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白菜地方种质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个大白菜地方种质材料,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总DNA后进行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分析。聚类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0.18时,11份材料可分为二个生态类群,第一类群属于直简类型(交叉性气候生态型),另一类群在0.15时,又分为二个类群,矮桩类型(海洋性气候生态型)和直简与矮桩的过渡类型。同时表明,应用RAPD选择特定引物在同一亚种内不同品种间进行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品种鉴定等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RAPD技术,选用11个引物对19个来自贵州的优质水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1个引物共扩增出159个RAPD标记位点,其中有133(84%)个位点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建立了这些材料的亲缘关系树.表明,选用的水稻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12~0.36,其中地方品种资源被聚为两个类群.但它们与改良的水稻材料(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和两系)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近,遗传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3.
应用RAPD标记分析黑麦属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对黑麦属(Secale L)7个种共12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表明,被测材料间RAPD标记多态性较高。40个随机引物中,有25个引物(占62.5%)的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25个引物共扩增出167条带,其中89条带(占53.2%)有多态性,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10条多态性带,平均3.6条。RAPD标记遗传距离(GD)变异范围为0.1382-0.4512,平均值为0.2712。聚类分析表明,在GD值0.3850水平上,12份材料可聚3类,S.africamum和S.silvestre与其它材料间的遗传分化较大,分别单独聚为一类,其余10份材料则聚为一类。据此认为,RAPD标记可以作为黑麦属物种鉴定的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4.
枇杷主要种类的RAPD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应用14个10聚体随机引物对解放钟、森尾早生、旱钟6号、贵州野生、台湾枇杷、栋叶枇杷、乌脐、白梨、洛阳青、俨糖枇杷、湖北六二等11个枇杷品种或种类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共得到130条扩增带,其中33条为非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程度为74.62%。进行聚类分析,以D1=0.599进行划分时,可将枇杷的11个遗传资源分成栽培和非栽培两个类群。以D2=0.649进行划分时,8个普通种可分为两个类群,即白肉类群和红肉类群,并在DNA分子水平上说明枇杷果肉色泽可作为分类的一个指标。运用RAPD技术为枇杷遗传资源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龙胆种质资源RAPD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RAPD标记对60份龙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价,为龙胆种质资源评价与资源库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RAPD对龙胆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NTSYS-pc软件系统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条引物共得到147条扩增条带,其中96.6%的片断具有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可获得6.6个DNA片断。各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为0.2353.-0.8214,平均值为0.5992。聚类分析表明:利用RAPD标记将60份供试材料全部分开,根据GS平均值将所有材料分为12类,其中有6份材料分别单独聚为1类,有34份材料聚为1类,其余20份材料分别聚为5类。结论所有材料间的Gs值都小于0.83,相似度较低,60份种质问的遗传差异较大,个体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RAPD遗传相似系数划分的类群同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芸芥(Eruca Mill.)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的芸芥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科学的利用。【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欧洲、非洲和亚洲的30份代表性的芸芥(Eruca Mill.)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遗传相似系数计算不同材料RAPD数据的遗传距离矩阵,按UPGMA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聚类。【结果】不同芸芥亚种间表现出比较大的多态性,47个引物共扩增出486条DNA带,其中432条表现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89.0%,来源不同的材料有各自的特征带。30个材料的遗传距离在0.1036~0.4511之间。【结论】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1452处,30个材料可分为7个类群,其中来源于中国的材料为一独立的类群,来源于西班牙及其他国家地区的材料分属另外6个不同的类群。芸芥起源中心的西班牙及其毗邻地区的芸芥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而中国可能是芸芥的次生演化中心。  相似文献   

7.
番茄属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番茄属 9个种的 43份材料进行了 RAPD分析 ,用 2 6条随机引物 (1 0碱基 )共检测到 1 99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1 46个 ,占总扩增位点的 73 .3 6% ,依此进行聚类分析将番茄属分为 4个类群 .遗传丰度、遗传离散度、基因杂合度和 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 ,遗传多样性均有野生类群大于普通番茄类群的趋势 ,说明野生类群中存在着更为丰富的可用于番茄遗传改良遗传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8.
4个群体文蛤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建立的高重复性RAPD优化体系,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4个不同地理群体(广西文蛤Gh、白壳文蛤Gb、山东文蛤S、江苏文蛤J)的个体进行RAPD分析,获得了较好的重复性条带。从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6个引物进行RAPD扩增,结果显示:Gb群体有11条特征带,Gh群体有2条,这些特征性RAPD扩增带可以作为这两个群体的RAPD分子标记;J群体和S群体没有明显特征带,可能预示这两个群体间遗传渐渗导致种质资源趋向同质化;Gh、S、J群体多态比例差别不大,为61.54%-62.86%,而Gb群体仅为33.33%。采用修正后的Shannon多态性指数方程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Gh、S、J群体多态性指数分别为0.189、0.195、0.200、Gb群体仅为0.115。研究结果表明,文蛤不同群体的遗传地理分化明显,Gh、S、J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而Gb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可能预示该群体分布范围较小、群体数量不大,应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Gh与Gb群体为同一栖息地,除壳色和壳形态差异外,遗传多态性差距悬殊,已超出种内变异范围,二者是否为不同种或具生殖隔离的地理亚种,还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籼杂交稻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选用20个随机引物对15个在生产和育种上广泛使用的中籼杂交稻亲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0个引物共扩增出205条带纹,其中多态性带为165条。不同引物的多态性频率有较大差异,但普遍较高,平均达95.33%。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小,在0.1210-0.3913之间,平均0.2455。15个亲本按UPGMA法可明显地分为不育系(I类)和恢复系(Ⅱ类)两类,其中Ⅱ类又分为两个亚类(Ⅱ-1和Ⅱ-2)。类群内和类群间的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内的遗传差异都较小,而且不育系的遗传变异较恢复系小;不育系和恢复系间的遗传距离只有0.2906,而且与恢复系两个亚类间遗传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资源匮乏。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小,这可能是限制当前杂交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增加亲本遗传多样性和扩大亲本间遗传差异是当前中籼杂交稻育种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贵州省22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90个引物中共筛选出18个能够稳定扩增的多态性引物,共产生123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6.83条,聚类分析表明,以相似系数0.670为标准,22份贵州省玉米地方种质可以划分为四大类群。其中以赫498-1为代表的第四大类群中的自交系,与其它3个类群中的自交系间遗传基础较远,可能会形成具有较大潜力的杂种优势模式。用RAPD分子标记揭示的贵州省玉米地方种质具有较为广泛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1.
鸭跖草叶点霉的致病性与dsRNA及 RAPD类群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和纤维素法对鸭跖草叶点霉Phyllosticta commelimecola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和dsRNA进行测定,分析遗传多样性和dsRNA与菌株的致病力的关系.结果表明菌株间存在明显的培养类型和致病力分化现象,菌株的致病力从南到北逐渐减弱.选择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dsRNA测定和RAPD分析,在所测定的菌株中有10个含有dsRNA,2个不含dsRNA,菌株致病力强弱与dsRNA无相关性.通过RAPD扩增和聚类分析,在类间距离15以下可将12个鸭跖草叶点霉分为5个类群.辽宁省和吉林省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近,黑龙江省的菌株与辽宁、吉林的菌株亲缘关系远,同一RAPD类群中表现出相似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不同种源乳白石蒜材料的亲缘关系,利用RAPD标记对乳白石蒜的17份样品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3个多态性较高的引物,扩增出623条DNA带,其中527条为多态带,占84.6%,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18.88条。根据RAPD扩增结果,将乳白石蒜各样品进行聚类,在阈值为0.352时划分为3类。分子聚类结果与原产地和花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选取瓶霉属,外瓶霉属8个种的11个菌株,对其进行RPAD扩增,并用最短距离法和最长距离法两种类间距的计算方法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将11个菌株划分为8个群,分别代表了8个种,其中甄工外瓶霉的2个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大。根据最长距离法还可将11个菌株分成两大类,分别代表了瓶霉属和外瓶霉属,这与传统的形态分类法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RAPD技术是研究瓶霉属,外瓶霉属两属间及属内各菌种间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系统发育分析和RAPD技术对我国南京及周边地区的20株昆虫和植物花螺原体的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位于以16S rDNA序列构建的螺原体系统发育树的Citri-Chry-sopicola-Mirum类群;菌株ZHUF0901和MF0905位于Apis群内,但二者又分为2个不同的分支。利用筛选的34条RAPD引物共检测出66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644个,多态性比率为96.99%。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性系数达到0.6时,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的18株菌可根据螺原体宿主的不同分为明显的3个类群,菌株ZHUF0901与MF0905各为一类。同一时期不同宿主(植物花、蜜蜂以及其他昆虫)中的蜜蜂螺原体Spiroplasma melliferum亲缘关系很近,说明自然界中螺原体可通过水平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5.
甜菜RAPD反应体系优化及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从Mg~(2+)、dNTP、引物、Taq酶和模板5种因素5个水平上对甜菜RAPD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立了适合甜菜RAPD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中含1×Buffer、1.0 mmol/LMg~(2+)、1U Taq DNA聚合酶、0.25 mmol/LdNTP、0.4μmol/L随机引物和25 ngDNA模板。利用优化的RAPD反应体系对38个甜菜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38个品种之间的多态性比较高,变异大。聚类图结果表明,38个甜菜品种遗传距离的变异范围在0.14~0.72。当以遗传距离0.50来划分时,可将38个品种分为两大类,以遗传距离0.40来划分时,又可以把第2大类分为6个亚类。结果显示,RAPD优化体系适合甜菜亲缘关系鉴定。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抗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RAPD技术对42份冬小麦抗旱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100个引物中筛选出了22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221条DNA带.应用SPSS10.0分析软件对供试材料间RAPD标记欧氏遗传距离,并按Av-erage Linkage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2份材料可明显分为6类,第Ⅰ类有32份材料,其中国内材料21份、国外材料11份,分为A、B 2个亚类6个组;其余10份国外材料分属5个类,R2独立构成第Ⅲ类,并最后与其他各类合并,R2与各材料的遗传差异性最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地区芥菜型油菜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中国西南地区丰富的芥菜型油菜资源遗传多样性,为芥菜型油菜资源的保护和育种利用提供有益的数据。【方法】选取以西南地区为主的73份芥菜型油菜资源,分别进行14个随机引物RAPD标记多态性分析结果的聚类分析和15个主要植物学性状量测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RAPD标记多态性分析结果的聚类分析显示为3大类,共15个亚类:四川盆地资源为第1大类,含川东、川南、川北和重庆来源等6个亚类;盆周及盆周高原和云南部分资源为第2大类,分川东南、川西南和川西北来源等4个亚类;云贵高原及长江两岸为第3大类,以贵州、云南来源的资源为主,分贵阳周边、金沙江流域和云南中部来源等5个亚类。植物学性状量测数据的聚类分析显示为4大类,共14个亚类:第1大类以川东南、重庆和云南来源的资源为主,分3个亚类;第2大类以川南、川北、云南和贵州来源的资源为主,分4个亚类;第3大类以贵州、四川来源的资源为主,分4个亚类;第4大类以川西北来源的资源为主,含3个亚类。【结论】西南地区芥菜型油菜资源间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标记多态性分析结果和植物学性状量测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类主要遵循地域和生态环境规律,可分清芥菜型油菜资源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远近;在分子水平上,分类结果可能更深入和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8.
云南双核丝核菌不同融合群菌株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2个随机引物对23个双核丝核菌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结果表明,12个引物共获得210条多态性DNA谱带,多态性检测率为100%。利用UPGMA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分析发现,以遗传距离0.86为阈值,可以将供试的23个菌株分为13个RAPD组,三个测试菌株:Bch-61、SM-18、RY-86的融合群归属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确定。上述结果说明供试的双核丝核菌菌株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下胚轴伤口菌丝接种法在携带抗病单基因的8个大豆品种(系)上,对采自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20个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进行毒性检测,根据抗感反应将其分为6个毒性组。运用22个随机引物扩增供试菌株,共得到151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101个,占66.90%。通过聚类分析计算了各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并产生树状图,发现菌株间存在遗传异质性,病原菌毒性和DNA多态性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RAPD技术对龙眼的95份种质资源和一份荔枝种质资源进行研究。从2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8条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197条带,DNA扩增带的多态性为100%,这表明96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丰富性。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RAPD表型数据矩阵进行分析。根据欧氏距离(ED)法计算各样品间的遗传距离,采用UPGMA(类平均法),进行分析,建立亲缘关系聚类树状图。结果表明,RAPD标记能在分子水平揭示龙眼的遗传背景与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