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阐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三大逻辑关系基础上,梳理了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七项历史性成就,分析了甘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六个主要问题,从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规划衔接、工作衔接,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农民收入增长与分配机制有效统筹、富民产业培育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结合、生态产业化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机结合、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与乡村人才振兴有机结合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并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升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指出了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乡村地区的新产业、新技术发展,一人成功创业带动全村致富的创业现象当前非常普遍。致富带头人是脱贫攻坚的新引擎,是振兴乡村经济的新力量。基于此,通过聚焦贫困乡村致富带头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指出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致富带头人培育的建议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以便发挥致富带头人的引导作用,为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经济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3.
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互衔接,不仅有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基于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了岷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耦合衔接度测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统计资料和实地走访调查收集整理数据,使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通过计算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来对岷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耦合衔接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岷县脱贫攻坚综合评价指数大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数,属于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为中度耦合,相互作用较强,但耦合协调度较低,属于初级协调。因此,应从思想宣传、产业发展、乡风教育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收官阶段,国内山区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要想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仍然需要对脱贫攻坚进行进一步深化,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起来,推动农村地区从脱贫向振兴顺利过渡。基于此,对现阶段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万木镇桃子村为例,分析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策略。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省内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又是深度贫困县。因此,以望谟县打易镇为例,调查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情况,分析乡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地方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绿色食品是农业产业扶贫的有力抓手,对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绿色食品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等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绿色食品产业扶贫、品牌扶贫的成功模式,对贫困地区绿色食品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为进一步示范绿色食品的产业扶贫作用,推广品牌扶贫发展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逐渐应用于各个行业.为了探索遥感技术应用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各个环节的可能性,本文以贵州惠水县场坝村为例,结合当地环境和发展条件,通过遥感影像对农居建筑物进行判读,掌握每户住房等基本情况进行精准扶贫.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借助...  相似文献   

8.
正脱贫攻坚已近收官,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做好两项工作的衔接至关重要。日前,重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文件,将在重庆部分区县、乡镇和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试点工作,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据悉,试点范围分为3个层级:在区县层面,是潼南区、武隆区和云阳县;在乡镇层面,是18个深度贫困乡镇;在贫困村层面,将在涪陵区、南川区、忠县3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和15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  相似文献   

9.
为切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通过查阅文献、报告、年鉴资料等方法,对皋兰县马铃薯产业结构现状、发展目标、当前产业布局以及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及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马铃薯生产作业机械化、加快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做实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市场流通体系、促进马铃薯产业精深加工、加大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扩大马铃薯产业保险覆盖面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手段之一,其根本在如何实现"换穷业"。在不断完善和优化配套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后扶产业发展关系着易地搬迁的脱贫成效,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基于此,以典型深度贫困山区五峰县为例,围绕贫困山区搬迁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五峰县特色搬迁产业发展探索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归纳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定位和职能出发,着眼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及目标,以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分析了其在科技助力天水市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构建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保障粮食安全,为乡村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坚持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构建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  相似文献   

12.
企业作为扶贫的重要社会力量,在精准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推动因地制宜的扶贫策略制定和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采用各企业从2016年开始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有关精准扶贫的规划与成效(2016 — 2019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中所披露的精准扶贫的面板数据)。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总数来评价农村脱贫绩效,经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探讨精准扶贫模式投入与脱贫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投入产业发展脱贫、教育脱贫、转移就业与异地搬迁脱贫、健康及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与社会扶贫、其他项目脱贫均有利于提升脱贫绩效。加入企业是否具有后续扶贫计划这一调节变量后,企业有后续扶贫计划,能增强企业投入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与异地搬迁脱贫、兜底保障与社会扶贫、其他项目脱贫对脱贫绩效的正向影响。总之,企业对各类精准扶贫模式的投入对脱贫绩效都有正向影响,企业是否有后续扶贫计划对其也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维产业引导的鄂西生态圈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居民点承载了农户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功能,是农村人地关系的核心表现。针对中国农居点分布散乱、经济贫困和功能性弱的现状,开展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乡村空间重构进程。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是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的关键要素。现有关于产业与整理模式的研究多强调生产空间的可达性、适宜性与协调性,较少探讨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所产生的多维引导与带动作用。该研究面向中国鄂西生态圈农村居民点落后散乱以及生态农业潜力大、水平低的特点,选取鹤峰县邬阳乡为研究区,基于产业引导、统筹协调的思路,从产业发展、生活便利和生态健康3个方面综合评价农居点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现状水平、产业辐射能力与产业融合潜力3个维度出发,开展顾及产业现状影响与多元发展前景的农居点整理模式识别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整理模式主要包括统筹协调发展型、产业稳定发展型、产业辐射带动型、产业融合引导型和产业调整培育型5种,在空间上以邬阳村为中心向外呈现圈层分布,存在多样化的未来发展格局。差异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是确保其实际落地的关键,该研究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及区域规划,构建的多维产业引导下的农居点整理模式及分区,对创新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扶贫"政策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4.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工程科技创新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需求,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该文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总结了近年来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工程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水土工程实现旱涝保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土地利用工程增加和优化耕地资源提高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能源工程促进绿色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促进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科学谋划"三农"发展。该文重点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三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工程科技创新面临的新课题,提出了新时期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包括树立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和集成作用,综合集成农业工程理论、方法、技术和装备,提供整体、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聚焦提质增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出一批关键工程技术和装备;强化循环发展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优化农业农村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提供种养循环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生态化的产业发展和工程解决方案;提高信息化应用和创新水平,促进数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创制一批智能感知、智能作业、智能服务的产品;突出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功能融合、产村融合、农业与互联网融合、要素融合和协作融合,做好乡村振兴规划;加强学科建设,开设急需专业,培养一批农业农村现代化急需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和高效服务。  相似文献   

15.
发展精品农业是立足于寒旱地区实际的现实选择,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天水市为例,从寒旱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精品农业的资源禀赋出发,阐述了精品农业的含义和特征,提出了寒旱地区精品农业发展建议: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精品农业思路认识;强化项目支撑,夯实精品农业驱动基础;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精品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精品农业“芯片”含量。为给寒旱地区构建精品农业产业体系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科学测度区域深度贫困出列村脱贫稳定性并识别阻碍因素,为实现稳定脱贫,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实践支撑。[方法]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资本、人力资源、发展机会5个维度构建脱贫稳定性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脱贫稳定性测度方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2021年宁夏西吉县深度贫困出列村脱贫稳定性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研究村域脱贫稳定性总体不高且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存在差异。稳定脱贫分异类型可识别为单维度约束稳定脱贫型、双维度约束稳定脱贫型和多维度约束稳定脱贫型。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消费经营场所数量、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牲畜户均养殖数、电商配送点数量、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地形起伏度等是影响稳定脱贫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村域脱贫稳定性有待提高,存在多重返贫风险。未来应立足区域特征,加强不同约束和风险类型下返贫防控策略重构。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生态系统向前发展。本文从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角度,对我国乡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具有承载人口、改善环境、提供产品、增加收入、扩大就业、观光旅游、传承文化、科普教育、培养人才,以及为城市居民养老提供场所等多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当前,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尚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如: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经济贫困、科教文卫落后、公共服务缺失、社会风气不良、村民流失和村庄消失。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三效"并举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综合治理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久久为功原则,并采取以下措施:增强认识、搞好规划、整治环境、优化结构、提升功能、改善条件、强化公共服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投入力度和加速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