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藏嵩草绿汁发酵液提高苜蓿青贮发酵品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不同海拔藏嵩草绿汁发酵液(previous fermented juice,PFJ)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苜蓿为青贮原料,分别添加4种不同海拔的藏嵩草PFJ及添加等量蒸馏水为对照制作苜蓿青贮,每个处理4次重复,青贮60d后分别测定其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藏嵩草附着及PFJ中乳酸菌数随着海拔升高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种PFJ均能显著降低袋装苜蓿青贮的pH值、乙酸和丁酸含量(P<0.05),并且随着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添加4种PFJ均显著增加了苜蓿青贮的干物质(dry matter,DM)和可溶性糖(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WSC)含量(P<0.05),海拔越高,藏嵩草绿汁发酵液对苜蓿青贮过程中蛋白降解的抑制作用越强,青贮饲料中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NPN)的含量越低(P<0.05)。综合试验结果,添加藏嵩草绿汁发酵液可以明显改善苜蓿青贮的发酵品质,抑制青贮过程中蛋白的降解,且藏嵩草生长的海拔越高其绿汁发酵液制作的苜蓿青贮饲料品质越好。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高寒地区牧草附着乳酸菌种质资源及研制开发青贮饲料乳酸菌制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苜蓿青贮过程中乳酸菌复合系Al2的接种效果及菌群的追踪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苜蓿(Medicago sativa)为原材料,添加乳酸菌复合系Al2调制青贮苜蓿,并以不添加接种剂的苜蓿作为对照,分析苜蓿青贮过程中微生物区系变化及接菌的改善效果。通过提取青贮料中细菌的总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16S rDNA V3区域,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分析青贮料中细菌的区系变化,并结合平板计数法对青贮料中的乳酸菌、一般细菌、霉菌进行动态分析。DGGE图谱结果显示自然青贮苜蓿的优势菌是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在接菌Al2的青贮料中,以植物乳杆菌(Lactabacillus plantarum)为主的Al2的成员菌迅速控制发酵过程,并且在发酵过程中稳定存在。与对照相比,添加乳酸菌剂能够提高乳酸菌的数量,在第2 d将青贮料的pH值降低到4.2,最后稳定到4.1,显著提高了乳酸生成量,降低了氨态氮的产生,明显改善了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3.
筛选复配适合宁夏地区的青贮微生物菌剂,可解决在青贮自然发酵过程中,青贮玉米营养损失多且易发霉等问题。本研究对从宁夏中部干旱区自然发酵的青贮玉米饲料中分离鉴定的1株乳酸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1株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进行性能测定,复配后形成复合菌剂并进行45 d的大型窖贮青贮发酵试验,设置不添加菌剂和添加商业菌剂的青贮饲料为对照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与不加菌剂和添加商业菌剂的对照组相比,经复合菌剂处理后饲料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显著下降(P0.05),干物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粗蛋白含量变化不显著。为期75 d的滩羊肥育饲喂和5 d的消化代谢试验表明,对照组与试验组滩羊的日均采食量差异显著(P0.05),平均日增重、末重、料重比差异不显著。试验组滩羊对青贮玉米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提高,对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复合菌剂显著改善了青贮玉米饲料的品质,复合菌剂发酵的饲料玉米对滩羊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切碎方式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试验以乳熟期全株玉米为青贮原料,分别进行揉切、粉碎和切断处理,使用60 L青贮桶作为青贮装置,在室温下密封贮藏60 d后开封。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所用全株玉米的干物质含量为23.53%、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为9.12%、粗蛋白含量为9.35%,为优质的青贮原料。经不同切碎方式的各组青贮饲料的有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pH值均在4.0以下,而且氨态氮与总氮的质量比也均在5.0以下,达到了优质青贮饲料的标准,虽然各青贮饲料的粗蛋白、粗灰分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但均为优质的青贮饲料。综合比较,揉切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消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青贮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可用于制作青贮饲料的作物、青贮饲料的发酵、青贮饲料中的添加剂、青贮饲料品质及评价,指出了青贮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对青贮饲料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艾琪  蒋慧  郭睿  蒋涛  苏华维 《农业工程学报》2020,36(22):316-323
为了探讨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改善稻草的青贮品质及其适宜添加比例。按残次苹果发酵物和稻草质量比为全部为稻草(Ⅰ)、1∶9(Ⅱ)、3∶7(Ⅲ)、5∶5(Ⅳ)、7∶3(Ⅴ)、9∶1(Ⅵ)混合进行青贮。青贮90 d 后开封,测定青贮前后的营养成分,鉴定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发酵品质以及有氧暴露情况下pH值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显著提高青贮原料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WSC)的含量(P<0.05),降低了原料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的含量(P<0.05);青贮90 d天后,混合青贮饲料的乳酸(Lactate Acid,LA)、乙酸(Acetic Acid,AA)含量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添加量的增多而增加;处理Ⅰ的LA(0.17%)、AA(0.09%)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5个处理(P<0.05),而丁酸(Butyric Acid,BA)含量、AN/TN(Ammonia Nitrogen Total Nitrogen)的比值显著高于其他5个处理(P<0.05);有氧暴露后,随着有氧暴露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的pH值、酵母菌数量、霉菌数量逐渐增多,乳酸菌数量逐渐减少;处理Ⅰ的乳酸菌数量始终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P<0.05),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而处理Ⅲ、Ⅳ的乳酸菌数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始终保持较低水平。未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处理Ⅰ的感官评分和综合评分均为劣等,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的稻草青贮处理Ⅲ和处理Ⅳ的感官评分和综合评分均为优等;同时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增加了混贮的营养价值,改善了混贮的发酵品质。综合分析,在试验中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能改善稻草的青贮品质,其添比例在3∶7~5∶5之间适宜。  相似文献   

7.
乳酸菌复合系和植物乳杆菌提高柳枝稷青贮效果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该文旨在探讨接种乳酸菌复合系SGL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柳枝稷青贮效果的影响。以营养生长阶段的柳枝稷为原料,分别接种1 OD600/kg 鲜质量的SGL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以不接菌的处理作为对照。在发酵第3、10、20和30天开罐取样进行检测分析发酵饲料品质,通过短期人工瘤胃技术测定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变化,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原料和青贮料的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接种乳酸菌复合系SGL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均能有效抑制Enterobacter和Clostridium,使Lactobacillus成为控制发酵的优势菌,加快青贮过程中pH值的下降速率,提高柳枝稷青贮饲料品质,并提高柳枝稷青贮料的瘤胃发酵效果,复合菌系SGL比纯培养的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8.
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处理、排放是天然橡胶加工产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探究不同菌剂对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的发酵效果并将其资源化利用,具有较高的生产应用价值。设置不添加菌剂、添加芽孢杆菌、放线菌、黑曲霉菌4 种不同的处理对天然橡胶废水进行好氧发酵,并以清水和复合肥作为对照,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发酵液对小白菜生长、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黑曲霉菌发酵效果最优,其次为芽孢杆菌、放线菌发酵处理;不同处理的发酵液灌溉对小白菜的生长品质均有较好的提升作用,其中添加黑曲霉菌、放线菌发酵处理提升效果最优,其次为添加芽孢杆菌处理;添加菌剂各处理对土壤孔隙度有提升趋势,且平均值高于清水对照(1.76%),其中添加黑曲霉菌发酵液对土壤孔隙度提升最高。与清水对照相比,添加黑曲霉菌发酵液灌溉后土壤pH、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0.33%、19.21%。综上,添加黑曲霉菌处理对小白菜生长品质提升效果最优且对土壤孔隙度不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甜高粱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作物,为实现长时间贮存并提升糖化效率,该研究分析了瘤胃液不同添加量对全株甜高粱青贮品质和酶解糖化效果的影响。设置R1、R3、R5和R7共4个瘤胃液处理组(添加量依序分别为1、3、5和7 mL/100 g原料)和1个对照组(CK,等量蒸馏水),考察了瘤胃液不同添加量对全株甜高粱青贮过程中有机组分、发酵品质和酶解性能等质量指标的动态影响,并跟踪解析青贮期间微生物菌群的动态演绎。结果表明,添加瘤胃液能明显减少青贮甜高粱中的干物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粗蛋白以及木质纤维组分含量,使青贮pH和氨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并与瘤胃液添加量呈负相关。青贮中的乳酸、乙酸含量随瘤胃液添加量和青贮发酵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P0.05),瘤胃液强化了青贮发酵并有助于减少干物质损失,尤其在较高添加量时,青贮60d时的甜高粱综纤维素含量反而有所增加。4种瘤胃液处理组的门水平优势细菌主要为厚壁菌和变形菌,厚壁菌相对丰度随时间延长和瘤胃液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变形菌门丰度则逐渐下降;属水平主要以乳酸杆菌、泛菌和醋酸杆菌为主,乳酸杆菌丰度与时间、瘤胃液添加量呈正相关,而泛菌则呈减少趋势。瘤胃液强化青贮后的甜高粱还原糖得率显著提升,尤其瘤胃液添加量为7 mL/100 g的R7处理组的糖得率较原料分别提高了11.06%(30 d)和19.28%(60 d)。添加瘤胃液能有效改善青贮甜高粱的发酵质量和生物降解性能,起到生物强化的预处理作用,为甜高粱的乙醇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添加初花期骆驼刺改善苜蓿青贮品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改善苜蓿的发酵品质,软化初花期骆驼刺的刺状花梗,确定二者的适宜混贮比例。采用初花期骆驼刺、紫花苜蓿及其二者不同比例混合料为青贮原料,共5个处理,青贮90 d后,通过分析青贮前、后的化学成分、乳酸菌和酵母菌数量变化;鉴定青贮饲料感官品质和发酵品质,研究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对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豆科牧草混合后,干物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乳酸菌数量和酵母菌数量较苜蓿显著提高(P0.05);青贮90 d后的所有青贮饲料,乳酸菌数量明显上升,酵母菌数量明显下降;混贮饲料的pH值、氨态氮/总氮、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甲醇、乙醇、丙醇含量显著低于苜蓿青贮(P0.05或P0.01),乳酸含量显著高于苜蓿青贮(P0.01);混贮饲料的乙酸、丙酸含量显著高于骆驼刺(P0.01),混贮饲料有氧稳定性好,感官品质优良。骆驼刺占混贮料的30%及以上时,均能改善苜蓿青贮品质。研究结果为骆驼刺资源开发利用,寻找无添加剂高水分苜蓿青贮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同/异型乳酸菌对青贮玉米开窖后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该研究旨在分析添加不同发酵类型的乳酸菌处理对开窖后玉米(Zea mays L.)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数量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设计4个添加乳酸菌玉米青贮处理:CK处理(不加任何菌剂);T处理(同型发酵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复合添加,添加量为1∶1,1×105 cfu/g;Y处理(异型发酵乳酸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添加量为1×105 cfu/g;TY处理(同型+异型发酵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和Lactobacillus buchneri复合添加,添加量为1∶1∶1,1×105 cfu/g。发酵期为60 d,检测开窖后各处理第0、48、96、144、192、240 h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的变化,应用隶属函数法对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数量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Y和TY处理的有氧稳定时间显著高于其余处理(63.87~64.67 h,P<0.05),分别达到195.58和196.21 h,且乙酸质量分数始终显著高于CK和T处理(P<0.05)。T处理pH值始终显著低于其余处理(P<0.05),且乳酸质量分数始终显著高于CK和Y处理(P<0.05)。Y处理WSC(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质量分数始终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霉菌数量始终显著低于其余处理(P<0.05)。CK处理的NH3-N质量分数,好氧细菌数量及CO2产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开窖时间与各处理的CO2产量、乳酸菌和酵母菌数量分别满足Allometric1,ExpDec1和Logistic非线性关系,与霉菌和好氧细菌数量呈一元线性关系。综合评价排序:Y处理>TY处理>T处理>CK处理。因此,单一添加异型发酵乳酸菌的玉米青贮,开窖后在改善发酵品质、降低有害微生物数量、提高有氧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单一添加同型或复合添加乳酸菌的玉米青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筛选滇重楼根际土壤解磷菌,提高滇重楼产量和品质,为其微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优良菌株。采集四川、云南、贵州中10个不同地区野生品和移栽品滇重楼根际土壤分离筛选高效解无机磷菌,通过钼锑钪比色法进行溶磷能力测定,结合生理生化和16S rDNA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纯化42株溶磷菌,发酵液中有效磷的含量为66.68~104.10 mg/L,其中属于芽孢杆菌属Z3-4菌株解无机磷能力最强,发酵上清液中有效磷的含量为104.10 mg/L、增磷量为38.55 mg/L、解磷率为37.03%。菌株Z3-4是一株具有高效解无机磷作用的细菌,可应用于生物菌肥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生物质甜高粱渣的青贮强化预处理和能源化利用,该研究探究了不同添加剂对其青贮质量和酶解糖化效果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CK组)、植物乳杆菌组(L组)、纤维复合酶组(E组)和复合添加剂组(LE组),系统考察甜高粱渣在21 d青贮预处理期间的营养成分、木质纤维组分和发酵品质的动态变化,采用隶属函数法评价青贮质量,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青贮预处理过程的微生物菌群动态演绎。结合酶解糖化性能评价青贮预处理作用的强化效果,从而筛选适宜的添加剂。结果表明:青贮预处理后甜高粱渣的粗蛋白、淀粉、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等能量组分含量显著高于原料(P<0.05)。青贮21 d时,3个添加剂组的干物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综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且E组的干物质含量最高,L组的粗蛋白含量最高,E组和LE组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青贮预处理期间,3个添加剂组的pH值均低于4.2,L组的乳酸和乙酸含量明显高于CK组(P<0.05),E组的乳酸/乙酸和乳酸/总有机酸比值显著高于CK组(P<0.05)...  相似文献   

14.
稻草和猪粪发酵残渣配施菌剂对大棚连作土壤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稻草和猪粪在大棚内生物发酵进行CO2施肥后产生的发酵残渣接种微生物菌剂(EM和By)对大棚连作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向供试土壤中添加接种微生物菌剂的发酵残渣后,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真菌数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细菌/真菌比值明显提高; 发酵残渣接种(EM+By)菌剂处理下的土壤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NH+4-N 26.7 mg/(kgd)和酚127.0 mg/(kgh); (EM+By)处理下的土壤pH值比对照提高了1.14个单位; 至培养结束时,土壤中碱解氮、 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有较大程度增加,尤其是土壤速效磷。因此,将发酵残渣接种功能微生物菌剂,可作为一种生物有机肥直接在大棚中使用,将其施用到土壤中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加速土壤养分转化,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有效缓解连作土壤酸化问题,对大棚连作土壤起到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处理提高辣椒采后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解淀粉芽孢杆菌 strain-L 发酵液对辣椒采后保鲜效果,以不同辣椒品种(海青椒、红尖椒)为试材,研究了strain-L发酵液对辣椒保鲜效果的影响。体内体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train-L发酵液对链格孢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损伤接种25℃下贮藏7 d,strain-L的发酵液对海青椒和红尖椒都具有明显的防腐效果,海青椒的腐烂率与无菌水相比下降了51.87%,红尖椒的腐烂率与无菌水相比下降了58.54%。非损伤接种9℃下贮藏24 d,strain-L发酵液对不同辣椒品种的保鲜效果存在差异,在整个贮藏期间,strain-L发酵液处理可降低辣椒采后腐烂率,明显优于无菌水组。贮藏24 d后,青椒发酵液处理和保鲜液处理的腐烂率分别为37.5%、32.50%,与无菌水组相比,分别降低了35%和40%。红尖椒的发酵液处理和保鲜液处理的腐烂率分别为29.63%、24.14%,与无菌水组相比降低了34.19%、28.70%,不同品种间,发酵液处理组和保鲜液处理组的腐烂程度不同,且在整个贮藏期间,strain-L发酵液延缓了果实内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和VC含量的降低,保持了辣椒较稳定的色泽和质构。strain-L发酵液在保持辣椒较好的商品价值、感官品质以及营养价值方面获得了较好的贮藏效果,为采后生物防控与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生产优质的发酵叶用芥菜,本研究从自然发酵的芥菜中分离发酵用菌株,通过测定乳酸菌的生长、产酸和亚硝酸盐降解能力以及酵母菌的产气、产酯能力和蛋白酶活性等发酵特性进行筛选,并对筛选获得的优良发酵菌加以应用。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2株乳酸菌L8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L9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1株酵母菌Y9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腌制叶用芥菜中的发酵性能优良。与自然发酵的叶用芥菜相比,接菌发酵叶用芥菜的pH值和亚硝酸盐含量分别减少了2.22%和88.13%;总酸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9.02%和28.09%。接菌发酵提高了腌制芥菜的营养品质和安全性。本研究丰富了叶用芥菜的发酵菌种,为蔬菜发酵加工产业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Flour was obtained from oats fermented with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ermentation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suitability of fermented oats for use in starch noodle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rmented samples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pH than control samples. Gel strength and amylose content initial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P < 0.05) with fermentation time. The peak viscosity, breakdown, final viscosity, and setback value decreased with fermentation time. Fermented noodles showed a higher hardness and springiness. In particular,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 induced the highest springiness, cohesiveness, gumminess, chewiness, and resilience over 12 hr of fermentation. The cook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ed that fermentation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oat starch noodles. Fermented oats resulted in noodles with low cooking loss and higher cooking weight compared to noodles made from fresh flour. The use of LP for 12 hr of fermentation time yielded noodles of the best quality.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了化肥减施配施EM微生物菌剂对鲜食玉米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共设置不施加任何肥料和菌剂(CK)、全量化肥(依据当地化肥施用量,CF)、减施40%化肥(RCF)、减施40%化肥和灌施加喷施EM菌剂(RCF+EM)、减施40%化肥和灌施加喷施清水(RCF+W)5个处理。结果表明,RCF+EM处理的玉米产量高于CF处理,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玉米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都高于CF处理,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显著水平,增幅为11.79%;RCF+EM处理下的土壤pH、有机质、速效养分和微生物碳氮均高于CF处理,其中pH、速效钾和微生物氮达到显著水平,增幅依次是20.08%、15.81%、59.96%;RCF+EM处理的土壤真菌数量显著低于CF处理,而细菌、放线菌数量则显著高于CF处理,增幅分别达到153.42%和124.17%。综上,减施化肥配施EM菌剂对使鲜食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果实品质,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  相似文献   

19.
李玉彤  吴祖芳  翁佩芳  陈功 《核农学报》2021,35(10):2369-2376
为了提高10 L发酵罐发酵胡柚汁中活菌数、总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本试验以植物乳杆菌L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1)和发酵乳杆菌L2(Lactobacillus fermentum L2)为发酵菌种发酵胡柚果汁,考察了摇瓶发酵条件下初始pH值和溶氧对胡柚汁乳酸菌发酵过程以及菌体细胞凝聚性的影响,并对10 L发酵罐发酵放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H值和装液量会影响胡柚汁发酵过程中活菌数、总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且胡柚汁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细胞有自凝聚能力。在10 L发酵罐中控制搅拌转速为100 r·min-1并结合pH控制发酵,胡柚汁发酵最大活菌数达到2.86×1010CFU·mL-1,总酚和总黄酮最大含量分别达到268 和752 μg·mL-1,比10 L发酵罐静置发酵分别提高47%、12%和13%,达到摇瓶最佳发酵效果。本研究结果为乳酸菌发酵胡柚汁饮料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乳酸菌发酵作为果蔬汁的一种绿色加工技术,不仅可以赋予产品独特的风味,还可以转化其中的活性物质,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该研究以湖北杂交枸杞为原料,使用6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及发酵乳杆菌)进行发酵,研究发酵前后枸杞果汁理化特性、主要活性成分及体外抗氧化变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理想的发酵菌株。结果表明,6种乳酸菌在枸杞果汁中生长良好,活菌数均能达到10.0 lg CFU/mL以上。发酵后的枸杞果汁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产酸能力更强,发酵后总酸含量达6.74、6.07g/kg。与未发酵枸杞果汁相比,经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发酵的枸杞果汁中总酚含量增加了13.76%~28.07%,而嗜酸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发酵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6种乳酸菌发酵后枸杞果汁中总黄酮含量增加了55.80%~161.97%。发酵枸杞果汁的抗氧化活性与发酵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函数显示经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发酵的枸杞果汁品质更优,适宜作为开发枸杞高值化绿色加工饮品的发酵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