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北”叶区风沙干旱严重地影响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影响防护林体系建设。解决抗旱造林浊该地区林业建设当务之急。修剪侧枝可提高造林成活率9%左右;浸根可提高造林成活率9%~11%;深栽可节约用水,促进幼林生长。1978~19087年间,辽西地区,采用此技术营造的近3333.33hm^2杨树速生丰产林,成活率高达98%,一次成林,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西部干旱低山丘陵区人工造林成活率较低影响辽西干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为探索这一生态问题,进行了采取竹节壕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造林成活率影响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竹节壕整地技术措施,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促进幼树生长具有显的作用,土壤含水量提高58.8%~64.3%,造林成活率可提高41.5%~45.9%,幼树高生长提高158%以上。  相似文献   

3.
“三北”地区杨树剪枝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5%,浸根可提高成活率9%-11%;深栽可以节约用,并促进幼林生长。1978-1987年在辽西“三北”地区营造的1400hm^2杨树速生林,成活率高达98%,一次成林,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4.
鄂西北半干旱地区多季节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鄂西北秋季造林比春季造林成活率可提高30%左右,差异显著;苗木高生长可提高1.6~6.0倍,地径生长变化不大;对于不同树种,中、晚秋造林成活率不同,针叶树种如湿地松、杉木等中、晚秋造林成活率变化不大,而阔叶树如刺槐、沙棘等晚秋造林成活率则明显高于中秋造林。因此,鄂西北地区造林应根据造林树种不同而选择相应的造林时间,尤其是阔叶树种应在10月中旬造林效果最佳,针叶树种造林时间可以提前到9月中旬。  相似文献   

5.
石质荒山作为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典型困难立地类型之一,其绿化难度较大,成为该区植被恢复及生态建设的难点之一,采用常规整地造林技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此试验尝试了掘壕整地造林技术模式,开展了这一整地方式对土壤水分条件、造林地微域小气候及造林成活率与林木生长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采取这一整地造林技术措施,可使土壤含水量提高7%~51.53%;在生长季5-9月可减少水面蒸发量194.1mm;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4.6个百分点;幼树高生长提高22.18%~187.64%。造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三北”地区杨树剪枝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5 % ;浸根可提高成活率9 % ~11 % ;深栽可以节约用水,并促进幼林生长。1978 ~1987 年在辽西“三北”地区营造的1 400 hm2 杨树速生林,成活率高达98 % ,一次成林,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7.
在呈贡县蛇山使用HD-1保水剂进行的保水性能、提高墨西哥柏树苗造林成活率试验,以及对苗水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HD-1保水剂与土壤混合使用,能使土壤结构变松,有较强的吸水保水功能。用于干旱地区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5~20%,在阳坡干旱地段使用,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32-43%。HD-1保水剂不但能提高成活率,而且还有促进树苗生长的作用。应用HD-1抗旱保苗、提高造林成活率,是一项造林新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峡谷石漠化地区红椿、任豆、紫穗槐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重庆巫山峡谷石漠化地区选用红椿、任豆、紫穗槐容器苗进行造林试验,分别采用不同的造林措施,结果表明:(1)紫穗槐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表现良好;(2)生根粉处理能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明显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对地径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但对苗高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3)移栽灵处理对成活率、苗高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对苗木的地径生长表现出明显促进作用;(4)地表覆盖方式对造林成活率影响明显,不同树种的造林成活率对覆盖方式的反应不一致,地膜覆盖方式有效促进苗木高生长,石块覆盖方式明显提高苗木的地径生长。  相似文献   

9.
杨苗、杏李苗整株浸水晚春造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树等是中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在生态建设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林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四旁绿化、荒山荒地造林、通道绿化、退耕还林和大地园林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杨树造林用常规办法冬春季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造林,黑杨派杨树成活率90%~95%;白杨派杨树成活率60%~85%。为了进一步提高造林成活率、延长春季植树造林黄金季节,  相似文献   

10.
我省北部地区多年来采用杨树插条进行大面积造林,栽植深度不一,由1.6~2.0尺不等。特别是较多的国营机械林场,均用东方红一54/75拖拉机与机引五铧犁配合进行翻扣的造林方法,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较低,如张家坪林场造林成活率在60~80%,当年苗木高生长平均30厘米左右。根据对吉林省西部地区机构林场造林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得知:多年来,该地区采用一年生带根苗造林,成活率在90%以上,当年苗木高生长1.5—2.0米,采用半自动植树机进行大面积机械造林,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1.
朝阳地区石质山地夏季大苗造林灌草覆盖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朝阳地区薄层土石质山地,在遭受百年不遇大旱的2009年,开展夏季栽植7年生侧柏和5年生油松大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灌草覆盖技术的试验区与对照区比较,侧柏和油松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61%~72%;对照区成活率和保存率为36%~11%,需重新造林。试验区灌草覆盖层下形成的绿肥对新植幼树生长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日本落叶松苗根化苗木造林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接有厚环乳牛肝菌,赭丝膜菌和彩色豆马勃3种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接种体的2年生日本落叶松移植苗木,进行大面积山地人工造林。结果表明,不同菌根化苗木造林成活率,树高年生长量等各项生长指标,均比对照有大幅度提高,其造林成活率为92.6% ̄98.7%,比对照提高6.2% ̄9.0%,保存率提高6.3% ̄9.9%,树高、地径年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增加8.0% ̄35.3%和2.1% ̄33.5%。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山西省方山县进行的黄土高原径流林业试验的基本原理、技术和结果。以降水资源环境容量为基础控制了林分的密度,试验了不同集水技术对林地土壤水环境的改善作用、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及集水技术的适用性。结果证明使用以集水措施为基础的径流林业技术在年降雨量为416mm的地区8m2的集水区可以获得2.75~0.494t的径流量,造林成活率可以达到82.6%~98.9%,林木生长量可以提高24%~118%。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黧蒴栲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利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了黧蒴栲芽苗截根移栽、截根苗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黧蒴栲芽苗截根处理对苗高、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叶干重、茎枝干重、根器官干重有极显著影响,对苗木地径、一级侧根长度有显著影响.芽苗截根处理后苗木高度增加17.51%、地径增加13.72%.不同剪叶处理方式对黧蒴栲苗木造林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芽苗截根苗造林以剪叶75%效果最好,造林成活率达95.86%,而未剪叶苗造林成活率为57.69%;应用芽苗截根苗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7.0%~24.0%,增加当年树高、地径生长量分别为18.22%、15.44%.  相似文献   

15.
黄桐幼林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桐大面积纯林造林,经集约经营管理后,2~3年能郁闭成林,树高年均生长量为1.5~2.3m,胸径年均生长量为2.4~3.5cm。达到速生丰产林的要求。黄桐苗期生长比较整齐,变异系数为21.3%;造林时,应选用主根穿袋1.5cm以内,苗高23~28cm的苗木,可确保造林成活率87.5%以上。对黄桐幼树摘侧芽,可促进树高生长,提高树干圆满通直度。  相似文献   

16.
丹阳市自70年代初期引种栽植池杉以来,实践证明,该树种适应性强,生长快,材质好,干形直,树冠小,病虫害少,是平原地区营造农田林网较理想的速生用材树种。以前,由于育苗方法不当,致使池杉造林成活率不高,尤其是用留床大苗造林成活率更低,一般只有20%左右,较高的也只有30%~40%左右。为了提高池杉造林成活率,本市从1988年以来,将1年生池杉实生苗截根移植培育1~2年后,随起随栽,造林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利用植物源对日本落叶松、樟子松两树种进行浸根造林,与非浸根造林相比,可提高造林成活率9%~26%。  相似文献   

18.
在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上抗旱造林,用保水剂处理成活率可提高20%左右;GCR 保水剂处理成活率可提高18%左右,但生长状况最好,地径平均值高出对照10%左右;而吸水剂处理的苗木,不论是在成活率上,还是在生长量上,作用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造林前整地     
造林前整地能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林木生长条件、加快林木成长。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通过整地可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所以细致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证造林质量的一项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三北”地区风沙干旱比较严重,樟子松造林的成果不够稳定,成活率较低。但是,只要我们用科学方法造林,采取一定技术措施,樟子松造林的成活率是可以提高的。吉林省长岭县采用樟子松雨季容器苗造林取得成功就是例证。用此法造林。樟子松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比一般方法提高成活率3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