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正>大白猪是世界著名瘦肉型猪种,产仔多、增重快,瘦肉率高,在规模化养猪的配套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培育出专门化高繁母系大白猪,广东温氏集团在2009年12月,成功从法国引种315头新法系大白母猪,从目前的繁殖成绩来看,新法系大白猪窝均总仔在15头以上,与传统的老法系母猪相比,新法系母猪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繁殖性能,均表现得更加优秀。但实际生产中,各个场之间的差异较大,要想让新法系种猪能够保持其优良性  相似文献   

2.
初配日龄对不同品系大白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2007—2011年的初配母猪繁殖记录中选取了法系大白猪66头、美法系大白猪149头、美系大白猪43头,对3个品系母猪头胎繁殖性能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大白猪适宜的初配日龄。结果表明:各系大白猪后备母猪在7、8、9月龄配种的较多,分别占后备母猪群的86.36%(法系)、85.9%(美法系)、83.72%(美系);在220~240、240~260日龄配种的法系大白后备母猪的头胎繁殖性能均高于220日龄以下配种的母猪(P>0.05);在240~260日龄配种的美法系后备母猪的繁殖性能高于其他日龄配种的母猪,其中活仔数差异显著(P<0.05);240~260日龄配种的美系后备母猪仔猪初生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日龄配种的母猪(P<0.05);各系母猪随着初配日龄的增加,所产仔猪初生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2013年1~12月配种的693头新丹系母猪进行了温度对繁殖性能影响的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新丹系种猪繁殖性能非常优秀,其23~28 d受胎率、配种分娩率、死胎和木乃伊胎、窝产总仔数、窝产活仔数、窝平均断奶仔猪数、23~25 d断奶仔猪平均重、哺乳期仔猪成活率等指标,对夏季高温天气特别敏感,对冬天的寒冷气温反而不敏感。结果表明,高温特别是30℃以上的高温对新丹系种猪繁殖性能影响特别大,繁殖性能各项指标下降很大,但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性,繁殖性能指标会逐步稳定。  相似文献   

4.
《养猪》2016,(1)
成都巨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从加拿大引进了原种猪,经过3年多的适应性驯化后,对引进的原种猪及其子一代的后代繁殖和生长性能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不管是引进原种猪还是其后代在西南地区繁殖性能表现都很好,其中大白母猪窝产仔数都在13.2头以上,窝产活仔数在12.4头以上;长白母猪窝产仔数都在12.8头以上,窝产活仔数在12.1头以上。子一代大白母猪初产窝产仔数比引进种猪高1.1头,经产窝产仔数比引进种猪高1.0头;子一代长白母猪初产窝产仔数比引进种猪高1.3头,经产窝产仔数比引进种猪高1.2头。杜洛克母猪初产窝产仔数达9.5头,经产窝产仔数达10.0头。引进原种的后代达100 kg体重日龄大白猪为163.5 d,长白猪为162.1 d,杜洛克猪为157.9 d;子一代后代达100 kg体重日龄大白猪为168.9 d,长白猪为167.6 d。引进原种的后代达100 kg时活体背膘厚大白猪为13.7 mm,长白猪为13.5 mm,杜洛克猪为12.6 mm;子一代后代达100 kg时活体背膘厚大白猪为12.6 mm,长白猪为13.1 mm。说明引进新加系猪只已适应西南地区的环境条件和当地的饲养管理,保持了其产仔数高、生长速度快等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5.
2003年,大连础明集团交流岛原种猪场直接从丹麦引进丹系长白、大白、杜洛克原种猪273头后,猪场不仅购置了16套法国种猪自动测试设备,建立了场内种猪测定站,还制定了引进种猪的系统选育规划。通过连续7年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和系统选育,保持了引进丹系种猪所具有的突出生产性能。尤其是作为猪场重点选育的丹系大白猪,母猪繁殖性能和哺育性能都较好,窝产仔12.58头、窝产活仔10.80头;150日龄体重达100千克、料重比2.58。  相似文献   

6.
母猪繁殖力与仔猪生产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希彪 《养猪》2001,(2):9-12
选不同比例梅山猪血缘(1/4,3/4,1/2,1)杂种母猪和大白母猪共131头,在同一饲养条件下,对母猪的繁殖力和饲料消耗连续测定5个繁殖周期,研究母猪繁殖力高低对仔猪生产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梅山猪及其杂种母猪产仔数,断奶仔猪数显著高于大白母猪(P<0.01),经产1/4梅山,3/4梅山,1/2梅山,梅山的产全数分别比大白母猪多1.5,1.9,4.5,4.1头,断奶仔猪数分别多1.9,1.8,3.5,2.7头;梅山猪及其杂种母猪繁殖周期总耗料比大白猪少(P<0.01),梅山和1/2梅山母猪的仔猪生产成本最低,产仔数和断奶仔猪与母猪繁殖周期耗料呈线性变化,与仔猪每头分摊耗料呈倒数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了解美系大白猪的繁殖性能,收集北京某核心育种场美系大白猪1703头的生产记录,统计分析不同胎次及配种时间对大白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胎的总产仔数和活仔数最少,5胎最多,其他胎次对产仔数影响不显著;死胎数随着胎次增长而递增;木乃伊数受胎次影响无明显规律;3胎仔猪初生重最大,1胎仔猪初生重最小,且与其他胎次差异显著;胎次对断奶成活率影响较大,2跆仔猪成活率最高,7胎仔猪成活率最低;春季配种活仔数明显高于冬季,且死胎数较低;春季配种仔猪初生重较高,且成活率高于其他季节。可以得出结论:3、4、5胎可以作为母猪繁殖性能评定的依据,春季配种的生产成绩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胎次对杜洛克、长白和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根据江苏省某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2009-2011年出生的繁殖母猪资料,分别选取128头杜洛克、681头长白和610头大白母猪共7280窝生产数据,统计分析不同胎次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重及校正21日龄窝重。此外,依据胎次将母猪分为3个繁殖阶段(1~2胎、3~6胎及7~8胎)来探究品种差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母猪1~4胎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及初生窝重随胎次呈增加趋势,第4胎达到高峰,且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3~6胎繁殖性能较好,7胎之后出现迅速下降趋势;除在第4胎略有下降外,其他胎次的校正21日龄窝重随胎次递增。品种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显著(P<0.05),长白和大白母猪的繁殖性能均极显著高于杜洛克母猪(P<0.01);长白母猪的产活仔数和校正21日龄窝重显著高于大白母猪(P<0.05),2个品种其他繁殖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杜洛克、长白和大白母猪的最佳繁殖胎次为3~6胎,长白猪的繁殖性能总体上优于大白猪,就本试验所在的育种场而言,长白猪可能更适合作为二元母猪生产中的母本。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初配日龄对美系大白种猪产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仔猪平均个体重、初生仔猪均匀度、校正21日龄窝重及母猪使用寿命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规律,挖掘大白母猪的适宜初配日龄,以期为更好地利用初配日龄来辅助种猪选育及现场生产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华东某国家核心育种场717头母猪的2167条繁殖数据及23710条后裔信息数据,初配日龄划分为220 d及以下、221~240 d、241~260 d、260 d以上4个阶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初配日龄对美系大白母猪产仔数、初生窝重及校正21日龄窝重影响不显著,对初生仔猪平均个体重、初生仔猪均匀度和母猪使用寿命有显著影响。初配日龄越小,初生仔猪平均个体重越大、均匀度越好、母猪使用寿命越长。因此,美系大白种猪适宜的初配日龄为210~240 d阶段。  相似文献   

10.
大白猪是世界著名的瘦肉型猪种,其产仔多、增重快、瘦肉率高,在规模化养猪的配套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广东温氏集团2009年12月9日成功从法国引种315头新法系大白母猪,从目前的繁殖成绩来看,新法系大白母猪平均窝产仔数在15头左右,明显高于传统老法系大白母猪的12~13头,表明新法系大白母猪繁殖力强,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力。本研究以温氏集团清远原种二场和百子原种场纯种新法系大白母猪为对象,对断奶至配种间隔与母猪胎次和繁殖性能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了解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新法系大白母猪的繁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对江苏省某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丹系大白母猪各胎次的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及初生窝重、断奶窝重等繁殖性状进行了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丹系大白猪的繁殖性能,为后备母猪的选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丹系大白母猪第1、2胎产仔数较少,至第3胎达到最高为10.39头,后趋于稳定。不同胎次对产活仔数与断奶仔猪数的影响与产仔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胎次的仔猪初生窝重基本持平,并以第3胎最高为14.81 kg。各胎次断奶窝重基本稳定。相关性分析表明,丹系大白母猪第3胎与第4胎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呈显著正相关,第2胎与第5胎的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第4胎与第5胎断奶仔猪数有显著负相关。第4胎和第5胎的断奶窝重有显著正相关。第3胎繁殖性能相对稳定,可以反映母猪繁殖性能,因此丹系大白母猪第3胎次的繁殖性能可作为选育后备母猪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白猪的特征特性与生产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9窝乳猪、9窝小猪和4窝中猪及31头母猪产仔成绩等统计分析可知,大白猪增重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断奶乳猪平均日增重为253g;小猪42d平均日增重为513g,料重比2.2:1;中猪23d为756g,料重比2.8:1。胴体瘦肉率高达60%。窝产活仔数平均10.03头,初生个体重平均1.24kg,断奶个体重平均8.97kg,母猪泌乳性能好。大白猪在内蒙古地区有较好的适应性,在杂交生产中既可用作父本,也可用作母本。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长期选育的成熟的SⅡ系大白猪为试验动物,采用现场测定的方法探讨该品系的性能潜力,评价其种用价值。SⅡ系大白猪测定群总产仔数达(11.24±2.52)头/窝,活仔数(10.40±2.42)头/窝;统计总产仔数14头/窝以上、产活仔数13头/窝以上的母猪在群体中占比分别达18.67%、18.63%,繁殖优势与潜力明显;且种猪未见繁殖障碍;环境适应能力强。以SⅡ系大白猪为基础可研发出新一代高繁殖力、高适应性、高抗逆性的母本品系,但受品系选育规模、环境制约,其良好的优势难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必要改变育种场体制,以效益促进选育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韶关地区引进新丹系种猪对环境的适应性及繁殖性能,笔者对2009年5月份从海南罗牛山A、B 2个种猪场引进的长白、大白种猪及二元杂交后代进行繁殖性能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A场长白、大白、二元杂交种猪窝产总仔数分别为(14.55±3.11),(15.68±3.61),(15.72±4.17)头,窝产活仔数分别为(13.38±3.14),(14.11±3.34),(14.27±3.43)头,窝断奶活仔数分别为(12.82±4.21),(13.15±3.88),(13.75±4.22)头;B场长白、大白、二元杂交种猪窝产总仔数分别为(14.83±3.02),(15.86±3.14),(16.05±3.31)头,窝产活仔数分别为(13.62±2.98),(14.14±3.01),(14.34±3.03)头,窝断奶活仔数分别为(13.04±3.11),(13.61±3.32),(13.77±3.35)头;每头新丹系种母猪年可提供断奶活仔猪26头以上,大白猪繁殖成绩优于长白猪,二元杂交猪繁殖成绩优于纯种猪。说明新丹系种猪已适应韶关地区的环境,并保持了新丹系种猪优良的繁殖成绩。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选用美系和台系杜洛克作终端父本与长大母猪杂交,对其繁殖性能、生长肥育性状、胴体性状指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繁殖性能方面,美系♂×长大♀组合(美系杂)好于台系♂×长大♀组合(台系杂),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分别高1.04头、1.09头、1.33 kg;生长育肥性状方面,美系杂在30~100kg阶段的日增重比台系杂高52 g,差异显著(P0.05),饲料转化率则是美系杂略优于台系杂,在30~100 kg阶段的耗料增重比分别为2.86︰1和2.94︰1;胴体性状方面,台系杂胴体的瘦肉率比美系杂胴体的瘦肉率高3.05%。说明2个品系的杜洛克公猪各有优势,因根据需要选择最佳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6.
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用英系大白、美系大白、法系大白为育种材料,采用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间断导入新的血缘,实行场内种猪测定,用GBS育种软件进行育种值估计,经5个世代选育取得显著的遗传进展:达100kg时日龄减少了5.4d,背膘厚下降1.41mm,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达10.36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达12.63头,种猪体型高、长,前躯宽深,四肢粗壮。2006年经武汉国家种猪测定中心的测定,共获得2个第3名的好成绩。现将选育情况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选育目标考虑本区域通常利用大白猪做第一母本或第一父本的实际情况,遗传评估中适当提高母系种猪的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的经济权重,外形要高大、四肢粗壮、前肩宽深。目标:达100kg时日龄少于160d,平均背膘厚小于12.5mm,母猪初胎平均产仔数10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2头以上,氟烷阳性率≤1%,无明显的PSE或DFD肉。1.2基础群种猪组建在本公司原种场内查阅大白种猪档案,根据种猪个体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并结合体型外貌等挑选优秀纯种大白猪组成多品系的基础选育群(12个血统),其中法系大白6个血统、新美系大白6个血统、英系大白3个血统,共16头公猪、120头...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维多利亚州Werribee的畜牧研究所进行,全部供试猪均为雄性的大白猪×兰德瑞斯杂交后代,但来自两个品系。使用同一种日粮,分为7个摄取水平(从每天22兆焦耳可消化能到自由采食)在45~90千克阶段,对生产性能和蛋白质沉积能力进行比较。一个品系(A系)获自有2000多头母猪的大型商品猪场,该猪场已对全部种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肥度进行了八年强化选择;第二个品系(B系)来自该研究所由不到80头母猪组成的猪群,其种猪在生长性能方面所经受的选择强度比较轻。  相似文献   

18.
乳头数是衡量母猪整体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加母猪有效乳头数对于提高仔猪哺乳成活率具有重要意义。该试验采用PCR-RFLP技术,在美系大白(633头)群体中,对LEF-1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美系大白猪中检测到LEF-1基因三种基因型(AA、AG和GG基因型)的存在,但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乳头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白母猪配种前的状态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按配种前的状态分为正常发情配种母猪组(仔猪断奶7 d内发情配种)与异常发情配种母猪组(仔猪断奶7 d后发情配种、流产后再发情配种、妊娠后复发情配种),比较2组母猪的繁殖记录,分析正常发情与异常发情对大白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配种前大白母猪的发情状态对窝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无显著影响(P>0.05);正常发情配种母猪产木乃伊胎数高于异常发情配种母猪,差异显著(P<0.05);异常发情配种母猪产死胎数有增多的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通过对正常发情和异常发情母猪繁殖性能的比较研究,初步了解了母猪配种前不同发情状态下的繁殖性能,为大白猪的繁殖管理、特别是配种前发情状态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与母猪繁殖障碍相关的问题一般都比较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充分了解一些重要的因素,将母猪繁殖效率最大化。多数大型种猪企业已经培育出自有品系,而非仅利用标准品种。品系是基于品种,但又不限于品种。比如,A系可能主要是大白品种,但育种方向是高生产力(窝均产总仔和每年分娩胎数)和带仔能力(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的母系。D系也可能是大白品种,但育种方向主要关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的父系。此父系的产生通常是以损害生产能力为代价的。因此,对商品猪生产企业,不要用来自这种公猪的后代母猪进行繁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