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杂交水稻》2017,(6):1-4
以2011—2015年四川省水稻审定品种公告为依据,分析了审定品种的主要特点。结果表明,四川"十二五"(2011—2015)期间审定了80个水稻品种,其中,米质达到国标2级的占5%,达国标3级的占7.5%,糯稻1.3%,专用稻12.5%,稻瘟病中抗以上品种3.8%;按熟期分,中籼迟熟占87.5%,早熟占2.5%,中熟占8.8%。"十二五"期间审定中籼迟熟品种的平均产量为8 150.3 kg/hm~2,比对照增产4.94%,没有一个品种减产。"十二五"期间审定品种的产量结构更加合理,其中增幅较大的高产品种的产量结构明显优于产量增幅较小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依据2005-2014年上海市水稻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资料,分析了近10年上海市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情况。数据表明,近10年上海市审定水稻品种数量基本稳定;科研院所和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是最主要的育种力量;审定品种产量水平逐年提高,品质提升较快。今后需加强科企合作,发挥科技优势,兼顾高产、优质、适合机械化种植等多个因素,加快上海市商业化育种步伐。  相似文献   

3.
优质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中优448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优448是用中9A与抗病恢复系成恢448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抗稻瘟病能力较强,叶瘟2.3级,穗瘟3.5级;稻米品质达国家优质稻谷3级标准.于200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2008—2019年通过安徽省审定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抗性、米质等性状。结果表明,2008—2019年共有314个水稻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其中,籼稻257个、占比81.8%,粳稻57个、占比18.2%;种业企业是选育单位的主体,其参与选育的品种占比高达75.2%;随着年代的推进,除中粳稻品种外,通过审定品种的生育期总体呈延长趋势,晚籼稻和晚粳稻生育期表现更加明显;随着年代的推进,产量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晚粳稻增幅更加显著;对稻瘟病抗性的表现总体较为理想,大部分品种处于“中感”至“中抗”水平,但“抗”级以上品种占比仅为3.8%;对稻曲病抗性的表现同样较为理想,大部分品种处于“感”至“中抗”水平,“抗”级以上品种占比38.7%;米质达部颁标准3级及以上的品种占比83.1%,但达2级及以上的品种仅占36.3%。因此,要围绕“抗性更强、米质更优”进行安徽省的水稻育种。  相似文献   

5.
综合分析了隆平高科自水稻绿色通道品种试验以来审定品种的数量变化、品种类型、主要亲本、产量、抗性以及米质等基本情况。结果表明,隆平高科水稻绿色通道品种审定数量位居同期企业之首;审定杂交稻占比远大于常规稻,其中以两系杂交稻品种为主;审定品种亲本持续更新;审定品种的平均产量相对稳定,抗性和品质显著提升,绿色优质品种快速增加。高产、绿色、优质新品种的审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正> 内薯6号原系谱号“7712-5”,是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89年审定命名的省(区)级马铃薯新品种,由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77年以“37—1”为母木,以福禄多×黄3号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该品种1984~1986年参加内蒙古区域试验,居11个参试品种(系)之首,而且是本轮区试中唯一超双标品种(参试品种还  相似文献   

7.
品种是农业科技的载体,优良品种的不断推陈出新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了保证推广优良品种,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我国非常重视品种的选育、审定和推广工作,依法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但是近年来,审定品种数量越来越多.品种自身及市场管理等面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实行品种动态管理,启动品种退出机制已成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2016,(2):16-18
德优4727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德香074A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育成的恢复系成恢727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抗性较好、稳产高产,稻米品质达国标2级优质稻谷标准,适应性广。2013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4年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遴选为四川省2016年度主导品种,2016年3月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地区 1冀豆17品种来源:Hobbit&;#215;早5241。审定情况:2006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8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D优177是用不育系D62A与恢复系成恢177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新组合.2001-2002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组区试,平均单产8.23 t/hm2,比对照增产3.95%;平均叶瘟3.9级,颈瘟1.6级,抗稻瘟病能力显著强于汕优63;稻米品质较优.200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