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功能群间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集34种植物的叶片,选取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体积(leaf volume,LV)、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pecifi c leaf area,SLA)、叶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LCN)、叶磷含量(lea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LPC)和氮磷比(N∶P)7个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T与其它功能性状之间不相关,LV只表现出与SLA呈负相关关系,SLA与LDMC呈负相关,SLA与LCN、LPC呈正相关,LCN与LPC呈正相关,LCN与N∶P呈正相关;方差分析表明,LT、LV和LPC在不同生活型间差异不显著,其它4个指标均有显著差异;LDMC、LCN、LPC和N∶P在不同的系统发育类群间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高寒沙区主要灌木叶片功能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川西北高寒沙区金露梅、高山绣线菊、窄叶鲜卑花、康定柳、沙棘等5种主要灌木植物叶性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5种灌木叶片结构功能性状的差异,相关性以及与其他地区叶片结构功能性状的差异,探讨该地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该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种灌木的叶片厚度(LT)和比叶面积(SLA)平均值差异大都显著,金露梅和康定柳的SLA显著低于其余3种灌木,金露梅叶组织密度(LTD)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余4种灌木,除沙棘外,其余4种灌木间叶干物质含量(LDMC)平均值差异均不显著。叶片各功能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SLA与LDMC、LTD、LT在显著负相关,LDMC与LTD、LT呈显著负相关。川西北高寒沙区5种灌木植物的SLA总体上明显低于北京东灵山、广西大明山、湖北神农架研究点植物的SLA,LT明显高于北京东灵山、广西大明山、湖北神农架研究点植物的LT。由此可得出:川西北高寒沙区5种主要灌木中金露梅和康定柳对干旱贫瘠的沙化土地的适应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植物叶功能性状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选取7个不同地点(辽宁、内蒙、北京、山西、陕西、青海)天然油松林内的主要植物叶片,选取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叶N含量(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LNC)、叶P含量(lea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LPN)、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CHC)5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在降水梯度下(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 000 mm),SLA可以作为体现地区间油松群落差异的叶功能性状,并且与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2)降水量的变化对植物的叶功能性状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程度与变化趋势不同,并且不同叶功能性状对降水梯度的响应方式不同;(3)在降水的梯度下,叶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化与种间变化趋势除LDMC外都存在差异,表明同一叶功能性状其在种内变化趋势与在种间变化趋势之间没有显著联系,叶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化与种间变化趋势与研究物种和研究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4.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于生长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是植物采取不同生态策略适应环境的表征.植物功能性状的适应和生存策略研究,对干旱半干旱区脆弱草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具有生态指示.本研究以荒漠草原放牧和围封条件下的灰钙土和风沙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数据、植物叶片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  相似文献   

5.
不同光环境下6种常绿阔叶林树种苗期的叶片功能性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光环境(旷地、林窗、林下)下缙云山常绿阔叶林6种常见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不同演替阶段物种的叶片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光照较弱的林窗和林下,树种的比叶面积(SLA)、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N:P比显著高于光照充足的旷地,叶干物质含量(LDMC)变化趋势与SLA相反,叶片磷含量(LPC)在3种光环境下无显著差异;2)演替前期种具有较高的SLA,LNC和LPC,而演替后期种的LDMC和N:P比显著高于演替前期种.随光照的减弱,演替前期种的LPC无显著差异,而演替后期种则呈下降趋势;3)在3种光环境下,LNC与LPC,SLA正相关,LDMC与LPC,LNC,SLA负相关,N:P比与LPC负相关,而与LNC无显著相关性.随光照的减弱,SLA-LDMC,LPC-N:P及LNC-LPC性状关系沿共同斜率或Y轴截距发生了显著的变异,表明研究材料主要通过增大SLA,LNC及维持较高的N:P比来适应低光环境,不同演替阶段物种适应策略不同;叶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沿光资源梯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分布在天山北坡的7种野生果树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比叶面积( SLA)、木材密度、叶片厚度、茎皮厚度及根、茎、叶器官的N,P,K含量等功能性状指标,分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7种野生果树幼苗各项功能性状测定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新疆野苹果木材密度最小,酸枣木材密度和比叶面积均最大,但叶片厚度和茎皮厚度均最小,胡桃比叶面积最小,但茎皮厚度最大;SLA与叶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树种的根、茎、叶器官的N,P,K含量,除茎P含量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均差异显著(P<0.05);酸枣和新疆桃的根、茎、叶器官N,P,K含量均相对较高,辽宁山楂和胡桃各器官养分含量均相对较低.7个树种的叶N含量平均为28.4 mg·g-1,较报道的国内外陆地植物叶片N含量平均水平高,叶P含量平均为2.20 mg·g-1,也相对高于国内陆地植物叶片P含量平均水平,近似于全球平均水平;新疆桃和酸枣的养分利用率较低,辽宁山楂和胡桃的养分利用率较高,其他3个树种居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毛竹和杉木叶功能性状变化规律,探索毛竹林扩展过程中毛竹和杉木叶片的适应特性和生存对策,为毛竹林合理调控与生态经营提供依据。【方法】沿毛竹向杉木林扩展方向设置3个10 m×50 m调查样带,每一样带平均划分为10个5 m×10 m样方,在每个样方内选取不同年龄的标准毛竹和杉木,选取叶片测定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及叶片中碳(C)、氮(N)、磷(P)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结果】1)毛竹与杉木比叶面积(除Ⅰ度竹)与毛竹比例呈负相关关系,干物质含量与毛竹比例呈正相关关系。Ⅰ、Ⅱ、Ⅲ和Ⅳ度平均比面积分别为291、215、207、213 m~2·kg~(-1),平均干物质含量分别为0.38、0.40、0.42、0.42 g·g~(-1),均显著高于杉木(115 m2·kg~(-1)与0.34 g·g~(-1),P0.05)。2)Ⅰ度竹和Ⅳ度竹叶片N、P含量随着毛竹比例增加呈增加的趋势,Ⅱ、Ⅲ度竹和杉木叶片N、P含量呈降低的趋势。Ⅰ、Ⅱ、Ⅲ和Ⅳ度竹平均叶碳含量分别为46.5%、46.1%、45.5%和46.0%,氮含量分别为27.6、22.3、21.7和20.8 g·kg~(-1),磷含量分别为1.6、1.4、1.2和1.2 g·kg~(-1)。其中,毛竹叶氮、磷含量显著高于杉木(分别为13.6和1.0 g·kg~(-1))。3)毛竹SLA,LDMC与叶C、N、P含量,C∶N,N∶P等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毛竹叶片具有比杉木叶片更高的SLA和叶N、P含量,且其向杉木扩展过程中,不同年龄毛竹的SLA,LDMC与叶C、N、P含量及C∶N,N∶P等叶功能性状采取的适应策略不同,具有互补效应,能够比杉木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8.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典型脆弱区,过去开展了种植桉树林为主的植被恢复,但其生态效应评价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元谋干热河谷本地典型物种坡柳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桉树林和自然群落2个不同类型的群落中,测量了坡柳的比叶面积(SLA)和叶片饱和水分亏缺(WSD)等9项植物功能性状指数以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WSD、LRWC、LDMC、LMP等功能性状指标以及土壤水分含量都表征出在人工桉树林的生境更加干旱;(2)桉树林下坡柳的LA、LT以及SLA增大,LD减小,这些指标的增大并不利于物种耐受干旱环境。本研究表明,生长于人工桉树林下坡柳的生境更加干旱,且产生了不耐旱的性状,对其生长极其不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种植年限中间锦鸡儿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的差异性,为中间锦鸡儿响应干旱区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6、25、34和46 a 4个不同种植年限中间锦鸡儿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种植年限中间锦鸡儿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种植年限中间锦鸡儿叶片形态功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46 a中间锦鸡儿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显著高于16、25、34 a (P<0.05),比叶面积(SLA)显著高于16、34 a(P<0.05),叶长(LL)、叶宽(LW)、叶片鲜质量(LFW)、叶片干质量(LDW)、叶面积(LA)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整体表现出25 a>34 a>16 a>46 a的生长趋势;中间锦鸡儿叶片形态功能性状变异系数为7.57%~46.98%,其中16 a中间锦鸡儿的LFW、LDW、LA和SLA变异系数最高。叶片结构功能性状中,46 a中间锦鸡儿叶片VB与USA显著低于34 a(P<0.05),与16、25 a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表皮气孔密度的变异程度较大,UEH与LE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  相似文献   

10.
植物叶片的性状是植物功能性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叶片的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机制。车桑子是植被恢复工程中常见植物,本文以元谋两个海拔不同地区(海拔2 000m和海拔1 100m)的车桑子叶片为实验材料,测定其电解质渗透率、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含水率,比较分析以上各功能性状在不同海拔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拔2 000m和海拔1 100m处车桑子叶片的电解质渗透率(PEL)分别为39.96%和32.67%,叶干物质含量(LDMC)分别为597.41kg/m~3和463.39kg/m~3,比叶重(LMA)分别为118.74g/m~2和105.35g/m~2,叶片厚度(LT)分别为0.20mm和0.23mm,叶片含水率(LWC)分别为52.64%和56.55%。随海拔的升高,车桑子叶片PEL有增加的趋势,LWC有减小的趋势,海拔2 000m处的车桑子叶片LAM、LDMC比海拔1 100m车桑子叶片高,LT比海拔1 100m车桑子叶片低。海拔1 100m处的车桑子叶片抗旱性和抗寒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是功能生态学中广泛使用的功能性状,结合最新已公开发表的植物叶片SLA指标与其环境适应策略方面的文献成果,总结了叶片SLA性状可塑性、变异性、LA估计模型与SLA值计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以丰富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北京西山主要森林群落叶功能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叶氮浓度、叶磷浓度、叶绿素含量、叶片氮磷比6个叶功能性状,对北京西山9个主要林型不同生活型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群落草本干物质含量较低;随着演替的进展,叶干物质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而比叶面积则呈上升趋势;氮磷比与演替进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其生理变化可反映不同生境下植物适生策略。探究塔里木河下游不同生长阶段的胡杨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与树形因子的关系,以期为荒漠河岸林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筛选的10个叶功能性状指标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变异系数介于10.7%~39.6%之间;其中叶干重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厚度变异系数最小。幼树、中树、成树和老树叶功能性状间均存在相关性,即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叶面积、叶鲜重、比叶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片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树形因子对叶功能性状变异的共同解释量为79.33%,其中,枝下高、树高和冠幅是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枝下高对叶功能性状的正效应最为明显。总之,树形因子对胡杨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显著,不同生长阶段的胡杨通过叶片多个功能性状的协调和权衡分配来适应荒漠恶劣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荒漠植物对极端干旱环境的响应,对额济纳绿洲胡杨5个叶功能性状及其对水土异质性的响应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胡杨叶功能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幅度,变异系数最大的为比叶面积;比叶面积与叶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叶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是反映胡杨适应干旱环境的关键指标;地下水与土壤含水率对胡杨叶性状解释率最高,表明水分是胡杨叶性状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分水措施对胡杨种群进行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红花檵木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以及各功能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红花檵木植物功能性状对不同光照条件的响应及其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以期为红花檵木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科学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光照与红花檵木叶面积、比叶面积和茎比密度呈负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叶片厚度、当年生枝条长度、枝干物质含量呈正相关,不同光照条件条件下比叶面积、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当年生枝长等指标差异显著.光照条件对红花檵木各功能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有影响,从全日照到半阴的光照条件,红花檵木功能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增强.在半阴的光照条件下,具有大叶片的植株,叶片较薄,当年生枝条较长,干物质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6.
以毛竹、黄槽毛竹、花毛竹、厚壁毛竹、金丝毛竹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不同年龄立竹间叶功能性状特征,筛选主要叶功能性状指标,并探究影响毛竹及其变种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毛竹及其变种叶功能性状存在差异,而竹种比年龄(1、3、5 a)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程度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毛竹及其变种叶功能性状的主要指标为叶全氮、叶全磷、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比叶面积、叶含水量;叶全碳、叶全氮、叶全磷、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叶面积、叶厚度、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含水量、叶组织密度均与土壤养分呈显著相关。毛竹及其变种叶功能性状受土壤有效磷、全磷、碱解氮、有机质、全钾、速效钾含量的共同影响,其中有效磷、全磷、碱解氮含量是影响其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因子。叶养分元素(全氮、全磷)、叶绿素、叶形态性状(比叶面积、叶含水量)可作为毛竹及其变种筛选的主要叶功能性状指标,毛竹及其变种通过多性状间的功能协调形成最佳功能组合进而使其自身适应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7.
研究通过对两种藤本植物叶片的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厚度、气孔参数和叶脉密度的测定来分析不同季节下植物叶片的性状差异以及其性状之间的联系,为探讨植物叶片性状对环境适应的可塑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藤本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两种藤本植物叶片各性状随着季节变化呈现显著差异(P<0.5),季节变化对五叶地锦的影响大于爬山虎。两种植物的叶面积和叶厚度均夏季为最高;五叶地锦叶片气孔长度和气孔密度随季节变化先减小后增大;爬山虎叶片气孔长度随季节变化逐渐增大,气孔密度先减小后增加,春季气孔密度最大;叶脉密度均为春季最大,夏季和秋季逐渐降低。(2)两种植物叶片各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显著性因品种和季节变化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新疆杨、毛白杨、银中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饱和鲜质量、干质量及叶面积,分析了3种杨树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的差异,探讨了3种杨树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叶面积、叶宽、叶周长、叶形指数为毛白杨银中杨新疆杨,叶长、叶长宽比为银中杨毛白杨新疆杨。3种杨树之间的比叶面积(SLA)与叶干物质含量(LDMC)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银中杨、毛白杨、新疆杨比叶面积分别为(21.232±2.105)、(19.080±1.826)和(13.347±0.824) m2·kg-1,叶干物质含量分别为(249.007±14.743)、(273.814±23.336)和(299.431±6.011) mg·g~(-1)。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两者呈幂函数关系(y=ax-b)。干质量与叶面积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两者呈幂函数关系(y=axb)。干质量与比叶面积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两者呈线性函数关系(y=-ax+b)。新疆杨适应性优于毛白杨、银中杨,建议今后该区防护林体系的更新可优先选择新疆杨。  相似文献   

19.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对黔中岩溶区天然次生林灌草阶段、灌木林阶段、乔木林阶段的主要优势植物展开调查,按照植物光适应、生活型及叶习性不同功能类群的划分方法,研究分析了主要优势植物叶片C、N、P、K养分元素及其各组分配比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植物叶片OC、TN、TK、TP含量依次为511.35±34.16mg/g、18.27±4.33mg/g、11.30±3.87mg/g、1.41±0.54mg/g,除TN与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外,其余各元素间均未达极显著水平;(2)植物叶片OC和TP含量随着灌草丛—灌木林—乔木林正向演替呈逐渐降低趋势,TK和TN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除灌草丛阶段的植物叶片OC含量显著高于乔木林(P0.05)外,其余未达显著水平;(3)不同光合特性功能类群间植物叶片OC、TN、TP、TK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植物叶片OC和TP含量为灌木树种乔木树种,TK和TN为乔木树种灌木树种、落叶型常绿型。研究区植物叶片具有较高有机物含量和C蓄积能力,植物生长受到N、P共同限制,富足的K含量可能是植物适应严酷生境和N、P养分限制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簕竹属5个竹种雨季光合特性与叶片形态结构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簕竹属5个竹种雨季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探究热带地区不同竹种雨季光合能力差异性,掌握不同竹种栽培特性,为竹种高效培育及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岛簕竹属5个竹种作为研究材料,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日变化、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分析不同因子的影响及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光合作用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竹种之间净光合速率存在较大差异,5个竹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呈现“双峰”曲线;2)各竹种光响应曲线在5—6月净光合速率较高,8—10月净光合速率较低,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之间存在差异;青秆竹、粉单竹Pmax、LSP值高、Rd值低,光合能力较强;3)5个竹种CO2响应曲线均在5—8月净光合速率较高,9—10月净光合速率较低;相较于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CO2饱和点(CSP),CO2补偿点(CCP)、光呼吸速率(Rp)、羧化速率(CE)之间存在差异;4)雨季中5个竹种Pn主要受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温(Ta)、光合有效辐射(PAR)、胞间CO2浓度(Ci)、大气CO2浓度(Ca)等因子制约;5个竹种叶片形态结构性状研究表明:佛肚竹、黄金间碧竹叶面积(LA)显著高于青秆竹、崖州竹、粉单竹(P<0.05),佛肚竹、青秆竹、黄金间碧竹叶厚度(LT)显著高于崖州竹、粉单竹(P<0.05),比叶面积(SLA)则相反;而5个竹种叶干物质含量(LDMC)差异不显著(F=0.691,P=0.615),不同竹种Pmax、Amax与LA、LT、LDMC、SLA相关性有所差异,与LA相关性较大。【结论】簕竹属5个竹种光合特征参数与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不同,竹种生理特性与叶片形态结构性状存在一定相关性。在竹类植物保存与利用中,叶面积可作为竹类植物筛选的主要性状指标。在园林配置中,青秆竹栽培区域较广、佛肚竹栽培区域较窄、崖州竹可在阴生条件下栽培、粉单竹适宜光照充足地区生长、黄金间碧竹介于青秆竹与崖州竹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