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分析了23个东南亚和华南(广东)稻白叶枯病菌株在5个中国鉴别品种上的致病力反应。无论按病斑反应型或斑长平均值衡量,均可将这些菌株划分为Ⅰ、Ⅱ、Ⅲ、Ⅳ及Ⅴ等5个不同菌系群。其中以Ⅳ及Ⅴ群为强毒菌群,Ⅴ菌群能使抗病品种"IR26"丧失抗性,Ⅲ、Ⅳ、Ⅴ三个类型菌群在东南亚和我国广东省都存在。试验结果还表明了菌株间致病力、品种间抵抗力和菌株与品种间(Ⅴ×Ⅰ)的互作反应极显著,茵系的变异性是菌株与品种间互作的结果。试验结果还初步认为我国华南沿海籼稻区的白叶枯病菌系在致病力反应上较近似于东南亚。此外,由于Ⅳ菌群是广东地区的优势种群,同时毒性更强的Ⅴ菌群已经出现,因此在抗病育种的策略上,目前除仍以育成具Xa 4抗性基因品种为主外,从发展趋势看,必须及早考虑开发和评价具有抵抗Ⅴ菌群的抗性资源和选育相应的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华南稻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和变异动态,采集华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病叶标样分离病原菌,应用中国鉴别寄主IR26、南粳15、爪哇14、特特普、金刚30和国际水稻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24两套鉴别寄主,在水稻孕穗期采用剪叶法接种,依据寄主和菌株的互作反应检测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结果显示,参试菌株可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Ⅸ六个致病型和R1、R2、R3、R4、R5、R8、R10七个致病小种。Ⅴ、Ⅳ致病型和R8、R5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7.40%、19.30%和44.67%、15.34%,为华南稻区优势种群。Ⅸ、Ⅴ、Ⅳ致病型和R8、R5小种对500份华南稻区品种资源的致病率依次为96.40%、95.00%、50.40%、62.00%和42.60%;Ⅸ致病型毒性最强且发展很快;强致病菌系Ⅴ型已替代Ⅳ型发展为华南优势致病菌系。  相似文献   

3.
文中研究对白叶枯病菌群Ⅰ到Ⅴ的抗性间及其与石炭酸反应的相关性,并提出一种有效的抗性选择方法。连锁关系的分析表明,Xa—1,Xa—kg和ph三个位点彼此紧密连锁。实验结果表明对菌群Ⅱ、Ⅲ和Ⅳ的数量抗性与受基因Xa—1h控制的对菌群Ⅰ的质量抗性相关,且菌群Ⅱ、Ⅲ、和Ⅳ的侵染度与控制质量抗性的基因剂量成反比。该研究结果亦适用于对菌群Ⅱ、Ⅲ和Ⅳ的数量抗性与受Xa—kgh控制的菌群Ⅴ的质量抗性和ph控制的石灰酸反应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源于IR28的数量抗性除对菌群Ⅱ、Ⅲ和Ⅳ外,对菌群Ⅰ和Ⅴ也有效。F_2子代的选择试验表明:利用对菌群Ⅲ的抗性结合石灰酸反应对IR28的衍生系进行抗性选择乃是最适应的选择方法,从而有可能省去接种菌群Ⅰ、Ⅱ、Ⅳ。这种选择方法也适用于以IR29为抗源的杂种群体。  相似文献   

4.
河北昌黎与广西资源两地区葡萄霜霉菌致病力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昌黎、广西资源两地不同葡萄品种来源霜霉菌致病力分化情况,本研究利用离体叶盘接种法测定了河北、广西主栽品种‘红宝石无核’、‘红地球’及‘巨峰’来源葡萄霜霉病菌对不同鉴别寄主的致病力,观察不同地区、不同寄主来源病菌对同一感病材料以及同一寄主来源病菌对不同感病材料的致病力大小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同一寄主来源病菌及同一来源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均存在差异,说明两个地区病菌群体间和群体内各菌株间均存在分化;两地不同寄主来源病菌群体对同一感病材料的致病力及同一寄主来源病菌群体对不同感病材料的致病力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广西资源地区菌株间差异性比河北昌黎地区更明显,说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研究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65  
 在1975-1980年初步测定的基础上,近4年来,先后从国内各病区又采集了835个菌株,分别在北京、南京、扬州和广州等地,在30个鉴别品种上接种测试其致病性差异,根据在5个最基本的鉴别品种上的反应特征,可将供试的菌株区分为7个致病型。它们在IR26,Java14,南粳15,Tetep和金刚30上成株期的反应模式分别为(Ⅰ):RRRRS;(Ⅱ):RRRSS;(Ⅲ):RRSSS;(Ⅳ):RSSSS;(Ⅴ):SRRSS;(Ⅵ):RRSRS;(Ⅶ):RSSRS。在北方粳稻区的菌株,多属Ⅱ型和Ⅰ型,在南方籼稻区的菌株以Ⅳ型为最多,还有少量Ⅴ型菌存在,在长江流域籼粳混栽稻区的菌株,则以Ⅱ、Ⅳ型为多。  相似文献   

6.
在对广东省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变异动态监测中,发现了在中国鉴别寄主金刚30、Tetep、南粳15、Java14、IR26上的反应为SSSSS模式的菌株。该菌株有别于SRRRR(Ⅰ型)、SSRRR(Ⅱ型)、SSSRR(Ⅲ型)、SSSSR(Ⅳ型)、SSRRS(Ⅴ型)、SRSRR(Ⅵ型)、SRSSR(Ⅶ型)、RRRSR(云南菌型)8个类型,是1个新致病型菌系。对该菌系致病性测定的结果显示,其致病谱广、毒性强,是1个高致病性菌系。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新致病型的发现及致病性测定@曾列先$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相似文献   

7.
IRBB21(Xa21)对广东稻白叶枯病菌5个小种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携有Xa21抗性基因品种IRBB21对广东省稻白叶枯病菌Ⅰ、Ⅱ、Ⅲ、Ⅳ、Ⅴ5个小种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IRBB21抗Ⅰ、Ⅱ、Ⅲ,不抗Ⅳ和Ⅴ;以IR24为遗传背景育成的分别含Xa1、Xa2、Xa3、Xa4、xa5、Xa7、xa8、Xa10、Xa11、xa13、Xa14等单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对我省稻白叶枯病菌优势小种Ⅳ和强致病力小种Ⅴ的抗性反应表明,只有IRBB5和IRBB7抗病,IRBB1、IRBB2、IRBB3、IRBB4、IRBB8、IRBB10、IRBB11、IRBB13、IRBB14均感染。  相似文献   

8.
棉田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同一棉田生态系中棉花黄萎病菌的群体组成和致病力分化特点,利用病害反应型及病情指数测定法,对来自同一棉田的43个棉花黄萎病分离菌株在5个鉴别寄主上进行了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43个菌株可划分为落叶型致病力强的Ⅰ型、混合型致病力中等的Ⅱ型和非落叶型致病力弱的Ⅲ型。其中Ⅰ型菌株19个,占44.2%,平均病情指数大于50;Ⅱ型菌株16个,占37.2%,平均病情指数在30~50之间;Ⅲ型菌株8个,占18.6%,平均病情指数小于30。由此证明,同一棉田棉花黄萎病存在落叶型和非落叶型两类病害表现类型,其病原菌存在强、中、弱三种不同致病类型的生理型,揭示出棉花黄萎病菌本身是一个易变异的混合基因型群体,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组成的亚群体具有不同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烟草野火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云南省主要产烟区收集到的45个烟草野火病菌菌株在15个供试烟草品种上的接种试验研究,筛选到一套烟草野火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同时,以发病率作为抗感划分标准,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4个生理小种(即生理小种Ⅰ、Ⅱ、Ⅲ、Ⅳ).  相似文献   

10.
 1992~1994年采用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方法,测定108个以江汉稻区为主的湖北水稻白叶枯病分离菌珠,在5个中国鉴别品种(IR26、爪哇14、南粳15、特特普和金则30)成株上的抗感反应,将病菌划分为O、Ⅰ、Ⅱ、Ⅲ、Ⅳ致病型。Ⅳ型菌31个,占参试菌株的28.7%,占采样县(市)的61.1%,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是江汉稻区流行的优势致病型,其次是Ⅲ、Ⅱ型菌。此结果与1989~1991年测定湖北省白叶枯病致病型结果基本一致,流行优势致病型仍是Ⅳ型,但致病力指数由1989~1991年的72.3下降至59.3,菌株毒力有所减弱。白叶枯病是江汉稻区水稻生产的潜在威胁,而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多不抗IV型菌,所以今后在育种过程中,要多考虑转育含Xa-4基因品种。在白叶枯病疫区建议种植抗性稳定的扬辐籼2号、扬稻4号、秀水664、威优64等品种。  相似文献   

11.
玉米大斑菌Ht-毒素组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分别属于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1号和2号生理小种的致病毒素进行硅胶TL层析、薄层扫描和生物监测的结果发现,两个小种的毒性组分不同。2号小种可分离到I(Rf0.50)、Ⅱ(Rf0.36)、Ⅲ(Rf0.67)、Ⅳ(Rf0.80)、Ⅴ(Rf0.13)、Ⅵ(Rf0.25)6种组分,而1号小种最多可分离到除Ⅳ以外的其它5种组分,这些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紫外吸收。对在200~360nm有明显紫外吸收的4种组分(Ⅰ、Ⅱ、Ⅲ、Ⅳ)的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只有组分Ⅲ对带Ht1基因和不带Ht1基因的Oh43和B372对玉米自交系不具任何致病活性,组分Ⅰ、Ⅱ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而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却无毒性。值得重视的是组分Ⅳ的致病特性与组分Ⅰ、Ⅱ正好相反,即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却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没有致病作用。结论指出,Ht-毒素的TLC组分Ⅰ、Ⅱ、Ⅳ玉米斑菌诱致玉米发病的主要活性成份,其中组分Ⅳ是2号小种与Ht1基因玉米互作的特异性因子。  相似文献   

12.
江汉平原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稻和稻田周围常见的10种杂草上来集梨孢属菌株,以涂沫法作交互接种,分离自牛筋草、狗尾草、法氏狗尾草、李氏禾、罗氏草、铺地黍、稗和马唐的梨孢菌与分离自水稻的梨孢菌可以交叉侵染其寄主,茭白和碎米莎草梨孢菌与稻梨孢菌不能交互侵染;自然诱发条件下来自牛筋草和狗尾草的梨孢菌与来自水稻的梨孢菌对其寄主同样发生交叉侵染。直接从杂草寄主上分离的梨孢菌株对水稻的致病性较弱,接种到水稻感病品种发病后再分离的菌株,对水稻致病性增强,对原寄主的致病性基本保持不变。推断稻瘟病区稻田周围牛筋草、狗尾草、法氏狗尾草、李氏禾、罗氏草、铺地黍、稗和马唐等杂草寄主上的梨孢菌在稻瘟病菌的积累和传播方面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云南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c)的致病力分化以及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Xoc的抗感特性,通过针刺接种法将云南省8个稻区采集的86株Xoc菌株,接种于6个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水稻鉴别品种(IRBB4、IRBB5、IRBB14、IRBB18、IRBB21和IR24)。根据这些菌株在鉴别品种上的毒力差异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9个致病型(Ⅰ型 ~ Ⅸ 型)。其中,Ⅰ型为优势菌群,分布频率为50.5%。对不同稻区的优势菌群进行分析,发现云南省各稻区Xoc的致病型呈多样性分布,以强毒力的Ⅰ型为高频率致病型。选用 Ⅰ 型、Ⅱ 型和 Ⅵ 型代表菌株对云南省的80个主栽和区试水稻品种进行抗性评价,对3个致病型表现抗性的材料比例分别为30.0%、35.0%和57.5%。筛选出9个对3种致病型都表现为抗性的品种,其中“Deyou16”和“Changgui2”表现为高抗。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水稻区域性布局和抗性品种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将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Dye,简称Xco)小种3菌株JXOⅢ中克隆的hrp基因片段(pNAX3103),用三亲交配法向病菌其它小种及其毒性基因突变体转移,结果表明pNAX3103可以进入其它小种,但对不同小种毒性基因突变体的转移能力则不同。功能互补分析表明;该hrp基因片段在不同小种中对病菌的生长,以及蛋白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和分泌无明显影响;在野生型菌株中能增加亲本菌株对水稻品种IR26的致病力(JXO I)或亲和性(JXO V),对于毒性基因突变体,pNAX3103虽能进入JXO I经Tn5诱变的毒性基因突变体XcoM1107,但不能恢复其致病性和淀粉酶阴性反应。用hrp基因片段作为探针,对10个来源不同的小种或菌系群进行DNA同源性分析,结果与所有Xco菌株都有明显的同源性杂交带,但杂交带型不同,与甘蓝黑腐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柑桔溃疡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的DNA有同源杂交带,但与水稻基腐病菌DNA无同源性。  相似文献   

15.
水稻条纹病毒不同地区分离物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36个粳稻品种对来自江苏、云南、河北、山东等地的22个水稻条纹病毒(RSV)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各分离物在36个品种上的平均发病率,将参试分离物划分为HV、SH、MV、SL和LV 5个致病类型,致病力强弱为HV > SH > MV > SL > LV,其中MV和SL型占77%,表明RSV对粳稻的致病力中等偏弱。各致病型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呈随机分布状态,暗示自然条件下特定地区的RSV为混合致病群。根据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将36个粳稻品种划分为免疫、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6个抗感类型,其中中感和感病类型占70%,无高感和免疫类型,显示粳稻对RSV比较敏感但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11个具有鉴别能力的水稻品种,可对RSV分离物进行致病型鉴定。研究发现部分抗病品种对一些分离物表现为中抗~中感类型,接种量加大时可转为感病类型,由此提示各地在应用抗病品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应根据当地RSV致病型的差异,针对性地选用抗病品种,当灰飞虱超量发生时需及时做好治虫控病工作,并随时监测当地RSV致病型的变化,警惕品种抗性丧失。  相似文献   

16.
 从两个已经鉴定的小麦叶锈小种和两个未经鉴定的培养物共4个培养物中,分别分离出25个单孢子堆进行繁殖和鉴定。结果表明,没有一个培养物的群体组成是同质的,都包括多种毒力不同的类型。在已被鉴定为小种叶3和洛10类型(80-7-58)的两个培养物的群体中,都包括有14种毒力不同的类型。有的培养物的群体组成比较简单,只包括3种不同的类型。在鉴定小种时,如果叶锈菌的群体包括几种毒力不同的类型,在鉴别寄主上由某致病类型产生的感染型侵染型,可以掩盖其它类型产生的抵抗型侵染型。通过单孢子堆后代的毒力分析,就可以使被掩盖了的致病类型表现出来。本研究从4个培养物分离的100个单孢子堆的后代经鉴定可以区分出24种毒力不同的类型,这说明小麦叶锈菌的毒力是很专化的,群体组成也是复杂的。如果用斯塔克曼建立的鉴定小种方法,仅作一次或简单地鉴定,将不能揭露出叶锈菌群体中包括的客观存在的组成。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戊二醛固定的5个水稻白叶枯菌株制备了5个抗血清,利用琼脂双扩散、试管凝集、免疫电泳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研究了107个水稻白叶枯菌株血清学反应的差异,将它们分为三个血清型。属于Ⅰ型的菌株(OS-225、F4等)占供试菌株的95%,分布于全国各稻区;归属于Ⅱ型的菌株(OS 209、OS-109等)占5.6%,主要来自南方边远地区;Ⅱ型仅1个菌株(G8),占0.9%,来自广西东部;其中还有两个菌株和上述抗血清均不能反应,暂不能归型,来自福建。血清型和致病型之间的相关性不用戊二醛固定、热处理等5种不同方法处理菌体后制备的抗血清之间,表现出一致的反应特异性和相似的"型"专化性。免疫电泳结果表明,不同血清型的免疫源组成是不同的,Ⅰ型仅具中性免疫源,Ⅱ型具中性及偏碱性免疫源,而Ⅱ型则具中性及偏酸性两种免疫源。
比较了反向间接血凝、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荧光反应等方法检测病菌的灵敏度,以免疫荧光试验(IF)为最灵敏,可检测到每毫升103细胞,ELISA其次(104-5cell/ml),反向间接血凝法为106-7cells/ml,双扩散法最差,只有在高达108 cells/ml时才有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