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揭示山胡椒果实生长特性及油脂变化规律,对山胡椒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数量性状、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收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坐果初期至6月中旬是较为集中的果实膨大期,山胡椒果实纵横径、百果鲜重和体积在此期间增长迅速;果实纵横径生长曲线与“S”模型高度吻合,决定系数R2在0.95以上,回归方程统计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油脂积累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鲜果含油率在该阶段的增幅达到鲜果总含油率的73.23%;生长发育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升高,但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始终高于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整体呈上升趋势,油酸的动态变化与亚油酸和硬脂酸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801、 -0.843。此外,在山胡椒果实油脂中检测出一定量的具有广泛工业用途的羊蜡酸、月桂酸。  相似文献   

2.
工夫红茶萎凋中温度对鲜叶失水率影响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温度对工夫红茶萎凋过程中鲜叶水分散失的影响,构建鲜叶失水率变化的预测模型,本试验在相对湿度为60%~65%的萎凋条件下,检测设定萎凋温度(20,25,30,35℃)下鲜叶的失水率,明确萎凋温度、萎凋时间及鲜叶失水率的相关关系。进而以化学反应动力学和阿伦方程(Arrhenius)为基础,得到鲜叶失水率和温度之间关系的预测模型(R2>0.98)。对该模型的验证试验表明,模型预测值和试验真实值吻合良好(P=4.538%),利用模型能预测鲜叶在萎凋过程中水分散失的规律,进而判断鲜叶达到萎凋适度的时间,对工夫红茶萎凋工艺优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嘉陵江合川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18年春季及夏季对该江段浮游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87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4类38种,以轮虫和枝角类为主;浮游植物密度为8.71×104~98.95×104 个/L,浮游动物密度为23.9~417.4个/L,夏季浮游生物密度总体高于春季;根据地表水营养状态指数(TLI)分析显示,研究水域处于中-富营养状态,春季富营养程度高于夏季。温度、pH、叶绿素a均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产生影响,CODMn仅对浮游植物产生影响,且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采用Farquhar数学模型对3种覆盖措施下春小麦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模拟分析,并计算了不同覆盖措施下春小麦光合特征参数。模拟结果显示:RMSE的变化范围为0.29~0.59,R2的变化范围为0.99,拟合效果极佳。春小麦光合特征参数显示,地膜覆盖措施较其他覆盖措施更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且具有最高的光饱和点和较低的光补偿点,并使春小麦暗呼吸速率消耗减小,是春小麦光合产量累积的最佳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5.
果园间作小麦对黑绒鳃金龟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绒鳃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 Motschulsky)是一种多寄主害虫,但是伴随着剧毒农药禁用,已经成为果园的一种重要害虫。由于黑绒鳃金龟昼伏夜出的生物学特性,喷雾防治很难收到好的防治效果。为有效控制果园黑绒鳃金龟,同时达到农药减用的效果。本研究以苹果(Malus pumila)、梨(Pyrus spp.)、桃(Prunus persica)、樱桃(Prunus species)和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为寄主,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试材,通过室内选择和田间趋避试验研究了小麦对黑绒鳃金龟选择行为的影响。在果树枝条和小麦之间进行选择时,黑绒鳃金龟对每种果树枝条的选择率都≥90%,而对小麦的选择率都<10%;不同果树枝条与小麦混合放入同一容器后,黑绒鳃金龟对混合物的选择率明显低于对单一果树枝条的选择率;小麦同时存在于H型嗅觉仪两臂时黑绒鳃金龟的选择行为明显受到影响,两臂之间的选择率差异不明显,且黑绒鳃金龟的不选择率最高达到了25%;田间间作试验发现无间作物的樱桃园、梨园、苹果园3种果树上黑绒鳃金龟的虫口数量分别达到了18.4、17.6、18.9头/株。而间作小麦后黑绒鳃金龟的虫口数量明显下降(P<0.05),其中樱桃上黑绒鳃金龟虫口数量最大,仅为4头/株;同时发现间作小麦后3种果树的叶片受害率相对于没有间作物的果园明显降低;距离试验表明,距小麦0.5、2 m的梨树叶片被黑绒鳃金龟为害率分别为8%、9%,差异不明显(P>0.05),而在距小麦6 m时梨树的叶片的受害率上升为35%,明显高于距离0.5 m时(P<0.05),而在距离8 m时梨树叶片的受害率73%,明显高出0.5 m时8倍(P<0.05)。这些结果表明,小麦严重干扰了黑绒鳃金龟的寄主选择行为。在樱桃园、梨园和苹果园间作小麦对黑绒鳃金龟具有较好的趋避防治效果,在间作果园当梨树与小麦距离在2 m以内对黑绒鳃金龟的趋避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长江常熟段定置张网渔获物组成及多样性季节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2010年长江常熟江段定置张网渔获物组成及多样性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该江段共有鱼类60种,分别隶属于12目25科。鲤形目鱼类最多,其次是鲈形目。各季节鱼类优势种以常见种为主,季节性种类相对较少,群落种间组成比较均匀,单个品种的优势度不突出。基于个体数量的优势度曲线表明,季节间种类优势度变化不明显,春季和夏季的优势度最接近。在4个季节的调查中,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30-2.49,多样性水平较高,季节间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探讨了水利调度及增殖放流对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旨在探究草莓和宝石鲈共生过程中,植物净水情况、鱼类生长情况及应用推广价值。通过集合循环水养殖(RAS)的高效水处理技术和浮筏式水培架等,运用物质平衡原理确立关键参数,构建一套草莓和宝石鲈共生浮筏式系统。为期69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鱼类生长情况良好,最高养殖密度13.01±1.36 kg/m3,成活率100%;草莓生长情况良好,产量共计428.51±0.02 g,系统平均日耗电量12.49 kW·h。水质结果表明:水质参数平均值为氨氮0.56±0.01 mg/L、亚硝酸盐氮0.175±0.019 mg/L、硝酸盐氮31.13±1.75 mg/L、溶解氧7.38±0.61 mg/L、pH 7.11±0.58。系统运行稳定,产出2种经济产物,为鱼菜共生系统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氮肥施用量和密度对高粱产量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以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别设置3个密度水平(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 2)和5个氮肥水平(0、75、150、225和300kg/hm 2),对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的产量先随密度的增加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时,高粱的产量达到最高。在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高粱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异较大,千粒重变异较小。密度主要是通过单位面积穗数,氮肥主要是通过穗粒数来影响产量的构成。施氮量与高粱产量是非线性关系,氮肥在高密度条件下对产量的调控更加明显。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在高密度处理比低密度处理要高,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密度为13.5万株/hm 2,施氮量为150kg/hm 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达到最大。本研究表明,增加密度、控制氮肥用量是增加高粱产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建议晋杂23号在汾阳种植时宜采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硼素对甜菜内源激素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优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甜菜叶片中IAA、GA3、ZT、ABA 4种内源激素的条件,研究不同硼浓度下4种内源激素含量及比例的变化,为甜菜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以甜菜单粒种HI0099为试验材料,在室内水培条件下,设置十分缺乏、缺乏、适量及过量硼营养浓度,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甜菜叶片中IAA、GA3、ZT、ABA进行测定,分析各激素含量变化与硼处理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硼浓度的增加,甜菜叶片内IAA、GA3、ZT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BA含量随着硼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然后升高的趋势。缺硼和硼毒害胁迫都会使甜菜叶片中IAA、GA3、ZT含量降低,同时使ABA含量升高,IAA/ABA、GA3/ABA、ZT/ABA比值降低。缺乏胁迫情况下,硼素营养水平与甜菜叶片ZT/ABA比值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r=0.866*);硼素毒害胁迫情况下,硼素营养与植株叶片AB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58*),与ZT/ABA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915*)。综合分析说明,硼素改变了甜菜叶片激素的含量及平衡关系,可以通过大田试验验证和利用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调控植物内源激素平衡最终缓解甜菜硼胁迫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旨在考察不同养殖密度对大刺鳅生长性能和摄食行为的影响。采用310天的单因素水泥池精养试验对初始密度为657.52 g/m3(A组)、1177.27 g/m3(B组)两组大刺鳅的生长性能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大刺鳅的生长性能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其中A组大刺鳅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及存活率均高于B组,而饲料系数及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B组低13.82%与30.77%。各密度组大刺鳅的体长均与体质量呈幂函数相关(A组:W=0.0028L3.041;B组:W=0.0049L2.953),为等速生长。体长、体质量与养殖天数呈多次函数相关(A组:L=-8×10-5d2+0.07758d+13.059,W=-2×10-6d3+0.0011d2+0.1369d+7.2355;B组:L=-6×10-5d2+0.062d+12.379,W=-2×10-6d3+0.001d2+0.1031dd+6.8031)。该试验条件适合于大刺鳅的规模化生产,今后应进一步细化大刺鳅的养殖密度,寻找最佳产量与饲料利用之间的关系,争取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和溶酶体组织蛋白酶(CTSD)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寻找与灵昆鸡产蛋性状相关的候选分子标记,以276只灵昆鸡母鸡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VLDLR和CTSD基因在灵昆鸡中的SNPs,并分析各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11个产蛋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VLDLR基因存在1个突变位点C13444T,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哈氏单位、蛋黄重及蛋黄比例呈显著相关(P0.05),在哈氏单位性状中,ZTW型为优势基因型,在蛋黄重及蛋黄比例性状中,ZCW型为优势基因型;CTSD基因有5个突变位点,其中,T2614C对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有显著影响(P0.05),C9445T、C9475T对500日龄产蛋量和蛋重显著相关(P0.05),C9457T对蛋重有显著影响(P0.05),T11028C位点对蛋白高度有显著影响(P0.05)。C13444T、C9457T、T11028C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其他9个位点均处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结果提示:VLDLR和CTSD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产蛋性状有关,可尝试作为灵昆鸡产蛋性状分子标记的候选基因,为以后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体叶绿素a及水环境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5月—12月调查了珠三角地区主养笋壳鱼(Oxyeleotris marmoratus)、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四个品种池塘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 a)含量和水环境因子动态变化。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研究池塘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池塘中Chl a含量变化的影响因子,使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分析方法探讨池塘水质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池塘水体TN、TP和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变化范围分别为1.52~22.76 mg/L、0.20~4.82 mg/L和3.71~50.76 mg/L,呈现出严重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状况;池塘间Chl a含量差异显著(P<0.05),从高到低顺序为:草鱼(均值)>乌鳢>加州鲈>笋壳鱼,各池塘Chl a含量的影响因子差异较大;乌鳢池塘中盐度(Sal)、电导率(Cond)、总可溶性固体(TDS)、TP、PO43--P、TN、NO3--N和CODMn等因子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整个采样期池塘水质状况可分为5大类,并呈现出一定的时序和空间特征,池塘水质优劣顺序为笋壳鱼>加州鲈>草鱼>乌鳢。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GlyCAM-1在人工诱导发情绵羊子宫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在绵羊发情后第10、12、14、16、18天子宫组织中GlyCAM-1的表达情况。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GlyCAM-1 mRNA表达量在第10~18天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绵羊发情后第10天GlyCAM-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大,显著高于其他4个时间点(P<0.05),第12天显著降低 (P<0.05),之后相对保持恒定,到第18天又显著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GlyCAM-1蛋白约34 kD,子宫组织中GlyCAM-1蛋白表达量在第10~18天亦呈现先逐渐减少然后又逐渐增加的波动趋势,其中发情第10天蛋白表达量最多,显著高于其他4个时间点(P<0.05),第12、14、16天GlyCAM-1的表达量降低但变化不明显(P>0.05),第18天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绵羊发情后第10~18天,GlyCAM-1在子宫的转录、表达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波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利用局部多项式插值(LPI)对地震造成滑坡而形成的泥石流冲沟进行DEM建模,分析其插值参数对插值精度的影响,并提取最佳插值参数。以彭州市银厂沟谢家店滑坡体泥石流冲沟为例,以平均误差(ME)、中误差(RMSE)、最大正负误差(MPE, MNE)及正负误差百分比(PPE, PNE)作为DEM内插结果的精度评价指标,对不同阶数(P)、核函数[K(x)]、带宽(H)以及搜索扇区类型的DEM插值精度进行比较提取出最佳插值参数。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默认的情况下,P为2时插值精度最高;K(x)为Exponential时拟合精度最高;4种搜索扇区类型的插值结果各项精度指标差异不大;插值试验中H=2为最优选择;所有设定参数的插值结果的正负误差大致都呈对半分布。利用LPI构建谢家店泥石流冲沟DEM结果可以满足大比例尺DEM精度要求,参数PK(x)、H对插值精度影响较大,而搜索扇区类型对插值结果影响较小,插值参数的优选有助于泥石流冲沟地形进行DEM构建。  相似文献   

15.
穗颈瘟是湖南晚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氮肥用量与抛秧密度互作,研究其对晚稻穗颈瘟发生的影响,以期从栽培角度为晚稻穗颈瘟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撑。试验设置4个氮肥用量(N0、N1、N2、N3)与3个抛秧密度(D1、D2、D3)。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条件下,各发病参数随密度的增加均呈“凹”形趋势,而在同一密度条件下,各发病参数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N3D1)穗颈瘟发生最严重,其病穗率、病蔸率、病情指数分别为10.76%、69.56%、12.65%。SPAD值与病穗率、病蔸率、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294、0.8325、0.746,达显著水平。单穴叶面积与病穗率、病蔸率、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259、0.8481、0.8407,均达极显著水平。施用氮肥为180 kg/hm2、栽植密度为26.25万兜/hm2时,既有利于促进晚稻生长,还可减少穗颈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利用改良蝉蜕诱导培养基对球孢白僵菌进行诱导,以无蝉蜕PDA培养基作为对照,目的是比较蝉蜕诱导后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多个生物学指标,及二者对3龄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经蝉蜕诱导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对玉米螟幼虫毒力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处理组LT50为4.73天,对照组需要6.97天。同时经蝉蜕诱导过的菌株开始产孢时间和胞外蛋白酶活性都优于对照组,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范围是1.497×10-2~3.538×10-2 IU/mL,但经诱导菌株的生长速率低于处理组。鉴于球孢白僵菌菌株经蝉蜕诱导后,其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增加,并且能够增强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可利用其进行球孢白僵菌菌种保存和改良。

  相似文献   

17.
From 1974 to 1977 a study was made of the abundanc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zooplankton species of the Ems estuary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 area of about 500 km2 with extensive tidal flats.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zooplankton consisted of holoplanktonic calanoid copepods with, during the summer,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meroplankton, mainly consisting of polychaete and cirripede larvae. Zooplankton abundance showed a marked seasonality, with a pronounced spring peak and a smaller late summer/autumn peak. In the low salinity area the spring bloom was dominated by Eurytemora affinis, which persisted in the salinities below S=5 upriver during the whole year. In the polyhaline area Acartia bifilosa wa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spring bloom. The late summer maximum from August to October was dominated by Acartia tonsa in the meso- and polyhaline area and by A. discaudata and Centropages hamatus in the euhaline part of the estuary bordering on the Wadden Sea proper. The number of abundant (> 1000 ind·m−3) species increased from the inner, fresher part of the estuary towards the Wadden Sea but, except for April, average zooplankton density in salinities <18 was similar (2768 ind·m−3) to the density in salinities >18 (2817 ind·m−3).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show that there are only a few autochthonous species and that the majority of species is allochthonous and penetrates more or less deeply into the estuary from the Wadden Sea and North Sea, varying with species and season.  相似文献   

18.
川芎等中草药提取物对柑橘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晶  黄闺  金晨钟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4):226-231
为探究中草药提取物对柑橘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以川芎、五加皮、独活等6种中草药作为原料从中提取抑菌液,测定其对3种柑橘病原菌(白霉、柑橘褐腐疫霉、指状青霉)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不同中草药提取液对不同柑橘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均不同,其中,川芎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当其浓度低至1.0×10-3 g/mL时,对3种病原菌仍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进一步的涂膜保鲜试验证明,添加0.10%川芎提取液于壳聚糖膜中,对柑橘保鲜效果有明显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乌桕与无患子的苗木品质,研究育苗密度对乌桕与无患子的苗木生长形态变化及苗木品质的影响。试验以当年生乌桕与无患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不同育苗密度5个处理,测定分析不同育苗密度下乌桕与无患子幼苗的生长进程以及干物质积累、叶片数、主根长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密度下,乌桕与无患子的生长进程差异十分显著;且无患子和乌桕的苗高随着密度的变大逐渐增加,但是当苗高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苗高并未随之增加;乌桕、无患子的单株、茎生物量表现为随着育苗密度的变大而逐渐增加。且乌桕与无患子的合格苗所占的百分率随其苗木密度的变大而降低,与之呈负相关关系。综合苗高、地径、单株生物量、茎生物量、幼苗形态因子分化参数、合格苗率、单位面积合格苗数等指标,无患子以育苗密度为280~342株/m2、乌桕以育苗密度为337~412株/m2时,其生长形态和植株品质比较协调,植株苗木品级合格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