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宁R7为恢复基因源,利用连续回交法构建以T78、T84和ZS9三个优异种质为遗传背景供体的近等基因系候选株系。于成熟期考察并比较候选株系农艺性状,同时采用SSR标记对候选株系进行PCR扩增估算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农艺性状分析(t测验)表明,不同候选株系与其供体的农艺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株高和分支点高度的差异程度较其他性状高。采用75对SSR引物对21个候选株系PCR扩增共得到157个目的片段,发现三个遗传背景候选株系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6、0.92和0.98。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综合分析后,认为wh13、wh59和wh118分别为三个种质的最优近等基因系。综上表明,采用农艺性状比较与分子标记相结合分析近等性是一种有效的近等基因系的检测方法。中选近等基因系可用于恢复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抗虫水稻后代农艺性状变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群体分离法(Bulk sergeant analysis,BSA)和比较分析方法,以转基因水稻高代材料与非转基因水稻杂交得到的3个F2群体和1个DH群体为材料,分析遗传背景与外源基因对转基因水稻后代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本的遗传背景对农艺性状表现存在一定的影响;在消除环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F2群体中外源基因对农艺性状变异起到重要作用,并促使农艺性状的分离程度增加。而DH群体中尽管外源基因促进株系变异系数增加,但对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作用不显著。说明组织培养是产生农艺性状变异的主要原因,而外源基因的导入增加了农艺性状变异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水分胁迫对云南陆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水分胁迫对陆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21 个云南陆稻品种为材料,对其9 个主要农艺性状在旱作和水培2 种水分管理模式下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旱作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陆稻旱作较水作生育期延长、有效穂数降低、实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水分胁迫下陆稻各主要农艺性状与抗旱系数的通径分析表明:陆稻的多种农艺性状均与其抗旱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但是与旱作产量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还是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这3 个指标。因此在陆稻栽培过程中,宜采用“稳穗、增粒、增重”的高产生产措施。通过采取适宜的措施,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前提下,通过提高陆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出高质量的木本棉基因组图谱,并对棉属进化机制及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进行了分析。对四倍体棉种及其他多倍体物种的形成过程的揭示,为研究棉花纤维质量和抗病虫灾害等重要农艺性状奠定了遗传学基础。棉花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属共包括46个二倍体棉种和5个已经确认的四倍体棉种,所  相似文献   

5.
转bar基因小麦的抗性遗传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以皖麦48和扬麦87158两个小麦品种的转bar基因株系为材料,探讨bar基因在转基因小麦自交后代的遗传表现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涂叶法和PCR法研究bar基因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T1、T2的遗传表现,并对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证实抗除草剂bar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能稳定表达;遗传分析显示bar基因能稳定的遗传给后代,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在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方面,转bar基因小麦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问随机处理试验研究了草炭对烟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对烤烟生长发育、烟叶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生长的各个时期,施用草炭的处理,土壤的养分含量均高于纯施用化肥,且降低了土壤的pH值与土壤容重;施用草炭的烟田,烟株生长旺盛,农艺性状指标高于对照;烤后烟叶化学成分较协调;提高了烟叶的香气,烟叶评吸质量高;烤后烟叶经济性状指标较高。  相似文献   

7.
纤维是衡量大麦饲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遗传机制解析对饲用大麦品种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316份大麦品种为材料,连续2年种植于成都、康定两地,利用分布于大麦基因组上的75,289个SNPs对籽粒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TASSEL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纤维素、半纤维素性状分别重复检测到65个、34个显著SNPs位点(P≤0.05/N),标记的平均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13.18%、14.10%。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在3个及以上环境中重复检测到的显著相关位点分别为4个、1个, 2个性状检测到了相同的SNP位点,说明2个性状存在遗传相关性。纤维素性状挖掘到6个候选基因,半纤维素性状挖掘到1个候选基因,为大麦纤维的遗传与分子机理研究及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玉米种子萌发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萌发是出苗的前提, 对玉米产量影响重大。为了解玉米种子萌发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 本研究对476份玉米自交系种子萌发相关的6个性状进行调查, 结合125万个(1.25M) SNP标记, 利用3种统计模型(Q, K, Q+K)进行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结果表明K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价吸胀前重量、吸胀前体积、吸胀后重量、吸胀后体积和吸胀体积5个性状; Q+K模型能更好地评价吸胀重量性状。基于这6个性状的最优模型的GWAS结果, 共检测到15个种子萌发相关性状的显著SNP, 15个SNP对应6个QTL, 集中分布在玉米第3、第6、第7和第10染色体上, QTL内单个SNP能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09%~7.85%。其中5个QTL可在多个生物学重复中被检测到。以最显著SNP所在基因或附近基因作为QTL的候选基因, 共筛选到6个最可能的候选基因。GRMZM2G148411是吸胀后重量、吸胀重量和吸胀体积3个性状共同鉴定到的QTL候选基因, 根据基因的功能注释, 该基因编码一个包含TLD-domain的钙离子结合蛋白, 可能是一种调控种子休眠与萌发的信号分子。本研究鉴定的QTL为解析玉米种子萌发的遗传机制和相应功能标记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5):5062-5070
饲用高粱作为酿酒和牲畜饲料的重要原料,拥有众多优良的农艺性状,其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粱育种工作中,影响高粱农艺性状的数量基因位点已被定位得到。分蘖作为一项重要的株型性状,对高粱的耐密性、抗倒性、光吸收效能等生理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当前饲用高粱株高、穗长、叶部形态等性状的基因定位工作已有相当顺利的进展,而分蘖性状因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难度较大,对分蘖的基因定位工作进展则较为缓慢。本研究总结了近期对高粱分蘖性状以及其他农艺性状QTL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在不同农作物品种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部分同源性高的保守序列保留下来,证明同一物种不同性状之间具有关联性这一观点。在高粱的育种研究中,将基因工程育种与实验统计、数量遗传学结合,能更好地揭示各项因素对高粱农艺性状的贡献程度,提高育种效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作物根系与水肥利用密切相关,发掘根系性状相关遗传位点或候选基因,对于培育适宜特定土壤环境的小麦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了解低氮磷供应、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对根系的影响,以及小麦根系性状遗传定位进展,本研究对近几十年相关文献进行了调研。发现尽管目前对小麦根系性状遗传解析工作已有较多报道,但许多根系性状QTL区间在不同研究间难以吻合,限制了分子标记开发和候选基因的发掘。随着高密度SNP芯片的开发及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的发展,今后整合"表型组"、"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对特定环境条件下小麦根系性状进行解析,可快速、高效地发掘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优异等位变异和候选基因。本研究对于了解非生物胁迫条件小麦根系性状的遗传学基础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外源转入基因在小麦中的遗传规律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GUS和nptⅡ导入了3个小麦基因型新春9号、Bobwhite和PM97034,经对自交后代连续3代进行PCR、组织化学染色及ELISA检测和筛选,获得了纯合稳定转基因株系。以3个受体亲本为对照,随机区组、重复3次设计,对纯合稳定转基因株系进行了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成熟期等农艺性状调查,研究外源转入基因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除株高和生育期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农艺性状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以新春9号转基因株系与新春9号(CK)杂交,对F1代和F2代植株进行PCR、组织化学染色和ELISA检测,分析外源转入基因在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GUS基因和nptⅡ基因在F1代中表现完全显性,在F2代中呈现2.6︰1的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双鸭山市岭东区药用植物资源特征及其植物区系组成与相邻地区的亲缘关系,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并结合植物地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岭东区共有药用维管植物71科199属272种,以被子植物占优势;在科属组成上以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构成该区植物主体;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药用部位主要以全草入药;重点调查品种共36种,总蕴藏量为1808736.85 kg。种子植物区系成分丰富,以温带性质成分为主,多种成分共存;岭东区的R/T值最低,温带成分最高,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岭东区与鹤岗的亲缘关系最近。岭东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生活型、药用部位与科属的地理成分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其植物区系的亲缘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棉花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棉花功能基因组研究发展迅速,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棉花研究,二倍体和四倍体棉花基因组测序陆续完成,棉花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关联分析相继涌现,大量的棉花功能基因被分离鉴定。本文回顾了棉花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历程,重点介绍了棉花基因组测序和棉花栽培品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并总结了棉花纤维和腺体发育中的关键功能基因及棉花抗旱、抗盐碱等功能基因研究进展,为全面了解棉花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和棉花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Doubled haploid production in nutraceutical species: a revie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M. R. Ferrie 《Euphytica》2007,158(3):347-357
There is a growing interest in herbs, spices, nutraceuticals, and medicinal plants worldwide. These species are used for food, flavourings, cosmetics, and for medicinal purposes. However, there is very little activity underway to improve the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these crops. Much of the industry relies on “wild” plants (i.e. not genetically improved/enhanced); therefore, the potential for variability in crop performance and active ingredients is high, presenting significant challenges for the industry. Uniform varieties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use in agronomic and clinical trials. Doubled haploid technology can accelerate the breeding of new varieties as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other species. However, very 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on developing doubled haploid technology for herbs, spices, and nutraceutical species. This review describes some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辅助培育双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杂交稻恢复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研究利用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来自C750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瘟病基因pi9聚合到感病杂交稻恢复系闽恢3139中.最后在回交后代中获得了4个双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改良系ZR21-sk1、ZR21-sk2、ZR21-sk3和ZR21-sk4,且其遗传背景恢复率达96%以上.用来自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24个稻瘟病菌株和白叶枯病广致病型菌系P6对改良株系进行人工接菌鉴定,结果表明,聚合了Xa23和pi9基因的改良系同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且抗性与抗谱与供体亲本C750相似.农艺性状分析显示,改良株系所配组合基本保持闽恢3139的农艺性状和配合力,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抗性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6.
多倍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界尤其是被子植物中,多倍化的发生有利于植物进化,其在物种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研究表明植物几乎所有的重要经济性状均为复杂性状,这些复杂性状往往由多基因控制,且与非遗传(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测序成本不断降低,高密度覆盖的标记使得基因型鉴定更加精确化,因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已成为研究多倍体植物复杂性状的新策略。本综述介绍了植物多倍体研究的意义、复杂性状的遗传学背景以及GWAS的一般流程,简要分析了多倍体GWAS的特点,并回顾了当前多倍体植物GWAS在复杂性状基因位点中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多倍体植物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水稻Ds插入双分蘖突变体形成机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Ds插入突变株筛选过程中,发现一个在同一分蘖节形成大、小两个分蘖的双分蘖突变体dt1(double tillers mutant),两个分蘖均可正常抽穗形成有效分蘖。采用TAIL-PCR技术从该突变体中克隆了Ds插入的侧翼序列,将该序列作为查询序列进行核苷酸序列数据库(NCBI-BLAST)在线比对分析,发现所克隆的Ds侧翼序列与3号染色体的克隆OJ1345H02(gi|21281466)序列同一性达100%。以FGENESH和GeneMark.hmm两种软件分别对Ds插入基因的结构进行分析,在外显子的数目、大小、位置等方面均得出高度一致的结果。同时,用NCBI Entrez server和Pfam等软件对该基因进行功能预测,推测的基因编码产物含保守的FH2结构域,为水稻类形成素蛋白。突变体后代Ds插入基因型分析显示,其后代出现分离,表明该突变体为Ds插入杂合体。  相似文献   

18.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 are of interest to wheat breeding programs, especially for introducing new genes that confer resistance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A group of 54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 derived from crosses between emmer wheat(Triticum dicoccum, source of the A and B genomes) and goat grass (Aegilops tauschii, D genome donor) were investigated for genetic diversity. Using the AFLP technique, dendrograms revealed clear grouping according to geographical origin for the T. dicoccum parents but no clear groups for the Ae. tauschii parents. The geographical clustering of the T. dicoccum parents was also reflected in the dendrogram of their derived synthetic hexaploids. Diversity of the T. dicoccum parents and their derived synthetic hexaploids was further evaluated by measuring 18morphological and agronomic traits on the plants. Clustering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agronomic data also reflected geographical origin. However, comparison of genetic distances obtained from AFLP and agronomic data showed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diversity measurements. Nevertheless, similarities among major clusters with the two systems could be identified. Based on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markers, the synthetic hexaploids had a considerably higher level of AFLP diversity (39%) than normally observed in cultivated hexaploid wheat (12–21%). This suggests that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 can be used to introduce new genetic diversity into the bread wheat gene pool.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9.
药用植物太空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用植物的品质决定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疗效,而药用植物育种是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太空育种作为一种新的育种技术近年来在药用植物研究领域得到重点发展。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近年来药用植物太空育种在生物性状、细胞学、有效成分变化、分子标记、安全性等不同方向的研究进展和基本结论,总结了国内外在该领域取得的工作成果,分析了药用植物太空育种的特殊性及其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将太空育种用于药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可加快药材品种选育进程,提高育种质量。目前在药用植物空间生物学、后代性状遗传稳定性和有效成分变化规律等方面研究欠缺,建议加强药用植物太空育种基础理论研究投入,明晰诱变因素和诱变机制,进一步提高育种预见性和育种效率;建立具有药用植物特点的综合评价系统和新品种审定体系;针对药用植物太空育种的安全性和空间环境处理后有效成分种类和含量变化问题开展风险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20.
SNPS在大豆等作物遗传及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是指DNA序列上的单个碱基变异,它具有分布广、多态信息量大、易于检测和统计分析等优点,被称为继RFLP和微卫星标记后的第三代基因遗传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等位基因间序列差异最为普遍的类型,可作为一种高通量的遗传标记。已建立PCR扩增目标序列及其产物测序和电子SNP(eSNP)等多种发现和检测SNP的方法。大豆等作物也已开展了SNP分析。一些栽培作物种质的多样件不断减少,其结果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鄄quilibrium,LD)增加,这有利于目的基因座上SNP单元型(haplotype)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SNP已在作物基因作图及其整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展示了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