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31-8932,8935
[目的]为发挥菏豆19号大豆品种的高产潜力,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开展菏豆19号播期及种植密度试验.播期分别为5月19、30日和6月10、20、30日;种植密度分别为12.00万、17.25万、22.50万、27.75万、33.00万株/hm2.[结果]不同播期对菏豆19号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结荚高度逐渐降低.不同种植密度对菏豆19号百粒重的影响较小,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结荚高度逐渐增加,而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逐渐降低.5月19日播种且种植密度为12.00万株/hm2时菏豆19号产量最高,随着播期逐渐推后产量逐渐降低.[结论]要想菏豆19号夺高产应遵循“早播宜稀、晚播宜密”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育期受密度的影响不大。在植物学性状方面,密度与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问长度之问为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和茎粗之间为负相关;随着密度增加,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间长度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和茎粗减小。在经济性状方面,密度与每荚粒数、百粒重、产量之间为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之间为负相关;随密度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逐渐减少,而百粒重略有增加,每荚粒数变化不大,群体产量呈增加趋势。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亚有限大豆表现出较高的耐密植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3.
新农菜豆1号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新农菜豆1号在3种不同密度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加,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而百粒重与密度关系不显著。以密度21万株·hm-2鲜荚产量最高,为12440kg·hm-2,百粒鲜重64.7g。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大豆品种洛豆1号的最佳播期和密度,充分发挥其高产优势,以洛豆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播期:5月28日、6月12日和6月27日,密度:13.5万株/hm2、16.5万株/hm2、19.5万株/hm2 和22.5万株/hm2)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洛豆1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播期与密度。结果表明,在现有播期和密度下,播期的变化对主茎节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着播期的推迟,株高、有效分枝数、总荚数、无效荚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底荚高、单株粒重、产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密度的变化对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无效荚数影响不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播期对洛豆1号产量的影响要比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洛豆1号高产栽培适宜播期为6月中下旬,适宜种植密度为16.5万~19.5万株/hm2,其中播期6月27日、密度16.5万株/hm2处理组合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播期密度互作对红小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晋西生态区连作地春播红小豆栽培技术,以红小豆新品种汾小豆2号为材料,采用3个播期(主区)和5个密度(副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连作红小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下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红小豆株高呈增加趋势,而茎粗、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均呈减少趋势,荚长和荚宽变化不大且没有规律。随着播期推迟,红小豆株高、茎粗、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和荚长均以5月29日播期处理最高。相同播期下,随着密度增加红小豆产量构成因素除5月14日播种处理的百粒重外,其余产量构成因素均呈降低趋势。红小豆单株荚数、荚粒数、单株产量、百粒重均以5月29日播种的处理最高,且单株荚数、荚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播期处理。各作用因子对群体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播期×密度(F=2.304)>播期(F=0.93)>密度(F=0.51)。利用播期X1、密度X2与产量Y的回归方程:Y=16 575.6X1-74.9X2-1 504.1X12-1.6X<...  相似文献   

6.
设置7个不同种植密度研究其对晚播齐黄34株高、主茎节数、茎粗、有效分枝数、株粒数、百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株高及百粒重逐渐增加,主茎节数、茎粗、有效分枝数及单株粒数降低,单位面积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佳种植密度为2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播期对新农菜豆1号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菜用大豆生育期缩短,株高和始荚高度呈增加趋势,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呈减少趋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百粒鲜重与播期关系不显著;菜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淀粉含量减少、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减.以第2播期处理产量最高,为13 594.20 kg/hm2,适宜播期应为4月10~25日.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发挥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菏豆38的增产潜力,设置3个播期和3个密度处理,通过调查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筛选菏豆38的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大,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均增大,有效分枝、各器官干重、植株总干重、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均减小。随播期延长,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根干重、茎干重均减小,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先升后降。播期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要大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豆产量随密度增大和播期延长均先升后降。菏豆38在山东省德州市适宜播期为6月15日,最佳密度为19.5万株·hm-2,此时大豆产量最高,为3 789.21 kg·hm-2。  相似文献   

9.
利用 15 0Gy60Co -γ射线对 10个大豆品种(系)的干种子进行辐照处理,通过对M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等遗传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1)百粒重与茎粗、主茎分枝数、荚长、荚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荚数与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荚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粒数与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显著负相关。(2)M2 代变异系数的顺序依次是结荚高度、株高、节数、分枝始节、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等。  相似文献   

10.
以100,150,200Gy剂量的60Co-γ射线对3个大豆品种87U-72、新大豆7号和黑农33号的干种子进行辐照处理后,通过对M4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系数和通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200Gy处理效果最佳,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和百粒重均高于CK,结荚高度均低于CK;单株产量与株高、结荚高度、茎粗、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百粒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百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单株粒数、株高、单株荚数和茎粗.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大豆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高,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降低,倒伏加重,单株有效结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籽粒重降低,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关系不显著。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以45.0万株/hm2处理最佳,产量达5547.81kg/hm2。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N、P、K,种植密度对安豆1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生育期比较长、株高较高、底荚较高;磷肥作底肥,花期K肥作追肥,可以提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差异显著,百粒重差异不显著。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呈抛物线状。  相似文献   

13.
60C0-γ射线辐照处理后大豆M2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50Gy 60Co-γ射线对10个大豆品种(系)的干种子进行辐照处理,通过对M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等遗传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1)百粒重与茎粗、主茎分枝数、荚长、荚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荚数与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荚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粒数与茎粗、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显著负相关.(2)M2代变异系数的顺序依次是结荚高度、株高、节数、分枝始节、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对北疆复播大豆新品种进行了选育,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个超早熟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复播大豆单株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8.9%,生育天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02%;单株生物产量与单株粒数、主茎节数、茎粗、生育期呈正相关,与百粒重、单株有效荚数、结荚高度、株高呈负相关;从主成分分析看,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5.2294%。【结论】产量构成的主要性状有生育天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在选育适合北疆复播大豆育种亲本选配时,应着重对以上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性选择。在麦后复播条件下选择品种时,宜选择植株高度适宜、生育期较长、分枝多、单株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和百粒重高的耐阴性品种,然后通过播期调整、肥水控制来促进营养生长,提高有效分枝以及单株荚数,保证较高的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5.
对引进的19份毛豆品种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底荚高、单株粒数、株高、单株产量、主茎节数、茎粗、生育期.2)单株产量与百粒重呈极度正相关,与底荚高、主茎分枝数、茎粗、单株粒数呈正相关,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单株产量,首先要考虑选择百粒重大的品种,其次是选择茎杆粗壮,主茎分枝数及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植密度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随着密度的变化,单株性状也有相应的变化。本试验选用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大豆品种(系)晋豆42号及3055-6,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个品种(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结荚高度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减少,百粒重基本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下有限分枝型矮秆耐密大豆产量因素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明浩  杨翠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408-8410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有限分枝型矮秆耐密大豆产量因素的变化。[方法]以吉密豆1号为材料,设置8个密度处理(15万、23万、31万、36万、39万、42万、47万、557万株/hm^2),研究不同处理大豆的干物质积累、经济系数、荚粒的纵向分布情况。[结果]吉密豆1号产量与密度的关系符合方程Y=-2.697X^2+208.884X+1130.584,密度为31万-42万株/hm^2时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密度为397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经济系数为0.261;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分枝数和分枝结荚数均呈下降趋势。且中、下层荚数显著减少,而主茎荚数无明显变化;荚粒数、百粒重和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随密度增加,吉密豆1号以上层结英为主,主茎与分枝结荚兼顾。  相似文献   

18.
播期对大豆品种山宁16号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宁16号为试材,研究播期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延迟其出苗至初花日数(生育前期日数)缩短,开花至生理成熟日数(生育后期日数)差异不大,生育期结构增大;晚播缩短大豆营养生长期,株高、底荚高和主茎节数均降低;随播期推迟该品种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虽有增加,但单株粒重、百粒重降低较多,其影响大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增加的影响;晚播不利于大豆的鼓粒及产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天津农业科学》2017,(3):76-80
以晋旱125×(昔野×501)杂交组合的亲本及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株高、主茎节数、茎粗、结荚高度和有效分枝数5个株型性状和株质量、主茎荚数、分枝荚数、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四粒荚数、瘪荚数、总荚数、虫食数和百粒质量11个产量性状与单株产量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为总荚数、株质量、二粒荚数、主茎荚数、三粒荚数、分枝荚数、茎粗、主茎节数、一粒荚数、结荚高度、株高、百粒质量、虫食数、有效分枝数、四粒荚数和瘪荚数。17个性状中,可以提取出5个主成分,其中,荚型因子影响最大,其次是株型因子。  相似文献   

20.
大豆双茎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豆苗期进行摘心处理 ,得到双茎植株群体。通过研究发现 ,不分枝或分枝较少的品种双茎处理后 ,植株株高、节数、结荚高度、分枝及百粒重等性状均有所下降 ,而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等性状上有所提高 ,从而提高了产量。而分枝性较强的品种 ,产量则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