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原位聚合法的二步法制备脲醛包覆环氧树脂微胶囊,采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探讨W_芯∶W_壁、乳化剂浓度、搅拌速率、陈放时间和W_(乳化剂溶液)∶W_芯对制备微胶囊的产量、包覆率、修复率和形貌特征的影响规律,确定微胶囊合成的理想工艺水平。根据产量、包覆率和修复率的极差和方差结果,得出当W_芯∶W_壁为0.8∶1、乳化剂浓度为1%、搅拌速率为400 r/min、陈放时间32 h、W_(乳化剂溶液)∶W_芯为8∶1时,微胶囊的综合性能达到理想。此研究以期能够为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的制备工艺提供参考价值,为后续研制自愈合材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林产工业》2021,58(10)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以虫胶溶液、水性涂料为芯材制备自修复微胶囊,通过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探究W_芯∶W_壁、W_(乳化剂)∶W_芯、W_虫∶W_水、W_(乳化剂溶液)∶W_芯质量比与搅拌速率对微胶囊产量和包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速率对微胶囊的影响较大。当W_芯∶W_壁为0.8∶1,W_(乳化剂)∶W_芯为3∶100,搅拌速率为600 r/min,W_(虫胶)∶W_(涂料)为1∶1,W_(乳化剂溶液)∶W_芯为9∶1时,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较好的形状和尺寸。将该微胶囊加入水性涂料,随着微胶囊浓度的增加,漆膜的色差和光泽度逐渐减小。随后对漆膜的拉伸强度、表面形貌、化学成分及修复效果进行了分析,当微胶囊添加量为5.0%~10.0%时,漆膜的修复效果明显。当微胶囊添加量为5.0%时,漆膜综合性能较好。研究结论为木质家具自修复涂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材料,壳聚糖和阿拉伯胶为囊壁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的最佳制备组合,并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性能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最佳制备组合为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4%,阿拉伯胶质量分数为2%,芯壁比为1∶1,成囊pH3.5,成囊时间80 min,对成囊的影响大小排序为芯壁比阿拉伯胶质量分数成囊pH壳聚糖质量分数成囊时间。扫描电镜显示微胶囊剂外部形态规则,大小均匀,外壁光滑,杂质较少。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缓释性能好于豚草提取物。  相似文献   

4.
以漆脂为芯材,采用不同种类的壁材进行复配,并通过喷雾干燥制备漆脂基脂肪粉,以乳化能力和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漆脂基脂肪粉的制备工艺:壁材为麦芽糊精/大豆分离蛋白(4∶1,质量比,下同),乳化剂为蔗糖脂肪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8∶2),乳化剂添加量为3.5%(以芯壁总质量计,下同),阿拉伯胶添加量为2.5%,壁芯质量比为2∶1,乳液含总固形物3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乳液的乳化能力为94.2%,漆脂脂肪粉的包埋率为83.46%。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漆脂脂肪粉的包埋结构初步形成; GC-MS检测发现乳化和喷雾干燥对漆脂主要脂肪酸组成基本没有影响,漆脂脂肪粉含有68.329%的棕榈酸、19.245%的油酸和8.673%的硬脂酸;扫描电镜和粒径分析显示漆脂脂肪粉呈球形,分布较为均匀,粒径主要分布在1~5μm;加速氧化储藏试验表明经过微囊化包埋处理30天后,漆脂的过氧化值(67.8 mmol/kg)明显高于漆脂脂肪粉(27.2 mmol/kg),说明微胶囊包埋能够有效减缓漆脂的氧化酸败。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微胶囊技术,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材料,明胶为囊壁材料,采用单凝聚法制备豚草提取物植物源农药微胶囊剂,设计正交试验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豚草提取物微胶囊最优配比方案为明胶质量浓度5 g·L-1,芯壁比1:2,搅拌速度200 r·min-1,乳化时间90 min。其中,四因素对成囊影响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明胶质量浓度>搅拌速度>乳化时间>芯壁比。从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图片可以看出,微胶囊形状规则、表面光滑。微胶囊中位径为20.55μm,大部分粒径大小分布在18.23~33.31μm间。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剂缓释效果优于豚草提取物。  相似文献   

6.
豚草提取物脲醛树脂微胶囊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环境友好型农药剂型及解决植物源农药易失活问题,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物质、脲醛树脂为囊壁材料,制备豚草提取物脲醛树脂微胶囊。结果表明:制备豚草提取物脲醛树脂微胶囊最优配比方案为尿素与甲醛质量比1.0:2.5,芯壁比1:2,酸化时间1 h,乳化时间80 min。制得的微胶囊形状规则、表面光滑、无杂质、包覆完全。微胶囊中位径为18.56μm,大部分粒径分布在19.34~32.09μm之间。豚草提取物脲醛树脂微胶囊的缓释效果优于豚草提取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脲醛树脂为壁材、水性丙烯酸涂料为芯材制备微胶囊.探求芯壁比(质量比)、陈放时间和水浴温度对微胶囊形貌、产量和包覆率的作用,进行了 3因素2水平的正交实验,确定了陈放时间和水浴温度对微胶囊性能影响不大,影响最大的因素为芯壁比.为了进一步优化微胶囊性能,以芯壁比为单一变量进行单因素独立试验,发现随着芯壁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筛选对松褐天牛毒力更高的微生物资源,开展生物防治通过培养性状、分生孢子形态及系统发育树鉴定4个绿僵菌菌株,比较测定各自对松褐天牛的毒力。【方法】对4株绿僵菌的培养性状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对4株绿僵菌的EF-1α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综合鉴定4株绿僵菌的分类地位。测定了不同孢子浓度及接种方法(浸虫、浸枝和无纺布)对松褐天牛成虫的致病效果,构建4个菌株对松褐天牛的毒力方程。【结果】1)菌株WTKH和WP08鉴定为平沙绿僵菌;菌株LV2鉴定为金龟子绿僵菌;菌株qc1401鉴定为瘿绵蚜绿僵菌。2)平沙绿僵菌WP08菌株和金龟子绿僵菌LV2菌株对松褐天牛校正死亡率较高,瘿绵蚜绿僵菌qc1401菌株次之,平沙绿僵菌WTKH菌株最低。4个菌株对松褐天牛的致死速度依次为WP08LV2qc1401 WTKH,LT50分别为5. 52、10. 38、16. 93和20. 80天。3)以平沙绿僵菌WP08为供试菌株,在1. 0×108、1. 0×107、1. 0×106个·m L-1共3个浓度下,孢子浓度越高则松褐天牛校正死亡率越高、半数死亡时间越短,孢子浓度为1. 0×108、1. 0×107时,试验期内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半数死亡时间LT50分别为11. 38、16. 44和24. 22天。4)以平沙绿僵菌WP08为供试菌株,3种接种方法 40天内松褐天牛死亡率均为100%,LT50浸虫法为5. 52天,浸枝法为11. 38天,无纺布法为17. 21天。【结论】4株绿僵菌均可侵染松褐天牛致其死亡,其中,平沙绿僵菌WP08的致死率和致死速度较快,为防治松褐天牛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9.
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物质,以脲醛树脂为囊壁材料,探讨原位聚合法制备豚草提取物脲醛树脂微胶囊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制备豚草提取物脲醛树脂微胶囊的适宜条件为:脲醛树脂预聚体制备时间1.0~1.5 h,尿素与甲醛质量比1.0:1.5~1.0:2.5,芯壁比1:2,成囊pH1.5~2.5,成囊时间60~90 min,搅拌速度200~400 r·min-1。制备的微胶囊包封率与载药量均达到80%以上,微胶囊外部形态规则,表面较光滑。  相似文献   

10.
以绿僵菌素A(DxtA)和绿僵菌素B(DxtB)的产量为指标,分析了僵菌属5个种15个菌株液体培养的产毒素能力差异,确定了高产毒素优良菌株,并拟合了高产毒菌株在摇瓶条件下的产毒素动态.结果表明,不同种绿僵菌间的产毒素能力差异极显著(P<0.01),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戴氏绿僵菌(M. taii)和蚱蜢绿僵菌(M. acridum)均不产生毒素,鳞腮绿僵菌(M. lepidiotae)可产少量毒素,金龟子绿僵菌(M. anisopliae)产毒素能力最强,其中M19的DxtA产量最高(144.12 μg·mL-1), M25菌株的DxtB产量最高(65.31 μg·mL-1);M25菌株的综合表现最佳;M25菌株在液体摇瓶培养条件下DxtA产量经SPSS拟合,符合Logist模型:Y=84.99/(1+11.82×e-0.3X),即前4 d是营养生长,毒素分泌量较少,4 d后生物量维持平衡,第5天起毒素产量进入指数增长期,9 d后毒素产量进入平台期.  相似文献   

11.
粉拟青霉南北株系和白僵菌主要生理特性及毒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5℃条件下 ,粉拟青霉 (Paecilomycesfarinosus)南北株系和白僵菌 (Beauveiabassiana)在水滴中的孢子萌发率分别为 79 8%、6 7 2 %和 78 4%。而当RH为 90 %以下时 ,孢子萌发率急剧下降 ,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 2 5℃ ,粉拟青霉均为 2 0℃ ;15℃以上时 ,S -Pf菌株萌发率高于N -Pf菌株 ,15℃以下相反。在PDA培养基上 ,粉拟青霉南北株系产孢量基本相同 ;N -Pf最适生长温度 ;产孢温度为 2 0~ 2 5℃ ;S -Pf则为 2 0℃ ;在 2 0℃以上 ,Bb对马尾松毛虫的感染率高于粉拟青霉 ,但在 15℃以下 ,粉拟青霉则明显高于白僵菌。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结果表明,核桃炭疽病病原菌生长(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佳营养配方为PDA加核桃外果皮汁液,生长温度范围在5℃~35℃,最适温度25℃,5℃以下和40℃以上则停止生长;分生孢子萌发最适相对湿度100%,相对湿度75%以下时停止萌发;病原菌对pH值适应性较强,pH值3以上,pH值10以下均能生长,生长最适pH值6.5~7。通过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筛选出的世高和晴菌唑对核桃炭疽病病原菌生长抑制作用很好,林间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3.
以山杨优树的根段为繁殖材料进行分层埋根处理,将其根蘖萌生嫩枝扦插繁殖,对影响山杨根蘖萌生嫩枝扦插的因子如发芽率、存活率及高生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埋根基质是珍珠岩,嫩枝萌生率为15.6%;根段直径3-4 cm,嫩枝萌生率高,为12.4%;最佳扦插基质为沙土与土比例为2:1的基质,扦插成活率81.3%,草炭与土比例为1:1的基质对扦插苗高生长效果最好;来源于树干不同位置的扦插苗在高生长上显示出显著差异,嫩枝顶端明显高于中部和下部。  相似文献   

14.
黄牡丹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牡丹的新鲜花粉为试材,利用单因子试验比较了液体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硼、钙、镁、钾对黄牡丹花粉萌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比较了蔗糖、H3BO3及CaCl2对黄牡丹花粉萌发的影响;通过对醋酸洋红染色法、I-KI染色法和TTC染色法的比较,寻找快速测定黄牡丹花粉生活力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蔗糖及H3BO3对黄牡丹花粉萌发有极显著影响。在pH值为6.0时,蔗糖150 g·L-1+H3BO330 mg·L-1+CaCl220 mg·L-1适宜黄牡丹花粉培养,萌发率为68.7%;纯水培养没有造成花粉原生质体破裂,内含物外流,但萌发率极低,仅为3%;200 g·L-1以上的高浓度蔗糖溶液和300 mg·L-1以上的高浓度盐溶液会造成原生质体失水萎缩,质壁分离,这两种情况都抑制花粉萌发;TTC染色法测得的花粉活力率为64.9%,是快速测定黄牡丹花粉生活力的最适染色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落叶女贞快速繁殖提供理论依据,以落叶女贞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纸上发芽法,研究了不同赤霉素浓度、温度、光照和土壤湿度对落叶女贞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25℃是落叶女贞种子的最适发芽温度,发芽率达92%,有光时的种子发芽率高于无光时的,但落叶女贞种子在有光和无光时发芽率差异不显著;200mg/L赤霉素处理落叶女贞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78.56%;在土壤湿度为20%时,落叶女贞种子发芽率最高,达93.52%,萌芽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16.
杉木球果炭疽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对尤溪经营林场杉木种子园的球果病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Coletotrichumsp.〔有性阶段是Glomere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可造成杉木球果炭疽病。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2~30℃,以26℃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4℃为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可生长的酸碱度范围为pH5~8,以pH7为最适酸碱度;分生孢子以在水滴和100%相对湿度中萌发率最高;菌丝在常见碳源蔗糖、常见氮源蛋白胨上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7.
杨梅腐烂病病原菌鉴定及杀菌剂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梅腐烂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杨梅主干分枝处,引起干腐和枝枯.经鉴定,杨梅腐烂病菌为核果壳囊孢菌(Cytospora leucostoma).室内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退菌特、炭必灵和波尔多液;红杀和湘研植病灵抑制菌丝生长效果较好,但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差;石硫合剂、新万生、疫霜锰锌和敌克松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好,而抑菌丝生长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8.
为初步探讨高寒地区软枣猕猴桃新梢的越冬性,以“魁绿”为试材,测定露地栽培条件下不同新梢、新梢不同部位的枝条干物质含量、相对电导率及萌芽率、成枝率。结果表明:春梢干物质含量最高,夏梢的干物质含量中等,秋梢干物质含量最低,同一枝梢基部的干物质含量最高,顶部的干物质含量最低。秋梢顶部的相对电导率最高,其次秋梢中部、夏梢中部、夏梢顶部和春梢顶部的电导率中等,春梢中下部、夏梢基部和秋梢基部的相对电导率最低,呈现显著性差异。春梢中部的萌芽率最高,18%,春梢基部和秋梢顶部萌芽率为0%,其余部位的萌芽率中等,成枝率与萌芽率变化基本一致。综合评价新梢越冬性由强到弱为:春梢基部>夏梢基部>春梢中部>秋梢基部>春梢顶部≈夏梢中部≈夏梢顶部>秋梢中部>秋梢顶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秦岭冷杉不同海拔、光照、苗床类型、覆土深度等条件下的野外播种试验,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幼苗生长率的差异,揭示了秦岭冷杉种子及幼苗在天然环境下的适应性.天然生境下秦岭冷杉的平均出苗率只有17.7%,不及实验室发芽率(36%)的一半.海拔、光照、苗床类型、埋藏深度对秦岭冷杉的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幼苗生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上秦岭冷杉的复壮一定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以锦鸡儿种子为试验材料,设置0.1%、0.2%、0.3%、0.4%、0.5%、0.6%等不同胁迫梯度的NaCl溶液处理锦鸡儿种子,以蒸馏水处理的种子为对照,探讨不同浓度的盐水对相同生长条件下的锦鸡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水溶液浓度的逐渐升高,锦鸡儿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势受到抑制的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