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考古》2021,(4):241-247
中华农耕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农业之中,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中国早期主要哲学流派对农业生产实践的认识,从新的视角探究传统农耕文化对这些哲学流派主要思想观点的影响,提出传统农业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基础,传统农学思想中的"天人关系"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至今仍对当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16,(8):287-290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而传统农耕文化既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与源头,也是田园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灵魂。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田园旅游中的重要意义。在挖掘古镇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立足于杨凌示范区资源特色和人才优势,紧扣"农耕文化"主题脉络,从"田园旅游传播、学校文化渗透和农业园区示范"三方面统筹构筑现代农业体系,以充分认识农耕文化景观设计对现代农业开发建设和田园旅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时节令谚,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关于季节、气候、物候变化在农事活动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的概括和总结,这些谚语满足千家万户在农耕、渔猎、外出等方面的需求。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看天经验的总结,主要体现在天象占验、节令占验、月令占验、其他杂占四个方面;这些农时节令谚不仅是中国久远的农耕文化和文明的见证,也是我国古代气象科学的辉煌成就。时至今日,这些广泛流传于南方稻作区的农时节令谚,仍具有科学实践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凝聚着亿万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逐渐远去,传统文化自信的根基受到威胁。如何树立一个鲜明的农耕文化符号,是广大民众特别是亿万农民的期待。"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化博物馆是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蓬勃发展,并在投资、建设、运营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经费缺乏、人才短缺、制度不全、功能不足等,为此,建议设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专项资金、成立农耕文化博物馆专家指导委员会、构建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联盟、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的整体提升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耕耘畜养延续了上万年,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农耕文化,不仅赋予了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弘扬和宣传农耕文化,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华农耕文化是我们祖先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具有整体观念,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强调可持续发展,依靠自然规律来运行。我们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物质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体系。在农艺、农具、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生态农业等方面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国家粮食安全、循环农业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汲取营来加以解决,因而,中华传统农耕文化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民、富民、稳国、强国而王天下是中国农本思想的核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强化了农耕文化稳定和谐的价值取向,促进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历史是不能被割断的,厚重的中国农耕文化对当今我国国民修身养性,传承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走生态文明之路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对个人修养和品德的培养,对勤俭至上的推崇;云南农耕文化在传承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秩序与和谐仍然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智慧,云南农耕文明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利益,但资源和自然规律的约束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活动所无法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王祯《农书》中附诗的特色和读者对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祯在《农书》中附诗既有元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深刻影响的原因,也有题图与咏物诗繁荣及农事诗创作传统综合作用的原因,更有王祯急于表达富民愿望的原因。在元代统治者不能真正接受农耕文化的情况下,那些直接接触民众的汉儒地方官们更要担负起弘扬农耕文化,以儒治国的重大责任。这些汉儒地方官们是这些诗的主要读者对象。  相似文献   

10.
王秀艳 《北京农业》2013,(23):26-29
本世纪以来,中国新兴的两种都市农耕:市民下乡体验式农耕和农业进城的都市农耕。这两种农耕方式,拉近了市民和农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距离,践行了"人本、生态、和谐"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部署,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在要求,而后者又为前者提供重要保障;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农耕文化带来的冲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尤为重要。在厘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与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最后,对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正"珙县农耕文化传习馆很有创意,我们将支持将该馆打造成全省、全国重要特色品牌。"全国首个农耕文化传习馆——珙县农耕文化传习馆于日前建成,正式向公众亮相。2016年11月1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潘昱州一行在该馆参观后给予高度赞赏。"珙县农耕文化传习馆"位于珙县县城,建筑面积有1500m2左右。馆内设有芙蓉书院、农耕农具和展演基地以及麦秆画传习室、珙石雕传习室、苗族  相似文献   

13.
苏天旺 《古今农业》2008,(3):119-119
2008年7月2日至8日,中国农民艺术展在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隆重举办。本次艺术展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丰富北京人文奥运内涵为宗旨,以中华农耕文化为主题,突出呈现“民俗风、乡土韵、奥运情”三大元素,重点展出“乡土工艺、农民画、农业宣传画”三大艺术门类,展出面积6400平方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古国。农耕文化有着上万年的历史。乡村绘画艺术、民间工艺品是植根于农耕文化沃土中的瑰宝。这些艺术作品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举办“中国农民艺术展”,充分体现了亿万农民心系奥运、参与奥运、贡献奥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耕文化传承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社会智慧的结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传承意义,凸显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尝试基于农耕文化的经济学属性,借鉴"公地悲剧"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九种农耕文化传承模式与实践案例,即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保护模式、文物保护模式、农民退出模式、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公司主导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文化礼堂模式,为各地农耕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坚持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创造性,加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保障,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当代乡村治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农业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演变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农耕文化演变与农业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耕文化革新的主要驱动力,农耕文化既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结果,也反作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在阐明当前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科学农耕文化的精神实质,综合现代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确立了科学弘扬农耕文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农业》2014,(5):56-59
中国的各民族,大多为农耕民族,农耕文化悠久和丰富。各民族的农事活动,既是农作的劳动过程,又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人类的历史太悠久,我们生活在这长期积累之后,只要把历史视为思想资源而不是精神负担,就可以有足够的智慧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类文明取长补短,从农耕文化中汲取重要的思想资源。市民体验京西稻文化京西稻是上庄镇的优质绿色五谷农产品,  相似文献   

17.
正烟云成州摄影 / 张平良丰收节与农耕文化中国是农业的国度,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农耕文化的自觉与复兴。基于这种认识,自2018年起,秋分这一天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2021年又将"中国农民丰收节"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国家和法律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体现了对农民的最高礼遇和隆重敬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耕文化与园林艺术风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耕环境、农耕生活、农耕思维、农耕科技等角度审视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认为中国古代园林是农耕文化的浓缩、再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徐义强 《农业考古》2012,(3):242-244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也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世居于云南省的红河、澜沧江流域以及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广大山区和半山区。从经济形态上来看,哈尼社会以梯田陆地农耕经济为主,是极为典型的农业社会。哈尼人一般聚族而居,哈尼族村寨中延续千年的"莫批——咪谷"组织是哈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面临的难题。在文博专业博物馆传播学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甘肃农业文化博览园"建设方案的设计实践,既受到了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又提升了专业能力。这种"寓教于学,寓学于行"的创新模式,对于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和专业课教学方式的改革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