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稚鳖养殖一般在温室内进行,由于养殖密度高,水体小,容易诱发各种疾病。除了常见的白斑病、白点病、腐皮病等外,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的病症,如鳖烂嘴病(江为民,1997)、鳖颌骨糜烂病(李忠全,1997)等,给稚、幼鳖的疾病防治又带来新的问题。笔者于1998...  相似文献   

2.
2003年4月8日,和平镇新良村养殖户罗某饲养的黄沙鳖并发腐皮病、疖疮病,造成亲鳖成鳖不同程度死亡。经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所有黄沙鳖于4月14日恢复正常。现将治疗情况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12月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广东各测报点本月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捎分析,12月份监测磍类病害的发病范、发病率与死亡均大幅降。主要病害昉鱼类烂鳃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水霉病、溃疡病、疖疮病、纤毛虫病、指环虫病、海水鱼本尼登虫病、鳖腐皮穿孔病、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甲鱼的温室养殖中,发病率比较高,如疖疮病、穿孔病、腐皮病、烂甲等等。近来又出现一种新的疾病。该病主要危害的是规格在250g以上的温室甲鱼,对室外亲鳖也有一定危害。 该病发病初期,甲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  相似文献   

5.
周萍  陆新华 《科学养鱼》2003,(11):47-47
在养鳖生产过程中,有些养殖者对白点病、白斑病、水霉病辨别不清,在鳖病治疗过程中存在盲目、滥用药物的现象,从而影响了鳖病的防治效果。因此笔者根据近几年在养鳖场的实践,对上述鳖病的区别与综合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一、甲鱼白点病、白斑病、水霉病的区别 1.病原不同:白点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白斑病病原是毛霉菌,  相似文献   

6.
《内陆水产》2009,(11):36-38
12月份将进入冬季的大雪和冬至时节,气温和水温将会逐步降低,养殖投喂开始减少或已停喂,水质开始转好,同时水体中各种微生物包括病原菌、寄生虫等因水温关系会受到抑制或被淘汰,因而各种鱼类疾病的发生情况将会进一步好转。预测12月份水产养殖病害会比11月份略有下降。病害将以白斑病、红腿病、托拉病、偷死病、烂鳃病、水霉病、孢子虫病、车轮虫病、隐核虫病、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白点病、疖疮病、腐皮穿孔病等为主。热带鱼类及甲鱼等养殖品种要做好越冬防寒措施。  相似文献   

7.
罗发馨 《畜禽业》1999,(5):68-69
<正> 鳖病可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二种类型,鳖病种类较多,经过本所养殖场的实践探索,最常见的有白斑病、白板病、红脖子病、出血病、疖疮病、红底板病、水霉病等,其它非生物性的鳖病不多见。 1 白斑病 1.1 病因 白斑病又称白点病,是一种寄生性真菌病。一旦发病传染快,死亡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危害稚幼鳖。 1.2 症状表现 患病初期,甲鱼裙边、背部、腹部有零星小白点,以后从一点增加到多个白点,甚至扩散到四肢,  相似文献   

8.
一、12月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广东各测报点本月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12月份监测种类的发病范围、发病种类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继续明显降低.主要病害有鱼类水霉病、烂鳃病、鱼类疖疮病、鳃霉病、爱德华氏病、指环虫病、鱼鲺病、纤毛虫病、本尼登虫病、及鳖疖疮病、腐皮穿孔病、红底板病、幼鳖白斑病与虾类白斑病、红腿病、红体病、托拉病等,危害养殖品种4种以上的病害有水霉病、烂鳃病、纤毛虫病、疖疮病、肠炎病五种,病害种数较上月明显下降,发病种类4种以上的养殖品种有草鱼、中华鳖、鳗鱼、鳜鱼、对虾、罗非鱼、鲈鱼、鲫鱼、锦鲤共8种,占21种测报种类的38.1%.草鱼、鲢鱼、鳜鱼、鳗鱼、罗非鱼、锦鲤、对虾、罗氏沼虾、中华鳖等养殖种类的发病范围、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上月明显降低,但淡水养殖鱼类水霉病、疖疮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则略有升高,局部地区鲍苗脱板死亡率60%.……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华鳖养殖业的兴起,尤其是温室养鳖等工厂化养殖的迅速发展,其疾病危害也日趋严重。国内有关学者虽然对一些常见疾病进行了研究,如疱疹病(胡嗣基,1995)、红脖子病(郭华林,1993;聂予知等;1993;杨臣,1988)、疖疮病(梅广海等,1992;肖克宇,1991)、白点病(程天印等,1995)、烂甲病(伍四清等,  相似文献   

10.
鳖白斑病和白点病是稚鳖期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且常并发、多见背部白斑、腹部白点的病灶、导致大量死亡,最高死亡率达90%以上。1994年北京某鳖场因该病发生稚鳖死亡2/5.经济损失40万元;同年沙市一稚鳖温室养殖场.由于该病造成稚鳖死亡90%以上;1995年此病全国大流行,1996年流行鳃腺炎病,1997年流行白底板病。1998年白斑病和白点病又有抬头趋势。驯养开食后20~60天发病率最高,体长10cm以上的幼鳖较少因此病死亡。1白斑病1.1白斑病的病原与诊断病原为毛霉菌(Mucorsp.),属真菌…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与渔业》2009,(3):39-39
病名:疖疮病(鳖穿孔病、白点病、鳖洞穴病) 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Aeromonas punctata subsp.puncta)。  相似文献   

12.
鳖细菌性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较高经济效益的驱动,养鳖业呈现强劲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态势。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当鳖的养殖达到一定水平后,对鳖病的防治就显得紧迫而0突出了。养鳖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鳖病。高密度的养殖方式,欠妥当的饲养管理方法,不断诱发鳖的传染病。据调查,鳖病种类多且复杂,主要表现有腹甲充血(红底板)、体表或裙边腐烂出山(腐皮病)、脖子红肿(红脖子)、口鼻充血或流血(出血病)和背甲、四肢点状白斑甚至穿孔(疖疮病)等症状。一旦疫情蔓延,治愈率低,死亡率高。为弄清楚病因,我们对此开展了研究,对发病鳖进行了致病…  相似文献   

13.
稚鳖腐皮病与疖疮病并发症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霉素以0.6g/kg饲料剂量投喂稚鳖,以40ppm药浴48小时,隔天用3ppm的呋喃唑酮药浴两次连续6天治疗稚鳖腐皮病与疖疮病并发症,取得较好的效果,免去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相似文献   

14.
鳖病制约养鳖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诊断和综合防病、有利于提高养鳖成活率和经济效益。1鳖病的诊断1.1目检主要观察鳖体表、眼睛、口腔、泄殖腔等部位,内脏病变通过解剖、观察部位有肝、脾、肾、肺、肠、生殖腺体、系膜等。国检比较容易观察到白斑病、白点病、红脖子病、红底板病、腐皮病、穿孔病、水霉病、水蛭病、钟形虫病等鳖病。1.2镜检用显微镜进行病原体检查和鉴定。可采取病灶组织中的粘液、白点、增生物、疖疮和穿孔内容物、腹水、肝、脾、肾、肺、肠、生殖腺体、系膜器官组织、血液涂片、眼水晶体、直菌的菌丝体、小型寄生…  相似文献   

15.
一、鳖病的种类 鳖病虽然很多,但按其发生的原因和病状基本可分以下几类: 1.细菌性疾病:大多由细菌感染后发生如腐皮病、烂颈病、烂甲病等。这种病在鳖的常见病中占多数。危害较大。 2.真菌性疾病:发病原因是由真菌感染引起如毛霉病、水霉病。这种病发病迅猛,流行很快,同时可并发其它疾病。 3.病毒性疾病:人们在治疗中把一些对抗细菌和抗霉菌药物不敏感的病症怀疑为病毒性疾病。如肿颈病、红底板病和肠出血病等。此类病暴发快、死亡  相似文献   

16.
鳖白斑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白斑病及其防治谭北平杨小林(湖北农学院,荆沙434100)温室养鳖由于放养密度大,换水周期长。致使水质较差,很容易暴发疾病。白斑病(又称白点病、毛霉病、白霉病等)是稚鳖养殖过程中一种较常见的疾病。若防治不当,便会导致大量稚鳖死亡。本文结合两个实例,介绍该...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与渔业》2009,(6):25-25
5月病害发生情况根据广东各测报点本月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5月份监测到的主要病害有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溃疡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指环虫、车轮虫、锚头鳋、鳖腐皮穿孔病和白斑病、海水鱼刺激隐核虫和本尼登虫、虾类白斑病、红体病和托拉病等。湛江市报告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比较严重,已有1000多个网箱养殖鱼类发病,死亡的主要是鱼苗,死亡率达到25%。有些地区的石斑鱼刺激隐核虫病发病率达到65%、死亡率达到38%,南美白对虾红体病发病率达到70%、死亡率达到50%,草鱼出血病发病率达到50%。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与渔业》2013,(3):55-55
2~3月份广东省将进入阴雨季节,且可能受寒潮影响,气温变化较大,水生动物病害发病率将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养殖户要加强管理,注意做好养殖鱼类烂鳃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溃疡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斜管虫病、鳖腐皮病、对虾的白斑病、红腿病等病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19.
9月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广东省各测报点本月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8月份监删到的主要病害有鱼类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罗非鱼链球菌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刺激隐核虫病、本尼登虫病、鳖疖疮病和白底板病、对虾白斑病、红体病、桃拉病和不明病因病,  相似文献   

20.
鳖烂甲病的死亡原因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鳖烂甲病的死亡原因及防治方法伍四清,程太平(湖北省沙市市水利局)(湖北农学院养殖系)1991年夏天在湖北荆州地区一养殖场发现一种以腐烂背甲为主要特征的鳖病,我们称之为"烂甲病"。该病的特征是初染病的鳖,在背甲部有少量疣状突起,用刀片划破可挤出淡黄色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