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叶菜作为一种特殊的绿色植物,不仅在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作为一种大气-土壤交界的重要环境界面,具备显著消减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生态功能.本研究对杭州市6种常见叶菜叶片不同粒径颗粒物吸附量及叶表微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利用叶菜表征区域大气颗粒物污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生菜Lactuca sativa var.crispa、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 L.杭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var.oleifera、叶用番薯Ipomoea batatas,采用水洗测量法测定植物表面不同粒径颗粒物吸附量,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菜表面的微形态结构,探究叶片表面微形态与颗粒物吸附能力的关系.[结果](1)不同叶菜叶表面对总颗粒物的吸附能力存在差异,以叶用番薯吸附总颗粒物的能力最强((22.62±4.15)μg/cm2),生菜吸附能力最弱(6.46±1.22)μg/cm2).(2)通过比较叶菜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量可知,以叶用番薯对PM>10、PM2.5~10及PM0.2~2.5的能力最强,以生菜吸附PM>10的能力最弱,以杭白菜吸附PM2.5~10能力最弱,以苋菜吸附PM0.2~2.5能力最弱.(3)叶菜叶片以吸附PM>10为主,占总颗粒物质量的75.19%~88.42%,PM2.5~10占总颗粒物质量的7.75%~22.93%,PM0.2~2.5占总颗粒物质量的1.87%~4.19%.(4)通过线性拟合可知,气孔长度、气孔宽度与PM>10质量呈显著性关系,气孔宽度与PM0.2~2.5质量呈显著性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叶菜表征区域大气颗粒物污染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叶用番薯吸附总颗粒物的能力最强,生菜吸附能力最弱.气孔是影响叶菜吸附不同粒径颗粒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市森林公园不同树种吸附大气颗粒物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了解北京城市森林公园内不同树种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能力,筛选出对大气颗粒物有较强吸附能力的绿化造林树种。【方法】选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10个树种,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测算单位叶面积对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2.5和PM1.0)的吸附量,并用扫描电镜获取各树种的叶片表面形态特征。【结果】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对颗粒物的吸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种。其中对TSP的吸附能力较强的是油松和白杄,较小的是紫丁香和毛白杨;对PM10吸附能力较强的是白杄、油松,较小的是紫丁香和毛白杨;对PM2.5吸附能力较强的是白杄、油松,较小的是毛白杨和榆叶梅;对PM1.0吸附能力较强的是白杄、油松,较小的是毛白杨和榆叶梅。【结论】针叶树种中,叶表面存在深浅差异明显的细密沟壑以及密集的气孔、绒毛等更有利于叶片对颗粒物的吸附;反之叶表面较为平滑,无明显起伏,不利于吸附颗粒物。总体而言,叶表面具有大量沟槽、气孔的针叶树种较阔叶树种具有更高的吸附量和吸附能力。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的绿化造林可以优先考虑针叶树种如白杄、油松等。研究结果为揭示不同树种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机理及合理选择公园绿化树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福州市普通公路主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的差异以及植物叶表面显微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能够为福州市公路优良滞尘植物的筛选和公路绿化带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进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福州市为研究地区,以福州市普通公路主要的10种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10个树种的叶片表面微结构,并分四季测定叶片单位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和分布特征.[结果](1)10个绿化树种中大部分树种对粉尘及悬浮颗粒物的滞留量表现为春>夏>秋>冬.不同树种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效果存在显著(P<0.05)差异,综合看来,黄花槐(Sophora xanthantha)的滞尘能力最强,滞尘量和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余树种,小叶榄仁(Terminalia neotaliala Capuron)的滞尘能力也较强.此外,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对粉尘、TSP及PM10的滞留能力较强,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r f.)对TSP、PM10及PM2.5的滞留能力较强,榕树(Ficus microcarca Linn.f.)对粉尘的滞留能力较强;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 St.Hih.)和鸡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 Linn.)的滞尘能力最弱.(2)各树种叶片滞留的悬浮颗粒物中PM2.5和PM10质量占TSP的比例分别为31.24%~72.71%和50.27%~89.15%,实验树种对大气细颗粒物的滞留效果较好.(3)气孔大小和密度与滞尘能力无显著(P>0.05)相关关系,但叶片表面表皮毛、褶皱、沟槽、突起等结构较多的树种滞尘能力更强.[结论]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建设公路绿化带时应该选择滞尘能力强且兼具良好观赏价值的树种,可以考虑选择黄花槐、紫薇、紫叶李等落叶树种和小叶榄仁、榕树等常绿树种进行搭配.  相似文献   

4.
城市中园林植物可作为天然过滤器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其中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的运用尤为广泛.分析红叶石楠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滞留能力及其光合响应,可为城市滞尘树种的选择及后期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通过比较滞尘前后叶片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分析了红叶石楠叶表面及蜡质层对不同颗粒物的滞留量,滞尘叶片光合响应,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红叶石楠吸附sPM100(粒径10~100μm的叶表面颗粒物)质量最大且显著高于wPM100(粒径10~100μm的蜡质层颗粒物).sPM10(粒径2.5~10μm的叶表面颗粒物)与wPM10(粒径2.5~10μm的蜡质层颗粒物)之间、sPM_(2.5)(粒径0.2~2.5μm的叶表面颗粒物)与wPM_(2.5)(粒径0.2~2.5μm的蜡质层颗粒物)之间的质量无显著差异.(2)红叶石楠光合响应特征参数: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效率(Pnmax)、光饱和点(LSP)在滞尘后均显著降低.(3)粗、细颗粒物(粒径0.2~10μm)相较于大颗粒物(粒径10~100μm)对红叶石楠光合响应影响更大,特别是sPM10、sPM_(2.5)以及wPM_(2.5).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树种在单位叶面积上对空气中PM10、PM2.5等颗粒物的吸滞量,可为挑选出更利于吸滞大气颗粒物的树种,降低大气污染程度提供借鉴参考。【方法】以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内7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对植物叶片在自然状态下的PM10、PM2.5的吸滞量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叶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不同试验树种中,对PM2.5的吸滞量均小于对PM10的吸滞量,且单位叶面积吸滞量较小的是毛白杨、榆叶梅,较大的是桧柏、油松。【结论】叶表较粗糙、气孔较多、开度较大的植物吸附颗粒物能力较强。而叶表面光滑、气孔较少或有特殊疏水结构的叶片,颗粒物不易附着,因而吸滞颗粒物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6.
以冬季苏北地区8种常绿乔木(枇杷、石楠、龙柏、桂花、广玉兰、雪松、大叶女贞、香樟)为对象,采用水洗-滤膜法测定叶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PM、PM>10、PM2.5~10、PM2.5)吸滞量,并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叶表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8种常绿乔木单位叶面积的PM、PM>10、PM2.5~10、PM2.5吸滞量分别为0.553 1~3.839 6、0.468 3~3.486 7、0.063 1~0.255 8、0.021 8~0.181 0 g·m-2;PM>10、PM2.5~10、PM2.5吸滞量分别占PM质量的85.68%、9.22%、5.10%;叶片有多条线状突起,皱褶较多,气孔较密集的枇杷、石楠、龙柏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能力较强;叶面光滑平整的大叶女贞、香樟吸滞颗粒物能力较弱;叶面有较厚蜡质层、沟壑较少、气孔密集的雪松对粒径越小的颗粒物吸滞能力表现越优;沟壑投影面积增大能显著提高叶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滞量;保卫细胞面积与PM和PM>10吸滞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气孔密度与PM2.5~10和PM2.5吸滞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沟壑投影面积、保卫细胞面积、气孔密度等叶片微结构是调控冬季8种常绿乔木叶片颗粒物吸滞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品种叶菜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特征,筛选重金属低累积型叶菜品种,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6种叶菜类蔬菜叶片中6种重金属Cd、Cr、Cu、Pb、Ni和Zn含量,分析叶菜累积重金属的空间差异及种间差异,计算其富集系数(BF)、综合积累指数(MAI)及捕获率(CR),并对比清洗前后叶菜叶片中重金属含量。【结果】叶菜叶片中重金属含量存在空间差异和种间差异,以农科院叶菜叶片重金属含量最高,苋菜叶片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其他5种叶菜。富集系数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Cd、Zn、Cu、Ni、Cr和Pb,其中Cd富集系数均值大于1,其他元素富集系数均值均小于1。MAI指数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叶用番薯(4.77)、苋菜(3.78)、生菜(3.33)≈菠菜(3.26)、杭白菜(2.67)≈青菜(2.65)。6种叶菜均表示出对Pb、Cr有较强的捕获率,其中杭白菜对Pb和Cr的捕获率分别高达60.36%和51.19%。通过对比清洗前后叶菜叶片中重金属含量可知,清洗过的叶菜样品中6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未清洗叶菜样品,清洗对叶用番薯中Cr、Zn,青菜和叶用番薯中Pb、杭白菜中P...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常见园林树种叶片表面的微形态结构、吸附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滞留重金属能力,为选择和配置园林树种以改善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垂柳(Salix babylonic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a)、榆树(Ulmus pumila)、紫荆(Cercis racemosa)、国槐(Sophora japonica)、银杏(Ginkgo biloba)、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和白蜡(Fraxinus americana)9个园林树种的叶片进行低温冷冻干燥处理后,采用扫描电镜扫描其表面及滞留颗粒物的形态,以能谱仪测定叶片表面滞留的重金属成分,分析叶片表面微形态结构与滞留颗粒物的关系。【结果】在北京市六郎庄桥区域,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附着在绿化带园林树种叶片上表面,且以吸附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主;不同园林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总数排序为大叶黄杨白蜡紫荆国槐油松银杏榆树垂柳紫叶李;银杏、紫荆和油松叶片表面具有较深且宽的沟槽,大叶黄杨和白蜡叶片表面具有蜡质结构,国槐叶片上表面具有较浅的波浪状突起和较短而稀疏分布的表皮毛,有利于大气颗粒物滞留;除紫荆和油松外,其他树种叶片上表面滞留细颗粒物(PM2.5)的能力明显高于下表面;9个树种叶片上表面的PM2.5/PM10平均值高于下表面。各树种叶片上表面吸附铝、铜、锌、砷和镉等重金属元素较多,吸附钛、铬、镍和铅等重金属元素较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表面滞留的锌含量与铜和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银杏、紫荆和油松叶片表面具有大量较深且宽的沟槽,大叶黄杨和白蜡叶片表面具有蜡质结构,国槐叶片上表面具有较浅的波浪状突起和较短而稀疏分布的表皮毛,均有利于吸附大气颗粒物,可作为滞尘能力较强的绿化树种选用。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近年来重污染天气频发,其中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为颗粒物.基于2013和2014年1~6月PM10和PM25浓度水平、日变规律及PM25/PM10的变化情况,阐述了石家庄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年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4年上半年PM10、PM2.5的日平均浓度均值分别为257、145 μg/m3,相较于2013年分别下降了22.4%和14.7%,达标天数占总观测天数的比值明显提高,表明石家庄地区采取的大气颗粒物减排措施已初见成效.通过对石家庄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的系统分析,为该地区颗粒物污染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游览高峰期千岛湖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千岛湖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选择游客游览高峰期5月、10月晴朗天,对3类游憩地12个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0)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研究了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不同类型游憩地变化规律及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象因子、游客游览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月、10月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粒径颗粒物浓度呈早晚高,中午低的"V"字型,小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PM2.5和PM1.0)呈"L"字形;2)以3类游憩地划分,大气颗粒物浓度从低到高的区域依次为游憩林地、临水休憩地、观景台;3)海拔、温度、气压、湿度对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影响较大;4)千岛湖森林公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游客游览活动关系密切,特别是对大粒径(TSP和PM10)颗粒物的增加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