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评价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非常重要。针对评价因素权重确定中的困难,把突变理论运用到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评价中,利用突变理论在多准则评价决策中的优点,避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具体实施步骤是首先对多层评价目标进行分解,在将底层评价指标进行标准量化后,运用不同突变模型的归一公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突变级数值,实现对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综合评判。实例分析表明,该评价方法是合理、可行的,相对于以往评价方法,突变理论评价法无需确定指标权重,减少人为主观因素,且计算简便,为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灌区水资源的综合效益,运用物元可拓理论,将水资源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效益特征及对应的特征量值作为物元,建立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的物元可拓模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各评价指标对水资源综合效益的贡献率来确定指标的权重,此外,提出了五级评价等级标准.利用所构建的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物元模型,结合漳河灌区2013年的运行状况数据,对其水资源综合效益进行评价,通过局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评价结果灵敏度较好,准确可靠,评价结果显示该灌区2013年水资源综合效益为"一般",同时可以看出该灌区的水资源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较经济效益稍差.研究表明,在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方面,物元可拓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特点,以西辽河平原农灌区为例,建立农灌区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对灌区运行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对西辽河平原农灌区现状水平的评价,根据各农灌区关联度的大小对灌区进行分类,其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节水灌溉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鹏  王群  张和喜  李长江  刘浏 《节水灌溉》2012,(7):31-34,38
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安西灌区水利基础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为了准确把握灌区内农业水资源安全所处状况,采用AHP方法赋权,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安西灌区水资源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安西灌区水资源安全度不高,尚处在基本安全等级。根据影响安西灌区水资源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保障灌区农业水资源安全。  相似文献   

5.
针对灌区用水结构特点,构建了适合灌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以赣抚平原灌区为例进行具体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现状年、2020年和2030年,赣抚平原灌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603 4、0.590 3和0.653 8,表明该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好的保障。通过对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18个指标和4个子系统进行独立的模糊综合计算,结果表明灌区供水量分配指标骤减引起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小幅下降,随着水利工程改造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2030年灌区水资源承载力又有所增强,水资源承载状况表现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针对辽东地区的实际情况及水资源利用现状,以东港灌区为例,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综合权重,采用灰色关联法对灌区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近似理想点法进行验证。两者的结果基本一致,并且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了综合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为提高灌区运行管理水平和建设改造方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灌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灌区用水结构特点,综合考虑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联系,建立用水总量控制条件下的灌区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优化模型。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为例,得出现状年及规划年灌区水资源系统能够支撑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利用相对承载指数和区域协调发展指数评价了灌区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现状供水相当充裕,水资源综合承载指数大于1,水资源承载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用水总量控制条件下,规划年水资源综合承载指数小于1,灌区水资源不足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用水优化配置方案下,水资源承载力有所增强,表明农业用水优化配置是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现农业用水优化配置及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的条件下,灌区水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度达到0.99以上,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基于评价的水资源优化模型适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不同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黑河中游的适用性,在充分考虑地表径流随机性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以灌区农业水生产力最大、农业灌溉损失最小、净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引入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以及熵权法对3个优化模型的配置结果进行综合效应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基于黑河中游水资源利用现状,以灌区农业水生产力最大为目标函数的模型,更适合现阶段黑河中游灌区水资源配置要求.使用灌溉水生产力最大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模型对有限水资源进行优化后的配水方案整体用水比现状水平年减少了334×108 m3,灌溉水生产力增加了0453 kg/m3,用水成本比实际减少了421×107元.评价结果验证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方案评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多目标赋权的不确定性问题,以黑龙江省绰尔屯灌区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基于模糊几何加权法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把多目标规划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非线性问题,得到了不同权重下不同生育期的灌区水资源最佳配置方案,并通过灌区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进行比选.结果表明:通过与线性多目标模糊规划模型的对比,模糊几何加权模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目标的权重进行调整,得出该条件下的灌区水资源最佳配置方案;当灌水量权重为0.3和经济权重为0.7时为最优方案,水稻产值为8 245万元,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的灌水量分别为1 154.56万、779.12万、539.45万、336.57万m3.验证了模糊几何加权法在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行性应用,为灌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案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内蒙古河套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阐述了灌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着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输水设施简陋和用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河套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针对西北干旱区灌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复杂不确定性等问题,以石羊河流域红崖山灌区为例,耦合2型模糊集、模糊可信度约束规划和多目标规划等理论方法,构建了基于2型模糊集的多目标农业-生态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模型以灌溉水损失最小、生态植被灌溉水满意度最大、生态植被灌溉水费用最小和主要粮食作物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对红崖山灌区10个决策单元的地表水、地下水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进行优化配置。求解模型得到不同可信度水平和不确定性程度下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结果表明:耦合2型模糊集的模型能够提供丰富的配置方案,水量对可信度水平的敏感性高于不确定性程度,作物种植结构对可信度水平不敏感。以不确定性程度参数为0.5、可信度水平为0.7时为例,生态植被均通过地表水灌溉,作物通过地表水、地下水联合灌溉,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大于小麦。相比前人研究,本研究考虑生态植被灌溉需求,优化结果更加真实合理。本研究可为决策者提供较为符合灌区实际的配置方案,为西北干旱区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宁夏银北灌区井渠结合灌溉三维数值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实现银北灌区水资源联合调度 ,减少引黄水量 ,充分利用地下水的目标 ,对选定典型区的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进行模拟 ,对井渠结合灌溉模式和运作方式进行了计算。通过三维的数值模拟计算发现 ,在规划渠系利用条件下 ,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在来水保证率低的春灌或冬灌期实施井灌 ,以控制地下水位 ,减少土壤返盐 ,也可以对部分农田采用集中井灌的方式 ,以提高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目标模糊规划的灌区多水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强  肖圆圆  崔嵩  刘东  李天霄 《农业机械学报》2017,48(7):222-227,221
以黑龙江省和平灌区为例,构建基于多目标模糊规划的灌区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能够在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净效益的同时有效减少农业灌溉水量,促进和平灌区多水源高效配置。采用具有非线性隶属度函数的模糊多目标规划求解模型,得到不同流量不同水源下的最优配水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流量水平下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均存在缺水现象,低流量下需从柳河水库引入外调水才能保证水稻的最小需水量。为保证灌区整体效益,按照引水工程、提水工程、井灌工程的先后顺序进行配水,并得到多目标配水模型在不同情景下的运行稳定情况。该模型可以高效地进行灌区多水源在作物各生育阶段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
灌区节水潜力估算的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作物需水量出发 ,考虑有效降水、地下水、输水损失、田间损失、无效蒸腾等因素后 ,构造了一个理论节水潜力的计算公式 ,继而利用一个调节因子 ,求得实际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5.
灌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往学者研究基础上,界定了灌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应用集对分析方法对北方某一大型灌区水资源承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采用方法是可行的.评价结果显示:该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属于Ⅱ级,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灌区大数据资源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向水资源配置的数据挖掘算法;汇聚某行政区域水资源、经济、人口、行业用水等数据,运用模糊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行政区域内行业间的配水案例进行分类及特征分析;采用固定步长穷举法对灌区配水相关参数进行动态赋权;运用模糊距离匹配相似灌区,通过构造加权影响因子和采用指数平滑法,对基于实例推理的灌区进行需水量预测。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2018年浙江省11个市行政区行业间配水特征分析和中型灌区需水量预测,结果表明:浙江省不同区域行业间配水被划分为4类,呈现出不同行业间的配水特征,灌区需水量预测相对误差均不大于9.39%,说明该方法有效,可为制定合理的区域行业间配水方案、估算灌区需水量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西北现代生态灌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保障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灌区是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石。然而西北地区独特的气候、地貌及社会经济状况导致了灌区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难以满足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系统分析西北灌溉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土壤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功能低下等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西北现代生态灌区的内涵与特征,并基于农业生产“功能水分”来源,将西北灌区划分成了灌溉依赖型灌区、灌溉主导型灌区、灌溉补充型灌区和灌溉提质型灌区4类。以灌区农业生产系统、物能输配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为建设对象,提出了灌区生态服务功能优化配置、灌区农田物能调控和灌区生态系统安全评估三大核心理论,构建了灌区系统控污与景观价值提升技术、灌排系统管控技术、作物生境要素综合调控技术三大关键技术,从而形成了西北现代生态灌区理论与技术保障体系,为我国西北灌溉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分析制约泾惠渠灌区渠井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开展水资源统一调控管理机制研究。在了解泾惠渠渠井双灌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水资源管理主体不一致、地下水无计量设施和水价不统一是制约渠井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水量计量与监控机制、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异水同价、阶梯水价"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水资源联合调控智能管理决策系统、建立舆论监督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对泾惠渠灌区水资源统一调控管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