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色技术在茶叶色泽及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二)茶叶色泽的测定严俊,林刚(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茶叶色泽包括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三个方面,使用各类色彩色差计并选用L*a*b*表色系测定样品茶叶的干茶、茶汤和叶底的色度值,可以实现茶叶色泽的数量化,使茶...  相似文献   

2.
与茶叶品质有关的色素,除多酚类化合物中的一部分和一些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产物,糖胺类化合物、叶绿素等之外,还有类胡萝卜素。这些色素不仅与茶叶干色、汤色、叶底色泽密切关联,有的还直接参与茶叶香味组成。几十年来,对多酚类化合物、叶绿素等研究有过不少报导,但在类胡萝卜素方面文献却并不多。本文就类胡萝卜素在茶叶中的组成,新梢各部位叶中的分布与茶树代谢的关系、类胡萝卜素与品质等作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严俊  林刚 《茶业通报》1995,17(1):7-9
测色技术在茶叶色泽及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表色系的选择严俊,林刚(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茶叶测色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本文先就表色系的选择作一讨论.一、表色系的选择随着色度学研究的进展和测色技术的进步.现已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测色专用仪器即色彩色差计.在...  相似文献   

4.
茶叶全氮量与红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继轸  夏涛 《茶业通报》1992,14(3):40-41
茶叶品质检验,迄今国内外一直沿用以实物标准样为依据,以感官评审为主的方法。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一直试图寻找理化检验来评定茶叶品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工夫红茶是我国独特传统红茶,品质和风格不同于红碎茶。1987年湖南农学院何文斌、施兆鹏等人报道了工夫红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并借助费歇尔判别分析,建立了判别函数,对工夫红茶等级与色泽指标的量化及通过色泽鉴别品质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工夫红茶内质要求,香气高锐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红亮,叶底红明。只有优质茶  相似文献   

5.
茶叶品质的好坏,泡茶方法的讲究,饮茶是否合理,这三个问题,是许多同志时常问起的。这些问题都是饮茶的常识,如能了解,就可发挥饮茶最高的经济效用,否则,饮茶不仅获益不大而且浪费,甚至有害。一、买茶常识辨别茶叶品质好坏,不难掌握。要“三看”外形,可以识别鲜叶老嫩,制工精粗,从外形断定品质的好坏;“三看”色泽,可以识别色泽是否符合规格,从色泽断定茶叶内质的优次。  相似文献   

6.
茶叶感官审评是指利用人的眼、鼻、口、手等感觉器官对茶叶的色、香、味、形等质量指标进行鉴定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指导生产,提高品质的作用。长期以来,这种方法被全世界茶叶产、销国家普遍采用。但是,有人对此方法产生异议,认为感官审评的方法不科学,评茶术语模糊,应该用仪器测试来鉴定茶叶品质才是科学的,才有说服力。这种认为用仪器验测是科学方法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用感官审评方法来鉴定茶叶品质也并  相似文献   

7.
茶叶储藏5法     
茶叶在储存过程中,其色、香、味会不断地陈化而降低品质,这是由于茶叶受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等因素影响造成的。现将茶叶的5种储藏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茶叶测色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茶叶由于制造方法的不同,在制茶过程中多酚类和叶绿索等物质的变化也不一样。按制法,茶叶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等六大茶类。凡正常的鲜叶经不同制茶工艺,制出的茶叶均具有各自的色、香、味特点。因本文是茶叶的测色研究,故着重说明制茶与色泽的关系。绿茶类是鲜叶经杀青,揉捻和干燥三道工序,第一道杀青工序,利用高温迅速纯化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等物质的变化,其后紧  相似文献   

9.
蒸热(青)是煎茶制造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工序,蒸热适宜程度根据蒸叶的色泽,茎、叶的软硬度及香气的发挥程度等综合进行评价,均由有经验人员感官判定。所以,建立一个客观的判定法,这是茶业界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客观判定蒸热程度,较容易的是观察蒸叶叶色的变化。本文研究了不同蒸热条件对蒸  相似文献   

10.
理条机投叶量对扁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很多茶叶企业中,用于扁形茶的理条工序都是以理条机和多用机为主,而理条设备的理条效果经生产实践理条机优于多用机,但所有茶企的理条投叶量是以制茶人员感官而控制。为了探索理条机最佳投叶量,设置4个梯度投叶处理A、B、C、D,试验表明:直条率分别为21%、56%、87%、16%。而对品质和工艺过程的影响中,处理A条索欠直收张尚好,茶叶色泽翠绿,清香,茶叶抛抖程度好,无茶叶溢出槽锅;处理B条索尚直收张较好,茶叶色泽翠绿略暗,清香,茶叶抛抖程度好,茶叶透气好,无茶溢出槽锅;处理C条索较直收张好,茶叶色泽翠绿略暗,清香,茶叶抛抖程度较好,茶叶透气较好,无茶溢出槽锅;处理D条索欠直收张较差,茶叶色泽较翠绿略暗,清香,茶叶抛抖程度一般,茶叶透气尚差,茶叶溢出槽锅严重。综合品质处理C最好,4种处理的投叶理条效果以处理C为最好。  相似文献   

11.
任何商品的品质都有其具体内容。就茶叶品质而言,主要是指色、香、味和叶底的嫩度。而决定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是鲜叶原料的自然素质。据有关研究,茶叶新梢中经过分离和鉴定的有机化合物就有250种以上,可是公认的品质成分却只有茶多酚、儿茶素、氨  相似文献   

12.
《茶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上刊登了朱先明同志《论茶叶的分类》一文,循读之下,感到有些地方需要提出来商榷。我国茶叶种类繁多,品名复杂,对如何分类,目前比较普遍的意见,认为应以制茶方法为基础结合品质差异进行分类,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不同的制茶方法,产生不同类型的茶叶,以此作为分类依据,才能最本质的反映茶叶的内在品质形成的规律.从而体现出分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陈椽茶叶分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丽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09,(3):143-144
陈椽教授以制茶方法为基础,依每种茶类在制法中内质变化,黄烷醇类氧化程度、快慢、先后等.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泽为基础,首次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现代茶叶科学分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前,茶叶消费的动向随着饮食生活的改变,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饮料剂,特别是乌龙茶的消费出现空前盛况。这一现象引起了茶业界各研究机构的重视。根据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要求,希望能提高制茶品质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茶叶香气的高低与茶树品种,制茶的萎凋方法有关,通过萎凋可以达到发挥茶叶色、  相似文献   

15.
论茶叶品质的构成及品质评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继轸 《茶业通报》2000,22(2):19-21
茶叶外形、色泽是茶叶外观特征 ,茶叶品质主要由香气、滋味构成。茶叶品质评定用感官和理化审评相结合 ,滋味、嫩度评分用化学法 ,香气、劣变因子审评用感官法。品质总分 =滋味分× 4 0 %+嫩度分× 4 0 %+香气分× 2 0 %-劣变分。绿茶类 ,滋味分 =氨基酸总量mg/g数 +多酚类 %+氨基酸 /多酚类× 3 0 ,嫩度分 =纤维素含量的倒数乘以 7.3 0  相似文献   

16.
果蔬护色保鲜技术与商业化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护色保鲜是果蔬采后贮运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对于保持果蔬品质、延长贮藏保鲜期、提高人们的购买欲望、增加市场竞争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就目前影响果蔬非自然色泽呈现与发展原因进行分析,对采后果蔬护色保鲜研究和应用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提出采后果蔬护色保鲜需要加强的关键技术,为果蔬护色保鲜深入研究和商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贮存过程中温度,含水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晓芳 《茶业通报》1992,14(1):26-30
茶叶在贮存期间,内含物质受环境影响会发生各种变化,从而导致茶叶色、香、味等感官质量指标降低即茶叶陈化。为防止或延缓茶叶陈化,许多学者曾做过一些单因素的研究。但温度、含水量等因素与茶叶品质之间综合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本试验采用“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温度、含水量等贮存环境因素与茶叶品质之间的综合关系,同时也考察了贮存环境因素与多酚类、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以及茶褐素化学成份之间的综合关系,其目的为名优茶和普通茶贮存时提供若干科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C,EC,EGC,EGCG和ECG 5种儿茶素组分,确定了检测的准确性,并对7种茶叶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以5种组分含量为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绿茶、花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进行合理分类。该分类方法根据发酵程度越高儿茶素含量越低,对茶叶的种类进行判别,并能反映茶叶的品质变化。对茶叶中儿茶素的研究,是对茶叶中活性组分用于聚类分析的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19.
茶叶品质的决定因素,首先是茶叶的品种,其次才是生态条件、栽培技术和制茶技术;选育与推广茶树良种,是提高园单产,改进茶叶品质。杭州西湖山区所产的龙井茶,向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佳茗之称,蜚声中外。龙井茶区,是一个既古老而现代茶叶生产水平又较高的产区,其栽培的茶树品种性状具有不少高产、优质的因素,拥  相似文献   

20.
氮磷钾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茶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为国际上公认的茶叶品质成份。氮、磷、钾是茶树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它们与茶叶品质成分的形成与含量有着密切关系。适量的施氮对茶叶品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施氮不足或过量则会对茶叶品质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此外,茶树有喜铵耐铵的特性,施用NH4+—N肥有利于改善茶叶品质。磷能促进类黄酮物质的形成以及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钾能显著提高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等内含物的含量,对水浸出物、儿茶素等含量也有影响;不同钾肥品种对茶叶品质影响不同,就提高茶叶氨基酸的效果而言,以硫酸钾最好。氮、磷、钾三种元素配合施用对提高茶叶品质起到良好的效果,单施其中一种不仅无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反而会使茶叶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