争比率降低。玉米的侵占力大于0,大豆的侵占力小于0。玉米产量与轴重、千粒重、穗重、穗粒重、穗长、行粒数呈正相关关系,与秃尖长呈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直接作用中,穗粒重对玉米产量的贡献最大(2.18);间接作用中,轴重、千粒重通过每穗粒重对玉米产量的贡献较大(1.64和1.58)。综上所述,大豆间作玉米有间作优势,间作优势来源于每穗粒重。  相似文献   

15.
为给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每个品种下设置2个种植密度(6.75,8.25万株/hm~2)和4个施氮水平(0,180,240,300 kg/hm~2),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不同密氮组合下,先玉335的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蛋白质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郑单958。本研究条件下,2个玉米品种在密度为8.25万株/hm~2,施氮量为240 kg/hm~2组合下,均可以同步协调实现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杂粮作物的产量及效益,根据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发展要求,创新地设计出了“夏玉米—绿豆全程机械化间作模式”,通过研究,为现代高效农业新型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全程机械化间作模式下,夏玉米产量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玉米千粒重和穗粒数逐渐降低;不同密度间绿豆产量差异不明显。玉米密度对间作经济效益影响极显著,且是影响间作效益的第一因素。玉米—绿豆间作处理的净产值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且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推荐玉米7500株/hm2+绿豆90000株/hm2、玉米75000株/hm2+绿豆105000株/hm2 2种净产值最高的间作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设置4000株/667m~2、4500株/667m~2、5000株/667m~2和5500株/667m~2 4个密度处理,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泛玉298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泛玉298叶面积指数、秃尖长和子粒含水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株高、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重降低;5000株/667m~2密度处理下,泛玉298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因此,为发挥泛玉298高产潜力,最佳种植密度为5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对京农科728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增大,生育期有逐渐推迟的趋势。株高、穗位高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增加有增高趋势;品种的果穗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降低,秃尖增长,穗行数变化不大。(2)品种的抗性呈降低趋势,在85500株/hm2密度处理中茎腐病和弯孢斑叶斑病发病率、倒伏(折)率明显增加。(3)在不同密度处理中,70500株/hm2产量最高,78000株/hm2产量次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收获时子粒含水量具有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高海拔地区玉米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此试验在特定高海拔地区宽窄行栽培模式下,通过选用一个中杆中熟种(元玉3号)和一个高杆中晚熟种(正红311),设计了5.25、6、6.75、7.5、8.25万株/hm2 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农艺性状(茎粗、株高、穗位高、折倒伏率等)和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折倒伏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茎粗、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有效穗数和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在此试验条件下及其类似生态区,元玉3号种植密度为7.19万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期望值12430.9 kg/hm2;正红311种植密度为6.84万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期望值12773.39 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663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穗粒数在种植密度300万/hm~2以上时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分析表明:‘衡6632’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7—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225万~300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