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目前生产应用的小型单、双滚筒反拉式和多滚筒直喂式苎麻剥麻机存在的剥麻效率低、效果差,剥净率低等问题,设计研制了一种集压、刮、打、夹、拉和梳等多道剥麻工序为一体的苎麻连续剥麻机。简述整机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传动系统以及主要工作部件结构设计与参数选择。研究表明:装机功率5.5 kW,生产率301.7 kg/h(鲜皮),剥净率96.8%,能剥的鲜苎麻茎秆长度≥800mm(去叶)。该机可实现连续剥麻,剥麻效率高、效果好,剥净率高,操作省力、安全,适合苎麻种植户及合作社使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苎麻剥麻机山区搬运困难的问题,采用整机动力部分与剥麻部分可快速拆卸组装的方式,设计一款轻便小巧的单滚筒反拉式剥麻机。首先,通过对纤维剥制过程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剥麻机的喂料斗倾角为30°;然后,对剥麻滚筒的结构进行设计与理论分析,确定影响剥麻质量的关键因素以及作业参数范围。最后,以滚筒转速、凹板圆心角和剥麻间隙为影响因素,鲜茎出麻率和原麻含杂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响应曲面方法进行优化试验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鲜茎出麻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剥麻间隙、凹板圆心角、滚筒转速,影响纤维含杂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剥麻间隙、滚筒转速、凹板圆心角;剥麻机最佳工作参数组合是滚筒转速为956 r/min、凹板圆心角为38°及剥麻间隙为2 mm。基于优化参数进行苎麻剥麻的生产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为鲜茎出麻率为4.48%,纤维含杂率为1.03%,各指标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  相似文献   

3.
苎麻剥麻机主要工作部件的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苎麻剥麻机主要工作部件的关键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在自制试验台架上进行了正交试验,分析了剥麻滚筒直径、转速、双滚筒之间啮合深度等因素对剥麻机剥麻质量的影响,并进行了参数优化,确定了影响因素的参数组合为滚筒直径为260mm、滚筒转速为800r/m、滚筒间啮合深度为4mm、喂入角度为200°,试验表明,采用此参数组合所得剥麻质量符合<苎麻>国家标准要求.本研究可为苎麻剥麻机主要部件的参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苎麻植物学的解剖分析和人工剥刮原麻的原理,论述了苎麻原麻的机械加工的可行性。通过对6BM-350型电动剥麻机功能的研究分析,提出改进思路,设计制造出新型剥麻机,有效地提高了原麻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5.
人工剥麻,不仅效率低而且体力繁重。湖南沅江市3位农民先后开发研制了动力刮麻机、动力剥麻机、水平双滚筒剥麻机等动力剥麻设备,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相似文献   

6.
新型剥麻机反拉脱骨装置是新型苎麻剥麻机的重要部件,其通过触控屏设定反拉及夹麻速度等参数,结合传感器获得的夹麻及反拉位置,通过PLC实现自动反拉动作。试验检验了反拉剥麻方式的可靠性,验证了剥麻成功率与麻条长度、升降距离、水平往复速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苎麻纤维剥制技术及剥制加工机械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苎麻规模化种植的剥制加工问题,研制大型专业化苎麻纤维加工设备,对我国苎麻剥麻加工技术及加工机具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作者多年的苎麻剥麻机研究实践,对提出我国苎麻剥制加工机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安徽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是苎麻的适宜种植地带,全县耕地面积15万亩,其中苎麻种植面积2.5万亩,年产原麻3250t。 苎麻纤维收获的用工量占整个生产用工量的50%以上,而解决苎麻收获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苎麻剥刮加工的机械化。为此,旌德县农机推广站于2002年5月从湖南麻类机械研究所引进了一台6BM—350型剥麻机,并在首季苎麻收获期间进行了生产试验测试和可行性论证工作。6BM-350型剥麻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
苎麻纤维收获的用工量占苎麻生产用工量的50%以上,降低苎麻收获成本的关键在于实现苎麻剥刮加工的机械化.为此,安徽省旌德县2001年从湖南麻类研究所引进了1台6BM-350型剥麻机,经过试验示范、改进生产、宣传推广,该项技术被广大麻农接受,并推广应用,目前全县共推广6BM-350型剥麻机近1000台,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弹性齿滚筒式甘蔗剥叶装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解决整秆式甘蔗收获机剥叶过程由于多根喂入和带尾部剥叶造成含杂率和折断率高的问题,设计了弹性齿滚筒式甘蔗剥叶装置,阐述了喂入、输出滚筒和剥叶滚筒的结构和剥叶原理,确定了主要部件的结构参数。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剥叶元件弹性齿角度、剥叶滚筒中心距、剥叶滚筒转速和喂入、输出滚筒转速等4个因素对含杂率、茎秆折断率和断尾率的影响和最优参数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剥叶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参数组合为:剥叶元件弹性齿角度90°、剥叶滚筒中心距310 mm、剥叶滚筒转速700 r/min和喂入、输出滚筒转速150 r/min。甘蔗单根连续喂入319.19 kg,含杂率为1.56%、茎秆折断率为20.45%、断尾率为65.97%;3~5根连续喂入274.52 kg,相应的剥叶指标依次为2.38%、25.93%和75.59%。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香蕉茎秆纤维机械提取研究不足,现有设备纤维提取率低、含杂率高及能耗较高的现状,基于纤维提取滚筒刮削机制,研究设计了双向刮削式香蕉茎秆纤维提取机。该机采用两个刮取滚筒异向转动的组合刮取方式,实现对香蕉茎秆纤维的提取利用。试验表明:该机的生产效率平均为203.7kg/h,香蕉茎秆纤维提取率平均为89.7%,香蕉茎秆纤维提取的含杂率平均为16.1%,满足了香蕉茎秆纤维提取的农艺需求。  相似文献   

12.
苎麻是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及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等原因,苎麻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减少,对苎麻种质资源多样性调查和保护的需求日趋加大。基于无人机遥感的作物表型测量方法可以对不同基因型作物的生长特性进行频繁、快速、无损、精准的监测,实现作物种质资源调查,筛选特异优质品种。为了实现苎麻种质资源表型的高效综合评价,辅助筛选优势苎麻品种,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苎麻种质资源表型监测及筛选方法。首先,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Pix4dmapper软件生成试验区的数字地表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和正射影像;然后,对苎麻种质资源关键表型参数(株高、株数、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含水量)进行估测。基于DSM采用“差分法”提取苎麻株高,基于正射图像采用目标检测算法提取苎麻株数,采用机器学习方法估测苎麻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含水量;最后,根据提取的各项遥感表型参数,采用变异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苎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无人机遥感的苎麻表型估测效果较好,株高的拟合精度为0.93,均方根误差为5.65 cm;SPAD值、含水量、LAI的拟合指标分别达到0.66、0.79、0.74,RMSE分别为2.03、2.21、0.63;(2)苎麻种质资源的遥感表型存在较大差异,LAI、株高和株数的估测值变异系数分别达到20.82%、24.61%和35.48%;(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苎麻种质资源的遥感表型聚类为因子1(株高、LAI)和因子2(LAI、SPAD值),因子1可用于苎麻种质资源结构特征评价,因子2可以作为高光效苎麻资源的筛选指标。本研究将为作物种质资源表型监测和育种相关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抛膜链齿输送式残膜回收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疆棉田残膜污染问题严重,机械回收残膜是目前主要的回收方式。现有残膜回收机普遍采用弹齿或伸缩杆齿式起膜装置,回收过程中容易出现残膜缠绕工作部件、卸膜难等问题,影响起膜和卸膜效果。为此,借鉴现有机型的优点,通过刨膜辊刀起膜、抛膜辊刀抛送原理,设计一种起膜抛送、链齿输送、自动脱膜的抛膜链齿输送式残膜回收机。该机具主要由起膜装置、输送装置、脱膜装置、传动系统和集膜箱等组成。残膜通过抛送起膜,配合链齿输送,实现残膜与土块分离,保证了起膜的可靠性;利用自动脱膜和刮板式脱膜机构完成卸膜,解决了残膜缠绕、卸膜难的问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为4~7 km/h时,残膜回收率均值为90.6%,机具作业效率均值为0.84 hm~2/h,残膜含杂率均值为3.971%,当作业速度较快时,提高了作业效率,但回收率降低,含杂率增大。当作业速度为5 km/h时,回收率均值为91.8%,作业效率均值为0.733 hm~2/h,含杂率均值为2.605%,为较适宜的作业速度。该机具运行可靠,起膜与脱膜效果较好,可用于新疆棉田残膜回收。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牧草收割机收割饲用苎麻作物时,割台输料不畅,搅龙易被麻类纤维缠绕的问题,设计一种专用收割机割台。该割台由往复式切割装置、拨禾轮、茎秆捡拾输送器及螺旋搅龙组成。根据饲用苎麻的田间生长特性及物料特点,开展收割机割台设计。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分析,确定割台各关键装置结构参数:拨禾轮的圆周半径为840 mm、切割器离拨禾轮轴高度为1 470 mm、拨禾轮转速27.9 r/min、升降行程为700 mm、往复式割刀曲柄转速为540 r/min、茎秆捡拾输送器拨齿轮滚筒半径为150 mm、转速为152.80 r/min,喂入搅龙直径为320 mm、转速为170 r/min。田间试验表明:该机收获损失率为3%,标准草长率为91%,作业小时生产率为0.25~0.35 hm2/h,割茬高度为150 mm。收割时,割台未出现堵料及纤维缠绕现象;收割后,苎麻割茬整齐,未发现作物茎秆基部存在明显撕裂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往复式切割器切割效果良好,整机工作性能稳定,该收割机割台能够满足对饲用苎麻作物的收割要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PLC的自动蔬菜穴盘钵机制钵和输送装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钵苗移栽技术是一项现代农业增产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钵苗移栽作业过程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人工作业的方式,这种作业方式作业效率低,并且对苗的损害较大。为了提高钵苗移栽的自动化程度,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PLC的蔬菜钵苗移栽机自动制钵和输送装置。该装置采用PLC控制系统,利用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可以实现高精度秧苗的推出和准确定位,降低了秧苗的损失。利用带传动和齿轮传动实现了转筒和栽植器的同步。最后,在实验大棚对穴盘钵苗自动输送装置的效果进行了测试,为了验证试验机的效果,将人工实验结果和试验机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基于PLC控制系统蔬菜穴盘钵苗机的移栽作业和人工方式相比,蔬菜苗损失率有所下降,成功投苗率提升,从而验证了装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两段式花生摘果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两段式收获条件下花生摘果特性,提高花生联合收获机的收获质量,以江苏宿迁地区天府9号为试验对象,应用室内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收获期影响摘果特性的主要因素,揭示花生荚果含水率、晾晒时间、果柄力学特性和摘果作业质量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基于不同的试验条件与方法,果柄拉断力有所差异,但随晾晒时间(含水率)变化趋势一致,在晾晒2~3天时,果柄拉断力达到峰值,且秧柄节点拉断力大于果柄节点;确定最佳摘果时间为晾晒5~6天,并经捡拾联合收获机摘果试验验证。研究结果为摘果装置的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提供了直接依据,并为两段式收获模式下最佳捡拾摘果时间提供了参考,同时为深入研究摘果效率与摘果损失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玉米收获机低损变径脱粒滚筒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华北地区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较高、籽粒直收破碎率较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变径脱粒滚筒。滚筒前端直径渐变增大直至与脱粒分离段等径,通过提高滚筒变径段果穗容纳能力,增强果穗之间柔性接触,有效“松散”籽粒之间及籽粒-芯轴之间作用力,使果穗更易于脱粒,从而实现籽粒与芯轴的快速分离,有效提高了脱粒速度,降低了籽粒破碎率。对果穗与脱粒元件受力进行分析,研究变径段锥度对果穗受力的影响。基于动力学仿真试验,分析了果穗与脱粒元件之间的接触力以及果穗-果穗和果穗-脱粒装置之间的接触频次,结果表明,变径滚筒提高了果穗之间的接触频次,降低了脱粒元件与果穗的直接接触,即变径滚筒中果穗之间接触揉搓作用更强。以滚筒转速、凹板间隙及籽粒含水率为试验因素进行了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组合为籽粒含水率26%、滚筒转速350 r/min、凹板间隙50 mm,此时籽粒破碎率为4.13%、籽粒未脱净率为0.34%。在籽粒含水率为27%时与等径滚筒进行了对比脱粒试验,按籽粒的完整性将破损籽粒分为全碎籽粒、裂纹籽粒、破皮籽粒及顶部破碎籽粒,结果表明,变径滚筒的籽粒总破碎率为4.64%,比等径滚筒的总破碎率降低19.16%,破损籽粒中全碎籽粒、裂纹籽粒及破碎籽粒所占比例均明显降低;变径滚筒未脱净率为0.42%,比等径滚筒的未脱净率降低51.72%,证明变径滚筒能够有效降低籽粒破碎率及未脱净率。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种适合于工厂化秧苗生产的简塑秧盘精密播种装置及其控制电路,该装置采用气吸滚筒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连续性好、适应性好、生产率高、漏播率低、重播率低等优点。通过通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实验对其吸种滚筒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吸种滚筒吸嘴的内径和导程是影响播种质量的关键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修剪需求逐渐增大,但传统的修剪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业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同时由于自动修剪机缺乏参数监控,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修剪机的修剪机构,导致修剪效果不好.为克服这一难题,提高园林修剪效率,将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及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在自动修剪机中,对自动修剪机工作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