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垄膜沟灌、单蔓整枝栽培条件下对引进的15个厚皮甜瓜新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黄金7号品质好,抗逆性适中,折合产量最高,较当地主栽品种西州蜜25增产38.94%;甘甜120次之,折合产量较西州蜜25增产21.15%,抗逆性强.这2个品种均为中熟品种,经济潜力大;银峰和都蜜橙5号抗逆性强、品质好,折合产量分别较西州...  相似文献   

2.
高油丰产白菜型冬油菜新品种天油12号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育不育系05-329A为母本,以恢复系05-334为父本配制的白菜型冬油菜三系杂交种。在2010 — 2012年甘肃省冬油菜山旱地区域试验中,2 a 11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391.00 kg/hm2,比对照品种天油4号(平均产量2 168.25 kg/hm2)增产10.27%。该品种田间表现生长优势强,抗寒耐旱,高产稳产;籽粒芥酸含量为46.3%,硫苷含量为179.63 μmol/g,含油率为45.34%。适宜于甘肃省中东部干旱、半干旱、二阴山区及同类型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也可在山西、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类似生态区域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3.
九稻62号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采用品种间有性杂交,早代开始进行米质与抗性同步跟踪鉴定,系谱法处理育成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水稻新品种。吉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通35增产10.8%,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单产1万kg/hm^2左右,稻米品质达国标二级以上。2007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吉审稻2007011。  相似文献   

4.
A级绿色食品西瓜产地要求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沙壤土或黑钙土,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土壤pH值为6-6.5左右,环境条件符合NY/T391要求。品种选择抗逆性强,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经国家或省级专门机构审定并适应当地推广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粱生产中应用的细胞质有A1和A2两种类型。不育系的细胞核有南非高粱核体系、中国高粱核体系、倾向南非高粱核体系和印度高粱核体系。恢复系的种质主要是中国高粱和倾中国高粱类型。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由南非高粱X中国高粱、中国高粱X中国高粱、倾南非高粱X倾中国高粱,发展为印度高粱X倾中国高粱。植株高度由高秆改良成中秆,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温度是影响不育性的主要因子,在自然条件下,A2不育系雌蕊败育轻或不败育,雄蕊遇高温可散出花粉,使不育系产生少量自交结实。粒用高粱育种近年来进展不大,其主要原因是遗传基础狭窄,株型不理想,耐密性差,抗性育种重视不够,杂优利用模式有待创新。今后应①协作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创造新种质;②不同类型间亲缘关系要清晰,以保持和提高两亲间的杂种优势;③保证新品种的繁制质量和数量,加快其推广速度。  相似文献   

6.
桂中地区十二个玉米品种与‘正大619’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打破桂中地区玉米品种过于单一化的格局,2009年引进了12个玉米新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正大619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以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熟期适中的杂交玉米新品种。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大619相比,正大16、苏玉10、正大185早熟8~10d,但产量较低;PAC224平均单产达7808kg/hm2,产量高3.98%,抗逆性较强,果实外观品质较优,在桂中地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打破桂中地区玉米品种过于单一化的格局,2009年引进了12个玉米新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正大619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以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熟期适中的杂交玉米新品种.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大619相比,正大16、苏玉10、正大185早熟8~10d,但产量较低;PAC224平均单产达7808 kg/hm2,产量高3.98%,抗逆性较强,果实外观品质较优,在桂中地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能更好地培育出适合会宁旱地农业区种植的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春小麦新品种,加快当地春小麦新品种利用和更新换代,在会宁半干旱春麦种植区对近年来选育出的9个旱地春小麦新品系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轮选07068-3-16生育期为100 d,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早熟4 d;出苗率高,抗倒性强;丰产性优,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9.06%,且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06083-7-6、06024-10-9抗逆性较强,成熟落黄好,籽粒饱满,色泽好,产量较高,均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7.25%。综合考虑,轮选07068-3-16、06083-7-6,06024-10-9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建议进入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9.
为选育适宜武都市及同类地区推广种植,高产、稳产、抗逆性强且优质的冬小麦品种。以引11-12为母本、98t-23-101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了冬小麦新品种武都23号。该品种生育期243 d,株高85 cm,穗长8.2 cm,穗粒数51粒,千粒重43 g。在2018 — 2020年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7 542.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6.55%;在2020 — 2021年度甘肃省冬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7 558.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7.35%。具有抗旱、抗锈,丰产等特点。适宜陇南市半山干旱半干旱区、徽成盆地和天水市麦积、甘谷及清水等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新品种"科农199"选育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农9204"为父本、"石4185"为母本进行杂交, 经单株选择和系统选育, 培育出高产稳产小麦品种"科农199"。该品种中早熟, 株型紧凑, 株高75~80 cm, 穗纺锤型、短芒, 灌浆快, 落黄好。籽粒角质、饱满, 千粒重40~42 g; "科农199"根系发达, 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 具有较强的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养分的能力;该品种适应性强, 产量稳定性好, 抗逆性强。在黄淮北片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中连续两年产量居第1 位, 比对照品种"石4185" 极显著增产, 于2006 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目前, "科农199"已在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等省累计推广种植130 万公顷, 成为黄淮冬麦区北片的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山西省小麦生产提供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促进小麦更新换代,实现小麦持续增产稳产。以运旱20410为母本、运旱719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水旱交叉生态选择、多环境多点鉴定等手段,采用系谱法成功选育出了抗旱冬小麦新品种晋麦105号。2017 — 2019年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 2 a 13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396.28 kg/hm2,较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6.7%。2018 — 2019年度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生产试验, 7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4 158.77 kg/hm2,比对照品种晋麦47号增产6.1%。该品种株高73.6 cm,穗长6.8 cm,成穗数480.0万穗/hm2,穗粒数31.0粒,千粒重38.5g;中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适宜在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黄淮旱地麦区、陕西渭北旱塬麦区及同类生态类似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新品种长6388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干旱和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及种植面积的不断缩减,限制了小麦产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亟需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小麦新品种。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2008年选用自育旱地冬小麦品种长8744作母本、水地冬小麦品种长4738作父本进行杂交,后代采用水旱交叉选育法、入选单株评鉴采用田间选择和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育成了冬小麦新品种长6388。2016 — 2018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5 472.0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9.8%。2017 — 2018年度参加山西省中部冬麦区旱地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4 525.5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5.1%。该品种株高88 cm,穗长7.8 cm,平均成穗数675万穗/hm2,穗粒数30粒,千粒重42 g。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抗旱性1~2级。适宜在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及北方生态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优质丰产抗逆优良的谷子品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谷子品种晋谷29号作母本、皋兰农家地方品种皋兰大凉谷作父本,有性杂交后经过多年多地鉴定,选育出了丰产、抗病谷子新品种陇谷029。2022年通过农业农村部谷子品种登记。该品种白谷黄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俱佳,2017年被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评为“二级优质米”。陇谷029熟性适中,抗旱性强、抗倒伏;抗谷锈病、黑穗病和白发病,中抗谷瘟病和玉米螟。2015 — 2016年参加甘肃省谷子品种多点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 4 675.36 kg/hm2,2017 — 2018年参加全国谷子区域联合鉴定西北早熟组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5 479.50 kg/hm2。陇谷029适宜甘肃中东部及河西走廊地区、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宁夏固原及内蒙古呼和浩特等西北春谷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为了鉴定筛选出适宜陇中半干旱区种植的高产抗病小豆新品系。以京农6号为对照品种,对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7个小豆新品系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籽粒产量、抗逆性和抗病性等进行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参试品系生长习性均为直立型,生育期122~129 d;均为中晚熟品系;田间抗旱性、抗倒伏性强,高抗白粉病,中抗病毒病和叶斑病。其中ZKS小豆7株高85 cm、主茎分枝数4.6个、主茎节数14.2个、单株荚数61.7个、荚长17.7 cm、荚粒数9.8个、百粒重19.5 g,折合平均产量3 533.33 kg/hm2,较对照品种京农6号增产6.53%,田间抗旱性、抗倒伏性强,高抗白粉病、病毒病、叶斑病、适应性好。ZKS小豆4株高80 cm、主茎分枝数4.4个、主茎节数13.8个、单株荚数58.8个、荚长16.9 cm、荚粒数9.3个、百粒重18.3 g,折合平均产量 3 400.00 kg/ hm2,较对照品种京农6号增产2.51%,抗旱性、抗倒伏性强,高抗白粉病、叶斑病,中抗病毒病,适应性较好。ZKS小豆7和ZKS小豆4可以在陇中半干旱地区进一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甘肃省小麦生产提供抗旱、抗病、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以促进小麦更新换代,实现小麦稳产增产,以衡7728为母本、陇春27号为父本进行了有性杂交,通过异地生态选择、采用系谱法成功选育出了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3号。2018 — 2019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 074.7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0.02%。2020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 582.61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9.81%。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株型紧凑,抗旱,抗倒伏,中抗条锈和白粉病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中部旱地春麦区以及类似生态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甘肃省向日葵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向日葵品种,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自育不育系XF118A为母本、恢复系FK1421C为父本杂交,对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测定、田间鉴定及考种,选育出食用向日葵杂交种酒葵143。在2018 — 2019年多点区域试验中, 2 a 10点(次)有8点(次)增产,平均折合产量4 095.8 kg/hm2,较对照品种JK601增产8.0%。该品种中熟,生育期113 d,株高204.1 cm;结实率87.6%,籽仁率53.8%;籽粒长锥形,长2.48 cm、宽0.93 cm。籽粒蛋白质含量127.0 g/kg,含油率26.32%。中抗菌核病、黄萎病,高抗黑斑病、褐斑病。适宜在甘肃省河西、中部地区及其他类似生态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生产上提供早熟玉米品种,促进甘肃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白银金穗种业有限公司于2015年以自交系GE247-6205为母本、GEA10-DE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2 a的品比试验、2 a的甘肃省旱作玉米联合体区域试验、1 a的甘肃省旱作玉米联合体生产试验、1 a的生产示范,选育出了抗旱高产中早熟玉米杂交种金穗306。在2018 — 2019年的甘肃省旱作玉米联合体区域试验中,金穗306平均折合产量为11 741.3 kg/hm2,其中2018年平均折合产量为12 666.0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穗3号增产3.46%;2019年平均折合产量为10 816.50 kg/hm2,较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4.02%。在2019年的甘肃省旱作玉米联合体生产试验中,金穗306平均折合产量为11 232.0 kg/hm2,较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4.83%。金穗306出苗至成熟118 d,株高295 cm。果穗筒型,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318 g。籽粒含粗蛋白93.2 g/kg、粗脂肪47.1 g/kg、粗淀粉722.4 g/kg、赖氨酸2.8 g/kg,容重776 g/L。抗禾谷镰孢茎腐病,中抗禾谷镰孢穗腐病,感丝黑穗病,高感大斑病。适宜在甘肃省春玉米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小麦生产面临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急需稳产、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安徽华成种业面对市场需求,2009年以(周98100×华成699)F3为母本、济麦2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择育出了小麦新品种华成3077。在2015 — 2017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中,2 a折合产量8 013.75 kg/hm2,较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4.51%。该品种株高70 cm左右,穗长平均11 cm,千粒重42.8 g,容重807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5.2 g/kg、湿面筋(以14%水分计)345.5 g/kg。经接种鉴定,中抗至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感纹枯病。主要适宜于淮河以北及沿淮半冬性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培育出抗旱、抗病、丰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的豌豆新品种,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豌豆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支撑。以8707-15为母本、S9114为父本,采用杂交选育法培育出旱地豌豆新品种定豌12号。在2018 — 2020年多点试验中,3 a 15点(次)折合平均产量2 404.5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豌4号增产12.54%;在2020 — 2021年国家春播豌豆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中,2 a 14点(次)折合平均产量2 842.4 kg/hm2,较对照品种中豌6号增产32.61%。该品种平均株高107.5 cm,生育期92 d左右,主茎节数16.1节,单株有效荚数6.1个,单荚粒数4.9粒,百粒重21.7 g,经济性状优良。干籽粒含粗蛋白219.5 g/kg、赖氨酸13.9 g/kg、粗脂肪12.3 g/kg、粗淀粉567 g/kg。抗旱、抗白粉病、抗锈病,丰产、稳产性好。适宜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其同类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