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英杰  曹兴锋  朱义青  王庆华  李炳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67-16870,16877
[目的]研究临沂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中尺度特征。[方法]综合利用MICAPS常规观测数据、地面加密自动站、MM5模式产品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5月30日发生在山东半岛及鲁东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探讨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物理机制以及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并从中找出一些这类天气发生、发展的规律。[结果]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是受冷涡横槽的影响;高空西北气流、低空西南气流以及高空干冷、低层暖湿,加上前倾槽的配置,从而产生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分析表明,此次过程雷达回波属于典型的多单体风暴回波,强回波区位于回波最前沿,对流发展最剧烈时回波强度达65 dBz,回波顶高超过11km,且伴随风暴单体的发展,不断有垂直液态水含量产品大值区跳跃性生消,并存在明显的弱回波区;风暴单体随着降水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在单体移动方向的右前侧表现出钩状回波特征。分析冰雹天气发生前后不同仰角上径向速度场的演变特征发现,径向速度场在冰雹天气发生前有一些预兆性的变化。用多普勒雷达产品改进MM5模式的初始场,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预报效果,提高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度。[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周斌  阳令  戴泽军  刘应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97-21299
[目的]分析2007年7月23日发生在长沙市境内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为冰雹大风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基础。[方法]系统地分析雷暴和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环境条件,并运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揭示强风暴在不同的雷达产品中的一些特征。[结果]风暴低层前侧有入流缺口和有界弱回波区(BWER)、高层具有强回波悬垂结构、强回波区有中气旋(M)、风暴发展阶段垂直液态含水量VIL出现跃增。[结论]新一代雷达对超级单体风暴类天气的监测和分析更为精细。  相似文献   

3.
2018年3月12日14:00~13日01:00贵州中部偏西一线出现强对流天气,6县市(纳雍、大方、织金、清镇、修文、白云区)境内共20站出现冰雹、21站出现短时强降水。为该地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监测预警积累经验,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V-3θ图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3月12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和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环流形势下,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此次强对流。强对流出现在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θse高能区、上升气流大值中心和SRH大值区的位置;2)探空要素值表明CAPE值、K指数、垂直风切变增大,SI、LI和LCL降低,0℃层和-20℃层高度适宜,以及V-3θ图呈现的超低温、顺滚流、"大肚子"特征,构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出现的有利条件;3)低层反射率因子梯度区、中低层有界弱回波区、高悬强回波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大值区都是有利于此次冰雹出现的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次降雹天气的预测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草青  郭洪权 《农技服务》2009,26(10):112-113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并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3月28日广西西北部出现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得出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有利形势、物理量场分布、强对流的指数变化以及雷达回波产品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2014年7月8日和8月5日白城市2次强对流雷达回波资料和二次产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虽然很难预测,但是从雷达资料中还是可以得出一定的预报特征:该风暴具有明显"V"型缺口特征,预示风暴中可能有大冰雹生成;通过分析垂直液态含水量的大值区,为预测冰雹落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冰雹指数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冰雹是春夏季节一种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和泰山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发生在泰安市境内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为高空槽、低层切变线;7月14日全市最高温度在33.9~35.8℃之间,午后地面温度不断升高,不稳定能量增大,为强对流性天气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出现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前沿呈现带状,最大反射率因子达到67 d BZ,带状回波上有"V"型缺口,较容易出现冰雹;山东境内有孤立的对流云团发展,在山东西部连接成片,强对流云团在引导气流作用下,向东北方向伸展,强对流云团所经之地大都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资料、713雷达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FY-2E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1年中卫市两次冰雹天气过程,通过大尺度环流形势、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和短时强降水出现时间段为回波发展的成熟阶段和成熟后期及消散的初期,回波强度在减小到30 dbz以下时,强对流天气天气基本结束,冰雹天气出现时段对应回波的成熟后期和消散初期。自动站资料分析可见,23日冰雹天气与25日冰雹天气过程,地面都有中尺度低压形成,地面风场存在气旋性的辐合区或辐合线。  相似文献   

8.
付琼  张辉  何依遥  李林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816-7817,7860
2011年5月1日由于受冷空气及中低层切变影响,黔西南州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作业指挥员利用多普勒雷达的跟踪观测资料来分析冰雹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得出可能降雹的区域和地点,提前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降低冰雹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袁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43-2245,230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历史分型、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来综合分析2009年6月洛阳地区一次比较典型的区域性冰雹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洛阳市产生冰雹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三类:西北气流型、低槽(低涡)型和西南气流型;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和低层切变线的相互配置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对流发生前,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有利于雹云的形成和发展;K指数、SI指数、CAPE值能够较好地反映层结的稳定度;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天气;只要雷达监测到具有中气旋特征的超级单体风暴时,就可以确定未来将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甚至会出现冰雹天气;该过程中VIL、POSH、POH的变化对指示冰雹的发生有很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石河子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7年5月25日傍晚发生在石河子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北气流上的波动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直接影响系统;冰雹天气发生时,正是回波强度在55~60dbz之间、强中心高度在10km,出现了有界弱回波区。大风发生时速度图上是典型的辐散型流场,正负速度最大值10. 6m/s,速度差值21. 2m/s,并且径向速度有"逆风区"存在,为冰雹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这些指标是判断强对流天气的重要线索。也是预报服务中强对流天气预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强对流天气局地性强,难以准确、提前监测预警,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了弥补探空资料在连续观测中时间间隔长的不足,利用风廓线雷达对环境风场开展连续观测,分析常熟市沿江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资料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垂直方向上的风场、垂直气流等气象要素,雷达资料反演的垂直风切变和垂直速度也与强对流天气特征相吻合,可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及永州市中小尺度区域自动站逐时观测资料、永州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19~20日发生在永州中南部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天气主要是因南支槽、高低空急流及中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造成;雷达基本产品R、V以及导出产品CR、VIL、ET、风廓线等对短时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大雾这种灾害性天气下,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上显示的回波特征以及这种回波的形成机制,以南京地区2007年12月20日1次大雾过程中的多普勒雷达回波为例,利用实际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了折射指数、地面温度、露点温度、水汽压、气压差与回波强度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了湍流混合作用对回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雾发生过程中的湍流混合作用引起折射指数的不均匀结构,加之高湿的环境,对多普勒雷达回波有直接影响;通过研究大雾天气下的超折射现象,确定了雾与超折射层之间的关系,对揭示雾与超折射的关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ERA Interim 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 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等资料,针对2016 年8 月12 日影响京津冀的一次对流性暴雨进行了成因 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大尺度环境、物理量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方面,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滨州市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高空冷空气、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造成的,是一次较典型的稳定纬向型暴雨。副高边缘西南低空急流、雷达回波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和中尺度辐合线以及垂直风廓线产品上的低层暖平流等对判断暴雨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南沙区一次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气实况图、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及风廓线雷达分析2011年4月17日影响广州市南沙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环流系统和中尺度影响系统配合较好,多普勒雷达观测到弓形回波和超级单体风暴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而风廓线雷达测得的温度及风向风速资料可以监测边界层能量堆积情况及水平风的垂直切变等现象,值得预报员关注,以提前做好预报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王建新  陈海成  赵学东  张启绍  王爱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63-14966,14971
利用气象数值产品、自动观测站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诊断2010年6月30日安阳局地暴雨、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场特征与中小尺度物理量的热力学、动力学以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自动观测站资料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地面辐合线的变化情况;径向度不断加大的西南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近地层的偏东气流的入侵以及前期的地面不断增温为强降水提供了高的不稳定能量;降水愈强则凝结潜热释放愈多,对中尺度辐合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腊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95-10597
利用高空、雷达、云图和数值预报产品对石河子地区2013年8月上旬末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报强对流天气,在关注形势场演变的同时,注重风场切变、辐合辐散、K指数大值区和探空不稳定能量及雷达资料的分析和应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王萱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155-157,165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T213资料、高空观测及地面观测、中尺度气象站资料,对2009年5月25~26日鹰潭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将此次暴雨过程分为2个阶段——冷暖交汇带来的强降水阶段和低涡外围稳定降水阶段。强降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地面中尺度幅合线的存在与维持加强了地面的辐合上升力量,也触发了造成此次过程中的局地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指出了地面辐合线与强降水区的良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C波段多极化SAR反演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极化方式下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与地表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分析不同地表微波散射模型基础上,选用合适的植被散射模型结合多极化雷达数据从雷达总的后向散射中去除植被影响,建立土壤后向散射系数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结果]拟合HH极化、HV极化雷达观测数据与土壤水分数据,相关系数为HH极化R2=0.552 3,HV极化R2=0.357 9.[结论]微波具有全天候、穿透性以及不受云层影响的独特物理机制,使其在研究大尺度土壤水分反演时效果较好,相比较HV极化,HH极化雷达影像数据更适合干旱区作物植被覆盖地区土壤水分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