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沾益县具有较大面积的实生低产板栗园。 1998年采用在曲靖表现良好的红油栗、黑油栗、鸡腰栗、早大栗、特早栗、磨盘栗 6个板栗优良无性系对低产栗园进行高头换接改造 ,并加强对改造后栗园的管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造后 ,6个优良无性系第 2~ 4年每hm2 平均产量分别达 6 73 2kg、 174 5 7kg和 1881kg ,结实率达 10 0 %。最高的早大栗第 2年平均每hm2 产 2 4 88 2kg ,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丰产标准 ,其坚果的品质亦达优于全国的水平。除介绍实生栗园的改造效果外 ,还系统地介绍了低产栗园的高头换接改造技术及改造后的树体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低产栗园实施嫁接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和镇板栗实生栽培面积大,管理粗放,产量低,品质差。采用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选育的板栗新品系对低产栗园进行嫁接改造,并加强对改造后栗园的管理,实现了板栗早实丰产,优质高效,为大面积改造低产栗园提供了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3.
云南板栗实生栽培面积大, 管理粗放, 结果迟, 产量低, 品质差。采用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选育的板栗新品系, 对低产板栗园进行嫁接改造, 并采用综合农业技术措施, 加强对改造后栗园管理, 实现了板栗的早实丰产优质高效。为大面积低产栗园改造提供了良种和配套技术, 给板栗产业化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低产栗林的本底调查和成因分析,划分出4种低产林类型,分别选择不同改造方式开展品种更新、密度调整、树体改造和林分扶壮等综合技术措施应用,改造规模35hm2。改造后第57a年栗实均产量达2 046kg/hm2,是改造前的37a年栗实均产量达2 046kg/hm2,是改造前的36倍,其中新造更新类型单产1 974kg/hm2,换接改造类型单产2 119.5kg/hm2,实现了栗林丰产稳产和优质丰收,栗林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世界竹藤通讯》2006,4(4):42-42
截至2006年7月,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低产早园竹改造已达73多hm^2.提前超额完成了今年的预定计划。据悉,4年来该镇累计改造低产早园竹400hm^2,对提升当地经济效益产生了重要意义。武康镇有早园竹0.3万多hm^2,占德清县的“半壁江山”。如今,开发较早的老产区,部分竹园已出现衰老、衰败现象,成了连年减产、笋品质差、效益低下的低产林。从2003年开始.  相似文献   

6.
丹东栗(属日本栗系统。Castanea Crenata Silb)是辽宁栗树生产的主栽种。集中分布在辽宁省宽甸、东沟、凤城、丹东市振安区、岫岩等几个县(区)。目前年产量己达650万kg以上。但由于长期实生繁殖,现有实生树良莠不齐,普遍存在晚实、低产、品质较差等问题。其原因除栽培管理比较粗放外,主要是缺少良种。为尽快选育出优良品种,辽宁栗树选种协作组曾于1972~1974年开展了实生树选优研究,选出了23株优树。经无性系比较试验,于1980年评选出辽丹61、辽丹24号两个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7.
板栗低产园改造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试验研究,采用高接换种配置授粉树、微肥"三喷"、间伐降密、结合树体管理、无公害化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技术措施,对8~10a生年生低产栗园实施改造,产量由改造前的1245.0kg/hm2和487.5kg/hm2提高到了5461.5kg/hm2和4637.3kg/hm2。增产4216.5kg/hm2和4149.8kg/hm2,增值2.4万元/hm2和2.3万元/hm2,增产率达338.7%和851.2%。  相似文献   

8.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是我国特产的一种优良干果树种,全国有24个省(区)均有栽培,但产量很低,全国平均产量是300kg/hm2.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现有栽培面积约3万hm2,平均产量只有150kg/hm2,尤其是许多实生的低产栗园,广东约有1.3万hm2实生板栗,树体高大,产量极低.  相似文献   

9.
为本地区的油茶低产林改造选育优良的无性系,德化葛坑林场于1992年从省林科院引进省内外的油茶优良无性系22个,采用大树高接换冠方法进行品系对比试验。1997年试产,1998年全面投产。结果闽43、桂34、闽20三个品系单株产果量分别达2.83kg、2.66kg、2.38kg,可比对照单株产果量1.05kg 分别大2.7倍、2.5倍、2.3倍,可初步确定为今后油茶低改推广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0.
选用优良板栗新品系-2次结实板栗对5年生低产栗园进行多头高接改造,采取造时抹芽摘心,病虫防治,深翻改土,合理修剪等综合技术措施,其嫁接茬成活率达100%,接穗成活率达96%,高接换种后栗园,当年改接当年挂果,每公顷产量第1年达206.25kg,第2年则高达981kg,是原栗园(末改接)的5.1倍,且2次坚果商品价值均较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有性杂交,选育出辽栗10号、辽栗15号、辽栗23号3个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辽栗10号、15号、23号在凤城地区4-6年生嫁接树,平均产量分别达4372kg/hm^2、3052kg/hm^2、3300kg/hm^2,同时具有品质优,抗虫性,抗寒性与适应性强等特点。新品种巳在辽宁凤城、庄河、桓仁等地示范推广面积3000hm^2,新增产值1092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对临湘市毛竹低产林改造后进行了连续5年的跟踪调查,毛竹竹材年蓄积量从3943.5k/hm^2,提高到12461.55kg/hm^2,竹笋从464.4kg/hm^2提高到1642.95kg/hm^2,产值从1872.9元/hm^2提高到6260元/hm^2,分别增长了216%、253.8%和234.2%。同时对毛竹低产林改造投入、产出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是营养丰富的干果和木本粮食。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寿命长,适宜山区和半山区种植,受山区人们欢迎。但实生板栗结果迟、产量低、品质差。1996年我们采用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选育的云丰等6个板栗新品种,对不结果的实生板栗进行嫁接改造,并采用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加强对改造栗园的管理,改造后第2年开始结果,实现了早期丰产,为当地板栗良种化和产业化作出了示范。1实生栗园改造效果1.1基本情况改造示范地设置在榕城镇桢祥办事处,北纬26°13',东经104°05',海拔1984m。年平均…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遵化市部分实生老栗树产量极低、存在部分低产栗园等问题,于2012年在遵化市马兰峪镇魏进河板栗园进行了低产板栗树高接换优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改接燕山早丰、遵化短刺和紫珀等优良品种,嫁接成活率达到了97.6%~98.2%,改接当年3个品种单株产量分别为1.77kg、1.83k和1.84kg,极显著高于对照;改接第2年3个品种单株产量分别为3.0kg、3.2kg、2.8kg,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改接遵化短刺产量最高,实现了改接当年丰产、第2年高产。  相似文献   

15.
邯郸县2001年引进金太阳杏,通过几年的冷棚栽培(每棚面积0.1hm^2),生长表现良好,结果早、产量高,栽后第2年平均每667m^2产果610kg,第3年每667m^2产果1730kg,第4年667m^2产1560kg,果品提前上市20多天,收入非常可观。现将主要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建德市现有板栗林3893hm^2,年产栗1200t,均产仅3075kg/hm^2。多年调查研究表明,严重的病虫危害,粗放、不科学的经营管理和不达的立地条件是造成长期低产徘徊的主要原因,须经综合治理,才能实现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7.
临猗梨枣是优良的鲜食品种,1996年春从山西省临猗枣树研究所引入无棣县,以金丝小枣为砧木,采用密植园、间作、庭院三种形式进行栽培,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早实中产性,嫁接第2年平均株产达2.6kg,第3年平均株产达6.2kg,第4年平均株产达13.3kg,平均单果重28.6g。  相似文献   

18.
腾油12号是从腾冲红花油茶天然林分中选择优树,优树无性系化后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28处理5重复选育的优良无性系品种。其主干明显,幼树期生长势较强,多品种混栽自然坐果率为80.7%;10月上中旬成熟,平均单果质量为62g,种子出仁率达71.0%,仁出油率达51.4%;籽油含不饱和脂肪酸84.5%,油酸74.96%。其开始结果早,丰产,种植后第六年进入经济收益期,平均产粗油406.5kg/hm^2,为对照的13.5倍。阐述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肿节少穗竹低产林改造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劈草清杂、全面锄草松土、施肥及调整竹林结构等技术措施,实施一个调整期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把低产的肿节少穗竹低产林改造为丰产林。试验表明:立竹密度从13500彬hmm^2提高到35700彬hm^2,竹平均胸径从1.2cm提高到1.7cm,鲜笋量从1950kg/hmm^2提高到5400kg/hmm^2,改造后可净增10812元/hmm^2的纯利润,是改造前的1.65倍,投入产出比为1:6.1,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湖南林业科技》2003,30(1):60-62
1999年春,用从日本引进的4个砂梨品种作接穗,对一片5年生劣质低产梨园实施高接换种。通过近4年对引进梨品种的物候、生物习性、经济性状、抗性等多项指标和因子地观察、调查,较系统地研究了梨引进品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以丰水梨品种适应性较强,其次为湘南和新世纪,而金二十世纪适应性较差。在5年生大砧上实施高接换种,第二年就开始结果,结果株率达30%以上,且有一定的经济产量,每666.7m^2达150-200kg,第3、4年结果株率达100%,每666.7m^2达500-800kg,具备良好的丰产性能。根据观察和调查结果,对今后梨树生产和劣质低产梨林改造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