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投饵是高密度养殖草鱼、鲤鱼、鲫鱼及鳊鱼等吃食性鱼类的重要养殖手段,科学投饵能降低饵料系数,促进鱼类快速生长,提高经济效益。自制全价配合饲料既可降低养殖成本,更能根据养殖鱼类的发病规律自制预防鱼病的药饵,以达到适时预防、降低饵料系数与促进生长的目的。笔者  相似文献   

2.
一、鱼塘淤泥过多的危害1郾养殖鱼类产量低由于淤泥增厚增多,池底抬高,造成池塘水体容量变小,池塘水温变化增大,饵料生物的数量就会随之减少降低,这些都不利于密养高产。2郾容易产生泛塘死鱼淤泥中存在着大量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不断地消耗水体中溶解氧。淤泥愈多,所含的有机质就愈多,则耗氧量也愈多,这将导致整个水体的溶氧量不足。特别是一旦遇到大风大雾、雷阵雨等气压偏低的不良气候,就会造成池塘鱼类严重缺氧浮头、泛塘,严重时全塘鱼死亡。3郾容易形成“老水”淤泥有机质中存在着大量的氨,导致“水体老化”,使鱼生长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松刚  邹勇 《科学养鱼》2006,(10):80-80
俗话说“好水养好鱼”,可见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性。水生动物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水体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调节好水质,不仅能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而且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养殖产量,达到养殖增产增收的目的。水质的调控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水位的控制、水质理化因子的调节以及水生植物的栽培等方面。一、水位控制水位适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长。例如对于养鱼池,特别是混养池塘要考虑到各水层鱼类的生长,合理的水位可以减少鱼类相互之间的干扰,让它们有效利用水体中的…  相似文献   

4.
刘宗进 《内陆水产》2004,29(11):24-25
养殖水体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水体环境的优劣决定着养殖的成败、养殖产量的高低。目前虽然有一些先进的水质测定仪器,但是在生产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养殖生产者还是靠平时观察池塘水质的情况来了解和掌握养殖鱼类生存、生长状况,根据水体的颜色判定水质肥瘦,进而调整投饵次数和换水量等。  相似文献   

5.
一、病原、鱼体、池塘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鱼类的摄食、呼吸、排泄、生长等一切生命活动均在水中进行,因此水环境对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超过任何陆生动物。水中存在的病原体数量较陆地环境要多,水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如溶氧、温度、pH值、无机三氮等)直接影响鱼类的存活、生长和疾病的发生。体质健康的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对疾病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但在养殖池塘中,由于放养密度的提高(较自然水域增大几倍甚至几十倍)、人工投饵量的增大、鱼类的排泄量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增大,使得环境极易恶化,同时疾病的…  相似文献   

6.
<正>8月份的宁夏,气温、水温、月积温全年最高,也是养殖鱼类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持续高温易导致水体出现温跃层,使底层水体溶氧不足,遇天气突变会引发泛塘事故,应按时开启增氧机消除隐患。水质的快速变化,也是病害频发、高发的诱因。因此,做好水质调控,适时使用益生菌制剂,预防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现将2017年8月份宁夏水产养殖病情预测预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辛学 《水产养殖》2009,30(1):11-11
养鱼先养水。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较好的水质能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生存。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可以通过水体颜色、氨氮含量、底泥颜色等的变化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相似文献   

8.
辛学 《中国水产》2009,(2):39-39
养鱼先养水。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较好的水质不仅能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更有利于鱼类的生存和生长。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水体颜色、氨氮含量、底泥颜色等的变化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相似文献   

9.
鱼类的饲养技术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就是投饵技术。投饵是养殖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的最为直接的生产技术。投饵技术包括投饵的多少,投饵次数,投饵方法等,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产量,而且还给养鱼的饵料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象商品鱼基地的池塘养鱼和围拦、网箱、流水养鱼等高度集约化的养殖。在天然饵料的作用极其微小,鱼类的生长几乎完全依靠人工投饵施肥的情况下,投饵技术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通常所说的合理投饵,就是要根据饲养对象的要求和环境因子(主要是水温、溶氧)的变化,确定适当的投饵量和投饵次数,既要均衡地满足鱼类对营养物  相似文献   

10.
柳富荣 《内陆水产》2005,30(6):28-29
夏季是鱼类生长的主要季节,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年养鱼的产量和效益。夏季水温升高,池鱼摄食旺盛,新陈代谢和生长加快,由于受投饵、施肥及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池塘内环境变化较大,鱼类极易发生病害和泛塘。因此,做好夏季的池塘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其主要技巧是:  相似文献   

11.
郑亚平 《内陆水产》2004,29(1):34-34
一些中小型水域和池塘中,越冬鱼种死亡率高达15%-25%。不但使鱼种数量减少,而且影响来年成鱼的养殖,给渔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就鱼种越冬期死亡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如下。1鱼种在越冬期间死亡的原因水体严重缺氧到了冬季,水体会严重缺氧。一是因为水中浮游植物量少,光合作用减弱造成氧的供求失衡,产氧量小于消耗量;二是水体由于投饵、施肥及鱼类代谢废物积累,有机物多,大量消耗氧气;三是水中鱼种放养密度过大,引起缺氧;四是池塘保水性差,水位严重下降,造成缺氧。鱼种规格较小越冬期间,多数鱼类基本不摄食,不大活动,新陈代谢缓慢。…  相似文献   

12.
夏秋季节气温高,水温适宜,是鱼类摄食量最大、生长最旺盛时期,也是鱼类疾病多发期,要抓住这个养殖生产的黄金季节,科学投饵,预防疾病。  相似文献   

13.
<正> 夏季是鱼类生长旺季,但由于气温高,以及投饵、施肥量和池塘载鱼量均较大,因而鱼池内浮头泛塘现象时有发生,并且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大量孳生,导致各种鱼病流行。因此,作好高温季节的饲养管理,是夺取全年高产的关键。现把我们多年来的经验介绍如下,供参考。1 投饵施肥 夏季鱼类摄食旺盛,必须合理投饲,每20天抽测一次体重,估算出池塘载鱼量,同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顺昌县有部分池塘老化,生产性能降低,日常管理不规范,大量的残饵、病死鱼等未及时处理,造成水体水质恶化,每年由此引发的病害给少部分从业者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养殖效益的下滑.有少数从业者养鱼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场所设备简陋,鱼类的放养、投饵、病害预防不规范,养殖鱼类一旦发病,束手无策,不是乱投药,就是盲目加大剂量或频繁用药,更换多种药,给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再就是有部分养殖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废水、畜禽粪便排放水、居民生活污水、农药污染等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和生存,有些水面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常造成塘鱼缺氧、泛塘死鱼事故频发,严重的则失去了水产养殖功能.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许多渔业突发事件,下面介绍经笔者处理的几例有代表性的渔业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5.
中型水库渔业增产综合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水面2500亩的梅川水库渔业增产的主要措施,对渔获物、投饵施肥等进行了分析。水库成鱼增产是生产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的结果;合理的鱼类种群结构既能充分利用水体饵料,又能使产量、商品率最佳。经逐步调整的鱼种放养密度、规格、比例使水库鱼类种群结构趋于合理;在充分利用水体自然饵料前提下,投饵施肥,成鱼达到亩产50公斤以上,饲料、肥料转化为鱼产品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一个水体渔业利用方式上,我们主张首先通过利用鱼类天然饵料,以发挥水体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增加外源性营养物质,如投饵施肥等,逐步向集约养殖过渡。  相似文献   

17.
不投饵网箱养殖滤食性经济鱼类是一项充分利用水域资源的节能减排新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等优点,该养殖方式不仅不污染水质,更重要的是延续了自然水域生物链,维持了水体的生态系统的有效平衡。如在富营养型水域发展不投饵网箱养鱼,能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以达到创收和改良水质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科学养鱼》2004,(8):71-71
每年春夏季节,随着养殖水体温度升高,养殖水体理化因子日益多变,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生物滋生,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生逐渐增多。如果养殖户片面追求高产,不考虑养殖水体的水源和水质条件,随意加大放养密度,将会导致水质恶化而引起鱼类泛塘和其它疾病的频繁发生。特别是主养花  相似文献   

19.
鱼类和其它动物一样,其生存生长都需要氧气,且不同种类、不同鱼龄及在不同季节对氧的要求都各不相同。鱼生活在水中,水体中含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与生长。当水中含氧量低于其最低限时,就会引起鱼类窒息死亡,这就上人们常说的“泛塘”。青、草、鲢、统通常在水中含氧1mg/L时开始浮头,低至0.4-0.6mg/L时就窒息死亡;鲤、鲫鱼的窒息范围在0.1-0.4mg/L,比四大家鱼要稍低一些。缺氧泛塘的情况主要发生在静止的水体中,尤以池塘见多。1泛塘原因造成鱼类泛塘的原因错综复杂,综合分析,主要有5个方面。11密集的鱼群及…  相似文献   

20.
翘嘴红鲌(Erythroeulter ilishaeformis)分类上隶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为大型经济鱼类。其个体大、生长快、肉质洁白、肉味细嫩鲜美,属鱼中上品,鲜食或腌制食用都十分可口。当前水产养殖生产中,由于投饵、施肥等原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水体中的氮、磷含量高是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