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春小麦品种甘育3号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测土配方试验方案进行了山丹县春小麦配方施肥试验,建立了春小麦产量与N、P、K肥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出山丹县春小麦最佳配方施肥量为N142.80 kg/hm~2、P_2O_5182.70 kg/hm~2、K_2O36.15 kg/hm~2,最佳产量为10 407.45 kg/hm~2,最佳配比为1:1.28:0.25;配方施肥能减少化肥用量167.39 kg/hm~2,节约化肥投入成本437.70元/hm~2。  相似文献   

2.
针对北疆区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磷减施保量问题,调研了农户施肥情况,以滴灌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氮、磷2因素4水平9种不同施肥处理方式进行试验,通过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分析,结果表明,化肥减施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为了预测滴灌春小麦氮肥(N)最佳用量、磷肥(P2O5)最佳用量以及氮磷肥适宜配施比例,构建了二元二次拟合曲线,建立施肥量和产量、经济效益的肥料模型。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的氮、磷减施有利于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氮肥管理对春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与分时期施肥对春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氮肥处理(CF)、不施氮肥处理(CK)、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N1)、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并分2期施入(N2)和分3期施入(N3)共5个处理.分析比较不同处理春小麦植株各部位氮素积累量与分配比例、春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4.
厩肥、化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春小麦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厩肥的施用使春小麦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平均增加770kg/hm^2、1240kg/hm^2、4%,使穗粒数平均增加4.2粒。氮磷、氮磷钾化肥的施用使春小麦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穗粒数都有明显增加;厩肥与氮磷化肥配合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方面表现为正交互作用,与NPK化肥配合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验,得到早播(ESW)、正常播(NSW)、晚播(LSW)春小麦产量的实测值,利用APSIM模型模拟2016—2018年春小麦的产量,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对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进行分析;对春小麦产量与秸秆覆盖量、施氮量的耦合关系进行二次多项回归和通径分析,利用Matlab计算春小麦的最大产量及对应的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位于15%置信带内,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值为4.64%~12.22%,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的增长对春小麦的产量效应为正效应,相应关系表现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关系;ESW、NSW和LSW模拟情景下,春小麦最大产量分别为3 548.64、3 149.59、2 507.58 kg/hm2;E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7 062.04、194.91 kg/hm2;N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8 211.31、218.81 kg/hm2;L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6 215.15、162.01 kg/hm2。  相似文献   

6.
在宁夏贺兰县粮菜轮作区域开展春小麦有机肥替代化肥合理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常规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减少化肥用量20%,同时增施有机肥不同处理对春小麦各生育时期影响较小,对生育性状及产量有不同影响。增施有机肥4 500 kg/hm~2,春小麦产量增加显著,并达到试验区最高产量。综合考虑成本因素,建议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20%时)的施用量以3 000~4 5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春小麦氮肥最佳施用量和施用方式,设置0、100、200、300 kg/hm24个施氮水平,同时设置一次性施肥和分次施肥两种方式,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春小麦株高、叶绿素含量(SPAD值)、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和不施氮肥会严重影响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株高、穗长、结实穗数、穗粒数、穗粒质量等指标数值较低;相同化肥用量下,采用一次性化肥施用方式时,春小麦长势较差,减产显著,同时春小麦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13.7%,偏生产力降低8.7%。在此次设置的肥料用量区间,小麦产量与氮肥用量呈正相关,但当氮肥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产量增加幅度减小;春小麦株高、SPAD值与氮肥的用量呈正相关,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氮肥用量超过200 kg/hm2时,株高和SPAD值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在铜陵县灰沙潮土上,通过“3414”试验,分析了本区域春小麦肥料效应,初步探讨了N、P、K肥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氮肥是春小麦产量增加和千粒重降低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氮磷钾间交互作用也有一定影响。综合考虑,每667m2小麦N、P、K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2kg、5kg、6kg。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春小麦氮磷肥深施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确定出在一定地力、一定产量水平上,春小麦合理的肥料结构;肥料投入结构;深施化肥、表施化肥的不同肥料效应;最高、经济施用量。从而为春小麦肥料施用方法及适宜范围,缩小其在肥料投入产出关系上的差额,维持土体养分平衡,建立不同肥力产区的施肥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临潭县高寒阴湿区春小麦配方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潭县高寒阴湿区进行了春小麦“3414”肥效试验,建立了小麦产量与N、P、K之间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得出春小麦最大施肥量为N166.50kg/hm2、麦产区24526.85kg/hm2;最佳施肥量为N115.80kg/hm2、产量为4362.75kg/hm2。p2O5102.75kg/hm2、K20110.25kg/hm2,该条件下春小p2O571.70kg/hm2、2060.15kg/hm2,该条件下春小麦  相似文献   

11.
苏南稻田麦套春玉米关键栽培技术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研究了苏南地区稻田小麦套种玉米生产力和技术优化组合问题。结果表明,该地区稻田种植麦套玉米可获得7000-7500kg/hm^2以上的产量,技术优化后单产可达9000-10500kg/hm^2。统计分析表明,播期、密度施肥总量三项技术因子对产量影响较大,密度和产运筹对净收入影响较大,肥料运筹麦幅比和播期对利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春小麦生育期间植株各器官土壤氮与肥料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器官吸收总氮量中,土壤氮约为肥料氮的2~3倍,肥料氮对土壤有激发效应。肥料利用率随氮肥施用期的后移和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氮肥不同施用期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效应(F=31.3>F_(0.01)=4.22),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氮肥施用期推迟而显著增加;对籽粒蛋白质产量的效应则差异不显著。生育前期施氮有利于籽粒产量形成,开花期叶面喷施氮肥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春麦区小麦化肥有机替代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我国春小麦养分管理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省(区)春小麦化肥有机替代的技术途径,为春小麦生产化肥零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农户实地调研与农户调研文献资料收集的2 166组数据,比较分析不同省(区)春小麦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公布的最新牲畜数量、春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等数据,利用已发表文献关于牲畜粪、秸秆和绿肥作物的养分含量,定量化分析春小麦主要省(区)的化肥有机替代潜力,结合气候、土壤和有机资源现状,提出适宜不同省(区)春小麦有机替代途径。【结果】化学氮肥和磷肥施用过量、钾肥和有机肥施用不足是我国春小麦养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尤以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黄灌区氮肥过量施用最为严重。春麦区大牲畜和羊的数量约占全国的1/3和1/2,牲畜粪提供的氮(N)、磷(P2O5)、钾(K2O)养分量分别为238.6×10 4、57.6×10 4和141.0×10 4 t·a -1,牲畜粪N、P2O5和K2O在春小麦上的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78.2%、48.1%和43.1%。春麦区秸秆还田总量折合410.2×10 4t,单位面积麦田氮(N)、磷(P2O5)、钾(K2O)可还田量分别为11.4、2.5和31.9 kg·hm -2,通过秸秆还田N、P2O5和K2O当季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4.9%、3.3%和22.7%。通过绿肥进行春小麦有机替代,绿肥的养分如充分释放完全可以满足春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结论】针对我国春小麦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的问题,可以通过牲畜粪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三大有机替代途径加以解决。其中,牲畜粪肥在春小麦上N、P2O5和K2O的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78.2%、48.1%和43.1%;秸秆还田N、P2O5和K2O当季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4.9%、3.3%和22.7%;绿肥的养分如充分释放完全可以实现春小麦化肥氮、磷、钾的有机替代。不同省区在选择有机替代方式时应从资源、成本和技术等角度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在防雨棚控制条件下,采用最优设计和盆栽试验,研究水分和肥料对冬小麦、春玉米、夏谷子的产量及生物学产量效应指数,作为评判旱地水肥关系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玉米的水肥效应是水分大于肥料,谷子则是肥料大于水分,并提出了作物的肥水需要量  相似文献   

15.
晋南褐土区冬小麦钾肥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在氮磷配施增产的基础上再施用一定量钾肥增产效果显著.钾肥用量以75kg/ha表现最好,比CK增产50.7%;比NP增产5.7%,每kgK2O增产3.82kg小麦,产投比1.55.获得最高产量的理论施钾量为131.95kg/ha。依据边际理论求得经济合理施钾量为75~90kg(K2O)/ha。  相似文献   

16.
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磷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春小麦新春26号(A1)、新春34号(A2)为主区,施磷量为副区,共五个水平,分别为0(P0)、45(P1)、90(P2)、135(P3)、180(P4)kg/hm2。【结果】施磷量对春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总量、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率、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及花前干物质转移率、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极显著(P<0.01);品种间花期、成熟期干重、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茎和颖壳干物质分配率、总干物质、籽粒产量、主穗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施磷量的增加,小麦总干物质积累表现为先快后慢的递增趋势;而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一定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则反之;且施磷量与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0.969,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总量间也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1;各器官花后干物质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茎>颖壳>叶片>叶鞘。【结论】在一定范围(0~135 kg/hm2)内增施磷肥可提高春小麦籽粒分配率及后期的光合能力,实现增产,且磷肥最佳施用量为135 kg/hm2。  相似文献   

17.
密度和肥料配比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肥料配比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 1)在 3 75万株· hm-2 ~ 60 0万株· hm-2 范围内 ,小麦产量变化不显著 ,对于龙辐 91- B569适当降低密度是可行的。 ( 2 )不同肥料配比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 ,其中在 N∶ P∶ K为 1.5∶ 1∶ 0 .5的情况下 ,小麦产量最高 ,为5868kg·hm-2 ,并且各组配比中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 ,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冬小麦节水栽培条件下施氮量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品种农大211为材料,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在天津市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明确实现目标产量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在天津市北部地区春浇2水栽培条件下,施氮量为88.5~295.5 kg/hm2时,冬小麦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超过226.5 kg/hm2时小麦产量增加不显著,氮肥生产率呈现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天津地区土壤条件下,氮肥一次性底施与分次施用的小麦产量略有差异,但施纯氮水平为226.5 kg/hm2时均能达到冬小麦产量为7 500 kg/hm2的产量目标。  相似文献   

19.
春小麦水氮磷耦合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重点研究水肥耦合效应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新疆春小麦合理水肥运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运用312-D最优饱和设计方法,采用氮磷水三因素五水平试验设计进行水肥试验.[结果]氮肥对产量的作用最大,磷肥次之,水分最小;氮与磷对产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水肥交互耦合效应大小顺序为:水磷耦合>氮磷耦合>水氮耦合;其中水磷耦合对产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水氮耦合和氮磷耦合对产量的提高有相互替代作用.[结论]获得到了春小麦水肥管理优化方案,即:灌溉量5 380.5~5 992.2 m3/hm2、施氮量400.1~487.2 kg/hm2、施磷量195.6~249.2 kg/hm2,产量达到7 000~8 0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