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以中棉所89、鲁棉研28为材料,采用再裂区设计,研究了试验材料在2种播种方式(地膜覆盖播种、露地直播)、2种整枝方式(常规整枝和简化整枝)和3个种植密度(4.5万、9.0万和13.5万株·hm-2)下的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中棉所89适宜地膜覆盖播种,在密度为9.0万株·hm-2时进行简化整枝;鲁棉研28适宜露地直播,在密度为4.5万株·hm-2时进行常规整枝处理。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鄂北植棉区麦后直播棉适宜品种、种植密度、氮肥用量,于2018年在襄阳市南漳县进行了3个独立的单因子5水平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晶华棉116产量最高。ZD2040纤维品质最优,晶华棉116其次。晶华棉116 在施氮肥150 kg·hm-2 下产量最高,在施氮肥120 kg·hm-2 下其次。综合分析来看,鄂北植棉区麦后直播种植宜选用铃重适中、衣分较高的早熟和中早熟优质品种,种植密度在6万~7万株·hm-2,氮肥用量不超过150 kg·hm-2,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在内蒙古西部旱区盐碱地筛选适宜的品种和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在阿拉善盟左旗安排棉花不同密度(22.5万株·hm-2、18万株·hm-2、13.5万株·hm-2)与品种(天元一号、K066、中棉所50)试验,研究了密度对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的效应因品种而异,密度和品种对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3个供试品种(系)均适合在该地区种植,天元一号和中棉所50合理密度为18万株·hm-2左右,K066的合理密度为13.5万株·hm-2左右;在最佳密度下,3个品种的产量差异显著,以当地种植的棉花品种天元一号最好。随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而株高、茎直径、吐絮率、收获指数、铃重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不同密度及整枝方式对棉花品种(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索适宜黄河流域简化整枝的棉花品种(系)及其密度,采用裂区设计,以株型有明显差异的2个品种(sGK中3017和鲁棉研28)以及1个品系(YB60-2)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4个种植密度(4.5万、9.0万、13.5万和18.0万株·hm-2)和2种整枝方式(常规整枝和简化整枝)下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鲁棉研28在密度为4.5万~9.0万株·hm-2时、sGK中3017在密度为9.0万株·hm-2时,适于采用简化整枝。  相似文献   

5.
2016年以德棉1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山东省德州市研究了种植密度(3.0万、6.0万和9.0万株·hm-2)和整枝方式(有头不留叶枝、无头留1个叶枝、无头留2个叶枝和无头留3个叶枝)对苗蕾期无头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德棉16号在密度为3.0万、6.0万、9.0万株·hm-2条件下,苗蕾期无头棉分别以留3个叶枝、留2个叶枝和留3个叶枝为宜。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长江流域适宜的棉花栽培模式,研究了2个播期(A1:5月10日,A2:5月30日)和4个种植密度(B1:5.25万株·hm-2,B2:7.50万株·hm-2,B3:9.75万株·hm-2,B4:12.00万株·hm-2)互作的不同栽培模式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形成因子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10日播期获得的籽棉产量和衣分均优于5月30日播期,并在密度为9.75万株·hm-2时籽棉产量最大;棉花纤维品质与种植密度关系不密切,但在5月30日播期下棉花纤维品质相对较好。在生产中,应依据实际生产条件选择相应的栽培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7.
鄂杂棉30麦后直播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寻鄂杂棉30麦后直播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在见花一次施肥的基础上,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60 000株·hm-2,75 000株·hm-2)为主区,氮肥施用量(135 kg·hm-2,195 kg·hm-2,255 kg·hm-2)为副区,研究了鄂杂棉30产量及其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各处理平均实收籽棉产量达到3 148 kg·hm-2,皮棉1 269 kg·hm-2,其中D1N2(60 000株·hm-2,195 kg·hm-2)产量最高,分别为3 331 kg·hm-2和1 344 kg·hm-2。但各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说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群体调节和肥料适应能力,在迟播、增密条件下所试验的密度和肥料水平范围内都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适合黄河流域的棉花种植模式,设常规种植模式(4.5万株·hm-2、常规整枝)和轻简化种植模式(9.0万株·hm-2、简化整枝)2种种植模式,以20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棉花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模式对棉花株高、单株果枝数、衣分、铃重、单株结铃数、单位面积铃数、籽棉产量和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和长度整齐度指数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常规种植模式可以提高棉花的籽棉产量,轻简化种植模式下棉纤维马克隆值较好。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疆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为新疆地区进一步探索提高棉花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棉花机械化生产水平,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以新陆中76号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7.5万、10.5万、15.0万、18.0万、22.5万、25.5万株·hm-2)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生育期延长,株高与始果枝节位高度越高,单株主茎叶片数、果枝、蕾、花、铃越少,铃重越轻;棉花种植密度以15.0万株·hm-2,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其次是18.0万株·hm-2;密度对纤维长度影响较小,高密度栽培时断裂比强度下降,马克隆值变小。早中熟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在15.0万~18.0万株·hm-2之间为宜。  相似文献   

10.
王舜 《中国棉花》2019,46(6):35-36
为筛选出投入少、产量高、效益好的棉花人工杂交制种密度,2016―2018年在河南商丘设置1.35万、1.80万、2.70万株·hm-2种植密度模式人工杂交制种效益比较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得出,1.80万株·hm-2是当地人工杂交制种的理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