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放射免疫法测定意大利蜜蜂三型蜂不同生长阶段蜜蜂和王浆中雌二醇(E2)、睾酮(T)、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含量,研究其变化规律及其与生殖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1)3-5日龄工蜂幼虫E2含量极显著低于4-5日龄蜂王幼虫,工蜂幼虫T含量显著高于E2,而蜂王幼虫E2含量高于T;无王环境的出房工蜂,第3天时E2、T、LH含量显著升高;哺育蜂E2含量显著升高,采粉蜂E2、T含量较哺育蜂显著下降;12日龄赵冬蜂E2、FSH含量极显著高于哺育蜂;4日龄蜂王幼虫E2、T、FSH、LH含量均达到蜂值,从出台至性成熟蜂王E2、T、LH含量显著升高,性成熟蜂王E1含量高于T;4日龄雄蜂幼虫至出房各阶段T含量均高于E2,并在5日龄幼虫和11日龄蛹时T含量出现2个峰值,分别正值雄性生殖器官生成和精子发生期。(2)蜂王浆中E2含量显著高于哺育蜂,而T含量显著低于哺育蜂;哺育不同日龄蜂王幼虫的王浆中E2、T含量显著高于蜂王幼虫,而FSH含量却极显著低于虫体,且王浆中E2含量显著高于T。  相似文献   

2.
【目的】蜜蜂幼虫在饥饿状态下会通过释放特定信息素来向外界传递饥饿信号,称为蜜蜂幼虫饥饿信息素(hunger pheromone)。论文旨在研究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蜂王与雄蜂幼虫饥饿信息素化学成分及在幼虫体内的生物合成通路,明确蜜蜂幼虫与成年蜂之间的化学信息素交流机制。【方法】采集2日龄与4日龄西方蜜蜂蜂王与雄蜂幼虫及其食物,将其分为饥饿组、饲喂组与纯食物组。饲喂组幼虫平躺在预先准备好的食物表面,饥饿处理组则不提供食物。所有样品分别放入20 m L密封采样瓶中并在35℃条件下放置45 min。利用Needle trap技术从样品瓶中采集10 m L气体,富集气体中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在气质联用进样口以250℃高温将富集的化学物质解离,并通过气质联用技术分析鉴定蜂王与雄蜂幼虫饥饿信息素。同时,采用RNA-Seq技术分析饥饿信息素在蜂王与雄蜂幼虫体内的生物合成通路及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从蜂王与雄蜂幼虫中分别分析鉴定出10种与9种信息素,其中蜂王幼虫含有一种特有的幼虫信息素——2-庚酮,且在蜂王食物中含量最高。E-β-罗勒烯在蜂王与雄蜂幼虫各饥饿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饲喂幼虫组与食物组,表明蜂王与雄蜂幼虫均以E-β-罗勒烯为其饥饿信息素。2日龄蜂王与雄蜂幼虫饥饿组E-β-罗勒烯含量均差异不显著,但4日龄蜂王幼虫饥饿组E-β-罗勒烯含量显著低于雄蜂幼虫组。其余8种信息素为肉豆蔻酸、棕榈酸、甲基棕榈酸脂、硬脂酸、棕榈油酸、十五烷酸、乙酸与乙酸乙酯,均未出现饥饿组高于其他两组的规律。其中乙酸乙酯与乙酸在食物组与饲喂组含量高于饥饿组,推测其可能来自于幼虫食物。RNA-Seq结果表明蜂王与雄蜂幼虫通过甲羟戊酸途径由乙酰辅酶A从头合成E-β-罗勒烯。发现Geranylgeran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like与Farnes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等9个基因参与该通路,但在饥饿组与其饲喂组幼虫中表达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蜜蜂蜂王与雄蜂幼虫利用E-β-罗勒烯作为其饥饿信息素乞求食物,并且在体内从头合成E-β-罗勒烯。工蜂利用2-庚酮标记蜂王幼虫,但未对雄蜂幼虫进行标记。  相似文献   

3.
2种蜜蜂对新疆温室草莓的授粉行为和授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温室中环境因子对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2种蜂的活动规律,比较2种蜂对日光温室草莓的授粉行为及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蜂访花行为和传粉效果不一样,温度是影响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出巢的最重要因素,光照强度和湿度对蜂的出巢影响不大;地熊蜂日工作时间显著长于意大利蜜蜂(P0.05),出巢温度和授粉温度极显著低于意大利蜜蜂(P0.01);地熊蜂授粉的草莓维生素C含量极显著高于意大利蜜蜂授粉的草莓(P0.01),还原性糖和总酸差异不显著。地熊蜂更适合为日光温室草莓进行授粉。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蜜蜂中,甲基棕榈酸酯(MP)、甲基油酸酯(MO)、甲基亚油酸酯(ML)和甲基亚麻酸酯(MLN)是重要的封盖信息素成分,它们触发成年工蜂对幼虫的封盖行为。本研究旨在比较封盖信息素化学成分在不同封盖时期的东方蜜蜂(Apis cernana)工蜂与雄蜂幼虫体内的含量,并分析其在幼虫体内的生物合成通路,进一步探索蜜蜂幼虫与成年工蜂之间的信息素交流机制。【方法】以中华蜜蜂(Apis cernana cernana)为实验材料,分别取未封盖、正在封盖和已封盖的工蜂与雄蜂幼虫,利用GC/MS分析技术,比较4种封盖信息素成分在不同封盖时期的工蜂与雄蜂幼虫体内的含量;同时利用RNA-seq技术对不同封盖时期的工蜂与雄蜂幼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其基因表达差异,并根据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推测封盖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通路。【结果】在工蜂幼虫中,4种封盖信息素成分在正在封盖和已封盖幼虫体内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未封盖幼虫,其中MP和MO的含量均随幼虫日龄增长而显著增加,而ML和MLN的含量在正在封盖和已封盖幼虫体内差异不显著;在雄蜂幼虫中,4种信息素成分含量均随日龄增长而增加,且已封盖幼虫的信息素含量显著高于未封盖和正在封盖的幼虫。对工蜂与雄蜂3个封盖时期幼虫的基因表达量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分别从3个比较组中获得4 299和3 926个差异表达基因,并且在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分析中分别获得152和130个KEGG通路。根据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结果,推测出东方蜜蜂工蜂与雄蜂幼虫可能利用乙酰辅酶A合成MP、MO、ML和MLN的生物合成通路以及11个调控候选基因,并发现该生物合成通路与西方蜜蜂相同。【结论】东方蜜蜂工蜂幼虫与雄蜂幼虫在被封蜡盖的关键阶段增加了MP、MO、ML和MLN的释放量,进一步验证了它们是与蜜蜂封盖行为相关的信息素,并且推测这些信息素可能是在相关基因的调控下由乙酰辅酶A从头合成,而东方蜜蜂幼虫与西方蜜蜂幼虫可能利用相同的生物合成通路进行信息素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黄唇蜾蠃蜂蜂毒中的蛋白质组分,发现SDS-PAGE可以分离出5条主要的蛋白质带.酶活力分析显示,黄唇蜾蠃蜂蜂毒和已研究过的其他胡蜂蜂毒一样,也具有透明质酸酶和磷脂酶A的活性,但蜂毒中没有检测到酯酶、磷脂酶C和酚氧化酶活性,也不含有酚氧化酶抑制因子.由此推测,黄唇蜾蠃蜂的蜂毒仅具有较弱的过敏活性.利用寄主斜纹夜蛾幼虫进行生理学活性分析证实,体腔注射黄唇蜾蠃蜂蜂毒不能引起寄主昆虫的麻痹反应,但脑部注射一个毒腺当量的蜂毒就会引起所有受试个体产生麻痹反应,但用胰蛋白酶处理后,蜂毒即失去麻痹活性.表明:黄唇蜾蠃蜂蜂毒的麻痹活性依赖于其蛋白质组分,而活性组分的作用靶标位于寄主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水温骤降后(A组(25→22℃)、B组(25→19℃)、C组(25→16℃)、对照组(25℃))6、24 h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 ei血清中一氧化氮(NO)的浓度、一氧化氮合成酶(n 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活性以及溶菌酶活力的变化,并在水温变化后24 h用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 olyticus对对虾进行人工感染,以评价凡纳滨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水温骤降后6 h,各试验组对虾血清中NO浓度、NOS活性、溶菌酶活力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水温骤降后24 h,B组对虾血清中NO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两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B组对虾血清中NOS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对虾血清中的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用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对虾的死亡率C组为58.3%,与对照组(33.3%)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水温大幅度急剧下降后,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的NOS活性、溶菌酶活力下降,因而导致凡纳滨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敏感性升高。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方品种猪与外来猪生长速度差异明显。鉴于精氨酸对仔猪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本研究选用14日龄哺乳的宁乡猪、湘西黑猪、蓝塘猪、巴马香猪、环江香猪和长白猪各12头,公、母各半,前腔静脉采血,离心分离血清,测定其中游离精氨酸和一氧化氮(NO)的浓度;采集肠道、肌肉、肝脏和肾脏等组织,测定其中的游离精氨酸浓度和NO合成酶(NOS)活性以及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NAGS,内源性精氨酸合成限速酶)mRNA的绝对表达量。结果表明,长白猪的血清精氨酸浓度显著高于(P<0.05)其他地方品种猪,血清NO浓度高于(P>0.05)其他地方品种猪;各品种猪空肠前段和肝脏中的NOS活性最高,肾脏中的NOS活性最低;长白猪的空肠前段NOS活性仅低于宁乡猪,肝脏NOS活性仅高于环江香猪;在各个组织均检测到NAGS mRNA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肠道和肝脏中的表达水平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品种哺乳仔猪血清精氨酸和NO浓度、3种主要组织游离精氨酸含量和NOS活性以及12种组织中NAGS基因的表达谱差异,为解释不同品种猪的生长表型差异提供了营养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墨胸胡蜂(Vespa nigrithorax Buysson)在福州一年发生4—5代,3—5月是越冬蜂王开始单独营巢、产卵、哺育第1子代的时期,为防治的最佳期,8—9月(第3代)开始出现雄蜂,越冬王被交替,巢内开始多工产卵繁殖,群势逐日壮大.10—12月(第3—4代)群势趋于高峰期,并于巢上方出现多个巢口.墨胸胡蜂卵期5d,幼虫期9d,蛹期13d,成虫寿命3个月以上。1月底授精雌蜂开始离巢集结越冬,越冬期2个月左右,以“毁巢灵”处理侵袭蜜蜂的胡蜂,可达到毁巢效果,毁巢效果与用药时期、胡蜂巢大小、巢口数日和位置以及敷药蜂归巢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意大利蜜蜂生长发育的适宜蛋白供给水平及蛋白水平对幼虫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无病的本地意大利蜜蜂30群,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群蜂)进行对比试验。其中1组饲喂油菜花粉,为对照组;其它5组分别饲喂人工配制的蛋白水平为15%、20%、25%、30%和35%的试验日粮作为试验组。【结果】在试验期间,日粮蛋白水平对蜂群群势变化无显著影响(P>0.05);蜂卵孵化率和幼虫化蛹率均表现为蛋白水平35%组显著高于15%组(P<0.05);幼虫体蛋白含量以蛋白水平30%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15%组和20%组(P<0.05);随日粮蛋白水平的升高,幼虫虫体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但虫体内丙二醛含量随之显著降低(P<0.05)。【结论】日粮蛋白水平在15%—35%时,蜂群群势未受到显著的影响;日粮蛋白水平为30%—35%时,蜂卵孵化率、幼虫化蛹率和机体抗氧化活性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对宰后牦牛肉品质的影响,为牦牛肉品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5岁去势甘南牦牛肉为材料,取其背最长肌,剔除筋膜、脂肪等,切成大小均匀的薄片(8 cm×8 cm),用20 G针均匀穿刺,分别采用去离子水(对照组)和1、10、100 mmol·L -1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在4℃条件下1﹕1(V/m)浸泡肉样1 d,然后在4℃条件下成熟,测定成熟期间(0、1、3、5和7 d)NOS活性与一氧化氮含量、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pH、色度等指标。【结果】NOS抑制剂处理后的牦牛背最长肌NOS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降低,成熟第7天时,处理组的NOS活性分别比对照组低30.9%、43.6%、74.7%,一氧化氮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低4.7%、12.5%、21.5%。处理后的牦牛肉pH显著降低,第7天时,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低0.8%、5.7%、15.2%,其中10和100 mmol·L -1 NOS抑制剂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显著降低了牦牛肉羰基含量,成熟第7天时,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低4.1%、19.0%、22.2%。此外,处理组MFI显著上升,成熟第7天时,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低31.1%、23.3%、9.6%。处理组牦牛肉总巯基含量显著上升,第7天时,对照组比NOS抑制剂处理组分别低3.2%、3.7%、2.7%。成熟过程中,NOS抑制剂处理使肉色a *值显著降低,肉色L *值显著升高,第7天时,处理组的肉色a *值分别比对照组低7.1%、40.2%、30.7%,肉色L *值分别比对照组高1.1%、2.0%、1.1%。【结论】一氧化氮促进宰后牦牛肉蛋白质氧化,抑制牦牛肉嫩化,使肉色L *值降低,a *值升高,对宰后牦牛肉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而NOS抑制剂能降低肌肉中NOS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饲粮中α-亚麻酸的添加水平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幼虫抗氧化活性和免疫能力的影响。【方法】移取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1 2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8只;其中1组为对照组,饲喂不添加α-亚麻酸的基础饲粮,4组为处理组,分别饲喂α-亚麻酸添加水平为0.02%、0.04%、0.06%和0.08%的饲粮。按照室内蜜蜂幼虫饲养方法,将1日龄幼虫用移虫针移至温度适宜的加入200 μL饲粮的24孔细胞培养板内,培养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33℃,相对湿度55%),试验期间每天更换饲粮。饲养至第6天末或第7天初,幼虫开始有直立或排便现象时,将幼虫转移至提前铺好灭菌纸的24孔细胞培养板内准备化蛹。从饲养第1天开始,每天检查并记录幼虫和蛹的死亡数量,并将死亡个体及时移除,直至未死亡的蛹全部羽化新蜂,记录成功化蛹和羽化新蜂个体数量,统计幼虫化蛹率和羽化率。各组分别取5、6和7日龄幼虫测定抗氧化、免疫、脂质代谢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饲粮中α-亚麻酸的添加水平为0.02%和0.04%时,化蛹率和羽化率显著高于与其他处理组(P<0.05),而工蜂幼虫血淋巴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中α-亚麻酸的添加水平为0.04%时,工蜂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饲粮中α-亚麻酸的添加水平为0.02%、0.04%和0.06%时,6日龄工蜂幼虫的溶菌酶(lysozyme)和酚氧化酶(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中α-亚麻酸添加水平为0.04%时,6日龄工蜂幼虫脂肪酸合成酶(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粮中α-亚麻酸添加水平为0.04%时,5和7日龄工蜂幼虫lysozymePO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但饲粮中α-亚麻酸添加水平为0.08%时,lysozyme相对表达量会显著降低(P<0.05)。【结论】α-亚麻酸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抗氧化活性和免疫能力有一定影响,幼虫饲粮中α-亚麻酸适宜添加水平为0.02%—0.04%。  相似文献   

12.
天然蜂粮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蜂粮是蜂群中幼虫和幼蜂的食物,也是幼虫发育过程中的全价营养来源,同时也是供人类食用的蜂产品,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目前因生产技术的制约导致不能市场化。本论文旨在研究如何快速生产优质的天然蜂粮,为天然蜂粮的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蜜蜂贮粉生物学原理设计一种能快速生产天然蜂粮的装置——天然蜂粮生产器,包括贮粮器和脱粮器,并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为试验材料,研究天然蜂粮生产器在蜂群中使用的可行性。在白莲花期,选取5个强势相当的继箱群作为试验蜂群,分别将贮粮器放入每个试验继箱群巢箱内,待蜂粮酿制为成熟蜂粮后将其从蜂群提出,利用脱粮器将蜂粮生产出来(贮粮器蜂粮);在相同蜂群利用脱粉器分别收集新鲜白莲蜂花粉(新鲜蜂花粉);同时从蜂群中提出贮有成熟蜂粮的天然巢脾,采用手工挖取方法收集蜂粮(蜡脾蜂粮)。所有样品分别进行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分析:在常温下利用p H计测定其p H,利用水分活度仪扩散法测定其水活度,用直接干燥法测定其水分含量,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测定其花粉粒活性,运用Marklund法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过氧化氢酶活力,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结果】工蜂能在天然蜂粮贮粮器中贮存并酿制蜂粮,脱粮器可以快速地将贮粮器中的蜂粮生产出来,且生产出的蜂粮保持了原有状态。新鲜蜂花粉的p H、水活度、水分含量、花粉粒活性、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蜡脾蜂粮和贮粮器蜂粮。新鲜蜂花粉、蜡脾蜂粮和贮粮器蜂粮中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和水解氨基酸总含量三者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蜡脾蜂粮和贮粮器蜂粮水解氨基酸中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含量,以及游离氨基酸中的天冬氨酸、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新鲜蜂花粉。蜡脾蜂粮与贮粮器蜂粮两者间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总体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天然蜂粮生产器,可以生产天然蜂粮,值得在养蜂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对宰后牦牛肉品质的影响,为牦牛肉品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5岁去势甘南牦牛肉为材料,取其背最长肌,剔除筋膜、脂肪等,切成大小均匀的薄片(8 cm×8 cm),用20 G针均匀穿刺,分别采用去离子水(对照组)和1、10、100 mmol·L~(-1)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在4℃条件下1﹕1(V/m)浸泡肉样1 d,然后在4℃条件下成熟,测定成熟期间(0、1、3、5和7 d)NOS活性与一氧化氮含量、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pH、色度等指标。【结果】NOS抑制剂处理后的牦牛背最长肌NOS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降低,成熟第7天时,处理组的NOS活性分别比对照组低30.9%、43.6%、74.7%,一氧化氮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低4.7%、12.5%、21.5%。处理后的牦牛肉pH显著降低,第7天时,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低0.8%、5.7%、15.2%,其中10和100 mmol·L~(-1) NOS抑制剂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显著降低了牦牛肉羰基含量,成熟第7天时,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低4.1%、19.0%、22.2%。此外,处理组MFI显著上升,成熟第7天时,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低31.1%、23.3%、9.6%。处理组牦牛肉总巯基含量显著上升,第7天时,对照组比NOS抑制剂处理组分别低3.2%、3.7%、2.7%。成熟过程中,NOS抑制剂处理使肉色a~*值显著降低,肉色L~*值显著升高,第7天时,处理组的肉色a~*值分别比对照组低7.1%、40.2%、30.7%,肉色L~*值分别比对照组高1.1%、2.0%、1.1%。【结论】一氧化氮促进宰后牦牛肉蛋白质氧化,抑制牦牛肉嫩化,使肉色L~*值降低,a~*值升高,对宰后牦牛肉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而NOS抑制剂能降低肌肉中NOS活性。  相似文献   

14.
哈氏肿腿蜂对中华蜜蜂的寄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harmandi)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雄蜂蛹的寄生研究。结果表明:哈氏肿腿蜂能攻击寄生中华蜜蜂雄蜂蛹,寄生率随哈氏肿腿蜂接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蜂蛹:肿腿蜂为1∶4时,寄生率最高,可达76.19%;哈氏肿腿蜂寄生中华蜜蜂蛹后,能完成生长发育,出蜂率以及平均子代数(幼虫、蛹、成虫)均随哈氏肿腿蜂的接蜂量变化而变化,当蜂蛹∶肿腿蜂为1∶4时,出蜂率为76.19%,平均每个蜂蛹可产生幼虫、蛹及成虫数量分别为7.43、6.57和4.81头,均显著高于其它接蜂比例。接入哈氏肿腿蜂6~8 d,其开始在中华蜜蜂雄蜂蛹上产卵,卵期2~3 d;幼虫取食6~9 d后开始结茧化蛹,蛹(茧)期15~20d;哈氏肿腿蜂在蜜蜂蛹上发育时间(卵-成虫羽化)30 d左右。与幼虫数量相比,哈氏肿腿蜂在蜂蛹上的结茧、羽化比例逐渐下降。本研究丰富了哈氏肿腿蜂的非自然寄主种类,并表明有必要研究与明确该蜂的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意大利蜜蜂春繁阶段群势和幼虫虫体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春繁开始时选用本地意大利蜜蜂25群(群内无花粉贮备),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添加了不同水平维生素A的试验日粮,维生素A水平分别为0、5 000、10 000、15 000、20 000 IU•kg-1,并测定各组蜂群群势及幼虫抗氧化活性。【结果】春繁阶段饲粮中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意大利蜜蜂群势及取食量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期末,维生素A水平为10 000 IU•kg-1组群势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饲喂维生素A水平为10 000和15 000 IU•kg-1饲料时5日龄幼虫虫体抗氧化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除维生素A水平为15 000 IU•kg-1组外,10 000 IU•kg-1组工蜂初生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结论】意大利蜜蜂春繁阶段适宜的维生素A添加水平(10 000—15 000 IU•kg-1)有利于蜂群群势的增长和抗氧化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分别用质量浓度为100、50、25μg/m L的黄连生物碱(ACC)处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的猪睾丸细胞(ST),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活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IL–1β、IL–6、IL–10等炎症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00、50μg/mL的ACC可极显著提高TGEV感染的ST细胞的存活率,25μg/mL的ACC可显著提高TGEV感染的ST细胞存活率;TGEV感染后ST细胞NO含量急剧升高,100、50μg/mL的ACC可极显著降低ST细胞TNOS和i NOS活性,25μg/mL ACC可显著降低TNOS和i NOS活性;ACC可极显著下调ST细胞TNF–α、IL–1β、IL–6、IL–10m RNA的表达水平。表明黄连生物碱可以降低TGEV诱导的ST细胞的炎症反应,缓解病毒对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明确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基因在RNA干扰前后的触角电生理(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可为中蜂嗅觉识别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在前期对中蜂气味结合蛋白AcerOBP14基因序列、荧光竞争气味结合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试验进一步采用饲喂法对中蜂采集蜂AcerOBP14基因沉默后,进行qRT-PCR及EAG试验,筛选出对AcerOBP14有效干扰的序列,并比较干扰前后触角对不同气味物质EAG反应能力的变化.结果 表明,合成的2个不同片段大小的dsRNA均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降低AcerOBP14 mRNA表达水平,dsAcerOBP14-1在饲喂48 h时沉默效果最好,沉默效率为68.9%.与只饲喂30%糖水的对照组相比,饲喂dsAcerOBP14-1的采集蜂触角对2-庚酮、α-法尼烯、β-罗勒烯和柠檬醛的EAG反应值极显著降低,对橙花醇和胡椒酮的EAG反应值显著降低.通过RNA干扰能够显著抑制AcerOBP14的表达,显著降低触角对报警信息素、植物花香挥发物、那氏信息素及幼虫信息素物质的电生理反应值.推测Ac-erOBP14是一种广谱结合蛋白,可能参与工蜂的采集及蜂群的秩序维持行为.  相似文献   

18.
王银龙  高树  贺志锐  刘强  赛务加甫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42-6743,6745
[目的]研究新疆荷斯坦奶牛酮病血清中的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酮病致病机理的探讨。[方法]以新疆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用酮粉法和改良的水杨醛检测法对其血清进行检测,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应用DTNB显色法测定血清中GSH-Px活力,应用黄嘌呤氧化法测定血清中T-SOD活力,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中MDA含量。[结果]酮病奶牛血清中GSH-Px活力极显著降低(P0.01),T-SOD活力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对照组奶牛血清中的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高于阳性组。[结论]酮病不但影响奶牛的抗氧化系统而且也会降低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酶的活性,对于揭示奶牛酮病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低氧对斑马鱼细胞存活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为揭示鱼类细胞低氧适应机理打下基础.[方法]采用不同浓度低氧处理斑马鱼胚胎上皮细胞(ZF-4细胞),检测低氧对其存活率的影响,并分析低氧应激下ZF-4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1.0%O2处理可促进ZF-4细胞存活;SOD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处理24 h时达最高值;CAT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波动变化趋势,于处理8 h时达最低值;GSH活性在处理16 h时达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MD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NO含量和NOS活性在处理16 h时达最高值.经0.1%O2处理8 h后ZF-4细胞的存活率达最高值;SOD活性在处理24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经0.1%O2处理后CA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下同),GSH活性则从处理8 h后极显著高于对照组;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NO含量和NOS活性极显著降低.[结论]在极端缺氧环境下,斑马鱼细胞主要通过提高SOD和GSH等抗氧化酶活性以提高细胞的低氧适应能力,从而促进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低温胁迫处理对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幼苗叶片内的活性氧和活性氮代谢的影响,以杂交鹅掌楸幼苗为材料,在4℃条件下处理6 d,随后于室温下恢复2 d,测定不同时间段幼苗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等酶活性的变化,以及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表明,6 d的低温胁迫处理引起了杂交鹅掌楸幼苗叶片内SOD、CAT、NOS活性逐渐升高;室温恢复2d后叶片内SOD、CAT、NOS活性又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对照。低温胁迫处理6 d,O_2~-·和H_2O_2含量升高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NO含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室温恢复2 d后叶片内O_2~-·、H_2O_2和NO含量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对照。低温胁迫导致杂交鹅掌楸幼苗叶片积累了大量的活性氧和活性氮代谢物,引起其氧化还原系统的失衡,进而对植株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