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杉木不同基因型叶营养元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树木叶片矿质养分的分析可鉴别无性系。采自不同立地、不同树龄的杉木叶片经分析矿质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相同年龄无性系间叶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相同年龄的不同无性系或不同年龄的相同无性系,其N:P:K比值有明显差异。在N:P:K比值中,P变化相对较小。Cu与N、P、K、Ca、Mg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K与Zn呈显著负相关。K与杉木生长(高、胸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Mg与生长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木荷无性系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广东20多个县市的211个木荷优树培育嫁接无性系为试材,分析无性系苗期生长性状在种源间和无性系间的变异情况,探讨苗高、地径等生长量及叶片SPAD值与优树原产地气候、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年生木荷苗高、地径、冠幅的平均值为45.57、0.72、30.00 cm;各生长性状在种源间和无性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粤中丘陵山地种源的苗高生长较快;选出10个生长表现较好的无性系,其树高、地径和冠幅比群体均值提高58.4%、28.5%和42.4%。相关性分析表明,木荷无性系大部分性状间的相关性在中等以上,而与气候、地理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木荷种源间、无性系间叶片SPAD值的差异性极显著,说明不同木荷种源间、无性系间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也有差异。SPAD值与生长性状、气候、地理因子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叶绿素相对含量不受生长性状以及原生地气候、地理因子影响。而叶片不同部位的SPAD值差异极显著:叶基叶中叶尖。各部位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6以上,叶中与叶片SPAD均值的相关系数达0.99,可直接测取叶中部位的数据进行分析,快速测定叶片SPAD值。  相似文献   

3.
毛白杨种内杂交无性系苗期生长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0 个毛白杨种内杂交无性系为材料,对无性系苗期苗高生长进行Logistic 模型构建,探讨不同无性系苗期 生长过程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毛白杨种内杂交无性系苗高生长呈“S冶型曲线,利用Logistic 方程进行拟合,拟合 系数超过0.88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变异来源毛白杨种内杂交无性系苗高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1)。 毛白杨种内杂交无性系平均速生点为第176 天,平均速生期持续时间为44 d,速生期平均苗高总生长量为31.43 cm,速生期内苗高日生长平均值为0.72 cm。极值k 与苗高年生长实测值呈极显著正相关,k 值可以作为苗期苗高 生长的评价指标。苗高最终生长量与速生期内平均生长量达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毛白杨苗期苗高生长与速生期平 均生长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杉木无性系在不同条件下扦插生根及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杉木无性系扦插繁殖的生根及生长能力与扦插基质、原株年龄、采穗部位、穗条长度、扦插深度和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杉木无性系之间,扦插生长能力存在极显著差异,扦插基质、原株年龄、采穗部位和穗长,扦插深度和时间,对杉木扦插成活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1)蛭石插床有利于插穗生根,但苗高生长以混合土为基质的插床为好;(2)无性系的生根能力、苗稿和根径的生长量与原株年龄的关系表现为1年生〉3-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施氮、磷肥对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无性系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施肥配方。【方法】以4个西南桦优良无性系组培苗(A5、FB4、FB4+、BY-1)为研究对象,试验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设置每株施N(0、200、400 mg)和施P(0、70、140 mg)共9个组合处理,研究施肥处理间及无性系间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分枝数、叶面积和叶片养分含量等差异。【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分枝数、根冠比和叶面积差异均极显著,且施肥处理和无性系的交互作用对苗高、地径、根冠比和分枝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无论无性系,处理5幼苗生长表现最优,其苗高、地径、生物量、分枝数和叶面积比其他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2.10%~74.13%、6.67%~91.45%、12.24%~358.33%、2.76%~712.64%和2.46%~456.31%。施肥处理对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叶片的N、P养分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无性系之间及无性系和施肥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叶片的N、P含量随着氮磷肥的添加而增加,添加氮磷肥能够显著提髙叶片中该种养分的含量。叶片N、P含量及其比值与生物量均符合抛物线关系,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0 1),处理5的叶片N︰P质量比约为15,这可能是影响西南桦生长的N︰P限制比例。【结论】施肥显著促进了西南桦无性系幼苗的生长并提高了叶片养分含量,但无性系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指标,处理5(每株施N 200 mg和施P 70 mg)条件下西南桦无性系生长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施氮、磷肥对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无性系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施肥配方。【方法】以4个西南桦优良无性系组培苗(A5、FB4、FB4+、BY-1)为研究对象,试验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设置每株施N(0、200、400 mg)和施P(0、70、140 mg)共9个组合处理,研究施肥处理间及无性系间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分枝数、叶面积和叶片养分含量等差异。【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分枝数、根冠比和叶面积差异均极显著,且施肥处理和无性系的交互作用对苗高、地径、根冠比和分枝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各无性系均为处理5的幼苗生长表现最优,其苗高、地径、生物量、分枝数和叶面积比其他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2.10%~74.13%、6.67%~91.45%、12.24%~358.33%、2.76%~712.64%和2.46%~456.31%。施肥处理对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叶片的N、P养分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无性系之间及无性系和施肥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叶片的N、P含量随着氮磷肥的添加而增加,添加氮磷肥能够显著提髙叶片中该种养分的含量。叶片N、P含量及其比值与生物量均符合抛物线关系,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0 1),处理5的叶片N/P质量比约为15,这可能是影响西南桦生长的N/P限制比例。【结论】施肥显著促进了西南桦无性系幼苗的生长并提高了叶片养分含量,但无性系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指标,处理5(每株施N 200 mg和施P 70 mg)条件下西南桦无性系生长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7.
该试验对永安杉木第三代种子园的28个无性系良种,以第2代、第1.5代的杉木种子园良种为对照,开展苗期生长特性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杉木第三代的不同无性系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表明不同杉木无性系良种生长发育存在明显的差异;将不同杉木无性系良种划分为高生长型、中等生长型、低生长型,其中高生长型的无性系有2、4、14和22;利用苗高、地径和生物量3个性状,进行多性状综合评价并根据种子园的管理原则选出2、22、11为最好的采种母株,其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12.75%、13.20%和14.82%。  相似文献   

8.
对89个黑杨无性系进行苗期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大多数黑杨无性系适合在河南地区栽植,造林当年多数成活率在80%以上,不同无性系之间胸径和树高生长差异极显著,具有明显的遗传变异,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0.16%,8.57%,对胸径和苗高的生长进行多重比较,选出79-35,79-38两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9.
铝胁迫下杉木幼苗体内几种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铝对杉木幼苗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规律,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铝处理下杉木幼苗根和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设置5个铝处理质量分数,分别为0(对照)、50、100、150和200mg·kg-1。结果显示:随着铝胁迫质量分数的增大,杉木根部B、Mo、K、Fe和Mn的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明低质量分数的铝促进杉木对以上元素的吸收,超过一定质量分数后则起阻碍作用。叶片B含量与根部变化趋势类似,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片Mo含量只有在铝处理质量分数较高时才有所增加,叶片K、Fe和Mn含量则均随着铝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也表现出促进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在杉木根部中,B与Mo、Fe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Mo与Fe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在杉木叶片中,B与Mn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Fe与Mo、Mn含量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K与其他4种元素含量之间则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杉木无性系测定林中25个无性系感染落针病的病情调查,分析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同时采用人工室内接种方法测定无性系的抗病性。结果表明:杉木不同无性系间的病情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该病极显著地影响树木生长,病情指数与胸径生长量呈显著直线负相关。室内接种各无性系间发病率差异极显著,与林分中病情指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34。这表明杉木抗病性能的测定可以在室内接种进行。  相似文献   

11.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聚集指标的模糊聚类分析和空间格局的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黄瓜花叶病传毒介体——瓜蚜自然种群动态进行分析,春秋两季瓜蚜种群均为聚集分布;秋季瓜蚜种群空间格局聚集性可划分为前、中、后三种类型;春季瓜蚜分为前、后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讨论并证明了概率论中常用到的欧拉—普洼松积分。  相似文献   

2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经卫星搭载、在外层空间飞行8天的棉花种子第一代和第二代植株的子叶、叶片和花药,进行了酯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分析,发现某些后代植株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对照相比在活性和酶带数目上都有变化,但没有观察到淀粉酶同工酶在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