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化学消毒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养殖海水中大肠杆菌菌群数和余氯量为主要指标,以镀有氧化钛、氧化钌等贵金属氧化层的钛板为电极,对浙江嘉善某海水养殖场的养殖水进行电化学消毒试验.结果表明,杀菌率随电流密度和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不同的工艺条件下产氯量与杀菌效果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试验还发现电极的电凝聚作用可以使水体中的部分悬浮物絮凝沉降而使水体变得澄清.  相似文献   

2.
冷水鱼循环水养殖中的低温氨氮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冷水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中的氨氮累积问题,根据低温生物滤器及臭氧催化氧化处理氨氮的特点,设计了冷水鱼工厂化养殖氨氮处理系统并进行了试验。试验基于以臭氧氧化为主、低温生物处理为辅的处理工艺,试验鱼为虹鳟鱼,养殖密度为23 kg/m3,试验水体约为10 m3,试验周期为7 d。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冷水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有关氨氮处理的水质指标要求,处理后的养殖池进水口的水质指标总氨氮≤0.18 mg/L,硝酸盐氮氮≤29.43 mg/L,亚硝酸盐氮氮≤0.1 mg/L;养殖水体氨氮浓度监测表明,臭氧在水中残留低于0.008 mg/L,符合养殖鱼类对水体臭氧浓度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棕点石斑鱼有效的经济养殖模式,在海水池塘中构建网箱进行了养殖试验。放养全长12.42±0.37 cm的棕点石斑鱼鱼种5 000尾,经过11个月的养殖,养成的商品鱼平均体质量达493.35 g,平均全长达31.80±2.03 cm,养殖成活率为91.24 %。同时在网箱外部放养南美白对虾虾苗5万尾,收获成虾2 000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池塘网箱养殖模式,棕点石斑鱼的养殖周期可相对缩短,比港湾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半流水养殖分别缩短7个月和1个月。而在网箱外部放养南美白对虾,可以充分利用养殖水体,净化水质,提高养殖成活率和单位水体的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海水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技术是指通过引入鱼、虾和贝养殖品种,鱼类生活在水体中下层,虾和贝生活在水体下层,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鱼类摄食对虾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降低了水体化学耗氧量。对虾和贝类在埋栖运动和呼吸时,可以增强底泥和水体的气体交换,促进底泥有机物质的氧化和无机盐的释放,提高虾池氮、  相似文献   

5.
<正>一、试验目的由于养殖密度增大,残饵量和动物排泄物的大量积累,消毒剂的定期使用,把水体中有害菌和有益菌都杀死,使养殖环境的菌群平衡遭到破坏,同时由于氧气的  相似文献   

6.
生物—电氧化法去除海水养殖循环水污染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海水养殖循环水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本研究采用曝气生物滤器与电化学阳极氧化组合工艺,考察了不同阳极电势、进水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下系统对氨氮及亚硝酸盐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了微生物与工作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析了电化学反应能耗。在水力停留时间为45 min、1.4 V阳极电压、进水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分别为4.5和1.3 mg/L条件下,生物—电氧化法对氨氮去除率达88.8%,高出对照组7.6%,出水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分别为0.5和0.9 mg/L,COD去除率为88.2%,高出对照组19.4%,平均能耗0.040 kWh/m~3,电极表面微生物生长对阳极电氧化过程有促进作用,微生物功能预测显示实验组硝化功能占比为0.03%,对照组为0.07%。研究表明,生物—电氧化法对海水养殖循环水的污染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具有一定的发展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硅藻是海水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和底栖藻类中的最主要类群,也是鱼类、贝类和虾类的重要饵料生物,在养殖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本文对海水养殖水体硅藻的种类多样性、微型硅藻的分布与作用、硅藻的分类研究、硅藻的营养价值与饵料作用等进行了综述,为丰富硅藻的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动物生产力等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海水养殖废水的排放导致了严重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植物修复海水养殖废水颇具优势。为了考察盐地碱蓬(Suaeda sala)由内陆生境转移到海水生境后的生长情况及对海水养殖池塘水体修复的效果,配制了4种不同富营养化程度的水体,采用水培的方法,测定了碱蓬对水体中COD、BOD5、TN、TP的处理效果及植株体内实验前后TP、TN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净化时间的延长,TN、TP均呈下降趋势,一周后TN浓度维持在1.5~3.0 mg/L;随着水体中TP、TN浓度的增大,碱蓬的处理效果增加,且实验前后碱蓬植株体内TP、TN的含量也随水体中TP、TN浓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着净化时间的延长,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的COD、BOD5呈明显下降趋势。pH值在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修复1周后,各水体均呈弱碱性。由于盐生植物吸收一定的盐离子维持自身的营养需要,水体盐度表现出下降。实验表明,盐地碱蓬从内陆生境转移到海水生境后不但适应了水生环境,也通过根系吸收、根际微生物等作用方式对水中的氮、磷、COD等产生了良好的去除效果,盐地碱蓬修复海水养殖池塘水体具有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9.
周晨光 《海洋渔业》1988,10(1):47-47
<正> 中电技术研究所利用热泵有效地应用于牙鲆养殖.由于热泵控制海水温度,使缩短养殖时间的试验获得成功。试验是在1986年6月在山口县的牙鲆养殖场的水池中进行的,水体为10立方米,养殖体长12厦米的牙鲆1600尾。夏季因养殖水温上升,则利用热泵冷却海水,控制在牙鲆养殖的适温度在22~23℃范围.结果,原来夏季很少摄饵的牙鲆活跃地摄  相似文献   

10.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养殖对象。我国自1978年从国外引入后,进行海、淡水养殖己取得良好效果。我院海水养殖教研室与国营金州盐场水产科,为进一步利用广大盐滩内荒置闲散水体的天然生产力,进行了在盐田贮水池中海水养殖尼罗罗非鱼的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盐地碱蓬(Suaeda sala)由内陆生境转移到海水生境后的生长情况及对海水养殖池塘水体修复的效果,配制了4种不同富营养化程度的水体,采用水培的方法,测定了碱蓬对水体中COD、BOD_5、TN、TP的处理效果及植株体内试验前后TP、TN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净化时间的延长,TN、TP均呈下降趋势,一周后TN浓度维持在1.5~3.0 mg/L;随着水体中TP、TN浓度的增大,碱蓬的处理效果增加,且试验前后碱蓬植株体内TP、TN的含量也随水体中TP、TN浓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着净化时间的延长,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的COD、BOD_5呈明显下降趋势。pH值在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修复1周后,各水体均呈弱碱性。由于盐生植物吸收一定的盐离子维持自身的营养需要,水体盐度表现出下降。试验表明,盐地碱蓬从内陆生境转移到海水生境后,不但适应了水生环境,也通过根系吸收、根际微生物等作用方式对水中的氮、磷、COD等产生了良好的去除效果,盐地碱蓬修复海水养殖池塘水体具有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大肠菌群含量的养殖水体中,通过菲律宾蛤仔对大肠菌群的富集研究,发现菲律宾蛤仔对大肠菌群的富集量随着大肠菌群在养殖水体中含量的升高而增大,推导出的富集量公式为y=0.9254x2+17.366x-123.77。参照CAC、91/492/EEC和NSSP的标准,通过相关换算及与国内标准对比,建议菲律宾蛤仔养殖水体中大肠菌群的安全限量定为≤70cfu/100ml,生食菲律宾蛤仔养殖水体中大肠菌群的安全限量定为≤14cfu/100ml。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甘蔗渣作为载体填料用于海水曝气生物滤池中的可行性,在海水曝气生物滤池中培养生物膜,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海水养殖排放水处理系统。通过监测水体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等水质指标浓度变化,水体游离细菌与载体附着细菌密度变化,评价甘蔗渣载体生物滤池的降解效果。结果显示,以甘蔗渣为载体的生物滤池挂膜所需时间为26 d,挂膜完成后甘蔗渣附着可培养总菌和芽孢杆菌密度分别为3×108cfu/g和7.8×107cfu/g。在处理养殖水体时,生物滤池中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分别控制在0.2 mg/L和0.05 mg/L以下,同时,水体中芽孢杆菌数量由3.3×103cfu/L增加至7×104cfu/L,弧菌数量由4.9×103cfu/L下降至3.1×101cfu/L。研究表明,以甘蔗渣为载体的海水曝气生物滤池能快速有效地完成挂膜,并在海水养殖排放水处理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东山湾海水螺旋藻Spirulina大面积养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东山湾海水螺旋藻Spierulina大面积养殖,分析研究了海水螺旋藻生长与理化因子关系,试验表明,经分离,筛选,驯化,培养的海水螺旋藻适用于东山湾大面积养殖,其产量与水质,水温,养殖池水体深度,封闭程度及硬件设施等有关,海水螺旋藻养殖生产成本较淡水低,且可利用滩涂荒地,少占或不占耕地。  相似文献   

15.
正本试验以黄河鲤鱼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EM菌对黄河鲤鱼苗生长的影响和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试验结果表明,EM菌最佳添加量为6m L/m3~8m L/m3。在此范围内能够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并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含量,稳定水体的p H值,提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对养殖水体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海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养殖模式,也是我国水产养殖支柱产业,主要以养殖虾、蟹等甲壳类为主。近些年发展极为迅速,养殖总产量及面积持续增长。目前我国海水养殖尾水处理几近空白,相关技术研究滞后,管理对策缺失,导致海水养殖海域乃至整个近海海域水体水质恶化,赤潮、病害等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养殖用水资源匮乏,渔业产量和品质下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海水养殖尾水处理与排放  相似文献   

17.
近来我们收到许多《中国水产》读者来信询问有关欧洲鳗海水养殖技术,我们借此简单答复如下:一、海水养鳗和原有养鳗有何不同。原有的养鳗以淡水作为养殖水体,而海水养鳗的概念我们理解为以较洁净的海水作养殖水体,不利用淡水,从黑仔直接养成商品鳗。二、选择什么样的虾池改并欧洲鳗好?欧洲鳗较日本鳗鲡更易感染病虫害,故应选择海水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而又少污染的海区,尽可能避开半咸水的河口处,要求常年盐度5%以上,不受雨涝山洪影响,因为雨涝山洪形成的地面水很容易带进病源体,故半咸水的养殖风险并不减少。虾池堤岸结实无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虹鳟鱼在双层浮球式生物滤器封闭循环式养殖系统中的养殖试验。该养殖系统主要包括射流暴气增氧、沉淀分离和双层浮球生物过滤器过滤,过滤悬浮物能力达到90%,氨氮处理能力达到149~(gm-3.d-1)(在养殖水体15度条件下),利用臭氧催化氧化法完成杀菌、消毒及二次去除氨氮作用。在8个养殖水体为1m~3的养殖池,放养1015尾平均体重240g虹鳟鱼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应用动力为0.75kW、处理能力为20 T/h的BAF—20型双层浮球生物过滤设备进行循环养殖水体的处理。在养殖试验过程中,对养殖水体的pH、DO、COD、悬浮物、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水化学指标进行了监测,并对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水体循环周期为2次/h,换水周期为一次/每两周的条件下COD≤15mg/l、氨氮≤1mg/l、亚硝酸盐≤0.13mg/l、硝酸盐≤24mg/l,经对比养殖试验表明,没有循环鱼池的水体和经过浮球式生物滤器封闭循环系统的循环水体的各项指标具有明显的差别。试验表明浮球式生物滤器封闭循环水系统完全满足虹鳟鱼工厂化养殖生产的要求,确保虹鳟鱼养殖水体的水质和鱼类生长环境,达到良好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大黄鱼鱼苗养殖阶段,寄生性原虫的危害最为严重,以海水小瓜虫为例,从发病到鱼苗大规模死广时间极短,笔者曾进行试验,在小瓜虫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从发现一尾鱼感染小瓜虫到全池暴发小瓜虫病仅仅只有24小时的时间,死亡半可以达到80%。存本文中,笔者根据众多防治小瓜虫的参考文献,总结得出利用硫酸铜来防治小水体(试验鱼养殖池,6米^3水体)中大黄鱼海水小瓜虫的有效浓度,并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20.
温流水小水体鲟鱼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温流水小水体养殖鲟鱼,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放养规格在每尾长10-12cm时,放养密度可达到80-90v/m^2;当放养规格每尾长为30-35cm时,放养密度以50-60v/m^2为宜;鲟鱼的日均增重量随着个体的增重而增加;饲料系数随着鱼体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